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影评

赏析《意志的胜利》影片《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为纳粹拍摄的,记录了大会的盛况和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
《意志的胜利》实际上向大家展示了纳粹政府如何通过宣传演讲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
影片开始时从机窗往外拍摄云海的镜头,隐喻着希特勒像天神一样降临人间。
在这里,里芬斯塔尔用再平常不过的角度,告诉我们希特勒看到的东西。
云海随着飞机下降,纽伦堡古城展现在希特勒的眼前,历史告诉我们,希特勒此时的心情事既忐忑又兴奋,而这一幕恰如其分地揭露了这一点。
里芬斯塔尔的镜头没有选择机舱里的希特勒,而是从希特勒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外空间里希特勒的真实存在。
他从机窗往外看,然后往下俯视纽伦堡,由远而近,古城堡,街上的行人,行进的队列,隐喻希特勒的心情,由不明朗转而清晰。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从另一架飞机上拍摄希特勒的座机的镜头,里芬斯塔尔的镜头为希特勒营造了这种神秘与崇高。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仰角镜头,仰角镜头的运用能使被拍摄者显得高大,所以主要用来拍摄希特勒,这让镜头下的希特勒气宇轩昂、孔武有力,被群众围绕的他亲和力十足而又颇有威严,军队面前的他慷慨激昂而又不失儒雅稳重。
劳工部向希特勒作报告一节,劳工部队用训练有素的行动表明对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拥护。
镜头聚焦到代表各地的成员的大特写,这可以视为镜头的直接意指;同时,这也是台上希特勒所见。
这些正面的观看,可视作希特勒的主观镜头,他正在画面外注视这场表演。
对于希特勒,里芬斯塔尔选择了客观镜头来描画。
镜头回避了希特勒被观看的情景。
只有52000名劳工部成员齐声喊,“我们只有一个元首”时,镜头切换到了希特勒身上(侧面特写),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镜头指示,却不是成员们所看到的希特勒。
希特勒的背部镜头多次在影片中出现。
希特勒到达纽伦堡乘车前往下榻酒店的一幕,我们看到热情欢呼的群众夹道欢迎,以及希特勒站在车上的背影。
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意志的胜利》2002年8月,德国电影导演、摄影家莱妮·里芬斯塔尔再次成为了西方新闻界与评论界的注意中心。
这一年的8月22 日,是她的100岁生日。
一般来说,对于已成人瑞的名人,媒体往往会以一种相当的敬意来对待。
但是,她却没有能够获得这份起码的尊敬。
许多媒介仍然对她与纳粹合作的过去抓住不放。
原因也许无它,就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为纳粹张目,受希特勒宠爱的导演,至今没有作出过令人可以接受的忏悔。
让里芬斯塔尔的一生为之享受荣耀与屈辱的,其实就是她拍摄的两部为纳粹宣传的电影。
而且,真正让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名字的的电影也许也就是这两部电影。
那就是《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
《意志的胜利》是里芬斯塔尔于1934年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表大会时拍摄的影片。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不惜冒着与主管纳粹宣传的戈倍尔闹翻的危险,坚决按照自己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解与电影美学观念,以一种集艺术性与记录性于一体的凌厉风格记录了夺取政权不久的、自命为德国救世主的气焰嚣张的纳粹党代会的全过程。
在拍摄《意志的胜利》时,里芬斯塔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势作风。
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加以毫不留情地排除。
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拍摄。
而为了获得这种理想的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再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画面。
她从长达十七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了这部电影。
里芬斯塔尔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
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
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嘎然而止的效果。
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对“”的认知分析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对“”的认知分析作者:李昕揆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3期摘要:符号本身无所谓指称和表达,由它唤起的认知和心理效果才使其产生意义。
皮尔士提出的“符号代表物—对象—解释项”三分法理论就强调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作为一个符号可从皮尔士符号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认知分析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字意义演化的动态性和使用方式的多样化,从解释项的角度也可追溯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认知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48-02“”是古汉语“”的衍生字,目前在中文网络社群中成为网聊、论坛、博客中常用的一种流行表情符号。
符号最初带有任意性和偶然性,代替与被代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符号在想象的空间里运用于文字,模仿表情、声音和动作,更生动、更真实地传达意义和情感,“”字因其类似于图画的效果更是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符号。
