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

合集下载

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

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

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2008年第6期总第170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No.620o8seria1.No.170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盛正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教所,湖南娄底417005)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功能日益广泛,利益相关集团不断要求大学作出贡献,大学承受着不堪忍受之重,纷纷走出田野,与社会融为一体.大学逐步迷失自己,遭遇了许多困境.大学系统与大学内部只有进行合理的系统定位与分工,保持必要的象牙塔部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关键词:象牙塔;现代大学;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614(2008)06—0023—03一,什么是象牙塔"象牙塔"(Ivorytower)一词最早见于《圣经》中的《旧约?雅歌》(theOldTestament,songofsongs)第七章:"你的颈项犹如象牙塔,你的两眼好似赫市朋城巴特辣宾城门旁的池塘."(Y ourneckislikeanivorytower.Y oureyesarepoolsinHeshbon,bythegateofBath—rabbim.)显然,这里的"象牙塔"一词只是用来形容女子洁白丰润之颈项.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奥古斯丁在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作家维尼(vigny)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象牙之塔(tourdivoire),从此象牙塔之意就像《辞海》里说的:"指脱离现实,沉湎于个人主观幻想,追求形式精美的创作倾向."也借指那种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在反对教会势力与王权势力的过程中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若将这一时期的大学称为象牙塔,这应该是一个褒义的比喻,是一个美好的称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日显重要,作为以承传和创造知识为己任的大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也迫切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为社会解决现实问题.于是博克曾出版专着探讨了二战以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二,现代大学是怎样走出象牙塔的中世纪大学是学生或教师的行会组织,它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兴起,工商业发展对法律,医药,神学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关联,正如布鲁贝克所说:"中世纪的大学把它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大学主要以培养人才为主,功能单一,远离生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自由教育观念使纽曼时代的英国式学院得以存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建立在乡村,与社会保持距离,在象牙塔里生活.启蒙运动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对科学人才的需求,德国洪堡倡导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中生根发芽,大学肩负着振兴民族国家精神的职责,开始从象牙塔里探出了头,如利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发明了多种合成染料,并联合一些化学公司,将研究成果付诸生产,促进了德国染料工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显然是大学发展知识职能的延伸.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美国经济腾飞而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莫雷尔法案》的影响下,直接服务于社会逐渐发展成赠地学院的主要职能.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克拉克?科尔也曾说,"公共服务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_4.大学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如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边界的理念,不仅如此,在政府和企业的规划中,大学也名列前茅.当代大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各国大学都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请求入学者的压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引力.因此,大学发展既要遵循自身发展逻辑,又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中认为,现代多元化巨型大学如同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都市,它维持与传播真理,探索新知;服务社会,产生效益;保持稳定的自由,其成员为真理而献身.这种巨型大学是实现国家目标的主要工具,是一个"智力城"_o.随着大学职能的增加与分化,在从教学,科研到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大学与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学看上去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了,好像走出了象牙塔.现代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依靠高等学府作为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机构,并作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因此,政府不再把大学看成一收稿日期:2008—04—15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IA070243)阶段成果;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课题编号07YBA076)阶段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访学基地成果.作者简介:盛正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高教所所长,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个独立自主的有机体组织,就像庖丁解牛,把大学看成是一个个器官,政府直接作用于器官,忘记了大学是用"脑"来指挥的一个整体,一个生成的组织,因此,大学缺乏自主权.大学在被请到社会中心的时候,社会开始对大学却是各取所需,使大学的整体性受到肢解,大学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今天,象牙塔在现代大学中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就像人缺乏大脑这个器官.