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分析肩章的类文字性
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1"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1"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1">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
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
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
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
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
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
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
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上尉(中尉)一连长,中校(少校)—营长,上校(中校)一团长,准将(上校)一旅长,少将(大校)-(准将)一师长,中将(少将)一军长,上将(中将)一方面军(或战区)司令官。
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帽徽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2"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4808667_2"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2">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前佩戴标志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3"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3"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3">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4"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4"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4">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5"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5"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5">中国人民解放军领花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6"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6"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6">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7"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7"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8/2810/34808667_7">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8"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8"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8">颂军魂》专题之33: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 alt=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与肩章标志src="/DownloadImg/2013/08/2810/3 4808667_9"real_src="/DownloadImg/2013/08/2 810/34808667_9"src_cetemp="/DownloadImg/2013/0 8/2810/34808667_9">军衔等级和肩章标志的对应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中校、上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少尉;排职:少尉、中尉。
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

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04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1992.09.12【实施日期】1992.09.12【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4号)现发布《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二日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民警察佩带的警衔标志必须与所授予的警衔相符。
第三条人民警察的警衔标志:总警监、副总警监为金色橄榄枝环绕金色八角星,警监为金色八角星,警督为金色四角星,警司为金色三角星,警员为金色箭头星。
第四条警衔标志佩带在领章上,领章为剑形。
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的领章版面为橄榄色,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领章版面为银灰色。
第五条总警监缀钉一枚金色橄榄枝环绕的金色八角星,副总警监缀钉一枚金色小橄榄枝环绕的金色八角星。
一级警监缀钉三枚金色八角星,二级警监缀钉二枚金色八角星,三级警监缀钉一枚金色八角星。
一级警督缀钉三枚金色四角星,二级警督缀钉二枚金色四角星,三级警督缀钉一枚金色四角星。
一级警司缀钉三枚金色三角星,二级警司缀钉二枚金色三角星,三级警司缀钉一枚金色三角星。
