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gz4z

合集下载

大班心理健康活动盲人教育教案

大班心理健康活动盲人教育教案

大班心理健康活动盲人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大班心理健康活动盲人教育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大班学生了解盲人的特殊需求和挑战。

2. 提供有关盲人生活和文化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大班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4. 通过参与盲人教育活动,促进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引入盲人教育活动的话题,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盲人是谁以及他们的特殊需求。

2. 引导学生思考盲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知识传递(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盲人的特殊需求,如视觉障碍、使用盲杖或导盲犬等。

2. 讲解盲人如何使用触觉、听觉和嗅觉来感知世界。

3. 分享盲人的日常生活技能,如读盲文、使用盲人手机等。

活动体验(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扮演盲人。

2. 提供盲人眼罩或蒙眼布,让学生体验盲人的日常生活。

3. 在教室中设置障碍物,要求学生利用触觉和听觉完成特定任务,如找到一本书或走过一段路。

4.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帮助盲人同伴完成任务。

反思与讨论(15分钟):1. 结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盲人、尊重他们以及改善盲人的生活环境。

延伸活动(15分钟):1. 鼓励学生以盲人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盲人的理解和支持。

2. 邀请盲人嘉宾或者通过视频展示盲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盲人文化和挑战。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

2.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手工制作作品,评估他们对盲人教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对盲人需求的思考。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盲人学校或盲人协会,进一步了解盲人教育和服务。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盲人需求,如主动帮助盲人过马路或使用无障碍设施。

3.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支持盲人社区的发展和服务。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盲人用具》公开课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盲人用具》公开课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盲人用具》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盲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特殊工具,如盲杖、导盲犬等。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盲人的尊重和关爱,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盲人的生活方式及盲人用具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关爱盲人,尊重他们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盲杖、导盲犬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与残疾人接触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盲杖和导盲犬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人使用的呢?”邀请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2.基本环节:(1)观看视频:教师播放关于盲人生活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盲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帮助盲人。

引导幼儿关注盲人使用的特殊工具,如盲杖、导盲犬等。

(3)情境模拟:教师邀请几位幼儿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

其他幼儿则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尝试使用盲杖和导盲犬等工具来协助“盲人”。

(4)分享感受: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情境模拟中的感受,让幼儿体会到关爱盲人的重要性。

3.拓展环节:(1)教师邀请一位blindfold幼儿,让其感受盲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其他幼儿则负责引导和协助,让盲fold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小组竞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竞赛,比赛内容为盲人生活技能挑战,如盲人寻路、盲人购物等。

通过竞赛,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关爱盲人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盲人及盲人用具的认识。

2.关注幼儿在情境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关爱意识和合作能力。

3.搜集幼儿在活动结束后的感悟,分析他们对关爱盲人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延伸1.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盲人用具,如盲杖、导盲犬等,增进亲子关系。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

残疾儿童心理辅导教案一、设计理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残疾儿童更是祖国的花朵,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残疾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障碍,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我设计了本次心理辅导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增强他们自强不息的信念。

2. 培养残疾儿童勇敢地面对困难,乐观对待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日常用品的实物(刷牙杯、牙刷、肥皂、毛巾、塑料碗、塑料盆等)。

2. 准备一些漂亮的图片。

3. 录制一首歌曲《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

四、活动过程(一)出示准备的实物,引导谈话。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看!(教师出示实物的图片)哪些物品你们认识?学生:刷牙杯、牙刷、肥皂等等。

教师: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是有些小朋友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样子。

你们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吗?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

教师:对了,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残疾儿童的世界是怎样的。

(二)了解残疾儿童的生活,激发情感。

1. 出示图片,观察盲童的生活。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个小朋友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盲童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平时做什么?学生:他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不能看书、看电视……但他们也有很多爱好,比如听故事、玩乐器等。

盲童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师:他们多么可怜啊!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那么你想怎样帮助他们呢?学生:送去微笑和温暖的话语;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送去自己的歌声和舞蹈等。

