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疾病论文
肥胖文献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肥胖文献研究报告论文范文肥胖文献研究报告论文范文摘要: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探讨肥胖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发现,肥胖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此外,肥胖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针对肥胖问题,个人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肥胖。
引言:肥胖是一种因体内脂肪过多而引起身体质量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7.4亿人口超重,其中4.6亿人患有肥胖。
肥胖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增加了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同时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负担。
因此,了解肥胖的原因和影响,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关于肥胖的相关文献,包括研究报告、论文等。
通过梳理和整理这些文献,对肥胖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结果和讨论:1. 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环境因素同样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遗传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食物的感知和代谢能力,进而影响脂肪储存和能量消耗。
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结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肥胖的影响肥胖不仅对个人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个体方面,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此外,肥胖还导致了身体形象和心理健康的问题,降低了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层面上,肥胖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
3.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肥胖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等来减少肥胖的风险。
超重肥胖相关疾病论文

超重肥胖与相关疾病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超重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方法:测量体重指数、腰围及化验检查。
结果:单纯体重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混合肥胖与相关疾病发病率分别为2.51%、23%、31.73%。
结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判定肥胖的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疾病的分析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重指数;腰围;相关疾病;分析【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1-0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热量高脂饮食的增加、运动工具及作业方式改变,使得体力活动逐年减少,国民的体重指数和腰围在不断增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在逐年增加,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我院与北京阜外医院进行健康查体长期合作,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自2009年集团员工在我院的查体,资料完整,既往无“三高症”病史的员工,共计6760例,年龄在18-80岁。
1.2 方法:人体参数测量,体检者,脱鞋帽,穿简便服装测量身高、体重;bmi=体重(kg)/身高2(m2)。
腰围,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测量方法,被测量者,取垂直站立姿势,双足分开25-30厘米,用一个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胯骨上缘、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细部位),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
血压,采用台式血压计,体检前休息十分钟,坐位,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3次,取平均值。
化验检查,空腹12小时以上,抽取静脉血,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糖(glu)、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1.3 诊断标准1.3.1 糖调节异常采用2003年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即glu≥5.6mmol/l;脂代谢异常诊断参考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即tg>1.7mmol/l、tc>5.72mmol/l。
1.3.2 分组,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体重指数(bmi)制定了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以18.5≤bmi≥24.9为正常,以25≤bmi ≥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
体育论文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小学生肥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了解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现状、成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减少青少年肥胖率和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单纯性肥胖的概念界定目前,全世界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通常采用身体指数(BMI)指标,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其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表 BMI判断标准表(单位:千克/米2)BMI WHO标准亚洲标准中国参考标准体重过轻<18.5 <18.5 <18.5正常范围18.5-24.9 18.5-22.9 18.5-23.9超重≥25≥23≥24肥胖前期25.0-29.9 23-24.9 24-26.9I度肥胖30.0-34.9 25-29.9 27-29.9II度肥胖35.0-39.9 ≥30≥30III度肥胖≥40.0≥40.0≥40.0单纯性肥胖指通常见到的大多数人的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纯性肥胖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仅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
我国将肥胖标准统一界定为BMI≥24。
统计表明,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
只要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测试结果中所指的肥胖都是指单纯性肥胖。
2.近十年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率、超重率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学龄儿童1985-2010年肥胖检出率呈迅猛上升趋势,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增长速率极快。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青少年随年龄的增长肥胖检出率逐渐增高。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 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
儿童肥胖危害及预防的论文题目