一级警员缀钉二枚金色箭头星,二级警员缀钉一枚金色箭头星。
第六条人民警察晋升或者降低警衔的,由批准机关给予更换警衔标志;取消警衔的,由批准机关将其警衔标志收回。
第七条公安部门的人民警察在领章上不缀边线,其他部门的人民警察,在领章的二条长边上缀以不同颜色的边线予以区分:(一)缀以天蓝色边线的为国家安全部门的人民警察;(二)缀以正红色边线的为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的人民警察;(三)缀以金黄色边线的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第八条人民警察的警衔标志由公安部负责制作和管理。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仿造、伪造和买卖、使用警衔标志,也不得使用与警衔标志相类似的标志。
肩章臂章

肩章和臂章都是一个人在对应行业中身份以及地位的象征。
肩章指佩带在制服肩部的衔级识别标志。
一般由横杠和星花等组成。
反映了人员级别的高低。
佩戴人群主要有军人、警察、铁路等。
形状有梯形、剑形、斜角形、矩形等。
缀有军衔等级或军兵种专业勤务符号。
依佩带时机通常分为常服肩章、礼服肩章、作训服肩章等。
各种肩章样式基本相同,礼服肩章以饰物相衬。
肩章的作用,是按肩章的种类、式样、颜色、肩章上的彩色杠(竖条带)和条纹的数量、宽度以及星徽或其他图案的数量、大小,区分军衔等级和勤务的属性。
l8世纪初,肩章作为一种识别标志在军队佩带。
臂章是警察、军人及个别职业等佩带在外衣衣袖上臂部位,表示身份、勤务等信息的标志。
一般佩带在左臂,形状有盾形、长方形、菱形等,一般为电脑刺绣制品。
套在袖子上的长方形臂章亦称袖章或袖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以臂章为识别军种的重要标志。
高档的肩章和臂章一般是用印度丝制成,印度丝是直径达到0.02MM的铜丝,经过电镀,制作成弹簧状的,也叫弹簧丝,因为铜丝非常细,无法用机器绣花,所以经过手工绣花后,制成的产品非常精美。
早在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佩戴的军帽、剑饰、服饰均为铜丝材料,现也称为印度丝,彰显军事风采。
印度丝由军装发展,逐渐被高端服饰所应用。
颜色鲜艳丰富的印度丝,经工人手工制作成肩章臂章后,外表看上去十分美观。
印度丝不但耐腐蚀,反光性也强,比起普通的线绣更出彩且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能屈能伸的弹簧圏更容易表达物体的肌理和廓形,远看去反光的弹簧印度丝又像是珠管,修饰服装,能提升气场。
上海广晟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历经13年产品革新开发及市场分析,为36个国家军队及警察开发设计、生产军装军衔及服饰辅料,产品包括徽章、绶带、刀带、织带、肩章、领章等。
通过军装军衔设计,军用时尚化的设计理念带入高端时尚服饰设计,另印度丝绣及印度丝结合绣、印度丝珠绣钻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时尚服饰档次。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等级与肩章标志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等级与肩章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等级与肩章标志警徽领花胸徽警衔肩章臂章警衔肩章总警监、副总警监:总警监(上图):部级正职。
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一周的国徽。
副总警监(下图):部级副职。
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半周的国徽。
总警监、副总警监由国务院总理批准授予。
警监:警监警衔标志由一枚银色橄榄枝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
一级警监(上图):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监(中图):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监(下图):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一级警监、二级警监由国务院总理批准授予。
三级警监由公安部部长批准授予。
警督:警督警衔标志由二道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
一级警督(上图):缀钉三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督(中图):缀钉二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督(下图):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督由公安部部长批准授予。
警司:警司警衔标志由一道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
一级警司(上图):缀钉三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司(中图):缀钉二枚四角星花。
三级警司(下图):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厅(局)长批准授予。
警员:警员警衔标志由一枚或两枚银色四角星花组成。
一级警员(上图):缀钉二枚四角星花。
二级警员(下图):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中国人民警察警衔(中英对照)Police Ranks in China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一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二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三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一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二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三级警督--- 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一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二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三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I一级警员--- Police