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思路

组织病理学 ✓ 分化好 ✓ 分化差 增殖活性(核分裂像) ✓ G1 ✓ G2 ✓ G3 肿瘤部位、大小、浸润/侵犯、转移(TNM) ✓ 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阑尾、结直肠
低分化NEC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小细胞癌的瘤细胞小、圆形或卵圆 形,似淋巴细胞;有些瘤细胞拉长 典型的低分化的NEC包括小 呈纺锤状,胞浆稀少,核细颗粒状 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简称小 或深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 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 见,呈弥漫分布或巢团状排列,常 泌癌,形态与肺的相应肿瘤 伴坏死(图7) 相同 值得指出的是小细胞癌的瘤细胞一 般小于3个淋巴细胞,但是偶尔可 以大于3个淋巴细胞,甚至为巨细 胞,只要满足其它形态特点仍然可 以诊断为小细胞癌
后肠NEN多不表达,分化差的NET和NEC中可能为 阴性
神经分泌颗粒 的膜蛋白
肽类激素
在神经内分 泌颗粒内
分泌至血浆
嗜铬粒蛋白B( Chromogranin B, CgB)
Syn
直肠和卵巢NEN可表达
KI-67增殖活性
p53 和Rb(NEC :p53>90%, Rb >70%)
生物标记物
NEN
Klöppel G. et 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NeuroendocrineTumours. Vienna, Austria. 2011.
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增殖活性标志物
突触素和嗜铬粒素 可通过计数每个高倍
A(CgA)
视野的核分裂象数和
(或)Ki67阳性指数
来确定
可选择的项目
多肽激素和生物活性 其它标志物 胺
如类癌综合征中的 生长抑素受体,尤 5-羟色胺、胃泌素、 其生长抑素受体2 高血糖素或胰多肽 (SSTR2)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7-27T02:28:21.4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陈娟[导读]陈娟(北京核工业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2413)摘要:目的:探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应用情况。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回顾性实验的形式探析ESE对NET的治疗情况。
将选取22例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标本,均被确诊为NET,符合ESE治疗条件,对其实施治疗后将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并统计、分析了患者是术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复发以及转移情况。
结果:经内镜对NET检查情况来看,肿瘤直径处于0.4~3.0cm范围内,通过ESE手术成功切除,在病理检查中确认G1级占比最高,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
结论:对NET实施ESE治疗有良好疗效,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低。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检查;安全性前言:NE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步升高趋势,治疗难度大,而且该病症有一定的隐匿性特点,不易被早期发现。
目前对于NET多采用手术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便是常用治疗方法,疗效、安全性均比较高,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在NET的治疗中已经由ESD逐步发展至ESE,且ESE为ESD下的衍生技术,在实施ESE治疗后能够保留比较完整的病灶,对后续的病理检查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NET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中便简单分析了ESE在NE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被确诊为NET,经临床诊断后确认病灶处于直肠、结肠、食道、十二指肠等部位,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ESE治疗,共22例患者。
患者中包括13例男性和9例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69±3.36)岁,15例患者肿瘤处于直肠位置,乙状结肠、胃部分别有4例、3例。
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与治疗PPT

内镜检查:胃镜、 肠镜等检查,观察 肿瘤位置和形态
病理学检查:活检 或手术切除后病理 学检查,确定肿瘤 性质和分级
组织学检查: 观察肿瘤细胞 形态、排列、
染色等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检查:检测肿 瘤细胞表面标 志物,如神经 内分泌标记物、
激素受体等
基因检测:检 测肿瘤细胞基 因突变、基因
表达等,如 RET、VHL等
基因突变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 PET-CT等, 观察肿瘤大小、 位置、侵犯范
围等
内分泌功能检 查:检测血清 激素水平,如 胰岛素、降钙 素等,了解肿 瘤内分泌功能
状态
临床症状和体 征:如皮肤潮 红、腹泻、低 血糖等,结合 实验室检查结
果进行诊断
PART FOUR
手术适应症:神经 内分泌肿瘤直径大 于2cm,有明显症 状或生长迅速
内窥镜检查是神经 内分泌肿瘤诊断的 重要手段之一
内窥镜检查可以直 观地观察肿瘤的大 小、位置、形态等
内窥镜检查可以获 取肿瘤组织样本, 进行病理学检查
内窥镜检查可以评 估肿瘤对周围组织 的侵犯程度,为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清学检查:检 测血清中神经内 分泌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CT、 MRI等检查,观察 肿瘤位置、大小和 形态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史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辐射等 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异常,导致肿瘤发生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导致肿瘤发生
症状:包括头痛、 头晕、恶心、呕 吐等
体征:包括皮肤 潮红、出汗、心
悸等
实验室检查:包 括血常规、生化、
激素水平等
影像学检查:包 括CT、MRI、
症状监测: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 复发或转移
2021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诊治进展(全文)

2021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诊治进展(全文)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多肽激素。
直肠是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好发的部位之一。
