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1PPT

合集下载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鉴赏才能。创作需要才能,鉴赏需要才能。“将 阅文情,先标六观”(《文心雕龙·知音》) ◆要有丰富的“阅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显著的选拔官员 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 被少数姓氏家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其仕 途的影响要远大于本身的才能。直到唐代,门 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 科举制度所取代。
三、思想文化特点
1、玄学兴起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 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 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特点:分裂与战乱
魏指三国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 国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为该时代 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称魏朝。而 晋主要指三国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的西晋与后来 割据南方的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 代),南北朝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 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北方则 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统一中 国南北方后,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结束。
3、道教兴盛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 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 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 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 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 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 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3)文学赏析
A、隐约跌宕的情感表达方式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不得) 乐(得贤;安天下;) B、引用《诗经》成句,古朴庄重 C、运用比兴,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美国心理学家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 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 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人生短促,生命脆弱。 命运难卜,祸福无常。 个人的无能为力 悲剧基调 放达(及时行乐、沉迷声色等)
魏晋文学共同主题:
1、生死主题
态度: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增 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增加生命密度,及时 行乐;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
2、游仙主题 《离骚》、《远游》开其先河,郭璞推向高潮。 3、隐逸主题 可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
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 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 之辨 。
“自然”和“真”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玄心、洞见、妙 赏、深情。表现:颖悟、旷达、真率。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四、萧统的《文选》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 从先秦到粱代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 和《古诗十九首》,共700多篇作品。
《文选》选文的标准
五、新的文学思潮
文学脱离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求自身独 立存在的意义。
探求文学自身的特点,抒发个人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
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特点:充满哀怨之情,选景紧扣主人公 思想感情。韵律上是逐句押韵,显得单 调。
深化了悲秋的主题
第二节 曹植
字子建 陈思王 “建安之杰” 才高八斗 “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3、述志诗
曹植一生从未忘怀政治
《杂诗》“仆夫早严驾”表示愿意为伐吴 效力,最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 忧”。表达了同仇敌忾,为国展力的雄 心壮志。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3
《蒿里行》的特点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24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25
《苦寒行》(237)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1
文学的独立: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形式 《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风格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功能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审美
12
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6
人情的张扬
对人生的善感 —— “仆本恨人”
忧生叹世:对社会 叹逝哀残:对生命 恨别怀远:对人生
真情而率性 清醒的理性态度
7
人生之善感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 流。……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陶渊明《饮酒》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 惊。”“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 鬓边早已白。” 张华《七哀诗》:“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记叙汉末史实和个人经历。如《蒿里行》 (选234)《苦寒行》(237) 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第一章《观沧海》(238);《短歌行》 (235) 游仙诗。清醒理性的积极态度
22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5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简答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悲愤诗 蔡琰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 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 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二、刘琨 P168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1、史称“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的诗人是( )
A.左思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2、名词解释: “左思风力”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教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教学课件
• 对文学品评的影响:⑴审美范畴的借鉴: 风骨、骨气、风神、清虚、高远、情致、 才情。⑵流品的划分:钟嵘《诗品》、 庾肩吾《书品》。
②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 标志:刘勰《文心雕龙》 • 贡献:⑴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
原因和内在规律;⑵总结了许多 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新的文学理论思潮
• 新思潮的特征: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分化出来, 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 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 文学创作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 (提高质量建功立业、增加长度服 药求仙、诗酒放纵及时行乐、不以 生死为念顺应自然)、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下的文学创作
• 门阀政治的兴衰历程:东汉后期士大夫中世族 出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 位——曹操掌权,士族权利受到抑制——曹丕 建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士族与皇 权共治——南朝士族势力衰微。
•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①寒士的不平;②文学家 族的大量出现;③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 调。
第四节 玄学与文学
• 魏晋玄学对两汉经学的打破 • 玄学的主要论题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①名