Constable, Class I二级警员--- Police Constable, Class II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的职务等级编制和警衔:(一)部级正职:总警监;(二)部级副职:副总警监;(三)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四)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五)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六)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七)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八)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九)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十)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二战德军肩章上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到底是什么?

二战德军肩章上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到底是什么?
对二战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我的写作题材是二战德国那些事,只介绍历史,不宣扬纳粹,仅供学习批判,认清法西斯的罪恶。
派普的肩章上是个啥符号?能看清吗?
以前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战德国陆海空军及党卫军的军衔,对德军军衔比较迷糊的朋友应该看得明白了,但还有一个问题,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二战德军的肩章上,除了正常的军衔标志,还额外附带着一些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标志符号,这些符号都表示什么含义呢?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这位上将肩章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12,代表这位将军曾经在步兵12团或营担任过主官,可看做是一种充满情怀的是一种荣誉标志。
德军肩章上的数字分位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两种,阿拉伯数字代表团或营,罗马数字代表集团军。
↑第七集团军少校。
↑肩章上有一个鹰徽的符号,表示他是司法机构的少将级官员。
↑这个宝剑符号,是军法处的标志,表示他是军事法庭的少将。
↑变形体的HV代表文职,这是陆军文职上尉肩章。
↑这位陆军中将的肩章上,有一条蛇缠在木棍上的符号,这个符号是军医的标志,表示他是医疗机构中将。
↑两条蛇交叉缠在一根鹰徽木棍上,表示行政官员,这是行政少将肩章。
↑还是蛇,只不过是一条孤零零的裸蛇,表示技术人员,这是陆军技术少校肩章。
注意与上面两种蛇的区别。
↑哥特变形体P表示反坦克步兵,这是反坦克步兵中校。
↑这是国防军大德意志师的标记。
德军肩章上的标志符号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很多符号我也搞不明白,比如上两图的符号,有了解的朋友请多赐教,谢谢!。
教你搞懂07式新军装的军衔标志

07式新军装揭密之军衔标志、胸标、臂章下面来对军衔标志、胸标、臂章作图解说明,请仔细阅读图中文字:1、军官着礼服、春秋常服、冬常服时佩戴硬肩章,着夏常服时佩戴软肩章,着作训服时佩戴军衔领章,外穿作训大衣时佩戴套式肩章士兵的比较有趣,这里介绍一下。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士兵只有硬肩章和领章、套式肩章,无软肩章士兵、士官着春秋常服,佩戴硬肩章这回义务兵也有硬肩章了士兵着夏常服,佩戴套式肩章士兵着作训服,佩戴领章2、军校学员(士兵学员与生长干部学员)的肩章恐怕是变化最大的了,有点55式军衔的味道。
以下详细介绍以往大家熟悉的学员肩是沿用了几十年的红蓝青三色,这次变成了以军种色为肩章底色,中间一杠(大概五毫米粗细的样子)直通底部。
女陆军学员着短袖夏常服裙装海军学员着白色海军春秋常服,佩戴军衔肩章海军女学员着藏青色春秋海军常服,军衔为袖章,一细杠,无星还有一个海军套式学员章肩,应该是学员着夏常服时所佩戴的吧(学员的饰物佩戴同士兵、士官)3、两团一队的军衔。
因为没有介绍,只能根据自己的推断,从零星的穿着中去分析推理了,失误之处请大家理解。
文工团的肩章为里拉外绕橄榄枝。
(诗琴,又称“里拉”。
古代欧洲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
诗琴是象征音乐的标记。
)具体形状请见文工团的臂章。
臂章与肩章可相互对应了解,其底板色为军种色文工团肩章(A和B是军乐园的肩章,其余四个是文工团肩章,分别代表不同的军种)文工团臂章4、现在介绍文职干部的军衔,此次军衔调整,文职干部的军衔恐怕是调整第二大的。
文职干部军衔符号改为宝象花(六角花),三级以上加松枝叶,四级以下加飘带。
文职干部军衔(套式军衔,软、硬肩章。
底色为军种色,区分军种)肩章上面是个宝象花,不是五角星海军着藏青色春秋常服时的文职干部袖章5、臂章37种,与公布的35种略有出入。
看哪位网友能集全这么多种,也让大家开开眼界。
前两排带旗帜的,都是些超级牛的单位呀!四总部的臂章,带军旗的代表是总部机关的,没有军旗的代表是下面的直属部队的。
现行警衔含义初探

现行警衔含义初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我国现行警衔设置为五等十三级,分别为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监(一至三级)、警督(一至三级)、警司(一至三级)和警员(一至二级)。
这些衔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警衔条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笔者现就现行警衔的衔称,作一个语文含义上的初浅探析。
一、监“监”在语文上的含义有很多。
第一,作为动词性的“监”,表示监督、查视的意思。
“监”者,古语通“鉴”,即镜子。
“监”的甲骨文原形是左边一个人型,右边一个有水的器皿,这个人正弯腰睁大眼睛朝着器皿里的水看望。
古人以水为镜,“监”的甲骨文含义就是一个人望着镜子中自己的影象,引申出来就是监督、查视。
《说文解字》认为:“监者,临下也。
”《国语·周语》和《方言十二》对“监”的解释是一种监察的方式。
