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气相互作用-第一讲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海洋地理》第1讲 海洋概述 海岸与海底地形配套课件 中图版选修2

(2)影响该海岸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流水
(3)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第十七页,共30页。
【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根据题干及 卫星影像可判断该区域位于黄河入海口,属于淤泥质海岸。第(2)题,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流水携带(xiédài)的泥沙物质沉积形成。第(3)题, 由题图可知,该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 口;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 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海 滨浴场的建设要符合一定要求: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 没有排污口,易设置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 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置海滨浴场;河流入 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 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答案试做】(1)A、B分别位于洋中脊和海沟附近,为板块 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 (2)④、③、②、①。 (3)B处地层年龄最大,根据海底扩张说可知此处为洋壳消失 的地方,为海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此处为大陆(dàlù)板 块和大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而 向大陆(dàlù)板块下俯冲,并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4)按照海底扩张说理论,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 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的洋壳不断生长,随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高考地理复习之 海--气相互作用(讲义)

海--气相互作用一、考向讲解1.近5年课标卷中,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是低频考点。
2.结合实例,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综合思维素养。
3.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热点事件东非蝗灾形成的原因。
二、知识体系印度洋偶极子引发东非地区蝗灾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印度洋正偶极引发非洲东部降水增多东南信风异常途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目的:全球水热平衡三、考点精讲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之间的关系 (1)水体交换过程(2)热量交换过程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洋。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比热容也比陆地大。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循环,使全球的水量达到动态平衡。
2)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
3)海水运动与大气运动是途径。
4)海—气相互作用:物质循环5)海洋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86%水汽);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缓冲)作用。
6)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小结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水分交换、热量交换途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目的:全球水热平衡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对气候有调节(缓冲)作用典例(2020安徽月考)1.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1.B【解析】1.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赤潮的形成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2020湖北月考)读图,完成第2--5题。
2.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的交换过程是( )A.太阳辐射B.海洋的长波辐射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D.大气逆辐射4.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低纬度海域B.中低纬度海域C.高纬度海域D.中高纬度海域5.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面积大B.海水的比热容大C.大气对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D.海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答案】2.C 3.D 4.C 5.B【解析】2.据图判断,③为蒸发,④为降水。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讲解】现在大家有自己的推断了吧,可能有同学认为游客拍到的是下面这幅荒漠照片,也有同学认为是花海景观。同学们所说理由不论对错,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大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种景观最大的成因差异在于水分条件的差异。上图的植被覆盖率大,下图的植被覆盖率小,反映出花海地区的水分条件较好,而荒漠地区的水分条件差。那么,哪种情况与阿卡塔马地区的真实地理环境更相符呢?下面我们从阿塔卡马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来看看这个地区的水分条件。(下一页)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尝试通过画图来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沃克环流的影响,并解释(2015年阿塔卡马)沙漠开花的原因。(下一页)
【讲解】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海水水温升高,下沉气流减弱或者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导致沿岸的降水增多,气候由原来的干旱转变为湿润,这时,阿塔卡马沙漠中数百万种子终于盼来了久违的雨水,开始疯狂生长,造就了“沙漠开花”的奇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过渡】那,从全球尺度看是不是只有北大西洋暖流有这样的作用呢?(下一页)
【讲解】我们来看左边这幅海洋与大气间水分和热量交换示意图,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因此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将巨大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面,海洋表面就成为近地面空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