符号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原是希腊传统医学中的“症候学”,后发展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古希腊的符号学理论传入中世纪的欧洲后分别以莱布尼兹和洛克为代表分为两派,而现代西方符号学的发展主要由皮尔士和索绪尔两位先驱带动,其中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产物,其推崇的“实用主义”就是用于说明思想是如何通过符号意义的生成而获得的。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感知及思维信息的处理过程,随着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符号学研究也出现认知转向,而皮尔士符号学理论正具有这样的认知倾向。
一、“”的象似性分析:影像象似性19世纪末,皮尔士提出符号形式和符号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象似关系、指示关系和象征性的关系。
(苏晓军,2009(6):142—145)当符号与其指称对象有某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质时,这种符号就是象似符号,象似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质就被称为象似性。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人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所以象似性也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文旭,2000:71—74)。
纪实影片表现手段辨析——以影片《意志的胜利》为例

纪实影片表现手段辨析——以影片《意志的胜利》为例
徐彦捷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20
【摘要】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是一部与纳粹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它记录了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情况,大会的盛况和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活动.其是由纳粹构思,为纳粹拍摄,关于纳粹的一部纪录影片.由于背景、题材的敏感,这部影片自公映起就备受争议,其导演里芬斯塔尔也饱受公众的指责.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角度对这部纪录片及其导演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本文旨在以此部作品为例,分析纪实影片的表现手法及其美学价值;同时,本文提出影片《意志的胜利》是一个结合体,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徐彦捷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创新扩散理论关照下的意志趋同——以影片《十二公民》为例 [J], 张晋辉
2.析纪实类影片的叙事策略——以影片《可可西里》为例 [J], 周筠;
3.析纪实类影片的叙事策略——以影片《可可西里》为例 [J], 周筠
4.纪实手法在科幻影片中的运用浅析——以《火星时代》为例 [J], 周嘉宾; 高军
5.纪实与表现的结合——影片《盗马贼》摄影浅析 [J], 艾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少雄 意志的胜利分析

四、《意志的胜利》的文化解读在《意志的胜利》中,里芬斯塔尔通过真实的影像,不仅开了运用电影艺术对意识形态加以美化的先河,将她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理解及对意识形态的赞美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达到了对纳粹党的赞美及对希特勒神化的目的。
其一,将纳粹的意志与思想艺术化。
作为对既往人类文明史即社会成员个人理性的反动,纳粹思想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
作为纳粹党代会真实记录的《意志的胜利》,迥异于以往的宣传影片,既没有明确地表达出纳粹党的任何方针政策,一也没有将直接宣传意识形态作为影片的首要目标。
它抛弃了一般政论性影片的知识、逻辑、理论,通过直观的形象画面,充分调动拍摄角度、构图、剪辑、音乐、置景、灯光等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以非理念的、高度艺术化的象征性影像,以视像本身充满丰富意蕴的象征性隐喻,以富有亲合力的情感投人,将纳粹的思想表现得隐晦而又明白、节制而又淋漓尽致。
其二,将政治叙事诗意化。
在人类纪实影片的历史上,一般的政治性影片,总是以意识形态的直接宣扬为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与这种宏大的政治叙事不同,《意志的胜利》摒弃了传统政治影片宣言式的语言暴力、蛊惑性的情绪渲染与主观色彩强烈的背景烘托,将政治意识形态深深地隐藏在精美的图像与自然的场面之后,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像语言及浓郁艺术氛围的诗意化叙事,为坚硬的意识形态内核精心地包裹上了一层柔软的艺术外壳,为整部影片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诗意化的面纱。
“这部片子同时以极大的关注与敏锐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拍下来,在高明的剪接中,将六天活动不失活力与多样化地浓缩成两个小时长度。
当然,影片在叙事的连续上并不符合这个第六届纳粹党大会实际活动在时间上发生的顺序口此外,这部片子也并未巨细靡遗地包括了一切活动。
因为,为了使影片具备戏剧性的节奏与过程,瑞芬斯坦(即里芬斯塔尔,下同—引者注)重新安排每件事的次序,她要把散文般的偶发事件转化成诗的电影。
”(里查德·巴森著、王亚维译:《纪录与真实》,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第197页。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

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电影分析——以《红高粱》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表达方式,常常通过图像、声音和符号等多种元素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电影符号学则是对电影中符号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电影中符号的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隐含信息,从而加深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为例,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其中所使用的符号,并探讨这些符号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传递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