内镜下,大多数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为单发黄色半球形息肉样病变且浸润至黏膜下层。
对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美国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推荐术前行磁共振(MRI)或超声内镜(EUS)以评估肿瘤分期,对于T1期及≤20mm的T2期及以上的肿瘤可行经肛手术或内镜下切除。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指南则推荐对≤10mm的肿瘤行内镜下切除。
然而,目前的指南并没有明确推荐采用哪一种内镜下切除术式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切除术式主要有:传统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套扎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L)、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等。
传统的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通常难以达到有效的切除深度,即难以达到R0切除,既往文献报道[1],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高频电切除术的R0切除率仅为20%。
故对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来说,不推荐行高频电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即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充分的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举,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通常适用于≤20mm的病变。
据文献报道[2-4],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行EMR术的R0切除率约为75%,这是因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都浸润至黏膜下层及以下,而EMR不能达到有效的垂直切除深度。
透明帽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C)是改良的EMR术,镜头前方安置有透明帽,对病灶行黏膜下注射后,将一种特制的月牙形圈套器置于透明帽顶端的凹槽内,吸引后病变进入透明帽内并被圈套器套取收紧切除(详见图1[5])。
国外的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2,4,5],由于对病变能行有效的吸引,EMR-C对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R0切除率高达92.3%~94.1%且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20%。
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11:21:2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65.R.20240410.1014.026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凡浩然1,2,3综述 王 震1,2,3审校2023-02-21接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00249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医学英才培养计划”(编号:2022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色创新团队”(编号:YYZS202200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GXNSFBA281159)作者单位: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2广西消化道肿瘤加速康复外科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3广西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宁 530021作者简介:凡浩然,男,硕士研究生;王 震,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wangzhensurgeon@163.com摘要 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型1(MEN1)基因通过编码Me nin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等过程,并且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Wnt/β catenin、Notch、Hedgehog/Dnmt1、Hippo等信号通路,这些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MEN1的突变或功能缺陷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
以往关于MEN1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肿瘤,MEN1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其缺失突变引起的基因功能丧失,参与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发展。
但近年研究表明,MEN1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胃癌中通过抑制IQ基元GTP酶激活蛋白1(IQGAP1)表现为抑癌基因,在肝癌中则通过甲基化相关途径表现为癌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通过自噬相关机制也表现为癌基因;而在食管癌、胰腺癌中MEN1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现就近年来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神经内分泌肿瘤

Add a title
组织胚胎学和解剖学分类
分类
病理学分类
组织胚胎和解剖学分类
前肠:口腔、舌、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空肠上段、甲状腺、胸腺、胰腺。 中肠:空肠下段、回肠、盲肠、阑尾、右半结肠。 后肠:横结肠、左半结肠、直肠。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分化程度良 典型类癌 单核 核浆适度 有丝分裂罕见(2个/2mm2) 无坏死灶 瘤界清楚(包膜) 非典型类癌(分化良的神经内分泌癌) 结构类似于典型类癌 细胞多形性 少见坏死灶 有丝分裂(2-10/2mm2)
胰腺TNE 1968 Murray-Lyon: Streptozocin – Insulinom 1973 Broder Streptozocin – 42%RO 1987 Moertel Adriamycine – 20% 1987 Altimari DTIC – 17% 1980 Moertel 5-FU + Streptozocin > Streptozocin 1992 Moertel
预遗传因素 MEN1 Von Recklinghausen Von Hippel-Lindau
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瘤
<10%TNE 部位: 喉 支气管 胸腺 胰腺 直肠 90%合并转移
生化学检查 (前肠)
生化学检查
后肠
激素分泌罕见 Chromogranin A (?)