由于缺乏象牙塔的指引,大学理念变得模糊起来;由于缺乏象牙塔的圣洁,大学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缺乏象牙塔的规则,大学的逻辑与社会的逻辑越来越趋同.三,现代大学都要走出象牙塔吗中世纪大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行会组织,有完善的结构,才有可能从政府和教会那里争得权力,形成独立的功能体,保护自身成员利益,这样才成就了当时的大学.现代大学成了社会的"动力站","轴心机构",大学的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几百年来大学一直以同样的名字在做着相似的事情,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是什么原因使大学既保持了其本质,又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呢?正如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遗传是以保持物种特征为本位和出发点,而变异则是对物种的异化,对物种的辩证否定为根本.因此,在高等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自身已形成特色的传统,即所谓的"物种"特性,维持高等教育中特有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的存在,即大学的内存逻辑"象牙塔"精神;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变化,通过系统的"基因" 重组,达到高等教育的"变异"——发展与创新.现代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科技H新月异,大学所处的环境变化迅猛,大学在强大的外界环境影响下,不断显化服务功能,而淡化了核心功能,失却了"象牙塔精神"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如何恰当对待社会环境要求及自身传统职责的关系呢?博克反复强调"大学不愿意利用非学术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是合乎情理"的同时J,劝导大学"在考虑社会的需求时没有理由感到不安"..实际上,为此他不得不反复协调这一矛盾,一方面指出对社会需求的关注能提供"数不胜数"的机会,同时又认为"机会也可以在不忽视纯学术研究重要性的情况下获得""…;在说到社会义务的同时, 也认为"大学也有责任维护被普遍认为是教学和科学研究进步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观","就大学的领导人而言,他们有义务全力保护大学免受外界对师生个人言论自由的限制,保护大学免受外界对大学事务的决策干涉"".曾经固守传统,专注教学和学术的英国传统大学,在社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强大压力之下,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随之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开始加强应用性研究乃至技术开发.牛津大学在积极开展技术转让的同时,自己也创办高科技公司,这些传统大学虽不断以变通的形式来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始终未放弃其作为学术殿堂的固有本色.它们协调与社会关系的策略是,大学追求教学与科研的"高, 精,尖",通过"象牙塔"里高质量的学术产出,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为社会服务",更不是简单地唱和"适应社会"的论调.斯坦福大学也始终不直接参与到社会中去,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为社会服务. 可见,每所大学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未必是一样的,走出了象牙塔的应用性大学或应用性学科更加直接向社会提供了各种服务,但是象牙塔式的大学提供了特别的服务.并非每所大学都是一座完全的象牙塔,并非顶尖大学的每个学科都是一座象牙塔.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国家绝对需要一些象牙塔式的学科以及象牙塔式的大学为它服务. 因此,所谓走出去,并非所有的人都要走,《BeyondtheI—voryTower:》中的"beyond"既可以说是"走出",也可以说是"超越",决不是告别象牙塔."纯学术研究"作为象牙塔的坚固基石是一点儿也不能动摇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才从"传统上向国家提供了最伟大的服务"[91350. 四,现代大学需要精神家园的守望与重构象牙塔是大学精神的象征.大学是不能缺乏精神与理想的,没有了精神的大学就会枯萎,没有了理想大学就会世俗,没有了灵魂大学就会物质化生存,那对于社会或大学自身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怎样去构建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呢?现代大学要保持象牙塔的持续和完整,必须与社会之间保留一个缓冲带,使外界政府,社会,市场的要求在象牙塔的外围有一个系统的调整地带.阿什比在《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开篇就对大学的生存条件进行了论述,他说:"为了生存,一所机构要满足两个条件:必须足够稳定地保持它得以产生的理念,必须有足够的行动同支撑它的社会保持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只有进行合理的重构,把大学作为塔群结构来发展,才能在秉承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与环境进行合理物能交换,在新的状态下达到平衡. 1.大学塔群的组成.克拉克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认为当今大学是一整套群体和机构.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它是时代的表现.大学只有通过改变自身的组成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的多功用要求,因此,一所大学除了原有的象牙塔之外,还有教学塔,行政塔,服务塔等,这些塔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塔群.如果把大学看成是一座城市,几百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功能分区,有行政区,生活区,娱乐区,工业区,文化区,商业区等,只是各有侧重,有些工业区占很大比重,就叫工业城市,有些商业区很发达,就叫商业城市,当然,其他各种功能区都存在,只是处于次要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满足城市人们的需要,但每座城市一般都有一个行政中心.同样,一所大学也由许多塔构成,但一般都有一个象牙塔作为中心,与其他塔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大学系统.大学象牙塔秉承精神教育思想,是大学精神的发源地,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学持久服务力的来源.推而广之,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大学也构成了塔群,顶尖大学以精英教育为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源地,学术中心,是最具有象牙塔风格的大学,还有以教学为主的大学,或以服务地方为主的大学,就是地区的教学塔或服务塔型大学,它们形成一定的结构.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精神家园2.大学塔群的结构.大学内部的各种塔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象牙塔应该成为其他各塔的核心和源泉,以象牙塔为中心,教学塔,行政塔和服务塔等依次离社会越来越近,而离象牙塔中心越来越远,它们共同构成大学生态系统.