比如,监临(自上而下地监督视察)、监修(监督编修)、监觑(查看)、监解(明察,分辨)、监御(统领)、监统(监督统理)。
第二,作为名词性的“监”,多用于执政方式或者官员名称。
古代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的时候,由太子或者元老重臣代为执掌朝政的方式称为“监国”。
古代的官名也有使用监字的,比如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以及监生等。
其它的如监院(监管寺院的僧人)、监主(主管监狱的官员)、监事(指企业或事业组织中担任监察工作的领导成员)、监帅(监督军务的主将)。
考虑到“监”字具有最高监督、查视的含义,现行警衔制度才将警监设置为最高衔级,意为对国家警察队伍的最高监查官员。
二、督“督”往往和“监”字连用,例如“监督”。
和“监”字相比,“督”虽然也有监督、查视的意思,但是更多地侧重具体地实施监督和查视。
《说文解字》认为:“督,即察也。
”《汉书·公孙贺传》以及《汉书·高帝纪》分别有“督责大臣”和“闻将军有意督过之”的用法。
又比如表示实施督察含义的词语分别有督过(督察责罚)、督训(督察教育)、督参(督察参验)、督诘(督察责问)以及督整(督率整顿)等。
兵种符号:小小标志有名堂

兵种符号:小小标志有名堂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1955年佩戴的各种兵种符号
兵种符号是佩戴在领章、肩章和臂章上,用以表明军人所属兵种的识别标志。
它的图案由单一或多种象征性图形组成,一般用金属或塑料制作。
现代世界各国军队多有兵种符号,其种类多样,规格不一,造型别致,能反映各个兵种的特点,如以降落伞和飞机图案表示空降兵,以坦克图案表示装甲兵,以古代火炮、现代火箭表示炮兵,以两枝步枪交叉构成的图案表示步兵,等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制定了兵种符号,用来区分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汽车兵等,如以古代火炮表示炮兵,以坦克表示装甲兵,以铁锹、铁镐表示工程兵,以电话机、电光和铁塔表示通信兵,以马刀、骑枪和马蹄铁表示骑兵,以汽车头表示汽车部队,以探照灯和电光表示探照灯部队等。
1965年6月我军的兵种符号随当时的军衔制取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肩章的类文字性-汉语言文学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肩章的类文字性
摘要:“类文字”,简单地说就是介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视觉符号。
它们不仅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还保持了图像性而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
肩章是军人佩戴在军衣肩上的识别标志,是军人军衔等级的一个象征,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
本文试从符号学角度,分析肩章的类文字性。
关键词:类文字性肩章图语
肩章是军人佩带在军衣肩上的识别标志,通过肩章的种类、式样、颜色及肩章上的彩色杠(竖条带)、条纹的数量和宽度以及星徽或其他图案的数量、大小,可以区分军衔等级和勤务属性。
既然肩章是一种识别标志,那么它就具有了符号的特性。
孟华(2009)将介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但又保持了图像性而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的视觉符号定义为“类文字”。
从这个定义来看,肩章明显具有类文字性。
本文试用分离性和统一性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军队所用肩章的类文字性。
一、“类文字”概念的形成
“类文字”这个术语最早见于语言学家徐通锵在回答“史前文字”这个概念时的一段评语:“史前文字”这个概念值得推敲,因为“史”的标志是文字,有文字才有“史”,因而史前的种种记号不宜叫作“史前文字”,建议叫作“前文字、类文字”。
①这里的“前文字、类文字”指的是史前非文字视觉符号向汉字符号过渡的中间状态,它属于汉字起源的研究。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拓宽了文字的范围,他将图像符号看作是文字,认为“凡是视觉符号,用来代表语言的就是文字。
”他举例交通标志符号“<━┓”,如
果在上面打上“\”,表示“禁止左转”,那它就是文字。
他还举例,一个骷髅跟两根骨头的图画,如果专指“有毒”这个意义,那它“就有文字资格了”。
赵元任在这里所分析的正是类文字,包括两类:一是图画性类文字,如表示“有毒”概念的骷髅图;二是图形性类文字,如抽象的交通记号。
徐通锵的史前“类文字说”以及赵元任的“图像符号文字说”虽然涉及到了类文字研究,但仍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没有上升为理论范畴。
孟华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范畴,在论文《记忆文化的中法比较》中,孟华借鉴德里达的泛文字论思想,从“文像关系方式”(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方式)这个范畴出发,将地图、图像招牌、纪念性的器物、文物、雕像等称之为“图像文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开始形成他的符号学类文字思想。
在《试论类文字》(未刊稿)中,他认为“‘类文字’,简单地说就是介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视觉符号。
它们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但又保持了图像性而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从而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类文字”理论。
二、肩章的类文字性
孟华区分了两种类文字现象:一是就文字的外部关系即图文关系而言的“图趋文”的类文字现象,也就是图像符号向文字靠拢、图像的文字化现象,如图像性招牌的类文字性;二是就文字内部看,它自我异化为图像符号,即“文趋图”的类文字现象,如文字画“马到成功”。
本文所分析的军队肩章属于前一种类文字现象,即“图趋文”的类文字现象。
(一)分离性原则
1.语言性与言语性
我们知道,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正如索绪尔所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犹如纸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