2. 播放歌曲《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引导学生情感深化。

教师:盲童们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依然是那么乐观和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快乐的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用微笑面对生活!虽然我们是残疾的,但是我们有双手,还有智慧!只要努力去学习,努力去拼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一路顺风!(三)激发意志,培养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

盲人旅行心理活动设计1

盲人旅行心理活动设计1

课题:盲人旅行”心理体验活动指导教师时间设计思路对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每天相处、交流时间最长,且科学实验证明有无亲密的交往对人的个性心理发展影响很大,所以中学生与同学的健康交往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目前中学生间的交往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对同学缺乏热情,还有学生在同学交往时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理解。

面对这些问题,单纯的说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盲人旅行” 游戏活动就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交往中的作用,享受朋友间爱与被爱的幸福。

学生在乐趣中受训、在实效中成长。

学习目标(1)通过角色的体验,增强对他人的真诚的理解、信任和接纳。

(2)理解自助和他助同等重要,培养互助和合作的精神。

(3)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知道寻求帮助,寻找支持。

活动准备1、选择场地:选择好盲行路线。

路线的设计有跨越、下蹲、等多种障碍。

2、准备好眼罩3、音乐设备及图片/电脑设备及PPT4.学生自备一支笔,5.一摞卡纸,活动过程一、自我介绍:(1分钟)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咱们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王老师。

今天我来带领大家做一个心理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

我要求同时也请求大家积极配合,谢谢。

因为我们拥有明亮的眼睛,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充满了战胜困难、征服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不曾体会到失去光明的人,他们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活动的题目就叫做“盲人”旅行心理体验活动。

二、分组活动:(5分钟)目的:是将学生分成两个人一组指导语: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向右转,齐步走,一二一,注意:音乐。

- 强烈欢快的背景音乐请听老师口令,油菜花开----怎么开----开五瓣----五位同学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小队先试一遍,下一次没有及时组合好的同学就要接受一个小小的惩罚。

以“心”字开头说一个成语。

现在是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队,你们两个今天很有缘。

互助盲行项目教案(五篇)

互助盲行项目教案(五篇)

互助盲行项目教案(五篇)第一篇:互助盲行项目教案互助盲行项目教案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互助盲行2、学员人数:一支队伍不要超过22人(12-14人最佳,最好为偶数)3、项目时间:60分钟(—80分钟)活动布置讲解时间:5分钟活动进行时间:30(—40分钟)回顾总结时间:30(—40分钟)4、培训场地:室外(培训师自行设计选择一段较为崎岖的路程,道路中可以布置人工障碍。

)5、培训器材:眼罩(比队员总人数的一半多出2-3个),一个物品整理箱,坐垫(每人一个,项目分享时围坐用)二、项目布置:1、分组:方式一:1.2循环报数,随机分成两组;方式二:将新员工分成一组(哑人组),老员工分成一组(盲人组);方式三:将女队友分成一组(盲人组),男队友分成一组(哑人组);方式四:两队进行PK,胜者为哑人组,负者为盲人组2、对盲人组进行项目布置A、我们马上要行进一段征途,很不幸,由于敌人使用了毒气弹,我们这支部队的全体官兵眼睛都暂时失明了。

我们已经申请友军进行援助,他们会带领我们行进到终点。

B、现在大家按照我所讲的方法来佩戴眼罩,黑色有小三角的一面是面对我们脸部的,大家戴上后以看不到任何光线为合适。

从现在开始到游戏结束,各位队友没有培训师的允许都不得摘下眼罩。

如果途中遇到特殊情况,大家要及时大声通知培训师。

C、培训结束后,我们要闭上眼之后才能摘掉眼罩,然后缓慢的睁开眼睛,以免受到强光刺激。

3.对哑人组进行项目布置A、我们马上要行进一段征途,很不幸,由于敌人使用了毒气弹,我们这支部队的全体官兵都暂时失声了,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游戏结束,大家不可以从嘴中发出任何声响。

