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标准(试行)
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

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规范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以下简称“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提升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水平,增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定义)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是在灾害风险普查、确定致灾阈值和预警等级指标基础上,依据降水实时监测、预报,评估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等级,适时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预警服务。
第三条(管理原则)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应遵循需求牵引、开放集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统筹利用部门和社会资源,提高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业务原则)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应建立分工负责、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
第五条(内容)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包括灾害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致灾阈值确定、精细化降水估测和预报、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检验、效益评估等内容。
第六条(时段)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的主要时段为每年5月1日-9月30日,在其他时段内,可根据降水强度和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第七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的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
省级气象部门依据本规范指导所辖地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
第二章业务内容第八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根据《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气减函〔2013〕36号)要求,组织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1.普查山洪沟特征信息、地理信息资料、水文信息、气象信息、承灾体信息、灾情信息、预警指标和防灾措施数据等。
2.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及时更新修订。
3.依托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实时和历史灾情信息的收集管理、质量控制、统计评估及服务应用工作。
第九条致灾阈值确定根据《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确定技术指南》(气减函〔2013〕113号)的方法和要求,依托风险普查数据库和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结合各地区山洪灾害实际影响程度和已有技术方法,开展致灾阈值指标确定工作,内容包括:1.建立逐条山洪沟不同等级(漫堤(沟)、淹没预警点0.6米、1.2米、1.8米四个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数据库。
县级综合业务题库重点讲义资料

1、卫星云图上当观测到下列哪种云系时预示地面会出现强风?( )□A.层状云系□B.急流云系□C.弧状云线√D.逗点状云系标准答案: C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 )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A.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B.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C.《气象灾害防御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准答案: D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 )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发布平台√B.接收终端□C.发布流程□D.传播机制标准答案: B4、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2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 )的建筑物、构筑物。
□A.1/5□B.1/6□C.1/8√D.1/10标准答案: D5、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色预警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
□A.蓝□B.黄□C.橙√D.红标准答案: D6、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米/秒。
□A.10□B.20√C.30□D.40标准答案: C7、发布(含变更)和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在()内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传中国气象局,供全国共享。
□A.10分钟√B.15分钟□C.20分钟□D.30分钟标准答案: B8、关于北半球热成风的说法,下面哪个叙述是错误的()。
□A.热成风是地转风随高度的该变量√B.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或厚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左,低温在右□C.当某层中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有冷平流,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是有暖平流。
公共气象服务竞赛题目(含答案)

公共气象服务测试卷(一)单位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30 分,每题 0.5 分)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共类。
A.20B.24C.28D. 302.和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A、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B、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C、各市气象局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D、各县气象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3.气象灾情上报中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指因灾减产成(含)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到灾害影响的范围(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只计算其中受灾最重的一次)。
A.1B.2C.3D. 44.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启动应急响应。
A. 最低预警级别灾种B. 最高预警级别灾种C. 影响时间最早的灾种D. 影响持续时间最久的灾种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A.1B.2C.3D.46.是造成中小河流洪水的直接因素和主要激发条件。
A.降雨B. 台风C. 前期天气D. 上流情况7.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的气象、水文资料应是相应机构整编的资料,一般不少于年(建站少于年的应从建站起收集整理),序列至少为逐日资料。
A.10B.20C.30D.408.是在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险情的水位,一般来说,有堤防的大江大河多取决于洪水普遍漫滩或重要堤段水浸堤脚的水位,是堤防险情可能逐渐增多时的水位。
A.致灾临界水位B. 警戒水位C. 保证水位D.防洪水位9.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按照公益性服务的要求,以为重点,以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前提。
A.农业大户设施农业B.农民受益基层农村C.设施农业农业大户D.基层农村农民受益10.暴雨的气象灾害Ⅱ级预警标准:过去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 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或者预计未来 24 小时2 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天气。
《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规范》(气减函〔2016〕65号)

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规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水平,增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定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是在灾害风险普查、确定致灾阈值和预警等级指标基础上,依据降水实时监测、预报,评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适时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第三条(管理原则)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应遵循需求牵引、开放集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统筹利用部门和社会资源,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业务原则)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应建立分工负责、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
第五条(内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包括灾害风险普查调查和灾害信息管理、致灾阈值确定、精细化降水估测和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检验、效益评估等内容。
第六条(时段)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主要时段为每年5月1日-9月30日,在其他时段内,可根据降水强度和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第七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
省级气象部门依据本规范指导所辖地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第二章业务内容第八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时调查和灾害信息管理根据《泥石流、滑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要求,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1.普查地质灾害灾情点特征信息、地理信息资料、水文信息、气象信息、承灾体信息、灾情信息、预警指标和防灾措施数据等;实时调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规模、具体地点、受影响的村镇、户数和人口、死伤人数、经济损失、致灾降水量,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地质环境等信息。
2.对普查和实时调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及时更新修订。
3.依托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实时和历史灾情信息的收集管理、质量控制、统计评估及服务应用工作。
层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基本标准规范(试

