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 肥胖

合集下载

肥胖病与营养PPT课件

肥胖病与营养PPT课件
饮食量控制不当,如过度进食或节食不当等,也可能导致能量摄入与消 耗不平衡,引发肥胖病。
营养干预在肥胖病治疗中的作用
控制能量摄入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饮食量 和频率等措施,控制能量摄入,
达到减肥目的。
提高代谢率
适度的运动和有氧运动可以提高 基础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有
助于减轻体重和预防肥胖病。
心理干预
肥胖病的危害
总结词
肥胖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骨关节炎等。肥胖病还可能导致心理问 题,如自卑、抑郁等。
详细描述
肥胖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肥胖病 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其 次,肥胖病还可能导致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等多 种疾病的发生;此外,肥胖病还会增加关节负担,导 致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此外,肥胖病还可能对心 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 此,预防和治疗肥胖病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选择健康的食物
选择健康的食物是实现控制总热 量摄入和营养均衡的关键。应优 先选择低热量、高纤维、低脂肪、
低糖分的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 鱼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减少高 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品的摄
入。
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尽量采用 蒸、煮、烤等低油烹饪方式,避
免油炸和煎炒。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01
02
03
04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是肥胖病营 养管理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增 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燃烧。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游泳、骑自行车等。
同时,可适当增加力量训练, 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
率。
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运动强度

肥胖、糖尿病营养治疗 ppt课件

肥胖、糖尿病营养治疗  ppt课件
肥胖发生率高;
• 2)婴儿喂养:生后4周内添加固体食物、
过食、人工喂养;
• 3)出生后头2年低体重,在11岁之内赶
上生长发育者,成年后容易发生肥胖;
ppt课件 13
四、临床表现
轻度肥胖症者多无明显症状;中、 重度肥胖者因体重负荷增大,可出现气 急、关节痛、肌肉酸痛、睡觉打鼾、体 力活动减少等症状;尤其在登高(上楼、
登山)活动时,上述症状明显。并且可
能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ppt课件 14
(一)一般表现: 1、气急、气喘:呼吸道机械压迫;代谢升 高需要更多氧气 2、关节痛:过度负重导致 (二)内分泌代谢紊乱: 1、高胰岛素血症:中心性肥胖者更多见 2、对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女性容易发生 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紊乱 ppt课件
• (一)体质指数(BMI):18.5~23.9为正常
• (二)腰围(WC)
• (三)腰臀比(WHR):男>0.9,女>0.8
• (四)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 (五)皮肤皱褶厚度 • (六)其他:超声波法、水下称重法、双能量X射线
吸收测量法、双光子吸收测量法、计算机X线断层摄
影术(CT)、磁共振显象(MRI)
ppt课件 3
肥胖症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理想体重和 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超重 WHO 诊断标准: BMI25 WGOC诊断标准: BMI24 肥胖 BMI30 BMI28 女腰围 88cm
男腰围 WHO中心性肥胖标准: 102cm
发生代谢综合征。
ppt课件
17
五、肥胖的并发症
(一)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气喘症状有关,

医学专题儿童营养与肥胖7750

医学专题儿童营养与肥胖7750
第十四页,共二十页。
行为干预(gānyù)及教育
儿童行为的养成与 父母以及身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 关,培养儿童对于(duìyú)健康方面、儿童肥胖的危险因 素以及对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伤害的了解度和认 识,减少大量的高能量食物以及快餐,特别是电 视中所推崇的,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十五页,共二十页。
家长(jiāzhǎng)的营养观念对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家长关爱孩子营养的现象,形成了什么好 吃、什么营养价值高就让孩子吃什么的营养观念。家长不健康 的营养观念纵容了孩子多吃、贪吃和偏食的饮食习惯,致使营养 不均衡,能量在身体里堆积,最终导致(dǎozhì)孩子超重和肥胖而 影响体质健康。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儿童期的肥胖可延续至成人期,易引起高血压、糖
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而且,儿童肥胖作为全球性的健
康(jiànkāng)问题,不仅对患儿容易产生身体上的问题,同
时导致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和较大的精神压力,对儿童的

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童(ér
tóng)





