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气相互作用-第二讲-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区,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洋面积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7%,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约在60 m~100 m之间,大洋暖池的变化制约着亚洲、太平洋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某些重大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变化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太平洋暖池 - 气候特点1、暖水区是全球空气对流最强烈的地区,且活动持久,是气候异常的源地之一。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全球赤道附近大气加热最强的地区,通过卫星资料发现,最大对流中心、最大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5000 mm)、对流层绝热加热高中心与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位置几乎重合。
2、大洋暖池(Warm Pool)又称热库或暖堆,一般指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SST)在28℃以上的暖海区,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洋面积的的26.2%,占全球海洋面积的11.7%,东西跨越150个经度,南北伸展约35个纬度,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约在60 m~100 m之间。
3、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的作用,大量暖水逐渐积蓄在暖池区,致使该区SST比东太平洋高出3℃~9℃。
2、新仙女木事件英文名称:Younger Dryas event;Younger Dryas定义1:在公元前11 000年前后,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此强变冷事件因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层中发现的八瓣仙女木花粉命名。
定义2:发生在约10 000至10 800年(碳同位素定年)的更新世末期的一次寒冷事件。
1.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
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
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
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
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西太平洋暖池是世界上最大的暖池之一,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环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形成与演化机制一直是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西太平洋暖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洋动力学、大气环流、海洋生物等。
本文将针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首先,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受到海洋动力学的影响。
西太平洋暖池位于赤道附近,受到西太平洋暖流的影响。
暖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赤道地区的高温造成海水膨胀,从而形成暖流,进而形成暖池。
此外,海洋大循环也对暖池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热带东北气旋和热带西北气旋在暖池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带动海水的流动,促使暖池的形成与演化。
其次,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还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热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南海西北季风等气候系统对暖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热带西太平洋高压带来的干冷空气使得海水蒸发增加,从而形成了暖池。
而南海西北季风则带来了大量的水汽,促进了暖池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暖池的形成与演化。
此外,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还受到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生物在暖池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海水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促进暖池的形成。
同时,浮游动物的活动也影响着海水的运动,对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有所影响。
因此,海洋生物与暖池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解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也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高二地理上册 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课件

盐度较低
探究活动二
观察下图中赤道附近和副热带海区的温度盐度变化特点, 由此说明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会产生什么结果?
副热带海区 降水少 < 蒸发旺盛 盐度最高
海—气相互作用(水分交换)影响海水盐度、温度、密度
探究活动二 观察下图中赤道附近和副热带海区的温度盐度变化特点,由
此说明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会产生什么结果?
探究活动一
你能画出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水分交换的吗?
探究活动一
1.海—气相互作用——某海区水分交换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约占86%。
海
水汽凝结
水 蒸 发
大 气 降
水
探究活动二
观察下图中赤道附近和副热带海区的温度盐度变化特点, 由此说明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会产生什么结果?