右上这幅是北半球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指右图)图中有多支暖流源源不断的向较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1998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读图例:“海温距平”是指此时段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如果差值为正,说明升温明显,如果为负值,说明降温明显。
专题14 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精品课件)-高考必备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3.洋流的分类
(2) 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 在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大规模流动。
风
主要动力:盛行风。如:盛行西风和信风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②密度流
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 大
陀海峡,由于受地中海地区气 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
D④
2.若在③处海域投放一个漂流瓶,若干
年后到达⑤处,则该瓶的漂流路线可能
是( )
A.③ — ① — ⑤ B.③ — ④ — ②— ⑤
D
C.③ — ④ — ② — ① —⑤
D.③ — ① — ② —⑤
⑤
①
②
③
④
【对点演练】
对接 高考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 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下题。
二氧化碳 溶解
吸收
大气降尘 N、P
生物
沉积物
大气
氧气
海洋
四、海-气相互作用
5.海洋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86%水汽);对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缓冲)作用。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冬暖夏凉,冬季比同 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冬冷夏热。
气 温
纬度大陆上暖;夏季比同纬度大陆上凉。
2021高考一轮总复习
专题 14 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
近几年考情分析
重要程度:★★★
考题 分值 考点
题型 难度 命题情景 核心素养
2020 年 新 高 4 洋流
选择题 中 世界部分区 区域认知、
考浙江卷8-9
第七章 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完整版)

亚欧板块
非
太
洲
平
板
洋
块
板
块
南极洲板块
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红海面积会随着板块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地中海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
地球
海洋(71%)
陆地(29%)
大陆
半岛
岛屿
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州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
北
美洲
欧洲 亚洲
南 非洲
大
美
洋
洲
洲
南极洲
南极洲
乌苏高拉伊加尔士索山白运山脉令河脉、海、乌峡黑拉巴海尔拿、河马土、运耳里河其海海、峡大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人工河道,位于南 北美洲分界线处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全长82 千米,可通行6万吨级船舶。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4)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Fe、冰芯记录、海洋初级生产、海洋生态 系统、CO2通量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Fe
Fe
CO2
冰 芯 纪 录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四、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1、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
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80年代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气 候变化问题的核心内容,对于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 候变化及其预测,只有在充分了解大气和海洋的耦合作用 及其动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 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11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解析: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 则多雨且飓风活动增多,AC错误,B正确;在正常年份,南美洲的西海岸有秘鲁寒流流经,上升流 带来丰富的饵料,因而渔场产量很大,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改变了浮游生物和鱼类的 生存环境,使渔场产量降低,捕鱼量减小,D错误。故选B。
潜热是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潜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 单位面积海面通过蒸发向大气传输的热量。下图中虚线示意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 平均分布。研究发现,海气温差增大时海表潜热释放增加,近十几年来南海海域平均 潜热通量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C )
针对练习
海水温度距平值表示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的偏离值,下图是 某时间热带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单位:℃)示意图,其中负值代表比多年平 均温度低, 正值反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此时的热带太平洋海区( A )
A.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显著 B.位于东半球的海域升温最明显 C.南回归线附近海水降温幅度小 D.日界线附近的海水降温幅度大
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海表风速减小 B.海表温度升高
C.太阳辐射增强 D.人类活动干扰
解析:潜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海面通过蒸发向大气传输的热量。近十几年由于人类的不 合理活动,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等,导致气温上升,海面蒸发加强,潜热通量上升,D 正确;海表风速减小,蒸发减小,A错误;海表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B错误; 太阳辐射增强一般变化不大,C错误。故选D
解析:读图可知,赤道中东部附近海水升温4℃,升温显著,A对。120°W-80°W附近海域即西半球 海域升温最明显,B错。南回归线附近东侧主要是负值,海水降温幅度明显,C错。经度180°即国际 日期变更线附近海水降幅不大,D错。故选A。
核心要点第17讲海气相互作用与人类活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B.澳大利亚西北部云量增加
C.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
D.赤道附近印度洋西海岸降水减少
2.持续高温干旱不仅造成山林大火多发,也对澳大利亚农牧业造成很大影响。图中甲、乙、丙、
丁四个地区中,农牧业受影响最大的是 (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关键能力·突破 要点[一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是一种发生在印度洋的海温异常现象。