中肠
Chromogranin A 5HIAA
特点和预后
治疗
01
02
控制激素 特异性: 奥美拉唑60-120mg/日 氯甲苯噻嗪150-600mg 非特异性: 生长抑素同功体: 善得定50-150ug/日 善得定LP 20mg/28日 IFN
神经内分泌肿瘤

V. 组织诊断
CgA,突触素,Ki67,特定的激素,例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激素
Vinik AI, Woltering EA, Warner RR, et al. Pancreas. 2010 Aug;39(6):713-34.
ENETS 共识: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
I. 必选项目
• 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免疫染色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TNM分期 (仅用于新分类中的NET G1和G2级类型)
原发肿瘤(T) 胃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发类癌/异型增生,肿瘤小于0.5mm,局限于粘膜内 T1 肿瘤浸润至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且肿瘤不超过1cm T2 肿瘤浸润至胃壁肌层或肿瘤大于1cm T3 肿瘤浸润至浆膜下 T4 肿瘤浸润至脏层腹膜(浆膜)或其它器官或临近结构 十二指肠/壶腹部/空肠/回肠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肿瘤浸润至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且肿瘤不超过1cm T2 肿瘤浸润至肌层或肿瘤大于1cm T3 肿瘤穿透肌层达浆膜下,未穿透浆膜层(空肠或回肠肿瘤),或侵犯胰腺、 腹膜后(壶腹部或十二直肠肿瘤),或侵犯非腹膜覆盖组织 T4 肿瘤侵犯脏层腹膜(浆膜)或其它器官或结构
N N0 N0 N0 N1 Any N
M M0 M0 M0 M0 M1
以上为胃肠胰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分类,目前在分类中比 较统一和清晰。而非胃肠胰来源的神经内 分泌肿瘤,由于涉及多个系统,其分类分 别在各个系统,且新版本的WHO肿瘤病理 分类还没提出,许多命名沿用以前名称。 下面介绍非胃肠胰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分类。
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爱躲猫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钟捷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相对罕见,许多医生对此病不太熟悉。
加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出台共识前,临床上已经使用了几十个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该疾病,这也造成了极大的混淆。
其实,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
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单一的某一种肿瘤,而是一大类肿瘤的总称。
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根据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为前肠(胸腺、食道、肺、胃、胰腺、十二指肠)、中肠(回肠、阑尾、盲肠、升结肠)和后肠(远端大肠和直肠),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
根据肿瘤分泌的物质是否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神经内分泌肿瘤又分为两大类——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流行病学显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约为0.5-1/10万左右。
其肿瘤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结直肠肿瘤居第二位。
在过去30年间,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提高了约5倍,这可能与临床诊断手段的进步有关,但实际发病率在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腹痛腹泻或是早期信号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初的临床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比如腹泻、头面部和躯干部皮肤潮红、腹部疼痛等,这也导致经常被误诊为其它病变。
患者起初都会因为腹泻、腹痛等原因到医院就诊,医生往往诊断为胃肠道功能紊乱(IBS);如果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症状更加严重了,消化科医生或其他专家会要求做一些影像学的检查,进一步寻找原因。
这时候就会发现原发肿瘤有的已发生肝转移等情况。
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诊断时已处于晚期。
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5年生存率同其它转移性肿瘤类似,65%的转移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
所以,专家一致认为,早期诊断对于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争取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治疗途径多样目前临床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采取生物治疗、化疗和手术切除等手段。