赤道附近 降水多 > 蒸发旺盛
不同季节,海陆间形成不同的环流——季风环流
夏季
冬季
洋流
按成因分三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中高纬环流 中低纬环流
中低纬环流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 高低纬间环流
海、陆对大气加热
季风环流
海—气热力作用
气—海动力作用
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 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统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海区间的水热交换
解析: (1)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海洋水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向大 气输送的热量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强 烈,水汽容易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 (2)海水蒸发量大,且海水通过长波辐射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 会导致海水热量的损失。但海水还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将热量输出, 从而实现不同海域间的水热交换(第二课时可以继续研究),所以 这个海域之间的水温没有很高。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洋中最大、最活跃的暖池之一,其形成与演化机制一直是海洋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受力因素、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等方面系统地探讨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与演化机制。
首先,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受到许多受力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热量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季风环流带来了大量的热水,在经度方向上注入了西太平洋暖池。
此外,赤道斜压效应和恒定风应力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风场和压强分布会影响海水的水平运动和竖直混合,进而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
另一方面,洋流运动也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赤道洋流、辐合、辐散和涡旋等洋流过程会通过输送水汽和热量的方式,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温度和盐度分布。
因此,受力因素是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与演化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气候变化也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包括长期气候变化和季节性气候变化。
长期气候变化主要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太平洋暖池的温度会升高,而海表面温度的升高又会进一步增加暖池的温度。
而季节性气候变化则是指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
西太平洋暖池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收缩和扩大,这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西太平洋暖池水温的异常升高,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
最后,海洋循环也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循环分为水平循环和竖直循环。
水平循环主要指洋流的分布和运动。
洋流的分布和运动会影响到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输送和盐度分布。
竖直循环主要指海水垂直运动的过程。
海水垂直运动会影响到水深处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
此外,热带漂移流和热带水团也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力因素、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等方面。
受力因素决定了暖池的热量输入和洋流的运动,气候变化主要是长期气候变化和季节性气候变化,海洋循环则是指水平循环和竖直循环。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海洋热浪在2020~2022三年拉尼娜事件爆发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郑飞;张小娟;曹庭伟【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24(48)1【摘要】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持续增长的海洋热浪事件(marine heat waves,MHW)对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是MHW特征显著变化的典型区域。
本文基于已建立的MHW高分辨率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美国宇航局(NASA)Aqua 卫星和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提供的叶绿素-a浓度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探讨了2020~2022年西太平洋暖池MHW的演变特征、爆发机制及其生态影响。
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MHW的爆发频率和强度等在近30年显著增加,其特征属性的变化与连续La Ni?a事件的爆发密切相关。
尤其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La Ni?a事件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MHW爆发频次达到全球最高,且其覆盖面积、爆发频次、总天数、累积强度均是1982年以来最显著的。
通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混合层热收支的分析,2020~2022年期间MHW 爆发主要是净海表热通量中的向下短波辐射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中的纬向平流项共同主导。
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域,MHW与海洋生态指标叶绿素-a浓度时空尺度上呈现负相关协同变化的特征,尤其是2020~2022年的MHW事件使该区域海洋上层浮游生物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页数】15页(P376-390)【作者】郑飞;张小娟;曹庭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ICCES);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热带大西洋暖海温促使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究2.基于GODAS数据的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影响3.拉尼娜背景下通辽市2020年秋季、冬季气候预测失误原因分析4.2020~2021年热带太平洋持续性双拉尼娜事件的演变5.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Ⅱ.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的数值模拟(英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NO .1 2 2 01
20 0 9年 西 太 平 洋 暖 池 次 表 层 水 温 及 对 中国气 候 的影 响
李 广敏 , 远 芳 ,王 文娟 ,冯伟 忠 ,俞胜 宾 , 昌霞 李 梁
( 家 海 洋局 南 海 预 报 中 心 , 东 广 州 国 广 500 ) 13 0
摘
要: 为探讨热带海气 相互 作用对气 候灾 害 的影 响 , 用实测 资料 分析 了 20 0 9年西太平 洋暖 池次
第 1 期
李广敏等 :0 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 温及 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20
5 O 1O 0
‘
5 O 1O O
1 50
NNNNNQ堪塔堪 j 2 怒
1 O 5
20 0
2 0 5
20 0 20 5 30 0 30 5
4 00
30 0 35 0 4 00 10 2E 10 5E 10 8 10 5W 10 2W 9W 0
5 0
温距平 出现负值现象 ( 1 ) 东太平 洋次表层 水温距 平 图 d ,
出 现 正 值 现 象 , 暖 中心 达 到 5℃ 。 最
1O 0
l 0 5
20 0 2 0 5
30 0
30 5
40 0
10 2E
10 5E 4 . 3
10 8 . 2 . 1
10 5W 1 2
50 5 1 5 1 6 l 6 l 7 1 7 l 8 1 8 1 9 1 9 2 0 0 5 01 9 5 9 0 9 5 9 0 9 5 9 0 9 5 9 0 9 5 0 0 2 0 2 0
.
