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东城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教学内容:《中庸》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章的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熟读《中庸》中的第一章内容,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培养学生能学而致用的精神,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翻译。)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

(7)节:节度法度。(8)致,达到。

3.读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

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八、诵读欣赏。

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十、小结

十一、教学板书:

十二、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