教学塔,行政塔离不开象牙塔的精神来源和不竭动力,服务塔要以其他塔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物理学认为,场是存在系统各要素的联系交换物质,它不但作用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而且也属于各个要素共有, 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独立的没有场存在的物质.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在同一场统一下构成相对独立的层次叫做系统,系统有层次之分.系统结构是指诸要素在系统范围内的秩序,亦即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方式,即层次场的内在方式,大学内各塔都是大学内的各要素,它们各自存在一个场,这些场相互作用再构成高一级的场——个体大学系统.不同的学科专业,更适合于定位于不同的塔内,基础理论学科主要应安心在象牙塔内发展,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应用性科目就离社会较近,更好地与经济社会相融合,为经济社会服务.同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大学构成塔群,顶尖大学更多地秉承古典大学传统,主要进行精英教育,坚持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大学理念,如我国的北京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他们本身更像"象牙塔", 发挥着引领其他大学塔的作用,一般大学或发挥教学塔的功能,或发挥服务塔的功能,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塔之间通过场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一国或地区的大学生态系统,各个大学占据不同的系统生态位.一国的大学生态系统又是更大范围的大学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大学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及内在的功能.3.大学塔群的功能.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个体的大学内部或一个区域内的全体大学也形成系统的塔群结构, 就能发挥出多样化的功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也能保持大学的内存逻辑,因此,大学系统内不同的塔都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每个塔就是一个场,相互之间通过场效应联系.任何时代的大学系统从来不是静态的机构,而是不断地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自身,大学就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由于大学数量越来越多,功能也不断地增加,大学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大学内部首先开始分化,主要从事自由研究的专家学者,躲藏在象牙塔里不肯出来,保持着社会良心的责任;而其他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则走出象牙塔,有能力服务于社会,与社会紧密相关,因而也更容易与社会融合.同样,一个地区的大学也扮演着不同塔的作用,那些历史悠久,教育质量高,在区域内占据着精神领地的大学,就应该更加强进行象牙塔式建设;而地方性大学主要从事与社会紧密相关的活动,扮演着服务塔的作用.这样,区域内不同的大学或大学内部不同的部分处于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不同的生态位,各个塔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象牙塔既要发挥引领作用,又要具有保守性.大学象牙塔的内在逻辑决定着大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大学自主权的基本依据,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如牛津,剑桥大学在直接服务社会的浪潮中,并没有与社会建立完全密切的联系,而是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坚守自身"内在逻辑"与"遗传特征",依然给人一种象牙塔的感觉,这种保守性也使英国诞生了许多诺贝尔奖得主.2O世纪7O年代以后,即使在剑桥涉足于科研开发,出现"剑桥奇迹" 时,剑桥也没有因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就丢弃自己的传统.大学究竟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剑桥的成功是否可以说明大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象牙塔精神呢?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大的命题.我国2O世纪20年代发展得比较好的大学,如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坚持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抵制政府控制;梅贻琦主持的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在动乱的夹缝中求得自主,像中世纪大学那样,在政府权力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并较好地发展.参考文献:[1]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题卷端[M]//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55~156.[2][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O04.[3]CentreforEducationResearchandInnovation,TheUni—versityandtheCommunity,OECD,1982,(36).[4]Kerr,C,etc.SystemsofHigherEducation:Decis—ivelssues,IntemationalCouncilforEducationDevelopment, 1978,(91),[5][英]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M].王义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ClarkKerr,TheUseoftheUniversity[M].London: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5.[7]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32.[8]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美]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0,349~350.[1O]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2.[11][英]埃瑞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5.[12]AbrahanFiexnet.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NewY 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0.[13]续炜瞳.场集系统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 (7).[14]陈一壮.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别[J].山东科技大学,2oo7,(2).[责任编辑:杜小平]。