教与自然——崇尚自然;②言意之辨——得意 忘言。 • 玄学对文人风尚的影响:魏晋风流——颖悟、 旷达、真率,追求符合自然本性之艺术化的人 生。 • 玄学对文学的直接转化:玄言诗①在诗的躯壳 中直接放入玄理;②对诗歌理趣的强调正面影 响宋诗。
• 新思潮带来文学创作特点的变化:文学服务于 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变成个人的行为,重在 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追求文学审美特 性的凸现。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古诗的完善,新诗体的形 成,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唐代诗歌创 作高峰的奠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26页PPT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26页PPT资料

三、西晋文学来自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主要内容
四、东晋文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饮
酒》(其五)《咏荆轲》《杂诗》(白日沦
西阿)《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南北朝文学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主要内容
六、南北朝民歌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沈德潜《说诗晬语》:“陈思极工 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日西 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 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 林’,皆高唱也。”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 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文心雕龙·时序》
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 皇帝,沛国樵人也,姓曹,讳操, 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桓帝世,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 生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操
“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 不释卷。” ——曹丕《典论·自 叙》
曹操诗歌风格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
宋·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 燕老将,气韵沉雄。”
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四言, 于《三百篇》以外,自开奇响。”
曹植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 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 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 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 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 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 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曹植《与杨得祖书》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尝好讥弹其
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尝 作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能过 昔人,辞不为也…盖有南威之容,乃可 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 断割,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 文章,倚摭利病。
王粲《神女赋》
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谢灵运江妃赋姿非定容,服无常度,两宜欢 嚬,俱适华素。 梁简文帝鸳鸯赋亦有佳丽自女神 , 宜羞宜 笑复宜嚬。 苏轼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状浓抹总相 宜。 周邦彦玉楼春浅颦轻笑百般宜。 《西厢记》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
佛教的传入对汉文化的贡献
促进了哲学的思辨 促成书籍的印行 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了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以
及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征
汉代以前:寓巧于拙,寓美于朴 汉末建安西晋
称 自东晋起 :新奇纤巧 ,绮靡软媚
:情文并茂,文质相
建安诗歌的特点
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 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 质。钟嵘《诗品》体被文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诗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 梗概而多气也。 黄侃《诗品讲疏》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 谣之质。
曹操给文学史带来的最大变化
勇敢地冲破了当时文人不写作民 歌的惯例,将无名氏写作的乐府民 歌这种市民的诗歌形式采纳为知 识分子的诗歌形式。
曹操诗歌内容
1具有市民特点的感情:却东门行戎马不解 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苦寒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 取薪,斧冰持作糜。代市民歌咏理想社会: 对酒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斑 白不负戴…路无拾遗之私,耄耋皆得以寿 终。 2充满具有文人特点的新构想:步出厦门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四、 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
4、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改 造。
继承:五言体式;语言风格;诗题。 改造:多抒情之作;率先引用了辞赋的 某些特点,如语言华丽、对仗等,强调“诗 赋欲丽”(曹丕语)。
5、 执政的曹氏集团的推动和引导。 “邺下创作集团”。
28
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20
※ 第六节 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魏
末 建

安吴
正西 始 元 年晋
北方:五胡十六 国
南方:东晋
建 安 文 学 正始文学 西晋 东晋文学 文学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北 朝文学
隋统一(589 年)
宋→ 齐 → 梁 → 陈
南朝文学 21
小 结: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 重要时期,生长发育了中古最灿烂的文化;又 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呈现出自由开放、 富于创造力的局面。
--宗白华《艺境 ·论<世说新语>和晋
人的美》
4
二、 文学自觉的标志
1、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不再依附于其他 行当,并出现了专职的文学家。 2、出现了专门的文学理论,并取得显著的成绩: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并 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 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 “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 常。”(《晋书 •阮籍传》) ☞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世说新语 • 任诞》) ☞ “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 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世 说新语 • 任诞》载东晋名士王恭语) ☞ 陶渊明“性嗜酒”,创作了大量的以饮酒 为题材的诗歌,寻求酒中的“真味”,即人生 的真谛。
☻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总体的艺 术风貌,即在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基 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明朗刚健、简练有力、 富于气势的特色。
创作主题之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政治 理想;
创作主题之二: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艺术表征之一:鲜明的个性特征; 艺术表征之二:浓郁的悲剧色彩;
29
第三节 曹操的诗歌创作
动乱的社会现实既对人的生命形成严重的压 抑和摧残,又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 价值;加之儒家思想委顿,因此,在以道家思 想为主体的玄学风气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与 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与束缚,重视心灵的超 越与解放,成为时代的总体倾向。 ☻ “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 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
-- 曹操《短歌行》 ☞ “愿举太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 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 壑,饮若灌漏卮。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 乐哉!”
