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与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共45页文档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绩效工资);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三个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的背景(一)、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五个是(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十七大全面阐述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GDP三十万亿,居世界第四位。
人均GDP2006年$2040、2007年人均$2500、2008年人均$3000,财政收入6万亿。
但这种发展是基于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发展,或者叫做“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先富论;分配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血染的GDP、信仰、道德、资源、生态)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现实基础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开辟了一条道路;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三个具体理论)根本依据两个没有变:一是基本国情没有变,一是主要矛盾都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绩效工资);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一脉相承的思想建党之路——谈党的指导思想

一脉相承的思想建党之路——谈党的指导思想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陈琢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党的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一、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形成了党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系统地回答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又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果断摒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这个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
预测
④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D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
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回答
4~5题。
4.由于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近年来经济发展的
B
D.科学理论就是社会意识
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
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
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的社会意
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因为它
①能够主动给人们设计出未来的行动方案
②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2)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 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 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 “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上都把精神 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 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他的这一论 断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C.社会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1.(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 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发展与完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思想、精神成果,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人民性的显著特点,这些基本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点;发展创新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出自己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以科学社会主义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从而使我们这个原先一穷二白的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创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思想结晶,在其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许多显著特征和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人民性的显著特点,这些基本特点表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第一,这个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特点,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要求。
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形成表现在它能够比较全面地敏感地捕捉到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创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今时代的产物。
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巨大变动、利益格局重大调整、思想观念发生广泛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考试_三论_毛泽东思想_邓小平理论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复习资料

chapter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及伟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及伟大意义作者:李君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2期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完善伟大意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这既是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面向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1.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是吸收了毛泽东以统筹兼顾为主要特征的“赶超”发展观、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江泽民以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观,继承了我党的发展理论,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2.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这就要求全党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理论之树,只有植根实践沃土才能硕果累累;真理之光,只有穿越时空隧道才能光耀天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始终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展开,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推动下实现的。
这一历史进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活力。
一、改革开放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
准确地把握、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就成为科学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立足于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探索和回答革命、建设和改革面临的各种时代课题,以新的理论反映新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推向更高阶段。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正是依据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很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实际生活是生动的、复杂的、多变的,这就要求理论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必须按照不同的社会状况和不同的社会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他们未能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
在《宣言》中,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至于这个联合体什么称谓、什么特征、经历哪些阶段才能实现,没有详细论述。
他们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同时,在与一些非科学的政治社会思潮论争时,也对未来社会作过一些勾画,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并对这一社会划分了过渡时期、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等若干发展阶段;在《反杜林论》中,对共产主义的特征也作过描绘。
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不是束缚后人手脚、禁锢后人头脑的教条;相反,它给后人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留下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巨大的进展。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在他们预言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却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
这些国家原先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时期或资本主义初始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当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些任务,需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回答这些问题,自然也不能从他们的本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但是,只有当现实社会主义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后,才能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奠立在坚实的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