由于诊断的延误,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疾病晚期,因而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188期 ..I综述与讲座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北京医院消化内科(100730)蒋楹张燕军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少见,文献报道发病率约占 消化系统肿瘤的0.4~1.8%,国外报道年发病率约为1,2~3/10万. 近年来,随着各类激素的纯化,免疫组化和临床影像诊断进展, 确诊病例逐渐增多.相对于消化系统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 进展缓慢,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1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 起源于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胺前体摄取与脱羧酶(amine precursoruptakedecar~syhseAPUD)细胞,是一种含有神经内分 泌颗粒,以分泌特异性激素和多肽为特征的特殊肿瘤.组织病理 学方面表现为类器官样的生长模式,瘤细胞具有嗜银性.免疫组 化检查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spec~cenohseNSE), 突触素(synaptophysi璐Syn),铬粒素(Chromo~inCga)这些物质 广泛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激 素,但以一种占主导地位,决定肿瘤的临床表现. 2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20oo年肿瘤国际组织分 类,将消化系统内分泌癌分为四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类 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恶性类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一小 细胞癌;混合外分泌癌一内分泌癌.2008年进行修订,根据预后 分为:预后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一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 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一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低分化神经内分 泌癌,内分泌外分泌混合型癌.临床上通常根据肿瘤分泌的主要 激素进行命名,如胰岛素瘤,胃泌素瘤,生长抑素瘤,胰高血糖素 瘤,类癌,血管活性肠肽(VIP)瘤等. 3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类神经内分泌肿瘤 的早期表现常常为非特异性的,如腹胀,腹泻,不完全肠梗阻.部 分肿瘤以自身分泌的激素所产生的症状为临床表现.胰岛素瘤 以持续分泌胰岛素为主要特征,病人多有外周血胰岛素水平增 高;空腹时发作低血糖,血糖低于2.8retool/L;补充葡萄糖后症状 缓解Whipple三联征.胃泌素瘤是以高胃酸,血清高胃泌素水平 和消化道多发的不典型部位的溃疡为主要特征.类癌除局部疼 痛压迫症状外,一部分病人可出现类癌综合症,表现为皮肤潮 红,腹泻,哮喘,肝脏肿大,腹部包块,水肿,右心瓣膜病.VIP瘤 的临床表现是以大量水样泻,严重低血钾,无胃酸或低胃酸为特 征.胰高血糖瘤的特征表现为游走性坏死性红斑,糖尿病或糖耐 量异常,舌炎,体重下降,部分病人可伴有血栓栓塞,贫血.生长 抑素瘤以糖尿病,胆石症,腹泻及脂肪泻三联征为临床表现. 4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 的预后相对较好,早期诊断显得十分重要.诊断方面与其他肿瘤 一 样,包括临床诊断;生化等实验室诊断;影像学定位诊断以及 组织病理诊断. 29 4.1临床诊断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早期表现不具特异 性,各类肿瘤又有其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故临床诊断较困难. 认识疾病,对疾病保持警惕,一旦怀疑便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才不 至漏诊. 4.2生化检查等实验室诊断①胃肠肽类激素.消化系统神经 内分泌肿瘤大多能分泌特征性激素,对相关激素的测定是首选 方法.胰岛素瘤患者空腹血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通常高于 25mIl/lTll.胃泌素瘤病人血胃泌素水平达1oo0pg,IIll即可诊断.可 是多数病人达不到如此高水平,这时候需要排除其他影响胃泌 素分泌的因素,如使用强效抑酸剂,胃窦手术,肾功能不全等情 况.VIP瘤患者空腹血VIP水平高于200p咖l可以诊断.血 5-HIAA水平高于120m~和尿5-HIAA水平高于10lTl咖l有 助于诊断类癌.血胰高血糖素升高达到1000p~ml是诊断胰高血 糖素瘤的主要依据.其他胃肠肽类激素尚无明确诊断意义.②激 发试验.某些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血中肽类激素水平 仅轻中度升高,还不能达到诊断标准,此时需要做激发试验以明 确诊断.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胃泌素瘤的胰泌素激发试验;胰岛素 瘤的D860和钙激发试验.③免疫组化或放射免疫分析.90%以 上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血铬粒素水平升高,其中铬粒素A具 有较高临床价值.有研究认为测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g) 胰多肽(PP)可以筛选一半以上的肿瘤患者,可以作为本病的肿瘤 标记物. 4.3影像学定位诊断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症状多而 复杂,但肿瘤瘤体较小难以发现.有时甚至已出现远处转移病 灶,而原发灶仍然不易找到.和其他肿瘤一样,手术切除是唯一 根治手段,所以定位诊断至关重要. 4.3.1常规影像学检查①B超,CT及MRI是常规的影像学检 查手段.B超的敏感度稍差.CT对直径大于3cm的肿瘤检出率 为100%,在原发灶的定位和胸部肿瘤的诊断有优势.Mm可检 出50%的原发肿瘤,80%的转移肿瘤,尤其对肝脏病灶检出率 高.