据图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发生时,印度洋东岸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因此澳 大利亚西北部多晴天,云量减少,B错误;据图中气流运动可知,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 发生时,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也说明西部海域水温较高,C 正确,D错误;对印度洋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小,A错误。故选C。 [解析] 据图可知,丁地处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混合农业区,主要是小麦—牧羊带 的分布区,持续的高温干旱会影响牲畜饮水和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故选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向大气输送热量
最少的海域为20°N附近的墨西哥西部海 域,该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 将深层营养盐分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 线图(单位:0.484 W/m2)
图17-5
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较丰
富,C正确。
关键能力·突破 要点一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纬度海 域向大气输送热量的日均值在大 洋东西岸出现差异,主要原因是洋
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 线图(单位:0.484 W/m2)
图17-5
流分布。故选B。
典型试题
关键能力探究
3. 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域(C )
第24-25题:海-气相互作用-备战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精讲练(浙江专用)

第24-25题:海-气相互作用-备战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精讲练(浙江专用)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
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
完成下面小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1. 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2.在海—气系统内部()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太平洋中部信风势力的强弱变化是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直接原因。
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某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单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A.表层海水温度高B.表层海水盐度高C.海雾出现频率低D.海气水热交换少4.信风势力增强的年份()A.甲处表层水温升高B.甲乙之间温差扩大C.甲处渔业资源减少D.乙处沿岸降水减少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
冰间湖主要有两类:一是风或洋流驱动形成的潜热型冰间湖(海面不断结冰,但冰不断被风或者洋流带走,导致海面无冰),二是海洋热量(主要是上升暖流)驱动形成的感热型冰间湖(又称显热型冰间湖,水面温度较高,一直不结冰)。
下图示意北冰洋深水冰间湖和大陆架冰间湖的形成机制。
5.下列关于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的类型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A.潜热型温暖海水上涌B.感热型温暖海水上涌C.感热型离岸风吹拂D.潜热型离岸风吹拂6.夏季北冰洋冰间湖面积扩大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A.夏季昼长,太阳高度角增大,获得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海面不易结冰B.夏季海水密度升高,海面不易结冰C.夏季海-气相互作用强烈,蒸发水汽较多,大气保温增强,冰间湖周围水温升高D.夏季海冰面积和厚度变小,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全球海温分布
二、深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海温的垂直分布)
2004年6月沿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月平均海温深度-经度剖面
印 度 洋 海 水 温 度 剖 面 图
深层海水温度变化规律
原因:太阳辐射入海的光能被表层海水吸收,因此 海表面温度高于海洋内部。 1000m以内,降温快;1000m以下,变化小。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 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 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8
研究意义:不仅有助于揭露预报大气和海
洋环境方面的需要了解的一些科学问题,而
且对渔业、航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随
之而起的海洋工程、对全球气候乃至人类生
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
49
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Ocean current):海水大规 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 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地球 上的洋流分布主要受盛行风、海水密度不均
匀、地转偏向力、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
屿等影响。流动方向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
海-气热量交换
太阳辐射 海洋 潜热输送 海洋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海-气水分交换
蒸发 降水
海洋
大气
海洋是大气中水气最主要的来源。
异常热源
对于一个能够造成气候异常的热源,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 1、在几何空间上应大到与温度、气压异常的 空间尺度相当的量级,≥103km;
原因:1、地处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高控制,
降水少,蒸发旺盛。 2、周围沙漠广布,几乎无径流注入。
世界盐度最低海区: 波罗的海(<1%)
原因:1、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影响, 降水较多,纬度高,蒸发弱。 2、周围陆地有大量淡水汇入。
为什么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盐 度远低于冬季?
夏季陆地降水量大,河流注入海洋的
海-陆-气相互作用
周顺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课程主要讲述内容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
1、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ENSO,季风-ENSO相互作用) 2、热带大西洋海气相互作用 3、热带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 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主要参考书
1. 刘秦玉等: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2013) 2. Wang Chunzai, Shang-Ping Xie, James carton, Earth’s Climate:
北半球海水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
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气温的纬度变化(除此
