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生中华民族认同调研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之我见

人力资源管理202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之我见赵鹏飞 高 静(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摘 要: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慢就业”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个维度进行“慢就业”原因分析,帮助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学生实现突围,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这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毕学生;慢就业;原因延安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效性研究,编号:YD-FDY-KT2019007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既关系着自身价值的实现,又维系着国家经济持续健稳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党中央高度重视毕业大学生就业并对创新创业予以政策扶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
然而,在国家极力倡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就业出现了“异变”——“慢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所追逐的一种潮流。
浅析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并采取合理的态度看待,对于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高校“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所谓的“慢”分为两种,积极地“慢”与被动的“慢”,积极地“慢”是学生主动选择就业,但是在择业方面表现出犹豫,造成慢就业,被动的“慢”,不主动就业,没有合理规划,应对就业选择逃避。
所以高校现在应对慢就业的情况要进行分类分别,区别对待。
造成这种“慢就业”的现象,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我认知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市场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据教育部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2]。
随着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扩招,务必会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但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为“慢就业”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矛盾突出,就业市场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疑在助长“慢就业”族缓缓抬头。
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

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简称陕西学前师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全国重点普通本科高校,是陕西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之一,是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高校,是陕西省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单位。
学校成立于1974年,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幼儿教育专业,1985年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1999年升格为陕西学前教育师范学院。
学院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7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学院设有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四个二级学院,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特殊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史论),有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硕士),有1个硕士(师范)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特殊教育硕士),有2个本科专业授权类别(学前教育和艺术设计),有5个本科专业(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特殊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还设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85人,教授53人、副教授147人、硕士生导师63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
学院依托陕西省幼儿教育研究中心、西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习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开设英语授课本科课程。
目前,学院已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创新、服务”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而努力,为推动陕西省、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

《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潘月娟1**吴霓雯1刘姗姗1杨青青2(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2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儿童发展·*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新制度主义的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CA15138。
**通讯作者:潘月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摘要】本研究以探索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结构并编制《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为研究目的,基于1172名儿童家长的问卷反馈,通过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最终形成了正式的《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
量表包括中华文化认同、亚文化态度与偏好、亚文化认同努力三个维度,共20个题项,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均达到心理学测量要求,可作为学前儿童文化认同的测量工具。
文化认同教育应当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幼儿园应当着力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身份认同,培养儿童对所处文化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文化认同;《学前儿童文化认同量表》;信度;效度【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1-0037-05No.11,2019General No.8172019年第11期(总第817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文化认同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1〕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社会层面,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它构建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
〔2〕在个体层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心理过程。
个体文化认同的塑造与形成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自信与抗逆力、心理健康,〔3〕而且会影响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的构建与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适应性与就业能力培养探究——以陕西学前

反 映职业适应性 的相关 条 目, 经过初测 和反馈 , 最后进行 实施 ,
编制李克特五点量表 , 统计时从“ 很符合 ” 、 “ 比较符合 ” 、 “ 基 本符
合” 、 “ 不符合” 、 “ 很不符合 ” 计分 。从调查结果看 , 大学生在职业
适 应 能 力 方 面正 处 在 一 个 逐 步适 应 的 阶 段 ,基本 上 对 目前 就 业
类 专业 占 6 1 . 0 %, 理工类专业 占 2 9 . 8 %, 艺术类专 业 占 1 . 6 %, 其
他占7 . 6 %; 大一学 生 占 2 . 2 %, 大二学 生 占 5 3 . 4 %, 大 三学 生 占 4 4 . 4 %; 专科学生 占总人数 的 6 8 . 3 %, 本科学 生占 3 1 . 7 %。因为是 新 建本科 院校 , 大三专科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 而本科班学生还 没有毕业。希望通过调查 , 了解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 确立 合理的择业期望值 ,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提高
解决办法和专业课程等开设 6个维度 , 每个维度各 3题 , 参 考国 内外职业适应性 的量表 , 对大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 , 收集大 学生
当前 , 高等教育 已经进入大众化教 育阶段 。 大学毕业生人数 大幅增加 , 学生就业压力 日趋突出 。 不少用人单位希望达到人才
的“ 零磨合” , 而刚毕业 的大学生对 自身的专业及 工作能力信 心
业 求职作准备 中 , 2 5 . 7 %的学生 通过兼职或 实习获取工 作经验 ,
1 7 . 8 %的 同学积极参加 校 内外活 动为就业作准 备 , 1 5 . 6 %的学生 参 加就业指导课程 , 2 1 . 5 %的同学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 1 9 . 4 %的学 生提高 自身求职技巧等 。 这说明 , 已有相 当一部分学生 已明确 了 择业意识并 开始作择业准备 ,学生 自主择业模式就业方式使得 学生表现出一定 的主动性和 自觉性。
他们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专业选择与专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他们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专业选择与专业认同的质性研究李晓巍;刘颖;段天雪;李佳璐【期刊名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年(卷),期】2016(000)001【摘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18名男师范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的专业选择与专业认同问题.研究发现,(1)除被调剂的情况外,受访者的专业选择可以分为:深入了解型、学校优先型和盲目随意型.(2)在进入专业学习后,随着对专业了解程度的提高,男师范生及其家人对专业的认同程度也随之提高.(3)不同男师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内容的适应程度不同,对以女生为主的学习环境较为适应.(4)大部分男师范生表示不愿一直做幼儿园教师,更希望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或改行去做中小学教师.【总页数】6页(P57-62)【作者】李晓巍;刘颖;段天雪;李佳璐【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5【相关文献】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认同感调查——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3.专业认同与职业选择--男性本科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4.新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困惑、原因及对策分析——以伊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例5.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事的经验与思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前师范学生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青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作为学前师范学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积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首先,作为学前师范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其次,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适应时代的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传播社会正能量。
我们可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秉持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团结友爱的原则,成为社会上的道德楷模和榜样。
总之,作为学前师范学生,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成长,我们可以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