增加体育设施和活动:政府应增 加公共体育设施和活动,鼓励儿 童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学校、 社区和家庭等渠道,推广健康生 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充足睡眠等,以帮助儿童建 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 儿童健康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 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和评估,及 时发现并干预肥胖问题。
影响因素:遗传、饮食、运 动、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均可 导致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影响呼吸系统 增加糖尿病患病几率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儿童肥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肥胖儿童容易受到 同伴的嘲笑和排斥, 导致自卑、抑郁等 心理问题
肥胖可能影响儿童 的身体形象,进而 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影响激 素分泌
睡眠不足影响食 欲
睡眠不足影响代 谢
睡眠不足影响生 长发育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肥胖史,后代肥胖概率增加 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能量消耗不足 心理因素:过度溺爱、缺乏自律性,导致过度进食
儿童肥胖的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儿童肥胖的定义: 指体内脂肪积聚过 多,体重超过身高 相应标准值的20% 以上
儿童肥胖的标准: 根据年龄、性别、 身高、体重等计算 BMI指数,判断是 否超重或肥胖
儿童肥胖的分类: 单纯性肥胖和继发 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 影响生长发育、心 理行为、代谢综合 征等
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
发病率:近年来儿童肥胖率 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
肥胖与健康论文

肥胖与健康论文引言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健康饮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肥胖的困境。
肥胖不仅仅影响个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对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方法。
肥胖的定义肥胖是指人体脂肪含量过高,已超过正常水平。
一般常用体重指数(BMI)来判断肥胖程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BMI大于或等于25为超重,而大于或等于30为肥胖。
肥胖对身体的影响心血管系统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胆固醇等问题,增加了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此外,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呼吸系统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也有明显的关联。
过度肥胖的人往往有呼吸困难,尤其在夜间。
这是因为脂肪沉积在胸部和腹部,限制了呼吸器官的扩展,导致气道阻塞。
骨骼系统肥胖会增加骨骼系统的负担,导致关节疼痛和其他骨骼问题。
过度肥胖会导致骨骼承受过重,容易引发关节炎和骨质疏松。
代谢性疾病肥胖与糖尿病、高血脂症、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脂肪细胞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会扰乱正常的代谢过程,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和处理能量,从而引发这些代谢性疾病。
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方法饮食调控饮食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避免过量的油脂和糖分。
合理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是减肥的有效途径。
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提高心率和代谢率,加速脂肪燃烧。
同时,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生活方式改变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肥胖的关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控制电视,电脑等媒体的使用时间,减少久坐。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不仅对健康有害,还会增加体重。
结论肥胖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对心血管,呼吸和骨骼系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引发各种代谢性疾病。
肥胖的危害英文作文

肥胖的危害英文作文英文:Obesity is a major health concern that affects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e dangers of being overweight are numerous and ca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One of the most obvious dangers of obesity is the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These conditions can be life-threatening and require ongoing medical treatment to manage. In addition, obesity can also lead to joint problems, sleep apnea, and other health issues that can impact quality of life.Mentally, obesity can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People who are overweight may experience low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y may also face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stigma, which can further exacerbate thesemental health issues.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obesity is not just a personal issue, but a societal one as well. Factors such as access to healthy food options, physical activity opportuniti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can all contributeto obesity rates.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for communities to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environments that promotehealthy lifestyles and support individuals in maintaining a healthy weight.In my own life, I've seen the dangers of obesity firsthand. My aunt struggled with her weight for years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 as a result. It was a difficult and painful experience for her and our family. Seeing her struggle made me realize the importanceof taking care of my own health and being mindful of the choices I make.中文:肥胖是一个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重大健康问题。
关于减肥的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减肥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减肥相关研究的综述,分析减肥的原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减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减肥作为改善肥胖状况的有效手段,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减肥相关研究的综述,为减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减肥原理1. 能量平衡:减肥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