之外,沿岸地形、洋流等对海水温度也有影响。)
全球海表面纬向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
全球海表面温度分布
(1)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影响因素:
时间 太阳辐射 空间 夏季温度高 冬季温度低
低纬温度高 高纬温度低 暖流温度高 寒流温度低
(2)海洋面积大,海水质量大约为大气的250倍,海
面蒸发约占地表总蒸发的84%,此外,全球约90% 的降水在海洋;约10%的降水在陆地。 可见,海洋是大气主要水源。
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指物质(水)和能量(热)的交换。
(3)海水的辐射特性:海水对太阳的短波辐散具有吸 收率高、渗透率高的特性,海水对太阳短波辐散的吸 收率在84~95%之间,比陆地高出10~20%;此外, 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仅在地表,而海水可达几十米, 有利于热量的存储。
46
§3. 海水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 (风浪、海啸) 2、潮汐 3、洋流
二、洋流
1、分类:
暖流
(1)按性质分类: 寒流
赤道
风海流
(2)按成因分类:
密度流
补偿流
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海水及海水中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循环于世界大 洋的一种自然现象,简称海流。
海流按其成因分为两种:
风生环流:大洋中由盛行的稳定风系所生成的海流,自成 循环体系。动力学原因所生成的海流,亦是通常所说的洋 流。 热盐环流:由于广大洋面受热、冷却、蒸发和降水不均匀 所造成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 成的热力学海流,称为热盐环流,也成温盐环流。
温跃层把热带海洋分隔成上下两个不同热力性 质的海水层,上层为暖水层,而下层则为冷水层。赤 道太平洋东部20℃等温线一般位于50m深处,但向西 逐渐倾斜,在赤道太平洋西部一般位于200m深处。 因此,温跃层也被气象和海洋学家成为斜温层。
§3. 海水表面盐度
1、概念:
海水中溶解盐质量/海水质量
2、影响因素:
垂直方向的。
风
90
60
90
60
西南风 海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西北风
30 0 30 60
西风漂流 30 北赤道暖流 0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30
60
流 90
90
总结:世界洋流模式图 (1)BC----中低纬洋流 90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A 60 (2)A---北半球中高纬 逆时针 东暖西寒 30 B (3)南半球中高纬 0 横贯东西的西风漂流 C ( 4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30 冬---东北风---向西流—逆 60 夏---西南风—向东流—顺
(5)海水的流动性:海水是一种流体,通过水平和 垂直运动,可使海洋获得的热量通过平流和乱流向 其他地方和海洋深层传播。
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论:海洋不仅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而且积 极参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 大气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在时间的持续性要具有与天气异常同量级 的周期,月尺度; 3、在强度上要大到长波辐射量的1/10,即45卡 /cm2· 日。
海洋热源完全符合异常热源的三个标准。
1、在几何的广度上至少要大于1000km;
海水温度异常一般是大尺度的,例如经常北太平洋面积的 1/2到1/3保持同一符号的海温距平,并且时间可维持0.5a以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AGU,2004)
3. 张学洪等: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
(2013)
4. 李建平等主编: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
期气候的影响(上、下卷)(2011)
5. 董文杰等: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2005)
海—气相互作用
混和层和温跃层
海洋上层的温度比深层要高,受到大气影响,在
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
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
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
很快遇到一个教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
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赤道太平洋
混和层
温跃层
温跃层
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m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
洋流
全球海表面年平均温度(℃)
夏 季 平 均 海 温
冬 季 平 均 海 温
海表面温度分布特征
结论:海表面温度成条带状,沿纬度增加而逐
渐减小,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于高
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
冬季低些;同纬度海区,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
要比有寒流流经的海区高。东、西边界等温线弯
一.海洋的气候学特征(海洋对大气的重要性)
二.全球海温分布(温跃层) 三.海水盐度 四.海水运动 (洋流、信风)
§1. 海洋的气候学意义
(1)海洋的巨大面积和质量:海洋表面积大,约占 地球表面71%,因而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大 部分被洋面吸收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稳定地加
热大气。
因此,海洋是大气主要热源。
海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根据海水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分为三层:
由海面向下数10m左右的表层一般称为混
合层,以下100-1500m的范围叫温度跃层,
再下就是冷水层。海洋的表层在海气相互
作用下,水体性质因充分混合而均一,接
近同温状态,称为混合层 。
33
海水的温度分布(垂直)
34
The climate system
4
Sun
9
.008916 .074074
Atmosphere
7
.188615 .336077
5
.500000 .663923
3
.811385
1
2
3
水 分
动 量
Sea Ice
热 量
.925926
1 1 3 5
.991084
25 75 125 180 255 360 500 680 900 1160 1455 1775 2115 2475 2850 3235 3625 4015 4405 4800
存环境变化的预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实 际意义。
9
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影响
气候变化因子及机理的揭示,对关键物理过
程的认识和高性能气候模式的发展,而海陆
气相互作用是决定短期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因此,揭示海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及机理 是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关键。
10
海气相互作用在气候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占有 重要地位。 1.大气上界的净辐射通量在低纬地区盈余,在高纬地区
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
由于在开阔海域,盐度几乎是稳定的,而压力对
密度只有很轻微的影响,因此温度就成为影响海
水密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大洋表面的海水温
度较高,因此它的密度就比深处的冷水要小。
温度和密度在温跃层发生迅速变化,使得温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