“大学精神”的理性反思与大学教育目的的深度澄明——从现代性社会与现代公民的德性人格生成的角度

“大学精神”的理性反思与大学教育目的的深度澄明——从现代性社会与现代公民的德性人格生成的角度
维普资讯
20 06年 1 1月
唐 都 ! 刊 学
T nd u a g u o m ̄ J
No v. 2) 6 I o Vn . 2 No 6 12 .
第2 2卷第 6期
【 伦理学研究】
“ 大学精神” 的理性反 思 与大学教育 目的的深度澄 明
追求 , 它同时也足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 向, 是教育活动中的“ 哲学” 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从 ,

般意义上讲 , 在现代社会 叶 , l包括大学在 内的教
第一 , 育是~种传承人类文 明的活动 。教育 教 的一个重要 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这种活动 , 通过教 师和学生的经验互动把人类 已有 的文明积淀 建构 ( o s ut n 到学牛的身上 , C nt co ) r i 使学生成为“ 文明” 的
接触 , 同时继续保 持不承担责任 ……工业界已经发 现了利用纯科学研究的方式 , 因此它不 需要大学 的 实用性 ; 医学界也在探索类似 的联系 ——如果 医学 院试图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服务能力, 它将毁于一旦。 如果社会科学要作为科学来 发展 , 它们 就必须脱离 商业行为 、 政治行 为以及这样那样 的改革 , 即使他们 需要不断与各种商业现象 、 政治现象和社会实验现
作者简介 : 王银娥 (93 , , 16 一)女 陕西西安人 , 西安文理学 院《 唐都学 》 副主编 、 副编审。

6 ・ 1
维普资讯
以蔡元培、 梅贻琦 、 竺可桢先生为代表 的教育家 , 古
今贯通 、 中西汇通 、 文理融通 , 确立 了蕴涵着“ 包容的 理念、 民主的体制 、 自由的文化” 的现代大学精神 , 形 成了中国的大学传统。14 99年以后 , 在很短的时问 之内, 中国近代大学的传统便被“ 格式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后 , r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Leabharlann 创造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学术精神;唯才是用 兼容并包
李敖曾说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地方,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办好大学的奥秘在于名师如林、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宽容尊重。学术上需要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要鼓励学术自由、民主竞争、思想碰撞、中外交流。学生既可读《诗经》,也可读《圣经》。要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辩之,笃行之。”使大学成为科学与艺术的实验室,成为青年学子崇拜的殿堂,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库,成为精英人才的聚集地。
自由精神:世上已无蔡元培
蔡元培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 一个大学的精神基础就是要崇尚自由,从善如流,就是要求大学教员和学生的作风与品质,不是自信专横,而是从善如流;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善于进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富于想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颇有自知之明。一个时代的大学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而综观中外,“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气息,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讲稿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讲稿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下“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而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则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要素,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命。

首先,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内在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宗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大学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崇高追求。

大学精神则是大学师生的共同精神面貌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大学师生对于学术追求、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同。

只有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外在形象和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标识,它们能够凝聚和感染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到大学的发展中来。

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的期望越来越高,只有大学具备了高尚的理念和精神,才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们能够为大学树立起正确的形象和价值导向,提升大学的声誉和影响力,让大学成为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源泉。

再次,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也极其重要。

大学正是年轻人生命的黄金阶段,而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则为青年学子塑造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们能够引领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现代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们不仅对于大学的内外建设和形象发展至关重要,更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生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精神面貌演讲稿