第十二页,共二十页。
儿童肥胖的防治措施
第五页,共二十页。
孕前营养(yíngyǎng)及母乳喂养
有研究显示,孩子发生肥胖的危险与母亲怀孕前三个月的肥胖有关 联。肥胖、孕期体重增加明显、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容易产生高
出生体重儿。孕母的高血糖会刺激胎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在胎儿后期及婴儿早期胰岛素可以促使(cùshǐ)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及 体积增大,为儿童肥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页,共二十页。


(féipàn
简 g) 介
近年来,儿童的肥胖率也在不断(bùduàn)增长。肥胖正在逐 步取代营养不良,成为儿童首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儿童的肥胖率已超过8%,严重影响了他们的

(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最新资料推荐------------------------------------------------------(精选)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营养素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失衡不仅造成身体功能的改变,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疾病状态,如营养素缺乏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或者其他不良病症。

一、营养缺乏病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并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称为营养缺乏病。

生长发育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甲状腺肿或克汀病,缺碘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缺维生素 D 和钙;异食症或生长发育不良,缺锌;贫血,缺铁或铜;夜盲症,缺维生素 A;维生素 B1 缺乏病(脚气病),缺维生素 B1;口腔阴囊炎症,缺维生素 B2;癞皮病,缺烟酸或维生素 PP;维生素 C 缺乏病(坏血病),缺维生素 C。

二、营养与肥胖我国肥胖的标准:体质指数(BMI) 24 为超重,(BMI) 28 为肥胖。

WHO 则为(BMI) 25 为超重,(BMI) 30 为肥胖。

(BMI) =体重(kg) /身高(m) 1、肥胖的危险因素肥胖的发生来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形成作用仅占 20%~40%。

(1) 遗传因素:1 / 7许多研究表明肥胖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都是肥胖者,其中遗传子女有 70~80%发生肥胖。

(2) 膳食因素:高能量、高脂肪和低膳食纤维的富裕型膳食结构和暴饮暴食、偏食、喜食油腻和甜食、爱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3) 体力活动过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能量就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

(4) 社会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现代化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在家就餐日益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增多。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12
按照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分类 • “全身型” • “中心型”或“向心型”肥胖 • 中心型肥胖体内脂肪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腹腔,是多种慢性疾
病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3
(三)肥胖的危害
• 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大量堆积,而脂肪又多贮存于腹部, 使横膈膜上升,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呼吸和 心率,使人容易产生疲劳,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 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腹胀等。
5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对我国人群大规模调查测量数据汇总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 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危险度,具体见表.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85 男:85-95 男:≥95
女:<80 女:80-90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23.9
增加

超重24.0~27.9
增加

极高
肥胖≥28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7
(二)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肥胖是内因+外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8
1、遗传因素 ➢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 ➢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 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 要是生活环境变化所致。
大脑:高血压型脑溢血、脑梗塞 心脏:高血压型心脏病、心力衰竭 肾脏: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疾病和营养的关系

疾病和营养的关系
疫系统的影响。④对体力智力、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0/11/3
34
34
(二)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 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
的重要危险因素。一些研究还证明了肥胖与 胆囊病有关。极度肥胖者肺功能可能异常, 而且肥胖者的内分泌和代谢常发生异常。
2020/11/3
35
35
四、肥胖的流行病学 1986年,我国八城市0-7岁儿童单纯性肥
膳食中碳水化物摄如过多,除引起肥 胖外,还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
2020/11/3
8
四、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
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性蛋白质明显。而植物 大豆蛋白质则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
2020/11/3 9
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E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
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中 胆固醇浓度减少,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 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 硬化。
2020/11/3 7
三、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当人体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消耗时,
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形成肥胖。 肥胖者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较 正常人高。
32
32
(二)肥胖发生的外因 主要是指影响肥胖发生的因素。认为社
会因素、饮食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可能是 造成肥胖的的原因。
(三)肥胖的分类 肥胖按发生的原因分为遗传性肥胖、继
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三大类。
2020/11/3
33
33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一)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 响,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肥胖可导致儿童血脂 浓度增加、血压增高。②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 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③对内分泌系统与免