孟华从符号的所指或表达内容的角度分析发现,图像的所指是言语性的,象形字的所指是语言性的。
“语言”是全社会约定的一套符号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有音位、语素、词等。
汉字对应的是语言里的词或语素,这些汉字有明确的读音,有全社会约定的含义,这个读音与含义,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文字具有语言性。
军队所用表示军衔等级的肩章,没有与特定的语言单位相对应,更没有确定的读音,也没有确定的语言形式,只是有确定的形体。
如:我们面对由一杠和一星图案构成的肩章时,有的人会说“这是一个少尉”,有的也许会说“它表示的是少尉这个军衔”“少尉”“呀,是少尉啊”……对它的语言解释完全因人而异,正像孟华所言,这种语言解释是一种个人话语状态。
这种因人而异的话语状态就是索绪尔所谓的“言语”,所以说肩章符号的语义内容是由言语构成的。
2.全体参与和少数制作
“文字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产物,是劳动的结果……文字乃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
”②文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
在这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伴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当然离不开历代社会成员的参与。
而肩章的制作只有专业人员参与,人民大众不参与,是少数人决定的产物,而非全体社会成员的产物,它来自少数人的深思熟虑,只要国家上层领导同意,就可公布于众,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二)统一性原则
孟华认为象形字与某些图形符号有相通之处,象形字的符号结构规则也成为这些图形符号的主导型。
某些图形符号与象形字之间具有某种同构性或相似性,它们都具有相对固定的形体和固定的内容,肩章正是这样的标志性符号。
1.笔画化与线条化的统一
笔画或称像素,是能够重复使用的构成图像的最小视觉单位或基本单位,它本身没有意义。
无论是早期的象形字,还是当今使用的简体字,都具有笔画化和线条化相统一的特点。
通过观察,发现军队所用肩章上的图案也具有笔画化和线条化的特点。
我军肩章上的图案及军衔等级规定如下。
尉官的等级:一杠一星——少尉;一杠二星——中尉;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的等级:两杠一星——少校;两杠二星——中校;两杠三星——上校;两杠四星——大校。
将军,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一颗金星——少将;二颗金星——中将;三颗金星——上将。
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的等级。
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
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
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
总体来看,肩章上的图案概括起来不外乎“杠、金星、粗细折杠、象征符号”四类,这四类图案具有笔画化和线条化相统一的特点。
如上尉的肩章由一杠三星四部分构成,而每一部分是由可以重复利用的笔画和像素组成,四部分构成的整体作为一个符号表达一定的意义(上尉军衔),这与由笔画和线条构成的表达一
定语义的文字具有共性。
特定的肩章标志与特定的意义“锚固”在一起,具有了“准”书写符号的性质。
星星图案还具有图画性,总体来看,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但肩章保持了图像性,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它是符号学中的类文字。
2.约定性和规定性的统一
孟华认为,那些不具有象形特点,但是具有文字的某些编码特征的图形符号,是类记号字。
佩带在军衣肩上的识别标志——肩章,就具有文字的编码特征。
肩章和文字一样,都具有较强的约定性和规定性。
约定性是一种意指关系,指图像与固定的概念或词语关联但不能随意解释。
我们知道语言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产物,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一旦确定就不能任意更改,具有规定性。
与文字相比较,我们发现,肩章也具有能指与所指的社会约定性,肩章是由少数人制作的,是少数人参与的产物。
肩章一旦制定,就会普及到社会成员中去,具有了社会约定性。
再者,肩章的使用规则是上级规定的,我们必须按照上级规定执行,如:三颗金星的肩章只能约定或规定为“上将”,而不能直接认为是“三颗金星”。
3.表达方式的统一
巴尔特(1999)认为符号的表达方式有两种: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孟华进一步解释,直接意指就是字面或画面的形象与对象之间有直接对应关系,人们凭借视觉形象就能直接分辨出原型;含蓄意指则是形象与原型之间不对应的情况,需要经过阐释或专门训练才能理解原型对象。
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汉字中都存在过,如古代象形字,属于直接意指;而汉字“大”则属于含蓄意指。
肩章与它所表达的对象属于含蓄意指,人们凭视觉不能直接分辨出原型,而是需要解释才能
知道原型对象。
从语义的表达方式来看,肩章的表达方式与文字具有统一性。
三、结语
文章用分离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相结合的关系论方法来分析军队肩章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发现肩章具有类文字性,它就是介于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视觉符号,它们不仅具有一般文字的语言指涉功能,还保持了图像性而没有完全成为语言的替代品,这正是孟华所讲的“类文字”。
类文字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徐通锵.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95.
②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孟华.三重证据法:语言·文字·图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范海霞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