大学生精神面貌演讲稿

大学生精神面貌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学生精神面貌》。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拥有艰苦的学业任务,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以正确的精神面貌面对每一个挑战,不断提升自我。

接下来,我将从身心健康、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首先,大学生应该重视身心健康。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注重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科学的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这导致了学生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时刻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

其次,大学生应该塑造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保持持之以恒的努力。

例如,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趋于消极,只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只会追求短期的利益。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转变学习态度,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能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个性。

最后,大学生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我们应该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公益事业,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那么整个社会也将会变得更美好。

总结起来,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通过重视身心健康、塑造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能够提升自我,完成好自己的使命。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塑造积极阳光、奋发向上的大学生精神面貌!谢谢大家!。

现代条件下大学精神培育策略

现代条件下大学精神培育策略

现代条件下大学精神培育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意义愈发重要。

大学不仅是知识学术的殿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大学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条件下,大学应该怎样去培养和发扬精神呢?本文将会就此进行阐述。

首先,大学应该发扬自由探究的精神。

自由探究的精神是大学的基因,也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自由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考,追求真理,这对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应该营造开明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多方面的自由探究,提供资源、设施、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

其次,大学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的培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推动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要能够主动有所作为,发挥其专业特长和社会能动力。

现在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社会矛盾等等。

大学应该把社会创新和实用技能教育提升至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让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再次,大学应该弘扬团队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中,竞争和合作同在,大学生不仅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是更好的创新和发展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还能够融入团队,一起发展和进步。

大学应该营造包容、开放、紧密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实践教育,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良好效果。

最终,大学应该注重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现代社会面临着知识过剩、科技迭代等现实困境,人们对于情感、文化和价值等人文因素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大学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修养,让学生了解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学科交叉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思维和素质。

总之,在现代条件下,大学应该秉持自由探究、社会责任、团队合作、人文精神等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注重社会实践,让大学的价值、文化和使命得以更好发挥和传承。

论现代大学精神

论现代大学精神

论现代大学精神崔琳毛长娟2(1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2黄河科技学院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06)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自身完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能突出自身特有气质特性的精神形式。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更是传统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它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作用。

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根据前人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文章认为现代大学精神应该包括:自治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自治批判兼容并包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应该是古代的大家对“大学”精神的最高概括。

当然。

此所谓“大学”并不是指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大学”。

那么,如何定义现代的大学精神?现代的大学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呢?一、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景中变化和发展着的概念,学者对它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

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李辉、钟明华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社会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

”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①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现代大学精神 论文

现代大学精神  论文

浅谈现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和力量源泉,更是国家愿景、民族传承、社会意识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体,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关乎大学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兴盛。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关键词】现代大学精神人文关怀开放包容科学理性一、现代大学精神的特征(一)现代大学精神应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确保大学的独立人格以及尽可能避免各种社会不良习气对大学的侵袭,保持大学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大学产生人类精神文化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大学精神应凸显科学理性。

21世纪的大学必须坚定科学理性这一伟大的精神气质,弘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牺牲精神。

(三)现代大学精神应凸显引领意识。

大学作为一种生产传播知识和真理的精英群集的学术共同体,还负有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职责。

大学必须保持引领意识,进行优秀教育、卓越教育、完善教育。

(四)现代大学精神应凸显独立自治。

大学的独立自治主要体现在学术的自由中立、办学的独立自治。

这种独立自治的精神是大学的特质和大学人的精神品格。

(五)现代大学精神应凸显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精神要求打破封闭保守的藩蓠,21世纪中国大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的开放,吸收来自大学外部的信息和资源,以取得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并通过服务社会来满足社会对自己的需要并保持自已的生机和活力。

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哲学之士”
葉雋
一七八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十八點,在耶拿大學,年及而立的席勒進行他為人師表的首次演說,題為:“何謂普遍歷史及普遍歷史何為?”有關“普遍歷史”的概念涉及到整個現代世界形成過程中的“德國理念”,關係重大,這且按下不論;此處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這場演講中,席勒提出了針鋒相對的一組概念:“利祿之徒”(Brotgelehrter)與“哲學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