当能量摄入低于能量消耗时,人体会消耗储存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目的。
2. 脂肪分解:减肥过程中,脂肪细胞内的三酸甘油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而进入血液循环,被组织细胞利用。
3. 蛋白质合成:减肥过程中,蛋白质合成增加,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三、减肥方法1. 饮食减肥:合理膳食是减肥的基础。
主要包括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调整饮食结构等。
2. 运动减肥:运动是减肥的重要手段。
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3. 药物减肥:药物治疗在减肥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主要包括食欲抑制剂、脂肪酶抑制剂、脂肪合成抑制剂等。
4. 中医减肥:中医减肥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改善脾胃功能等途径达到减肥目的。
四、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和减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时间、运动习惯等生活习惯对减肥效果有显著影响。
3. 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减肥效果。
五、结论减肥是改善肥胖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减肥相关研究的综述,总结了减肥的原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在今后的减肥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个体差异、综合干预措施等方面,为减肥提供更全面、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肥胖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常并发或伴随多种疾病。
本文就肥胖常见伴发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和肥胖相关肿瘤、相关死因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具体描述,以便广大医务人员早期正确识别肥胖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
关键词:肥胖; 伴随疾病; 临床特征;Abstract:Obesity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worldwide, an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morbidities. The comm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orbidities of obesity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obstructive sleepapnea/hypopnea syndrom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obesity-associated neoplasia. The aim is that obesity-related diseases should be recognized at an early stage by medical professionals, so that they can be diagnosed and treated early in their progression.Keyword:obesity; co-morbidit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肥胖是目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肥胖与疾病【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然而一种力量强大的生命杀手——肥胖病也在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悄无声息地进人这个社会,逐渐成为一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
肥胖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在急剧上升的一种疾病。
肥胖是个仅次于吸烟之后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与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
因此要积极关注肥胖,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肥胖疾病肥胖基因肥胖危害防治措施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目前至少有10亿成年人超重,3亿人肥胖,除美国、英国、德国这些传统“胖国”,亚洲、非洲等国肥胖人数也在猛增;根据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肥胖人口数可达9000万,超重人数估计过两亿,人口过度肥胖已严重威胁全球发展。
5月11日是防治肥胖日,目前国内外有关肥胖问题的最新资讯,以呼吁更多的民众及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并从己做起,从而有效遏止这一严峻趋势。
真正的肥胖不仅是单一的疾病,它也是一种异常发育所引起的疾病,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常常诱发各种严重的疾病。
它可通过机体代谢的作用,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异常,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成为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脂质异常、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病、胆石症及某些癌肿、骨关节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最近的研究表明,肥胖还可以导致不育,这是由于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增高,过度刺激对胰岛素敏感的垂体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促黄体激素(LH)从而导致不育症发生(Brothers et al. ,2010)。
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相比,其发病率显着增高,尤其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危险最大,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肥胖者患猝死、脑卒中、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率分别是非肥胖者的、、及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性与正常者相比分别是轻度肥胖2倍,中度肥胖5倍、重度肥胖10倍。
患高血压的危险超出标准体重的20%是正常体重者10倍;50岁以下肥胖者妇女脑梗塞发病率是正常体重者的4倍,45岁以上肥胖男性左室肥大者,约50%在8年内死亡。
1引起肥胖症的基因:引起肥胖症的病因学很复杂,总体认为肥胖症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目前,科学家已克隆出了5 个与人的食欲及体重调节有关的基因,即OB基因、LEPR基因、PC1 基因、POMC基因和MC4R基因。
人的OB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在人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全长约20kb,含有3个外显子,外显子全长4240bp 。
OB基因只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其编码产物瘦蛋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即瘦素(Leptin),或瘦蛋白,是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瘦素在脂肪组织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在血液中与其受体LEPRe结合。
人的瘦素受体基因LEPR 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1p31),其编码产物瘦蛋白受体属于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共有6 种,即Ra ,Rb ,Rc ,Rd ,Re和Rf ,它们是LEPR 基因转录后通过不同剪切而生成。
这些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心、肝、肾、肺、脾、胰脏、睾丸和脂肪组织中。
瘦蛋白与受体LEPRe 结合后生成瘦蛋白2Re;后者将瘦素带入脉络膜,在此处瘦素与LEPRa 结合,生成瘦素2Ra;瘦素2Ra将瘦素输送到脑脊液,在这里瘦素与广泛分布在下丘脑的LEPRb 结合,生成瘦素2Rb。
LEPRb 是瘦素各种受体中唯一的具有信号传道作用的跨膜蛋白,它在下丘脑产生的生理效应之一是诱发下丘脑神经细胞POMC 基因表达加强。