-- 曹植《与吴季重书》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李白 《将进酒》
15
♠ 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
☞ “七子”中孔融曾说:“坐上客常满,尊 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并写《难曹公禁酒书》 抗争其禁酒令。
陶渊明的作品体现了以“自然”与“真” 为上的的审美思想,嵇康、阮籍、钟嵘、刘 勰等人也对其进行了论述,对此后整个中国 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
11
二、 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
2、关于“言意”的讨论: ※ “言不尽意”: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 强调言意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 时的局限。(荀粲)
18
生人 ,崇 《 全尚 饮 面清 中 诠静 八 释与 仙 了自 图 魏然 》 晋, , 风追 表 度求 现 。诗 了
化魏 人晋
19
第三节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佛经大 量译成中文,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 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二、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 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3、产生了反切,发现了四声。 4、丰富了汉语词汇。 5、使文学观念多样化。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 觉神明开朗。’ ”(《世说新语 · 言语篇》)
原因:
长生与济欲的诱惑力;类似鸦片的刺激作用; 名士风度的虚幻效应蔚成了服食的风尚,被社 会认同。
14
※ “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
♠ 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建安才子 ☞ “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 曹丕《典论ㆍ酒诲》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 有杜康。”
晋时达到顶峰。 表现为士庶的对立。世族在政治、经济
和文化上享有特权,世代相传;寒门庶族则 难以进入上层统治,形成“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的局面。东晋时已变为士族与皇 权共治。
南朝时氏族势力开始衰微下去。
8
二、 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 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许多才高的寒士 将不平反映在创作中,形成了这时期文学的 一个重要特点。如左思《咏史》其二、鲍照 的《拟行路难》其六等。
魏 武 帝 像
30
一、生平与创作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汉末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少 时生活任侠放荡,喜“刑名之学”。博览群书, 雅爱文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 皆成文章。”(《文心雕龙·时序》)并潜心研 究兵法。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 雄。”(许劭语)凭借家庭的力量,20岁举孝廉 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 建立了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并逐步统一北部 中国,死后被追奉为魏武帝。 《世说新语·容止 篇》记载了“床头捉刀人”等轶事。
24
三、建安文学取得的成就
1、创作主体队伍庞大: 以三曹为中心,可谓“俊才云蒸,佳作霞
蔚”。
2、创作形式多样: 诗歌为主要形式,推动了五言体诗的成熟,
形成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章、奏、表、檄各体文章写作气势酣畅, 文笔兼美;书、疏、辞、赋抒情写心,文采 缤纷;
3、文学批评肇始发端: 涉及作家才性 、作品风格、文体和文章审
17
♠ 名士与酒的不解之缘—精神实质
※ 魏晋文人名士酒缘背后的深层 原因:儒 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流泛使生命的意识与 价值更具多元色彩。
这种醉酒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酒神精神,不 是情欲的狂欢和本能冲力,而是在逃避中寻 找理解,于颓废中求得醒悟,包含着太多的 理性。围绕着酒与醉的是人世的烦忧、人际 的苦痛,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理性执著和情 感眷恋,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派含蓄温柔、 深情脉脉、情理和谐,这也是“魏晋风流” 的一种体现。
美价值等,有力推动和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 文学创作活动。
25
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
★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1、动乱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 创作素材,许多作家的作品成为汉末战乱不绝 的真实写照:
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经方法,对于打破汉 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 的一大转折。
10
二、 玄学对文学产生影响的观点
1、“崇尚自然与真”: “自然”为老庄哲学特有范畴,指一种非
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只要 顺应自然,无所待、无所使,就可进入这种 境界。“真”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是 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26
四、 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
2、 对社会苦难的感慨和个人内心失意的相 互激荡,使建安文人一方面创作出反映社会 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及抒发其建功立业、拯 救生民理想的积极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 品又总是覆盖着一层难以排遣的悲凉梗概哀 楚之气,反映了文人一种志不获骋的政治理 想挫折感。 3、 儒家思想的动摇,文学思潮改变,文学 得到自由发展。
总之,这一时期文学日益改变为宣扬儒家政 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 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形成中国文学史上 一个重要的转折,带来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5
第二节 “乱世文学”及创作主题 一、“乱世文学”:
战乱和分裂是这个时期的特征。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 卜,祸福的无常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形成了 魏晋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 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 行乐或沉迷声色。
6
二、 创作主题
1、生死主题: 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的感慨及
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2、游仙主题:
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 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
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 招隐诗、反招隐诗。
7
第三节 门阀制度对创作的影响
一、 特殊的社会制度:门阀制度 出现在东汉后期,魏和西晋时兴起,东
构成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冯友 兰论);
外在特点 :颖悟、旷达、真率;
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都是魏晋风度
的代表人物。
13
※ “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
♠ “名士风度与药”: 服食“寒食散”(又称“五石散”,主要有
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石硫磺等 五石)成为魏晋独特的文化现象。何晏、嵇康、 皇甫谧、王羲之等文人名士皆涉入此道。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1
第一章
※ 第一节 第二节
题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 第六节
概论
文学的自觉时代 “乱世文学”及创作主
门阀制度对创作的影响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魏晋六朝文学 的发展历程
2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人与文学的双重自觉
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时 代。
⒈ 个体生命与思想的觉醒:
“七子” 中王粲写有《酒赋》来赞美饮酒。 ☞ “…相与友善,崇尚老庄,行为放达,常 游于竹林,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 贤。’ ”(《三国志•魏氏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