但更不幸的是我们的友军受毒气弹的影响已经全军失明了,上级命令我们在受伤的情况下,带领我们的友军行进到终点。

B、我们的行军旅途比较辛苦,一路上都是敌人留下来的障碍物。

因此,我们要在保障好队友安全的前提下,行进到终点。

大家行进的路线会有培训师指导,因此,大家紧跟第一名培训师就可以了。

社会实践活动盲人教案(3篇)

社会实践活动盲人教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盲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社会各界对盲人生活的关注和帮助也在不断加强。

为了让盲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让盲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活动目标1. 让盲人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2. 增强盲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3. 培养盲人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增进盲人与社会人士的交流,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三、活动时间2023年某月某日(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四、活动地点XX社区活动中心五、活动对象当地盲人朋友及志愿者六、活动准备1. 场地布置:布置活动场地,设置互动区、游戏区、休息区等。

2. 活动用品:准备盲人手杖、盲文书籍、盲人专用餐具等。

3. 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盲人需求和活动流程。

4. 活动流程表: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活动流程(一)活动开场1. 志愿者引导盲人朋友入场,协助他们找到座位。

2. 活动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感谢大家的参与。

3. 邀请社区领导或相关人士致辞,对盲人朋友表示关爱和支持。

(二)互动环节1. 盲人手杖使用教学:由志愿者教授盲人朋友如何正确使用手杖,提高他们的出行安全。

2. 盲文体验:设置盲文体验区,让盲人朋友通过触摸盲文书籍,感受文字的魅力。

3. 盲人按摩体验:邀请专业的按摩师为盲人朋友提供按摩服务,帮助他们放松身心。

4. 盲人音乐欣赏:播放适合盲人欣赏的音乐,让盲人朋友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游戏环节1. 盲人足球:组织盲人朋友参与足球比赛,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盲人寻宝:设置寻宝游戏,让盲人朋友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寻找宝藏,增强他们的生活技能。

(四)分享交流1. 邀请盲人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悟。

2. 志愿者分享与盲人朋友相处的经历和体会。

瞎子摸拐子教案

瞎子摸拐子教案

瞎子摸拐子教案教案标题:盲人摸拐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盲人在生活中使用拐杖的重要性与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怀意识,尊重身体障碍者。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资源:1. 盲人摸拐工具(可以用绳子制作一个简易的拐杖)。

2. 带有装饰物的眼罩。

3. 大型教室或者户外空间。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首先,教师向学生解释盲人使用拐杖的原因和方式,并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和关爱身体障碍者的重要性。

2. 向学生展示盲人摸拐工具和眼罩,解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实施活动:1. 学生分成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盲人”和一位“引导员”。

每位“盲人”戴上眼罩,接受“引导员”的帮助。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然后由“引导员”引导“盲人”用拐杖走到终点。

3.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与组员和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合作和交流,确保“盲人”安全抵达终点。

4.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如设置障碍物、调整道路条件等,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挑战性。

5.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盲人”和“引导员”。

总结:1. 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回顾,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讨论身体障碍者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 强调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身体障碍者融入社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身体障碍者或盲人到教室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盲人学校或身体障碍者康复中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身体障碍者的生活。

3. 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公益活动,如为身体障碍者提供志愿服务,筹集为他们购买辅助器具等。

评估: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对于身体障碍者的关心和尊重程度。

同理心的培养是一个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评估他们的发展情况和成长程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盲行之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盲行之旅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授课班级初三年级教学题目盲行之旅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换为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2、让学生体会被被人帮助的快乐。

3、学会帮助别人的技巧——留给别人自尊。

4、学会信任他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感觉。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感觉。

教学方法游戏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眼罩若干教学内容及进程同学们,我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体验过盲人的生活?那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做一个活动,叫做盲行之旅。

首先,提一下上课的要求。

……我希望大家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用心体会每一个环节内心的感受,做完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主题活动——盲行(20分钟)假如,我们是一只参加战斗的部队。