7 0
.O 5
.O 3
- 1 O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水平分布,图中斜线为等密度线(单位:g/cm2)。
受密度影响海水发生流动,且表层、底层流动趋势相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海域位于()A.北半球大陆西侧 B.北半球大陆东侧 C.南半球大陆西侧 D.南半球大陆东侧2.图示海水性质的关联性表现为()①盐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②密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③盐度随密度上升而上升④密度随盐度下降而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海面大气稳定状态下,甲处表层海水流动方向大致向()A.北B.南C.东D.西海水叶绿素浓度是用于测度浮游生物散布情况、度量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的重要参数,其浓度越高,说明水质越差。
下图示意我国东海多年平均叶绿素浓度空间分布,该分布季节性变化较明显。
研究发现,东海外海区域叶绿素浓度与海水温度具有强负相关性,而沿岸地区相关性弱。
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东海外海区域叶绿素浓度最高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5.东海外海区域叶绿素浓度与海水温度具有强负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沿海上升流势力强B.冬季受黄海暖流影响大C.夏季沿海易形成下降流D.夏季海水上下层交换少6.造成东海沿岸地区叶绿素浓度与海水温度相关性弱的主要因素是()A.人类活动B.海水深度C.太阳辐射D.海域封闭度下图为东北亚局部海域,其表层海水盐度存在显著差异,虚线范围为东北亚局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低值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表层海水盐度低值中心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风向C.洋流D.河流8.推测该海域盐度最低的时段是()A.1—2月B.3—4月C.7—8月D.11—12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海流会偏离盛行风向。
在风向与海岸线夹角合适的条件下,离岸风可形成向岸流,向岸风也可形成离岸流。
下图示意某月几内亚湾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若图示时期向岸风形成的离岸流势力最强,此时最可能为()A.1月B.4月C.7月D.10月10.水温低值区的出现能够()A.加速氧气向海洋中的溶解B.提高海洋表面反射率C.促进海洋向大气传输潜热D.增强海洋的长波辐射11.图示现象可能引起几内亚湾海岸局部出现非地带性的()A.热带雨林B.热带稀树草原C.热带荒漠D.落叶阔叶林2012年1-8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大西洋渔区毛里塔尼亚海域进行海水中上层鱼类捕捞。
海洋概览试题及答案2022

1001、【选择题】我国杭州湾内的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其大潮由天体引力产生的B、大潮顺着江水的流向C、大潮逆着江水的流向D、观潮最佳时间是中秋节前后答案:B答案解析:我国杭州湾内的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大潮逆着江水的流向,形成壮观的钱江大潮。
观潮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中秋节前后。
1002、【选择题】我国测量海拔高度的平均海平面水准零点在哪一座城市?A、大连B、青岛C、上海D、深圳答案:B答案解析:我国自1988年1月1日起,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高程起算的统一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是利用青岛验潮站在1952-1979年期间的验潮结果计算确定了新的黄海平均海面,称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03、【选择题】一艘潜水艇从海面潜到3000米深处,船上测得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怎样的?A、逐渐变低,递减率固定。
B、变化不大C、由暖变冷到一定深度后不变D、先变暖,之后又变冷。
答案:C答案解析: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外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1004、【选择题】按一般规律,下列海区中,盐度较高的是哪一个?A、副热带海区B、高纬度海区C、赤道附近海区D、极地附近海区答案:A答案解析:世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为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递减。
1005、【选择题】海水对沿岸陆地产生作用会带来一些问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海水作用导致的?A、土壤盐渍化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地下水污染答案:B答案解析: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自然固结等。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顺武、智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西太平洋暖池
—the Warm Pool in the Western Pacific
一、暖池的基本特征
大洋暖池 (Warm Pool) 又称热库或暖堆, 一般指 的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 (SST) 在28℃以上的暖海区, 它的总面积约占热带海
二、暖池的年际变化
1. 暖池指数(面积)的年际变化
2.
3. 4.