這一區分向度,提示了現代學術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這不僅富含德國意味,而且具有普遍意義。

對當代世界來說,尤其如此。

在歌德的推薦下,席勒出任耶拿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無薪)。

這在當今功利時代之中近乎難以想像,雖說“為稻梁謀”并非那個時代的主流,但如此不介意收入狀況,仍需要一種勇氣。

沒有一種理想者的姿態,確實很難做到。

正是這樣艱難坎坷的處境中,席勒堅持著自己的人生之路,並發展出自家的大學理念,不但對“德國精神”有所闡發,也是日後成為世界典范的德國古典大學觀的重要組成和源泉。

因為,洪堡在耶拿時,就曾與席勒過從甚密,深受其影響;而洪堡的大學理念,也深刻影響到後來德邦的莘莘學子,包括二十世紀初留德的蔡元培。

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蔡元培就已明確提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

入法學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實際上,這一說辭就是要求學子明確自己的位置,不可做“利祿之徒”。

所謂“天下滔滔,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求官致富的時代潮流中,仍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原則,雖說未免近於迂腐,但也真正地顯示出人之為人,原來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與尊嚴。

在我看來,
“哲學之士”乃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大學之精神尺度。

它不但適用於昔賢的自我激勵,也同樣適用於當代的大浪淘沙。

當世界學術場域都幾乎無一例外地以美國為標準的時候,我們有必要重溫德國古典一代的精神理念,包括其現代大學理念。

滔滔天下,袞袞諸公,試問有幾人敢面對席勒的追問,慨然曰:“吾乃哲學之士。


第一流的學者,是否可以直面這樣的問題?而舍卻求官致富的目標,人類的普遍生存是否還可能有別樣的意義?我們該當如何給生命賦予意義?
學者之流,所求者為何?有所謂“求真”之說,或曰“真、善、美”,至後人又有所謂“求趣”之說。

那麼,人類之追求與學者之追索,究竟在何樣的交叉點上可以共匯?或許,我們不得不再次回到德國古典時代那激動人心的歲月,費希特就給我們明確地界定了人類各群體中“學者的使命”,他毫不猶豫地指出“學者就是人類的教養員”,他要求學者不但要能“在一切文化方面都應當比其他階層走在前面”,而且“應當代表他的時代可能達到的道德發展的最高水平”(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載梁志學主編《費希特著作選集》第二卷,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版)。

所以,費希特斬釘截鐵地表態說:“我的本分就是把我這個時代和後代的教化工作擔當起來:從我的工作中產生未來各代人的道路,產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

這些民族將來還人變化。

我的使命就是論證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運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響卻無限偉大。

我是真理的獻身者;我為它服務;我必須為它承擔一切,敢說敢做,忍受痛苦。

要是我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視,要是我為真理而死於職守,我這樣做又有什麼特別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應當做的嗎?”(同上)
看啊!這就是學者,這就是人類生活中毅然有所擔當的“哲學之士”。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士人的優良傳統,梁漱溟曾說“吾曹不出而知蒼生何?”現今觀之,雖未免有過于自矜之意,但其敢於擔當的主體意識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不過,誠如費希特所意識到的那樣:“學者影響著社會,而社會是基於自由概念的;社會及其每個成員都是自由的;學者只能用道德手段影響社會。

學者絕不會打算用強制手段、用身體暴力去迫使人們接受他的信念;對這種愚蠢行動,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屑一提;但是他也不應當把他們引入迷途。

”這裡將學者的社會功用做出明確的學理規定,是有其值得思考的一面。

這對我們傳統中那種將“社會情懷”和“政治介入”混為一談的思路有提示和糾正意義。

在我看來同,哲學之士,應以真理之追索為生命標的;以理想之訴求為人生航標。

造就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這意味著我們應當有作為人類精神守護者的自覺意識,人類之作為人類者,最善良的品質應最大限度地發揚,並惠及四靈環境,這才是真正的哲學之士應該承當的文化使命。