营养与肥胖症

营养与肥胖症

化为脂肪;
另一方面是此类糖能够促进脂肪生成酶的活
性,刺激胰岛素分泌,大量糖被吸收。因此,
食用过量的糖类,尤其低聚糖可以造成脂肪过 剩,从而多余的热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
(3)、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专家发现造成肥胖症的饮食营养,也可 能是缺乏维生素B族,因为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过程中需 要多种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B族。
(4)、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 从而储存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 因为脂肪组织含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 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2、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1)偏食对肥胖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作用。
据调查,儿童肥胖症发病因素中偏食习惯的
而产生肥胖症。不同饮食结构对体内的消化吸收也不同,由此 对体脂的储存和动用带来不同的影响。
(1)、食用过多脂肪是造成肥胖的一个主
要原因。 食物脂肪所提供的过多热量转化成体脂 而储存在体内。
(2)、造成肥胖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食用过多
的糖类,尤其是低聚糖类。 其原因,一方面是单糖、双糖等低聚糖类在 体内容易消化吸收,产生热量,多余的热量转
成缺氧甚至气促,严重并发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 压、形成慢性肺心病而心力衰竭。
2、肥胖症患者内分泌代谢紊乱 胰岛素分泌增加,患者糖耐量曲线减低,血 糖偏高, 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大约是正
常人的10倍,发生肥胖症10年后,常会导致糖
耐量下降。
3、肥胖症患者常出现血脂升高而产生心血管疾病
(二)肥胖症对儿童影响
一、肥胖症
正常成年男子Fat占体重约15%,女子占22% 如男子>25%,女子>35% 肥胖 肥胖症(obesity):是体内Fat的过量储存 脂肪细胞 数量增多 或 脂肪细胞 体积增大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营养与肥胖肥胖(obesity )指⼈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即全⾝脂肪组织块增⼤,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例的⼀种状态。

Excessive amount of body fat (美国标准):⼥性 > 35% body fat ;男性> 25% body fat 。

肥胖的类型按形态– 苹果型肥胖:多见于男性。

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型”或“向⼼性”肥胖,是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