暖池厚度的年际变化
暖池高温中心的年际变化 近几年来暖池的基本特征
暖池指数的年际变化
下图分别为热带印度洋(阴影) 和太平洋(曲线) 暖
池的体积指数(见图a) 和强度指数(见图b) 距平的变化
曲线,这里的距平指已去除了暖池的季节变化。可以
SST≥28℃(29℃)的暖水域中心为虚线(实线)
暖池中心的季节变化
比较图a和图b,在纬线方向上,西太平 洋暖池中心大体上与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的变
化相反;而在经线方向上,西太平洋暖池中
心大体上与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的变化一致, 特别是二者在8月份都到了最北端。
3、海温的季节变化及其成因
下表列出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东太平洋 (EP) 和东印度洋(EIOWP)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区 域。分别计算这些区域内SST的多年月平均值,结 果如下图 (a, b, c)。可以看出,区域范围越小,越 靠近暖池中心,平均温度越高,季节性变化越小。 比较上节可以看到,暖池面积季节变化和平均温
的年际变化。其中,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包括了50个测站, 而江淮流域包括了28个测站,这些资料经过了校准。从图1可 看到1978,1981,1985,1988年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尤其 在1978,1985,1988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偏少2~3成,并发
生了干旱。在这些年份的夏季,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的降水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洋暖池面积的变化
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及与ENSO关系
下图给出了大洋暖池面积指数1949年1月 到1990年12月的年际变化距平图,图中数字 同时给出了ENSO强度指数,数字下的线段的 长度代表ENSO持续的时间。结果也表明暖池 面积的年际变化最高值在El Nino年。
大洋暖池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距平图
发现,暖池的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在年际年代际尺度
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印度洋暖池的体积指数和
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西太平洋暖池体积
指数与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5,而印度洋和 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约为0.55,均远远超 过0.01的信度检验。
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体积指数(a) 和强度指数(b) 距平时间序列
29℃;另一个中心是冷舌, 位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
以南;第三个中心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以北中美沿岸,
为小的暖中心。三个中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
决定了这一地区海表面温度、近海面气温、各种热量
交换、水分等不同季节的热力学分布特征。
多年平均(1957-2004)年平均海温 (℃)
多年平均(1957-2004)夏季海温 (℃)
5 张启龙, 翁学传.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某些海洋学特征分析. 海洋科学集刊, 1997, 38: 31-38.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 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 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黄荣辉等
前 言
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太平洋暖池表层与次 表层的海温距平,高云量资料与降水观测资料分 析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温与上空的对流活动,
平洋热含量减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有可能导致El
Nino事件;反之,暖池面积小时暖水西撤,暖水在热带西
太平洋堆积,热含量加大,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下降,有可 能导致La Nina事件。因此,暖池面积指数也可视同Nino3 区SSTA,作为一个ENSO事件的监测指标,从暖池在 ENSO事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看,这一指标更具实际 物理意义。
符淙斌等,热带太平洋物理气候图,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30-35.
暖池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
分别定义了暖池体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以表征暖池
的暖水水体的大小和其强度,暖池体积指数定义
如下: WPI _ c (st 27.5)
i , j ,k
其中st 表示在第k 层深度上( i , j ) 格点上的海水温
度,δ( x ) 是指包围在海温> 27. 5℃等温面以上的
所有格点数之和。
气候平均的海水温度(阴影区) 及1~12月27.5℃等温 线在不同深度上的分布
暖池强度指数
暖池强度指数定义如下:
WPI _ i (st 27.5) (st 27.5)
i , j ,k
该指数表征暖池区暖水体上总体海水温度的高 低,反映了暖池区上混合层中海水的热含量。
Workshop on TOGA-COARE. ORSTOM, 1989, 99-109. 2 翁学传, 张启龙, 颜廷壮.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及其与南方涛动和 副热带高压关系. 海洋科学集刊, 1998, 4: 35-40. 3 MCPHADEN M J .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1997/1998 El
Nino. Science’s Compass, 1999, 283: 950-954.