哲學之士,應是這個世界最優秀的大腦,最善良的心靈,最純美的形象(道德意義上)。

他們也許也犯錯誤同,他們也許有些迂腐可笑,但他們始終都是最為可貴的人,有最純潔的品德,有自我的反省,有一顆嬰兒般真誠的心靈。

正如歌德所言,他應當是“人性之中的至人”,他應當是一個“真正的人”。

他應當盡可能地在舉世滔滔中堅守自己的原則,維護人類倫理的價值。

在馬克思那裡,他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在孔子那裡,他應當是真正的“貴君子而求聖賢”;在耶穌那裡,應當具有“救世主”的勇氣和毅力;在佛陀那裡,他應當具有“捨己救人”的擔當情懷。

但這些大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多半成為一種標杆,或理想中的“虛
幻偶像”,難有真實的血肉可以觸摸。

而“哲學之士”則不然,他給我們以一種極為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尤其是,席勒自己,通過他艱辛坎坷的生命歷程,造就了一幅這樣的人格理想圖。

不僅是中國需要,就是在當今的世界學術場域裡,可能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韓國學者被揭發出造假現象,為何造假卻是值得追問。

美國學術毫無疑問居于當今世界學術的中心位置,這也不僅是當今中國人(尤其是留美歸國居于領導地位者)一家捧之奉之的情景,同樣的劇情也在世界各地上演,甚至包括美國人的昔日模范——歐洲諸國(包括德國),但它沒有起到當年德國學術被天下景仰時候的那種示范意義,為什麼?美國學術有那麼強的文化生產能力,為什麼總人覺得它缺乏根基呢?
一個真正能擔負起世界責任的大國,僅僅有經濟的崛起和強大是不夠的,而只有在文化、精神氣度上的原創性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才會使我們更好地“面對世界”。

法國人會問:“中國準備好了嗎?”我想我們必須理性地回答:“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這個自覺意識,我們現在必須開始準備。

這種準備,首先是在知識精英的層次。

而要做好這種準備,首先就需要這些精英人物(如果他們自詡也是的話)捫心自問:我是哲學之士,還是利祿之徒?
也許我的追問過于理想,所謂“水至清則無魚”,誰又敢說他毫無現實生存的需要,沒有“為稻粱謀”的顧慮?但請注意,哲學之士并非生來聖賢,但他能夠時時拷問自我之良心,面對自己精神世界的疲軟和衰頹,始終不曾枯竭求進向上的意志品質。

其實,席勒并非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專業人士,他之所以能提出如此深刻的學術倫理命題,正可見出學術并非“空中樓閣”,而是與人之社會現實生存密
切相關的一種“必要修養方式”。

我們也知道,席勒終身在為稻梁而憂慮、而籌謀,與終身無慮於物質基礎的歌德不同,席勒之顛沛流離、英年早殤,正是因了他始終不得不為現實的物質生存而奔忙的制約。

可即使上天如此“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卻仍未將其變成一個利祿之徒,而正相反,鑄就了他作為最為典范的哲學之士的資格。

要之,則因席勒始終保持了自己心靈的澄凈,這是“哲學之士”概念的必有之義。

這樣說,不是陳義太高,而是設定一個倫理底線。

雖然時間已跨越過四個世紀的光陰,但昔賢的論述卻日益灼射出其燦爛的光輝。

當現代大學的光環隨著美國的“中衰”現象而黯淡,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傳統,是否確實需要認真地反思?紙上蒼生,也未必不重於千鈞啊!
現代大學,如何能夠成就自身的現時代輝煌呢?那麼,就讓我們以這一最簡單的標誌來略作衡量,你的先生中有這樣的哲學之士嗎?無論教授頭頂有怎樣的耀眼光環,是院士還是諾獎得主,他敢自信地說一句“我是哲學之士”嗎?
我們危機重重,我們殫精憂思,我們還能否尋得“心靈的澄凈”,如海德格爾所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可仍逃不掉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擔起自己的職責?在這個時代裡,還能否存在“哲學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