现在我将大家分成A、B两组。

(2分钟)1、分组:全班一二报数。

围坐成两个圈。

数一的同学在里圈(A组),数二的同学在外圈(B组)。

2、对盲人组(A组)进行项目布置(2分钟)(1)我们马上要进行一段征途,很不幸,由于敌人使用了毒气弹,我们这只队伍的全体官兵眼睛都暂时失明了。

作为总司令,我已经为大家申请了友军进行援助,他们会带领我们行进到终点。

(2)现在我会发给每人一个布条,你们需要蒙住眼睛,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许摘下眼罩,如果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要及时大声通知我。

3、对聋哑人组(B组)进行项目布置(2分钟)(1)刚才司令为B分队下达了一个指令:B组队员协助我们的友军行进。

因为友军由于受到敌人毒气弹的影响,已经全部失明。

更为不幸的是:B组队员也受到了毒气弹影响,暂时全部失声。

也就是说:从游戏开始到结束,大家不可以从嘴中发出任何声响。

(2)这段征途中,十分艰苦。

要求B组队员全力保障友军的安全!(3)行军的路线由总司令带领。

B组队员排好队伍,跟着司令走即可。

4、现在请大家起立,排好两队,A组同学带好眼罩。

5、进行活动(5分钟)二、分享(20分钟)1、按照刚才的圈围坐好。

2、集体讨论(一)学会理解他人(1)A组同学说说看,这段旅途你们感到艰辛了吗?你们在做盲人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紧张、害怕)害怕担心什么?(2)B组的同学说说,你在引导盲人的时候,体验到紧张、害怕了么?(没有)换角色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人与拐杖(盲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中学嘿嘿嘿
一、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3.活动时间:40分钟。

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

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学生准备好眼罩。

5.活动规则:
(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

(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

6.活动过程:
(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

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2)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感言给予反馈。

(3)活动点评:在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后,教师对“盲人”与“拐杖”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他们的感言做点评。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

“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

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

“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

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二、“盲行”活动分析
1.活动规则的分析:
(1)盲人与拐杖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使学生不得不运用肢体语言交流;可以使“拐杖”传达对“盲人”的关心,“盲人”也能更好地体会在黑暗中“拐杖”给予的帮助。

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

同样,背景音乐的运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活动情境。

(2)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杖”最好任意组合,“盲人”事先不知道“拐杖”是谁。

如果“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

例如“拐杖”是“盲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穿越旅行中,“盲人”就会比较放心。

(3)“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盲人”戴上眼罩转3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所以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

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4)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障碍设计复杂化是为了尽量创造一种比较困难的活动情境,使“盲人”的旅行变得有一些困难,从而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体会如果没有别人帮助的困难和被人帮助的快乐和幸福。

(5)人数单双数的控制问题。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人数为单数的情况时,要注意的是如果单数的是“盲人”,教师应该自己扮演“拐杖”,及时地帮助这位同学,而不要把他自己扔在那里。

否则单数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大家抛弃的感觉。

笔者在给一个班级做“盲行”团体辅导时,一位女生就因为成了“盲人”单数,结果她一个人在那里蒙着眼睛等“拐杖”,然后她觉得自己被大家抛弃了,特别难过。

2.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1)学生的活动表现: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与“拐杖”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些“盲人”和他们的“拐杖”配合得比较默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但也有“盲人”表现出对其他人信任度较低,行动比较迟缓。

有些“拐杖”觉得自己很熟悉场景,觉得没什么困难,然后就很自信地带着“盲人”行走,没有考虑到“盲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行进中出现了挫折,使“盲人”降低了对“拐杖”的信任感,后面的行走就变得更加犹豫和困难。

有些“盲人”非常信任“拐杖”,但是“拐杖”不细心,使“盲人”被碰了或者险些跌倒,这也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信任感。

还有的“拐杖”非常细心,但“盲人”一直缺乏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不敢随从“拐杖”的引路。