一、红高粱的象征意义首先,红高粱这个符号在电影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红高粱被视为中国农民的象征,代表着他们勤劳、坚强和对自然的顺应。
在电影中,红高粱与主人公女儿红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女儿红的生命就像红高粱一样,坚强而顽强地生长着,无论面对多少灾难和挑战,都不放弃希望。
红高粱不仅仅代表了女儿红个人的成长,也代表了整个中国农民阶级的奋斗和抵抗。
二、红与白的对比在电影中,红与白是另一个重要的符号对比。
红代表着热情、活力和力量,而白则代表着纯洁、苍白和虚无。
在电影中,红高粱的生命力和红色象征了农民阶级的活力和斗志,而白色则象征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通过红与白的对比,电影提出了一种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主题。
红高粱的象征意义与电影的政治背景相呼应,强调了中国农民对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斗争。
三、红高粱的暴力与性别政治此外,电影中红高粱还与暴力、性别政治等概念息息相关。
女儿红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性别歧视,红高粱则成为她面对这些艰难和挑战的象征。
女儿红在电影中经历了多次的侵犯和羞辱,她的成长过程可以被视为对中国历史中性别政治的批判。
红高粱的存在和生长则象征着女儿红的生命力和对抗性别歧视的决心。
四、红高粱与自然的关系最后,电影中红高粱还与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
红高粱的生长需要依赖自然的力量和环境,中国农民的生活也与自然息息相关。
论《意志的胜利》的意识形态表意

作者: 安冬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2-14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9期
主题词:�意志的胜利》;符码;表意;纳粹
摘要:�意志的胜利》作为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眼中迄今最成功、最地道的宣传电影,因其敏感的纳粹题材,独特的艺术性,导演的话题性等备受学界关注。
此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类比索绪尔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论,同时结合麦茨的符号学理论,通过对影片组合项与聚合项的分析,来论证片中云层、火把、麦穗、鹰徽等符码所传达的意义,进而阐释其在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蒙太奇效应三个层面的意识形态表意。
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生死疲劳》中指称意义的转换

也能够完全对等再现原文 的指称意义 。 例1 . 当家 的, 你 把她 收了吧 !肥水 不流外人 田! 译者将“ 肥 水不 流外 人 田” 直 译 为“ G o o d w a t e r m u s t n o t
i r r i g a t e ot h e r pe o pl e’ s ie f l ds ”L 6 ] 与原 文字面 意思一致 。原文
2 0 1 5 0 0 8 ) 成果 。
【 作者简介 】 陈勇( 1 9 8 0一) , 男, 四川隆昌人 ; 许 昌学院外 国语 学院讲 师; 研 究方向 : 翻译理论 与实践
《 生死疲劳》 是莫 言的代表作之 一。以 2 0 1 2年莫 言获得 诺 贝尔文 学奖为契机 , 国内关于《 生死疲劳》 的英译研究 得以
者正确地 理解 了原著 , 较成功地在译 文 中传 递 了指称意义。
【 关键词 】 社会符 号学 ; 《 生死疲 劳》 ; 指称 意义; 转换 【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 2 0 1 5年度 许 昌 学院一般 科 研 项 目“ 社会 符 号 学翻译 理 论视 角下莫 言《生死 疲 劳》的英 译研 究 ” ( 编号:
2 0 1 6年 第 1 5卷 第 2 3期
从 社 会 符 号 学 视 角看 《 生死 疲 劳 》
中指 称 意 义 的 转 换
口 陈 勇
【 内容摘要 】 本文根据社会符号 学“ 功 能相似 , 意义相符” 的翻 译标准 , 评析 了《 生死疲 劳》 英译 本 中的指称 意 义的转换 , 指 出译
的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在译文 中都得 到 了准确 的对 等传达 。
因此 , 该 译文完全保 留再现 了原文指称意义 。 例2 . 我的主人摆 出一副死猪 不怕 开水 烫 的架 势 , 蔫 唧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摘要] 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从电影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此片反复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使意象叠加、强化,以突出神圣的仪式感。
这些符号被放置在早已设定的程式里来传递两个意象:希特勒和仪式。
[关键词] 符号希特勒仪式
片子一开始便出现了一架德国军用机,它呼啸着穿过浓密的云层,前行。
接着,机身被隐去,我们看的是无边无际沉重的云层。
云层是导演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符号。
那些云朵是大块的、厚压的、阴暗的,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我们不禁要问,影片的开始为什么要拍摄飞机穿越云层?云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我们能从这一隐晦的符号中添加哪些所指,导演要为其赋予哪些引申意义?这是民族的压迫与苦难的体现?是前进中的压抑与迷茫?是民族命运的个人内化而使得内心力量的积聚与喷发?还是这些云朵仿佛战争中炸弹爆炸的瞬间?当飞机穿越云层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运用厚密的云层这个符号以及飞机穿越云层这一幅幅动态画面一开场便交待了那一个特定的时代多义而矛盾的现实场景和内心场景。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引申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厉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义是大众媒体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这个片子的开场便有了一个暧昧多义的引申意指。
接下来的镜头,使得我们开始的一连串的疑惑有了最明晰的答案。
飞机开始俯冲,镜头转向上万欢呼的人群,他们迷狂、热切,做着纳粹的经典手势,着魔般,全身充溢着无法遏制的能量。
他们在热盼着什么?期渴着什么?