人POMC 基因定位于人类第2 号染色体短臂(),其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前激素原。
该蛋白质在前转变素酶1(proconvertase1,PC1)的作用下分解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促黑素细胞激素(α-mela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后者在下丘脑与黑皮素4 受体(melanocortin 4 receptor ,MC4R))结合。
人PC1 基因定位于第5 号染色体长臂(5q15221),全长,其编码产物是一种含有753个残基的蛋白酶,在神经内分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其功能是将激素原(pro-hormone)转化为激素,因此称为激素原转化酶(pro-hormone convertase,PC1)。
人MC4R 基因定位于基因组第18 号染色体长臂(18q22),该基因主要在下丘脑神经细胞中表达,是瘦素介导的食欲调节途径中最末端的基因,由阿黑皮素原(POMC)衍生的α-MSH 在下丘脑与其受体MC4R 结合,产生包括调节食欲在内的生理效应。
2 引起肥胖的环境因素:饮食、生活习惯因素主要是因为吃的多活动少造成的。
肥胖者一般对某些食物有特殊喜好,如甜食、油脂等高热量食物,不吃或很少吃蔬菜和水果,胃肠道功能好,很少发生消化道疾病。
在进食期间多数喜欢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喜欢吃零食、睡前进食和晚餐过量进食。
精神因素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是肥胖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抑郁症儿童比一般儿童患肥胖的几率高出1倍。
内向型性格的人肥胖较多,可能是因为当儿童心理不安、紧张或者受挫时,会以不断进食填补心理不安,导致养成进食过量的习惯。
而肥胖导致的青少年心理损害又进一步诱导过食。
高胰岛素血症一些研究显示: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往往血浆胰岛素水平成较高水平且血中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呈正相关。
遗传因素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肥胖与父母有关。
调查发现,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有70%-80%的青少年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有40%表现为肥胖;双亲标准体重者,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仅为10%。
中枢神经系统在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进食直接调控的神经细胞群,其位置在下丘脑,一为腹内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为腹外核,又称饥中枢。
刺激前后和破坏后者可产生饱胀感,引起进食下降或拒绝进食;而刺激后者或破坏前者则产生食欲亢进,进食量增多。
运动不足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快,所谓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大量的人群闭门不出,运动量的减少在所难免,而部分人群则受场地因素的限制不能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人体内的能量出现“入大于出”的局面,从而造成超重、肥胖。
3肥胖的危害: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所致的现象,并非"健康"的标志。
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而且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严重的是,肥胖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肥胖是健康长寿的大敌肥胖者并发脑栓塞与心脏衰竭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体重者多两倍,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多2~6倍,合并糖尿病者较正常人约增高4倍,合并胆石症者较正常人高4~6倍,更为严重的是肥胖者的寿命将明显缩短。
易患冠心病及高血压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耗氧量加大,心脏做功量大,使心肌肥厚,尤其左心室负担加重,久之易诱发高血压。
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内,致使管腔狭窄,硬化,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和猝死。
影响劳动力,易遭受外伤身体肥胖的人往往怕热、多汗、易疲劳、下肢浮肿、静脉曲张、皮肤皱折处患皮炎等,严重肥胖的人,行动迟缓,行走活动都有困难,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以致影响正常生活,严重的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
由于肥胖者行动反应迟缓,也易遭受各种外伤、车祸、骨折及扭伤等。
影响肺功能肺功能的作用是向全身供应氧及排出二氧化碳。
肥胖者因体重增加需要更多的氧气,但肺不能随之而增加功能,同时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又限制了肺的呼吸运动,故可造成缺氧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易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伴随肥胖所致的代谢、内分泌异常,常可引起多种疾病。
糖代谢异常可引起糖尿病,脂肪代谢异常可引起高脂血症,核酸代谢异常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等。
肥胖女性因卵巢机能障碍可引起月经不调。
易引起肝胆病变由于肥胖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使其内因性甘油三酯合成亢进,就会造成在肝脏中合成的甘油三酯蓄积从而形成脂肪肝。
肥胖者与正常人相比,胆汁酸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超过了胆汁中的溶解度,因此肥胖者容易并发高比例的胆固醇结石。
可引起关节病变体重的增加可使许多关节如脊椎、肩、肘、髋、足关节等磨损或撕裂而致疼痛。
增加手术难度,术后容易感染肥胖者会增加麻醉时的危险,手术后伤口易裂开,感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机会均较不胖者为多。
并发疝气肥胖者可并发许多疝病,其中以胃上部易位至胸腔中的食道裂孔疝最为常见。
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病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从而使小动脉的外因阻力增加,这使得心脏必须加强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以保证外周组织的血液供应。
由此而致的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发生,加上肥胖病病人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进一步增加了循环血量,加重高血压。
肥胖易导致肺血管阻塞医学研究表明,肥胖和致命的突发性肺部动脉血管阻塞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阻塞肺部动脉血管的血栓常常是随血流从大腿部向肺部转移的。
遗传因素对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包括一部分体重正常的高血压患者。
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对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该类患者常有家族发病倾向。
4、如何应付肥胖的发生:应广泛摄取各种食物,变化愈多愈好,养成不偏食的习惯。
不要采取禁食某一种食品的减肥方法,例如不吃蔬菜、水果、粮食,只吃肉类的办法。
每天总热量不宜少于1200千卡。
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按营肥胖症养配餐方案计算每日总热能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量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例如多选用糙米、胚芽米、麸皮面包及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
忌喝果汁,尽量采用新鲜水果、蔬菜,因其富含纤维素,可增加饱腹感。
口味不可太咸,以免体内水分滞留过多。
烹调方法,以蒸、煮、烤、炖等少油法为宜。
炒菜用的油,必须按计划中规定的量,因此不宜吃油炸食物及喝肉汤。
绝对不要因贪嘴而破坏饮食减肥计划。
药物治疗? 选用调血脂,降胆固醇,抗氧化的药物,如他汀类、烟酸、普罗布考等。
随着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深入研究,许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具有降糖降脂、抗过氧化和扶正固本的作用,如黄连、葛根、黄芪、大黄及中药复方加味桃核承气汤和金芪降糖片等。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如多糖、皂类在改善IR,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