有的“拐杖”对“盲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盲人”不习惯“拐杖”的这种亲密接触。

(2)学生分享的分析:
在活动结束后,进入分享阶段,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活动感言。

A同学:做“盲人”时特别紧张,害怕不敢往前走,也怕我的“拐杖”松手把我摔了。

不过在行进中,他对我暗示的比较好,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走,就能顺利地走完路线,从中我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B同学:我认为“盲人”一般能很快适应的,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只要稍微给我一些暗示,我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我的同伴过度地保护我,我会觉得不舒服,不愿意让他搀扶我。

C同学:我做的是“盲人”,起初我觉得很简单,自己摸索就可以了,但是黑暗中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还真是有些恐惧。

后来,我的同伴轻轻地扶着我,在转弯和上楼梯时都给我一些暗示,我的行走就挺顺利的,也没有那么害怕了。

心里特别感谢我的“拐棍”。

D同学:我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信任我的“拐棍”,认为他照顾得不周到,只是在我遇到台阶之类的障碍时才提醒我,很多时候还要靠我自己去摸索体验。

不过,结束后我也挺感谢他的,因为他给了我一个自己探索的机会。

有时候我发现相信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

E同学:我觉得我能把“盲人”安全地送到指定地点,心里很高兴。

没有把人家磕着碰着,很有成就感。

尤其是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各自的感言,发现学生认知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观念一:原来认为对班级没有归属感,同学之间都比较陌生,大家都只知道自己学习。

通过团体中的交流,改变了这种看法,得出了新的概念。

即认识和体验到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真诚的交流,同学是可以相信的,关键是自己首先要信任别人。

观念二:原来觉得一些学生游离在班集体之外,不爱帮助别人。

但通过团体活动后,发现他们被同学照顾得很细心,活动改变了他们对某些同学最初的印象。

观念三:发现和感受到过去从来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当你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和他人
交流时,你会感到他人是那么亲切和可爱,你从来都没有发现那么需要和他人交往。

(3)个案学生的分析:
笔者在活动中观察到有个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特征。

他们在做“盲人”时始终对“拐杖”不信任。

例如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自己探索行进路线,不配合“拐杖”的指导。

还有一个学生不管“拐杖”怎么暗示引导,都非常小心,行走非常缓慢。

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活动分享过程中应当鼓励其发表感言,以了解其活动中特殊表现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考查“盲行”活动的效果。

第一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以前他认为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要依赖任何人,但是活动后他发现人其实有时候也需要别人帮助,以后应该多和同学交流一下。

第二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他父母曾经告诉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人都是不可信任的。

通过这次课他觉得人并不是单纯的利用关系,大多数人也能真诚无私地帮助别人。

通过以上个案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团体活动课中除了要观察学生共同的行为特征外,也要注意特殊的个别现象。

如果观察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可以利用个别咨询等形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三、活动成果总结
1.相同的体验增强了团体成员的认同感。

在活动前许多同学认为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

在盲行活动中,同学聚集在一起活动,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许多人拥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

当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他们会感到惊异:班级中的其他人有着相似的体验。

大家有共同的体验,增强了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盲行”活动过程中的互助让学生感受到了彼此的关心。

在盲行活动中,成员体验着他人的帮助,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心里充满着感动,由感受别人的爱而产生对他人的爱,成员间在团体活动中产生彼此认同,感受到自己是团体的一部分。

一些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周围同学关心,但是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不是很熟悉的同学对他的悉心照顾,将会增强他的集体归属感。

3.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体心理辅导比起单个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节省了心理辅导的资源,使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合作。

平常在学校生活中偶尔的不愉快在合作中荡然无存,以往有过摩擦的学生相视而笑,大家的关系在活动中拉近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在活动中增强了。

4.团体心理辅导中孕育着个体辅导。

通过对以上的两个个案的观察,笔者认为团体辅导中如果教师能够细心观察同学的表现,也能够发现个别的异常现象,从而为个案辅导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