附件:基层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基本标准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业务管理,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突发灾害性天气是指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飑线、雷电等预见期短、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相关衍生灾害。
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是在监测预警信息制作完成的基础上形成预警服务产品,及时向受影响区域的社会公众和相关应急责任人发布和传播预警服务信息,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或通报有关情况,并开展跟踪监测、滚动预警、反馈评估、业务监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
第三条本规范所指的基层是指市、县两级气象部门。
本规范规定了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的基本流程与要求,适用于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反馈评估及业务监控等工作。
各省级气象部门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
第二章预警服务启动条件第四条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应加强与上级业务单位沟通,及时启动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1)上级业务单位或邻近区域发布了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并预计影响本行政区域,以及本地发布了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2)接到上级业务单位或上下游相关台站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通知或相关提醒,并预计影响本行政区域;(3)监测到突发灾害性天气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影响本行政区域;(4)接到基层信息员、志愿者等报送的突发灾害性天气情况和影响的报告,确认已经发生并预计继续影响本行政区域。
第三章预警服务对象第五条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对象依据职责不同,分为决策用户、高敏感行业用户、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社会公众以及气象部门人员等五类。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5.07.10•【文号】气发〔2015〕46号•【施行日期】2015.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发〔2015〕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贯彻落实第六次气象服务会议精神,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发展,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气象局2015年7月10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第六次气象服务会议和2015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部署,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发展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发展,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方案编制的基础现状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是将传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向基于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的延伸,是提高减灾服务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业务内容包括灾害信息采集、致灾阈值确定、灾害风险区划、基于阈值和定量化风险评估的风险预警、业务检验和效益评估等。
2008年起,中国气象局推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立了全国2300个县近30年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库,完成了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台风灾害和冰冻灾害区划。
2012年起,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试点基础上,开展了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与此同时,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包括《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泥石流和滑坡风险普查技术规范》、《山洪灾害实地调查指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采集指南》、《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技术指南》和《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等,即将出版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技术丛书,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答案卷)