②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作为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近年越来越多的用于肿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对消化系统神经 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小样本的研究提示诊 出率在84%. 4.3.2超声内镜检查对于原发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内 镜检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配合内镜下活检,还可以得到组织 病理资料.原发灶的检出率约74%. 4.4介人性定位检查包括介入性血样本收集和介人性激发试 验.①经皮肝门脉取血(肿),分段取血进行激素测定.当激素 浓度梯度大于50%为阳性.PTP在胃泌素瘤中阳性率为68%.在
胰岛素瘤中阳性率84%.②选择性动脉胰泌素或钙激发试验胃 泌素瘤通过胰泌素激发试验诊断的阳性率为86%.胰岛素瘤则 选用钙激发试验.如果能做到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诊断的阳性率 更高.对VIP瘤,生长抑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断PTP也可作 为首选.应注意首先进行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果肿瘤已经发生 转移,此项检查便失去意义. 4.5生长抑素受体核素显像(SRS)大多数神经内分泌源性肿 瘤及其转移灶细胞表面均有生长抑素受体(ssm)高表达.应用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SST)类似物与存在于肿瘤表面的 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使肿瘤显像的方法具有其他显像法不能比拟 的优势.通过此方法可实现对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定性 及定位诊断,也能发现其他方法无法检出的病灶和转移灶.对类 癌的阳性检出率可达80%~100%,此外还能检出CT及M砌漏 检的主动脉旁及纵隔淋巴结和骨转移病灶.可检出75%~100% 的胃泌素瘤.以及除了胰岛素瘤外的80%~90%的消化系统神经 内分泌肿瘤.由于胰岛素瘤细胞表面的生长抑素受体表达仅为 6%左右.所以胰岛素瘤的检出率较低.近年来国内外选用 【11lln—DTPA],【90Y—DOTA,ry,【177Lu-DOTA,Tyr3]标记奥曲肽 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其中【1llIn—DTPA】应用最多.但由于成 本高,射线能量高,图像欠清晰,而逐渐被更安全有效的[99Te]~ 记奥曲肽所取代. 4.6VIP受体显像体外试验表明,在分化良好的消化系统神经 内分泌肿瘤几乎都有VIP受体表达.而未分化的此类肿瘤中也 有半数以上的VIP受体表达.因此VIP受体显像也开始应用于 临床. 4.7组织病理诊断与其他肿瘤一样,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 瘤的确诊依靠病理诊断.临床上尽早得到病理资料,对诊断至关 重要.必要时可在病情发展变化时重复留取组织标本.病理形态 上,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共同特征:①电镜下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 数量不等的神经内分泌颗粒.②免疫组化方面,NSE,Syn,Cga广 泛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有报道表明阳性表达率分 别为82%,71%,64%.提示多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的同时使用 可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确诊提供依据.Ki-67指数作为反映细胞 增殖的依据,在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5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的 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 期. 5.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的首 选方法.切除胃肠道内的原发灶常可以治愈肿瘤.手术中应进行 全面细致的探查,以排除多中心病灶和转移灶.对于已转移的病 例应该尽可能的行根治术,对不能根治的也应该尽量做减瘤术. 除术中切除肿瘤的方法外,还有射频消融和冷冻治疗.有荟萃分 析表明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在接受肿瘤减灭术和肝脏转移灶 部分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达5O%;原位肝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 肿瘤五年生存率50%,中位生存期为五年. 5.2非手术治疗 5_2.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大多数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及其 转移灶细胞表面均有生长抑素受体(SSTR)高表达.生长抑素及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188期 其类似物与消化道生长抑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可以抑制胰腺 和肠道激素的分泌.适用于有功能性分泌的肿瘤,如胃泌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特别是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 的病人.常用奥曲肽(Octreotide),兰多肽(Lan~otide).奥曲肽 100~300ug每日三次皮下注射,症状严重者每日最大剂量可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