4 黄荣辉, 孙凤英.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 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大气科学, 1994, 18 (2): 141-151.
各季度(代表月份)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分布(表层) 中部阴影区为暖池终年存在的范围
大洋风场和暖水分布的比较
年平均洋面风场
年平均海表水温
4、西太平洋暖池定义
对西太平洋暖池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完全统一
的标准,其有以下几种:
1. 以热带西太平洋表面温度高于28℃( 29℃)的海域[1, 2];
2. 是指10S~10N,140E~180范围的区域[3] ;
明显西撤,28℃线可撤至日界线以西170º E附近,
暖水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堆积。
暖池面积指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
暖池面积指数与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况和赤道东太 平洋海温变化有密切关系,用10º S~10º N,140~
180º E区内0~400m平均热含量作为热带西太平洋热
力指标, 用Nino3区SSTA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
暖池形成的重要原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
射能量通量,主要部分相对地在短波区域(可见光谱
区)。晴天时太阳总辐射通量和大气透明状况及时间
和纬度有关。求得每月晴天总辐射量表征值,其季节 性变化如下图a。图b是实际的SST平均值的季节性变 化图。比较图a和b,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不同 的是图a 中的极大值出现在3月份和9月份,而图b中
多年平均(1957-2004)夏季(红色)、冬季 (灰色)和年平均(绿色)28℃等温线
2、暖池范围随季节的变化
下图分别为多年平均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暖池 面积的逐月变化。可以看出, 西太平洋暖池1、2 月 范围最小, 2月以后,范围迅速扩展,5月达到较大
范围,6、7月的范围稳定或稍有缩小,8月达到最大
化,计算暖池面积指数与二者之间的相关,相关系数
分别为-0.63和0.76,所用资料共43年516个月(1955
年1月~1997年12月),由于进行了5个月滑动,样本
自由度为103,相关置信度均超过了0.001。
分析指出[5],暖池面积变化主要是暖池东界东西向移动所
致,以上结果表明,暖池面积大时有暖水东移,热带西太
西太平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夏季降水,特别是与我
国江淮流域旱涝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暖池上空对
流活动所引起的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遥相
关型。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与东亚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图1 我国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a) 和江淮流域(b) 夏季(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变化
图l是黄河流域与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6~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
面积减去相应月的多年平均值,求其距平以消除年 变化,并进行5个月滑动平均以滤去小扰动,获得暖 池的面积指数。
西太平洋暖池的范围随时间有很大变化,在El
Nino事件期间,暖池范围明显东扩,强大的El
Nino事件时,28℃线可以到达80º W的南美沿岸,
常常与位于北美墨西哥西岸近海海域的赤道东太
平洋暖池打通。但在La Nina事件期间,暖池范围
SST≥29℃的暖水域,其中心移动轨迹是一个西北到
东南倾斜的“8”;而SST≥28℃的暖水域中心移动轨 迹也类似于一个“8”,但其上面的“o”要小得多。图 b给出了东印度洋暖池中心移动的轨迹, 可见,SST≥ 29℃的暖水域,其中心移动轨迹也近似于一个西北 到东南倾斜的“8”。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
东印度洋暖池
(其中填色曲线表示印度洋暖池的变化,实线表示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
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
下图给出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 洋暖池面积的年际变化。图中两条曲线变化 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且高值主要出现在El Nino年。计算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 洋暖池的面积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是0.813, 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小结
1. 三个暖池中心: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部 的暖中心范围和强度最大,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 以北中美沿岸,为小的暖中心。
2. 暖池形态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冬季暖池
位置偏南,分布范围最大,夏季暖池位于最北,
并且分布范围最大。暖池季节摆动在南非相对较
小,而东西摆动较大。 3. 太阳辐射和大洋风场是暖池形成的重要原因。
(但29℃的范围,反而变小) ,10月以后的范围迅速
缩小,西太平洋全年季节变化存在两次突然扩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