精品文档第七届XX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含答案)(满分19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 1 )、分级管理的原则。
(分类保护)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测数据质量把关、( 2 )和( 3 )转变。
(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制作)出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三)”3.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分析主要从资料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 4 )进行分析。
(均一性)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38页4.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其标志性仪器为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的( 5 )。
(水银气压表)出自《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5.雨是指由云中落下的水滴构成的降水,其直径一般在( 6 )mm之间。
(0.5~6.0)出自《大气探测学》,P75,第四章6.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7 )系统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包括采集器、(8 )、传感器、外围设备四部分。
(嵌入式)(外部总线)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P27.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测量降水量,其称重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9 ),另一种是振弦技术。
(基于电阻应变技术)出自《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P7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 10 ),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1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组委会2021年9月为深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动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术竞赛为导向,进一步培育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养和大体技术,增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进展,为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进展做出踊跃的奉献。
一、竞赛组织机构本次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竞赛实施组和竞赛监审组四个小组。
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安排如下:(一)竞赛组织委员会1.人员组成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1.人员组成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综合观测司地面处佘万明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人工阻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廖邕2.工作职责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和谐、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形;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参赛人员抽取和确信。
(三)竞赛实施组1.人员组成组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曹晓钟成员: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曹云昌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装备保障室邵楠公共气象效劳中心业务处段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务处刘莉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马尚昌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王柏林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郭建侠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张鑫2.工作职责负责编制各项竞赛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以下简称“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提升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水平,增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是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确定致灾临界雨量和风险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降水实时监测、预报,确定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面向各级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开展的气象预警服务。
第三条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工作应遵循需求牵引、开放集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各级气象部门应根据当地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统筹利用部门和社会资源,提高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各级气象部门从事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应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业务内容第五条根据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准确、全面地收集、整理、更新灾害风险资料,包括:中小河流水利水文资料、山洪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地理信息数据、经济社会与灾情资料等信息,制定数据格式规范,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
第六条加强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典型案例收集与分析,按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有关技术方法,研究确定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体系。
第七条结合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影响程度,研究辖区内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标准,确定辖区内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指标体系。
气象风险等级按四级划分,即Ⅳ级(有一定风险)、Ⅲ级(风险较高)、Ⅱ级(风险高)、Ⅰ级(风险很高)。
第八条开发制作满足气象风险预警所需的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定量降水预报产品。
第九条以SWAN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业务需求,融合本地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基础信息、本地化预警预报技术等进行二次研究开发,建立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本地化平台,并在辖区内推广应用。
平台应具有自动生成客观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的功能。
第十条实时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果的检验与评估,根据检验和评估结果,对致灾临界雨量指标进行滚动订正,不断提高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十一条组织收集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并传输至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实现全国统一管理和共享。
第三章业务布局和分工第十二条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分为国家、省、地市、县四级。
第十三条国家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主要由公共服务中心、气象中心、气候中心承担,信息中心负责数据传输和通信网络运行保障。
(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任务:1.负责利用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收集省级(含地市、县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做好相应产品的分类、命名和编码指导工作,共享图形与文字类产品,适时制作国家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开展气象风险预警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2.为全国早间天气会商适时提供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预报或遇有涉及两个及以上省(区、市)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专题会商;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日常服务业务中,与国土资源部开展业务会商并联合发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
3.负责全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的业务检验、对下指导以及开展服务效益、服务需求等调查评估,组织编制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报告。
4.负责国家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并参与全国统一的(省、市、县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5.负责组织全国性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技术交流。
6.协助气候中心开展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
7.参与不同灾害种类、不同风险等级的致灾临界雨量推算技术方法研发。
(二)气象中心主要任务:1.制作下发全国24h以内逐6小时和24h、48h、72h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QPF)等指导产品。
2.组织开发全国统一的(省、市、县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及时组织开展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培训。
3.当预报或遇有降水过程易诱发两个及以上省(区、市)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公共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开展天气会商,开展国家级气象风险预警决策服务。
(三)气候中心主要任务:1.牵头组织各省(区、市)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并负责该数据库的更新维护。
2.负责组织研发制定不同灾害种类、不同风险等级的致灾临界雨量推算技术方法,负责全国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致灾临界雨量指标的收集与更新,并提供给公共服务中心、气象中心使用。
3.负责组织全国性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风险普查技术交流和培训。
(四)信息中心主要任务:1.负责并优先保证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数据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的实时推送传输。
2.负责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技术支持。
3.负责保障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会商。
第十四条省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主要由各省(区、市)气象台(或流域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气象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承担。
(一)根据国家级指导产品,制作下发本辖区定量降水估测(QPE)和定量降水预报(QPF)产品,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服务客观指导产品和对外服务产品。
(二)当预报或遇有重大降水过程易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相关地市开展天气及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会商,提供预警服务指导意见;负责与省国土部门联合发布本省(区、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三)建立和完善本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流程和防御联动机制,面向省级决策层面和社会公众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四)负责对下指导并开展辖区内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检验和预警服务效益评估。
(五)组织开展辖区内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风险普查、灾害调查和灾情评估,维护更新本省(区、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
根据有关技术要求,确定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致灾临界雨量和风险等级指标。
(六)负责收集辖区内(含地市、县)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按要求上传至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
(七)负责辖区内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技术交流和培训。
第十五条地市级气象部门主要任务:(一)在省级业务指导下,订正制作发布并向上一级气象部门反馈本辖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与地市级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建立本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流程和防御联动机制,面向地市级决策层面和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二)负责指导所属县级气象部门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三)组织本辖区各县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会商,视情况申请或参加省级气象部门组织的会商。
(四)组织开展本辖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现场气象服务、灾害风险普查、灾情调查、风险预警业务检验和服务效益评估。
第十六条县级气象部门主要任务:(一)在省、地市级业务指导下,订正制作发布并向上一级气象部门反馈本辖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与县级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建立完善本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流程和防御联动机制,面向县级决策层面和社会公众提供预警服务。
(二)视情况申请或参加省级、地市级气象部门组织的会商。
(三)开展本辖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现场气象服务、灾害风险普查、灾情调查、风险预警业务检验。
第四章业务流程第十七条建立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分工负责、逐级指导、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
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以省、地市、县三级为主,国家级业务单位负责提供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气象风险预警参考产品及预警服务技术指导,在汇总各省(区、市)上报产品的基础上,开展国家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第十八条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的主要时段为5—9月,在该时段内,省、地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在制作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时,均要对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进行分析,并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在其他时段内,可根据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第十九条国家级业务流程(流程图见附件1):(一)气象中心负责每日06:30、16:00制作下发全国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指导产品(08:00和20:00起报的24h以内逐6小时和24h、48h、72h预报)。
(二)预计或遇有重大降水天气过程易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时,气象中心在全国早间天气会商时联合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相关省(区、市)气象局进行会商讨论,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导意见。
紧急情况下,公共服务中心可适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专题会商。
(三)公共服务中心负责每日收集各省(区、市)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制作国家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联合国土资源部制作和发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
(四)当预报有Ⅲ级及以上等级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时,公共服务中心、气象中心面向国家级决策部门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五)公共服务中心每月对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开展业务检验。
当重大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公共服务中心及时组织相关省(区、市)气象局分析评估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益。
第二十条省级业务流程(流程图见附件2):(一)调阅国家级相关产品,分析各种客观预报产品。
(二)每日07:30、16:30定时制作下发本省短期定量降水指导产品(08:00和20:00起报的24h以内逐6小时和24h、48h、72h预报);逐小时下发全省雷达降水估测产品;不定时下发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客观预警指导产品(预报时效:08:00、20:00起报的6h、12h、24h)、山洪气象风险客观预警指导产品(预报时效:1h、3h、6h)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客观预警指导产品(08:00、20:00起报的预报时效:1h、3h、6h、12h、24h),以上产品均应传输至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
(三)当预计短期内有强降水过程,并且可能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或已经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时,在全省天气会商中,组织相关地市分析确定灾害类别和灾害风险预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