P UBLIC RELATIONS FORUM 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文/李文静摘要:文章以徐州地区三所师范专科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刻画徐州地区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高职师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层次一般,范畴认知较为统一,核心思想了解较为欠缺。
究其原因,高职师范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愿不足,学校开展相关教育供给不足,社会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
为提升高职师范生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状况,学校应注重学生主体兴趣志向培养,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创新教育途径,开拓教育资源。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高职师范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等工作,是帮助幼儿上好人生第一课、“扣好第一粒扣子”的人,师范专科学校应基于高职师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挖掘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结果2022年�月,本课题组共制作调查问卷����份,回收����份,其中有效问卷����份,通过统计分析,初步刻画了徐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高职师范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需要说明的是,师范专科学校男女生比例差距大,大三学生大多在校外参加岗位实习,故此次调查问卷女生比例远大于男生,大一大二学生比例远大于大三学生。
(一)认知层次方面1.高职师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层次一般。
参与调查的1934名学生中, 44.26%认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1�.��%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另有4�.�%的学生自陈对中华传统文化仅了解一点或很少。
2.高职师范生对中华传统 文化包含范围比较清晰,认知范畴较为统一。
有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

有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学习培训心得体会篇1在初夏的季节里,怀着满心的激动与期待,我来到陕西省学前教育学院,与100位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非常荣幸参加了首批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
学院旁的历史博物馆弥漫的文化气息,让我对这座古城迷醉;100位小学精英汇聚一堂思想流动碰撞,教育生命的张力让我振奋。
14天的学习,我在省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教育研究的繁盛之处,我被这些专家们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所打动,被他们的专业精神所折服。
这次高密度,高频度的学习,是我们专业成长的补给站,更是未来发展的导航塔。
这次培训,是我未来个人发展规划的新起点。
在两周的学习中我感受很深。
一、聆听精彩报告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里,王越群、严华银等教授为我们解读了骨干教师三级体系的构建策略,明确了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定位,让我明白了自己参与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更让我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使命感。
张雄教师的讲座《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潘燏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从新课标的变化谈起》让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对照自身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章建文老师,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的给了我们名师工作坊建设的方法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国珍教授利用两个时段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教育叙事的原理方法和写作技巧。
并通过沙龙的形式进行了教育故事分享会,使每一个参与培训的老师静下心来回想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小故事,我们在交流中有了更深体悟,在聆听中有教育的共鸣。
这些讲座交流,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
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二、确定课题研究,明确工作任务。
6月8日,陕西省教育规划办的雷守军老师为我们做了《学科带头人如何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生中华民族认同调研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策略研究》本文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生掌握我国民族知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师范生对于我国民族知识掌握情况,提出加强对师范生民族知识教育的对策:完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质量;通过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标签: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调查;策略
师范生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中华民族认同具有决定性作用。
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策略是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深入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抓好青少年儿童这个重要群体。
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
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各民族都要培养孩子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不要让孩子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
这件事一定要大张旗鼓地做起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一、问卷调查工作
鉴于我国教师教育在民族方面的薄弱,通过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了解师范生对于我国民族方面的知识掌握情況,以加强对师范生民族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出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策略。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调查问卷1000份。
二、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校生的民族认同感还是略有不足,尤其是在“对民族政策优惠政策所持态度、对党民族政策的了解、民族政策的满意度”等方面,有近一半的同学都不是特别了解。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56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已经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有的学生不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的学生不但不了解其他民族,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有的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
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不了解,对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不清楚,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甚至会将本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以至于产生难以预料的民族矛盾和冲突。
加强对师范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他们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
教师除了教授青少年学科知识外,有时还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
重要影响。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队伍源头的师范生对他们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师范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利于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我国的国情决定着我们必须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要想民族团结就必要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意识。
青少年们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容易受到蛊惑,不易分清是非曲直。
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导,把他们往正确的道路上带领。
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学校,各少数民族的学生容易产生冲突不利于民族团结,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消除民族之间的误解让他们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
三、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策略
针对当今师范生主体身份认同危机的各种表现,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抵制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提升师范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与国家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师范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质量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观,民族观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渗透到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之中,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法加以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共性与特点,形成一个正确的民族观念意识。
2、通过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
现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理念渗透在各行各业,而微信作为被应用最广也是最普遍的社交软件,已经不只是发挥着即时通讯的功能。
微信公众号平台成为了一片新兴的自媒体阵地,用户通过订阅公众号,可定时接收到推送信息,同时也可将内容转发或分享至好友或朋友圈。
因此,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创办了公众号“民惟邦本”,并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宣传,吸引众多人群的关注,主要受众为高校学生。
我们将搜集整理的一系列与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风俗等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互联网+宣传教育”的有效传播。
内容不失严肃,形式不失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旨在加强各民族师范生之间的了解,增强师范生的民族知识与政治素养,达到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关于民族方面知识的宣传展板放置在校园里,使同学们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时,耳濡目染,长期下来从而达到宣传民族政策、文化,消除民族误解,增强其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为落实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其中着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加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要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营造浓厚氛围”。
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为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节、举办民族知识讲座,加强各民族师范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并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内容,为各民族师范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熏陶促使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