腰带长寿命短– 鸭梨型肥胖:多见于⼥性。

肚⼦不⼤,粗,脂肪主要分布在外周,尤其是臀部和⼤腿,所以⼜被称为外周型肥胖,患慢性病的风险⼩于苹果型肥胖。

按⽣理基础– 脂肪细胞增⽣型:脂肪细胞数⽬增多,同时体积增⼤,⼉童期、青春期肥胖多属于此种,饮⾷控制效果不佳。

– 脂肪细胞肥⼤型:单纯的脂肪细胞体积增⼤,成年后发⽣的肥胖多属于此种,饮⾷控制效果较1.⾝⾼标准体重法 (weight for height)– 肥胖度(%)=[实际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kg )×100%– 标准体重(kg )=⾝⾼(cm )-105– 判断标准:理想体重±10%;超重≥10%;轻度肥胖20~29%;中度肥胖30~49%;重度肥胖50%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别称:体质指数WHO 中国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18.5~24.9 ≥25~29.9 ≥30 18.5~23.9 ≥24~27.9 ≥283. 腰围和腰臀⽐腰围:男性I 度肥胖≥ 85.0-94.0厘⽶II 度肥胖≥ 94.0-102.0厘⽶III 长肥胖≥ 102.0厘⽶⼥性I 度肥胖≥ 80.0-84.0厘⽶ II 度肥胖≥ 84.0-88.0厘⽶ III 长肥胖≥ 88.0厘⽶WHO 腰臀⽐:男性WHR>0.9;⼥性WHR>0.8 上⾝性肥胖标准我国腰臀⽐:男性WHR ≥85cm ;⼥性WHR ≥80cm 上⾝性肥胖标准4.⽪褶厚度⽪褶厚度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主要表⽰⽪下脂肪厚度,可间接评价⼈体肥胖与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9.6%
其标准体重指数小于10%,故属于正常体 重。
腰围
肋骨下缘与髂前上脊连线中 点,绕腰腹部一周周长。
腰围的评价标准
评价 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 男性腰围(cm) 女性腰围(cm)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 组2003年 《中国成人血脂异 常防治指南2007》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2006年
可能(但未被确认)的益处
体重略微超重的人更长寿 ①2009年日本东北大学调查报告。研究人员对5 万名年龄为40至79岁的人进行了12年的跟踪调查 后发现,人在40岁时,体重略微超重的人要比过 瘦的人多活6至7年,而后者的平均预期寿命要比 肥胖的人少5年左右。 ②200万挪威人跨越10年的调查发现,体重指数 (BMI)在26至28之间的人寿命最长。 ③加拿大肥胖症医学协会(BMI)的一份报告: 超重的人较正常体重的人长寿。
正常 14%~20% 17%~24%
超重 >20% >25%
肥胖 >25% >30%
皮褶厚度
三头肌皮褶厚度(TSF) 正常值范围: 男性11.3—13.7mm; 女性14.9—18.1mm; ——曹伟新主编《临床营养新概念与新技术》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年3月第一版。
以“肩胛下皮褶厚度+ TSF”之和来判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为10~40mm;女性为20~50mm。 男性>40mm,女性>50mm为肥胖; 男性<10mm,女性<20mm为消瘦。
肥胖与减肥
王兴国 主任医师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单纯性肥胖
定义: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的特 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病理性肥胖的诊治亦可参考有关单纯性肥胖 的原则和方法!
一、肥胖的利弊
——肥胖与慢性病关系密切
肥胖的流行
2002 年,全国有近 3 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 18 岁 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 22.8%、肥胖率为 7.1%。 1992 年至 2002 年 10 年间,我国18 岁以上成年人 肥胖率上升 了 97.2%。
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 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 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食物、营养、 确保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整 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第2版 成年期避免体重增长和腰围增加。
卫生部发布《保持健康体重知识要点》
2009年4月28日 1. 超重、肥胖和体重不足,都是健康的“元 凶”; 2. 不健康生活方式、肥胖与多种慢性病发生 的关系密切; 3. 解决超重、肥胖问题关键在预防,合理膳 食,适量运动最为重要;健康生活方式是 根本。
减少了死亡的危险性: (2007年美国CDC 的一份研究报告)大范 围的统计数据说明,适当超重实际上减少 了死亡的危险性,因为它可以在患病和大 手术恢复时期供给机体必要的营养储备。
减肥与慢性病防治
来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关于减肥的建议
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 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
肥胖的分型
腹型肥胖(苹果型) 中心性肥胖
外周型肥胖(梨型) 外周型肥胖
体脂含量
生物电阻抗法(BIA): 人体中脂肪组织含水量少,导电性差,而肌肉和内脏含 水量多,导电性好。通过人体内不能感知的非常微弱的 电流来测定电阻,从而计算出体脂肪率及其他身体成分 如蛋白质、无机盐等的含量。
评价 男性 女性
超重 ≥24 ≥23
肥胖 ≥28 ≥25
亚洲2002
WHO
<18.5
18.5~24.9
≥25
≥30
①BMI评价标准不适用于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运动员或 肌肉发达者、孕妇等。②更适合超重和肥胖的评价。
BMI计算举例
某成年男性,身高178cm,体重80kg BMI=80÷1.782=25.2 其BMI大于24,但小于28,故属于超重。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 减轻体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006》 控制体重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 腰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
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 kg,收 缩压可下降5~20mmHg。
引自《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
已经被确认的危害
肥胖是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胆结 石或胆囊炎、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脂肪肝、 骨关节疾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睡眠中阻塞性 呼吸暂停以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和前 列腺癌等)的危险因素。
引自《2003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
≥85 ≥90 ≥90
≥80 ≥85 ≥80
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 实用的指标。
腰围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脂肪在腹部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 有更强的关联。
对我国24 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 80 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 低于此界限者的3.5 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 2.5 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5−10。 18 岁后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 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 大——NIH Publication, no. 98−4083, September 1998 在BMI 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似乎是独立的 危险性预测因素。
二、肥胖的诊断
目前诊断成人肥胖的三大指标
1.BMI(Body Mass Index,体质指数) 2.标准体重指数 3.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
BMI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标准来源
中国肥胖问题 工作组2003
消瘦 <18.5 <18.5
正常 18.5~23.9 18.5~22.9
标准体重指数
=(实际体重-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100% (其中,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标准体重指数 消瘦 <-10%
正常
超重 肥胖
-10%~+10%
≥10% ≥20%
①标准体重指数不适用于未成年人和孕妇; ②理想体重可以用来指导控制体重的目标。
标准体重指数 计算举例
某成年男性,身高178cm,体重80kg 标准体重指数= 【80 -(178-105)】÷ (178-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