月份的名称

月份的名称
月份的名称

1.一月:正月、端月、開歲、嘉月。

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

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贏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2.二月:杏月、麗月、仲春、如月。

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3.三月:季月、晚春、暮春、蠶月。

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歷三月,或陰歷三月。

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歷三月。

4.四月:麥月、陰月、梅月、純陽。

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

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5.五月:仲夏、榴月、蒲月、皋月。

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五月:五月榴花紅似火,又稱榴月。

6.六月:季夏、暑月、焦月、荷月。

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六月:六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7.七月:新秋、蘭秋、蘭月、瓜月。

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8.八月:仲秋、桂月、壯月、竹春。

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

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

然是名副其實了。

9.九月:暮商、季秋、菊月、朽月、陽月。

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

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九月。

10.十月:初冬、開冬、露月、良月。

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小陽春:指農歷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歷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

11.十一月:仲冬、辜月、葭月、龍潛月。

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12.十二月:臘月、季冬、殘冬、冰月、嚴月。

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歷十二月,因在十二月裡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一月:梅花(壽陽公主)

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喜愛梅花。某年梅花盛開季節,公主在含章殿簷下小憩,有朵梅花正巧飄落公主前額,留下五瓣淡紅的梅痕,揩拂不去。皇后見之,直覺公主更加漂亮,建議將梅痕保留。三天後,經水洗,才脫落。自此,宮女們競相仿效,後人謂此為「梅花妝」。也因此她成為了梅花花神。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

二月:杏花(楊玉環)

據傳小時候的楊玉環,皮膚既粗又黑,標準醜小鴨。楊家後院有顆杏樹,每年結出的杏果,是楊玉環小時候最喜愛的零嘴,加上平時又以杏仁來保養肌膚,這些杏果、杏仁,竟讓楊玉環脫胎換骨而為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明代的「楊太真紅玉膏」秘方,就是以杏仁為主,加上滑石粉、輕粉,婦女用之,肌膚細嫩如嬰兒。

「瀍河東看杏花開,花外天津暮卻迴,更把杏花頭上插,佳人知是看花來。」—邵康節《河上觀杏詩》三月:桃花(息夫人)

春秋時期,楚文王滅息後,擄回息侯夫婦。息夫人貌美,楚文王強佔為妻。息夫人為了見息侯一面,忍辱偷生。某天,趁文王外出打獵,溜出宮與息侯見面,然後雙雙殉情,此時正是桃花盛開的三月。楚人為之動容,立祠祭拜,並稱祂為桃花神。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臉桃花相映紅。人臉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東城南壁》

四月:牡丹(貂蟬)

據傳東漢時代的貂蟬,她曾在牡丹花旁練舞,周圍的牡丹花也跟著翩翩起舞,因此被後人尊為牡丹花神。「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李白《清平調》

五月:石榴(鐘馗)

五月石榴花開,亦是瘟疫流行期,驅邪除魔的鐘馗,順理成章冠上石榴花神的雅號。

「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來時晚,花開不及春。」—孔紹安《侍宴詠石榴》

六月:蓮花(晁采)

晁采,小時候曾與鄰人文茂私訂終生,長大後,文茂寄詩傳情,晁采以蓮子回贈。文茂把蓮子埋在花盆裡,結果花開並蒂,晁母聞之,便將晁女嫁給文茂。但有部份人認為是中國第一美人西施才是蓮花花神。蓮花即荷花,又名淩波仙子,睡蓮科,多年生草本,生於淺水中,葉大而圓,夏日抽長花梗,開淡紅、紛紫或白色大形花,晝開夜閉,果實為蓮蓬,地下根莖為藕,種子為蓮子,皆可食用。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昌齡《采蓮曲》

七月:雞冠花(陳後主)

陳後主,即陳叔寶,南方陳朝的皇帝。為政時期,不理政務,恣意淫樂。雖如此,其文學素養甚高,玉樹後庭花」、「臨春樂」都是他的作品。其中的「玉樹後庭花」,為陳後主在享樂時所製的艷曲,因此被稱為「亡國之音」。故雞冠花又稱為「後庭花」,因此俞曲園封其為七月雞冠花的花神。

「雞冠本是胭脂染,今日為何淡素妝?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卻滿頭霜。」—解縉

八月:桂花(徐惠)

徐惠是一位集美麗、聰明、賢德於一身的才女,曾仿《離騷》,寫過一篇吟詠桂花的文章,深得唐太宗寵愛,唐太宗死後,徐惠跟著殉情。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九月:菊花(陶淵明)

菊花是他的最愛,且看「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這是一幅多麼寫實的「東籬晚香」圖。另外,陶淵明的「飲酒詩二十首」,有二首以菊花為主角,為菊花留下令人激賞的詩句,因此封陶淵明為菊花花神,實至名歸。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菊花》

十月:芙蓉(花蕊夫人)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偏愛芙蓉花,孟後主為得其芳心,城裡城外廣植芙蓉花,這座城也就是後來被稱為「芙蓉城」的成都。這裡的芙蓉花並不是指荷花,而是指木芙蓉,其又稱木蓮,為錦葵科,是落葉的小喬木。因木芙蓉花色多變,早晨是白或淡粉紅色,而後逐漸轉濃,至傍晚成桃紅色,又名「三醉芙蓉」。

「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十一月:山茶(湯顯祖)

「玉茗」是山茶花的別名,湯顯祖喜愛白山茶,因此將其書齋命名曰:「玉茗堂」,故其當山茶花神果真無愧。

「東園三日兩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陸游《山茶》

十二月:水仙花(梁玉清)

水仙花的花神,有人說是帝堯的女兒「蛾皇」和「女英」,俞曲園的《十二月花神議》則以梁玉清為花神,因《瓶史》記載:「水仙神骨清綠,織女之梁玉清也,宜即以梁玉清主之」之故。梁玉清出自《太平廣記》,是神話中的人物,相傳她曾和太白星逃往下界,並生有一子。後來太白歸位,梁玉清被謫於北斗下,其子仍配于河白,驂乘行雨。又名淩波仙子,石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鱗莖扁圓形,很像洋蔥、大蒜,故古時有「雅蒜」、「天蔥」之稱。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做寒花寄秋絕?」—黃庭堅《袁冬曲賞水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