接下来,镜头开始飞速移动,从一张张脸庞掠过,从一只只高擎的手臂掠过。
个人的特征开始快速的消退,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
人们的动作表情是如此的协调一致,以至于我们再也记不清其中任何一个人。
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人海。
众人中的个人形象、意志、力量、作用逐渐消退,变得无关紧要。
最后随着镜头的拉远,幻化成一个背景,最终幻化为一种热烈气氛。
这一刻,希特勒从飞机中走出,仿佛上帝降临人间。
自下而上的仰视镜头无与伦比的刻画着他的高大形象。
他就是救世主!他就是带领这些人们走出阴暗云层的摩西!
从飞机——云层——人群——希特勒,这一联串的符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引申意指——一个神话意象:“上帝降临”。
罗兰·巴特认为:“引申意指是锁定和封冻直接意指的。
引申意指通过将某一个单一并通常看来具有意识形态的所指附加在第一个符号之上,使得第一个符号的意义变得枯竭。
”简而言之,引申意义的作用是凝固一个符号的意义,经过电影和电视的多次重复而变得广为人知。
从飞机到希特勒,这些符号的引申意也最终被固定了下来。
最开始我们单一符号的暧
昧多义性也完全被消除了。
这些意象是一次充满了智慧的甚至带有美学意味宣传。
这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单元,此后,画面出现了程式化特征。
银幕上出现字幕:“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
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
”。
从前至后,都充斥着希特勒阅兵、演说,以及大批装甲战车整齐地隆隆驶过和人们高呼拥戴歌唱的情景。
一夜的狂欢之后是一个宁静的黎明,古老的纽伦堡城内围绕着安详与和谐,城外,一排排整齐的露营帐篷无边无沿的在田野中延伸,那是希特勒青年团和德意志青年的露营地,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如果想象不出来那样的场景的话,请看看指环王三里面洛汉国骑兵部队在支援冈铎前集结地的帐篷阵,把那个扩大10倍左右基本上是纽伦堡城外的规模。
年轻人在集体化生活的营地里过着井然有序而有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对于一战后被战胜国轮番盘剥压榨而经济凋敝的德国人来说就是天堂一样的生活。
游行活动在第二天继续大规模地进行着,身着传统服装的农民游行队伍向希特勒敬献丰收作物。
希特勒——阅兵——演说——人们狂热的重复口号——井然有序生活。
这些符号又一次对应了神圣仪式的最主要元素:巫师——做法(口中念念有词)——人们膜拜、敬献——法式成功(风调雨顺)。
导演通过三四组这样的镜头反复描绘希特勒是怎样动用最煽情的演说语言调激人们的激情,人们又是怎样的被感染。
美国社会学家唐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谈到:“传统仪式是一种表演性的话语形式,说、唱、诗、舞,合成一体,密不可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的表演特征,即每一部分都具有实践的可感性,又具有超越这一层面的象征意义。
” 影片中仪式的反复性和程式化无疑为了突出强调希特勒巫师般、上帝般制造的令人渴望的世界。
人们被感染并且参与其中也无疑实践了仪式的可感性。
保罗又进一步指出:“仪式经过沉积,可以形成诅咒、祝福、发誓、许愿等话语内容的特殊话语形式,来区分日常生活活动,强化仪式的参与性,制造记忆共同体。
”在影片中,在认知方面,仪式以多种感知方式影响参与者,它宣扬着居于心理感知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某种支撑社会政治结构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
无论是影片中希特勒的拥护者还是影片外被“去意识形态”的无辜的观众,都被这些符号造就的神圣仪式所影响,成为了“共同体”。
影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在需要靠语言表达时,就使用希特勒或其他纳粹领导人的演说同期声录音。
影片的魅力来自导演对画面和音响的处理:行进着的人们、欢呼着的人们、旗子和纳粹党徽、鹰徽、古老的德国街道和塔、民间歌舞、云彩、演讲、军服,以及频繁出现的“元首”希特勒。
有人评价说:“导演用摄影机这个工具,在大会现场体会法西斯主义的狂喜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法西斯主义的视觉美学。
”而我认为拍摄手法仅仅是一方面,而画画背后的构思,符号的运用,意象的叠加和神圣仪式的叙事框架才是“把纯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了罕见的艺术高度”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2](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6月
[3](法)麦茨《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