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

④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

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

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

②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过程。

26.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7.学习顿悟说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

28.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

29.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30.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

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体系组成。

32.布鲁纳的观点: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弄懂了所觉察到的一大堆杂乱的事实。人们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可以说学习过程就是

认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概念化或类型化过程,经过多次所形成的编码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在众多同类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

33.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学校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各种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34.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它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方面来。

35.托尔曼: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虽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

36.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他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他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37.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迷津的试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潜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

3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理论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39.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贡献: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

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

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

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③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①发现较早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④学习过程较为复杂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②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⑧用符合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②概念形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

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

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②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

68.问题教学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

②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准则。

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②孕育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阶段论:①定向阶段②逼近阶段③成型阶段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创造性。

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

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

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

全肯定的评判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局部改变法②棋盘法③清单法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

二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

三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四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五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六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③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⑤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④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

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一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激发性。二消极作用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③经常不断的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

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1974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LOGO 的设计基本原则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识别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领导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同一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造型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延展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系统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时代性 标志设计(logo设计)艺术与商业性 标志(logo)变体设计 标准字体的定义和意义 书法标准字体设计 装饰字体设计 英文标准字体设计 一.企业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特点 企业标志和其它标志符号一样,有其共性的一面,而作为企业识别系统的基本视觉元素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识别性 识别性是企业标志(logo设计)的基本功能。借助独具个性的标志,来区别本企业及其产品的识别力,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CI设计中,标志是最具有企业视觉认知、识别和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㈡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领导性 企业标志(logo设计)是企业视觉传达要素的核心,也是企业开展信息传达的主导力量。标志(logo)的领导地位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的集中表现,贯穿和应用于企业的所有相关的活动中,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体现在视觉要素的一体化和多样性上,其它视觉要素都以标志构成整体为中心而展开。 ㈢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同一性 标志(logo)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内容和特点,因而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象征。因此,可以说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标志(logo)的认同等

于对企业的认同。企业标志绝不仅仅是企业的脸面,更不能将其作为一种表面的装饰以飨大众。一旦消费大众对标志的认同不能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不仅企业标志(logo)失去应有的意义,甚至会损害企业的概念根本利益。因此,只有企业的经营内容或企业的实态与外部象征——企业标志(logo)相一致时,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 ㈣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造型性 企业标志设计(logo设计)表现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彩,如中外文字体、具象图案、抽象符号、几何图形形等,因此标志(logo)造型变化就显得格外活泼生动。标志(logo)图形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标志(logo)传达企业情况的效力,而且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心与企业形象的认同。 ㈤标志设计的延展性 企业标志是应用最为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视觉传达要素,必须在各种传播媒体上广泛应用。标志图形要针对印刷方式,制作工艺技术,材料质地和应用项目的不同,采用多种对应性和延展性的变体设计,以产生切合、适宜的效果与表现。 ㈥标志设计的系统性 企业标志一旦确定,随之就应展开标志的精致化作业,其中包括标志与其他基本设计要素的组合规定。目的是对未来标志的应用进行规划,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设计作业的效率,保持一定的设计水平。此外,当企业视觉结构走向多样化的时候,可以用强有力的标志来统一各关系企业,采用统一标志不同色彩、同一外形不同图案或同一标志图案不同结构方式,来强化关系企业的系统化精神。 ㈦标志设计(logo设计)的时代性 因为标志(logo)是企业识别系统的核心,亦是企业同一化的象征。现代企业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其标志(logo)形态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许多老企业,有必要对现有标志(logo)形象进行检讨和改进,在保留旧有形象的基础上,采取清新简洁,明晰易记的设计形式,这样不仅使企业的标志(logo),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常,标志(logo)形象的更新约以10年为1期。它代表着企业求新求变、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避免企业的日益僵化,陈腐过时的形象。 第三节标志设计(logo设计) 一、标志设计(logo设计)艺术与商业性 在CI视觉识别系统中,标志设计(logo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设计、而是要创造

蒙台梭利著作五种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胡纯玉译,发现孩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孩子从1岁开始,特别是在2岁左右,希望看到东西放在她所熟悉的位置上,且对每一样东西都有特定的使用方法,比如衣服就应该穿在身上,不能搭在胳膊上。如果打破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她会感到非常不高兴或沮丧,会尝试将物体归位。10 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15 3岁的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应提供呵护孩子力量、尺寸的东西,活动应尽量真实;不需要过家家,让他尝试下厨;不需要给洋娃娃,给他一群同伴。33 孩子不用双手便无法思考,甚至还必须不停地走动,动作与思考同时进行。 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发展,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和更为健全的机能。38 在时机还未成熟之前,切莫强迫孩子走路,因为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自己站立起来,自然地行走。39 儿童的权利是什么?首先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劳动者阶层,他们事实上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人的劳动。45 为儿童创造一个每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环境,并让他生活其间,有助于发展其内在能力。50 教师的工作仅限于提供教具,示范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孩子自己展开学习之路。 尊重绝对不是连孩子的缺失和肤浅的表象也一并包容。尊重在本质上应具有以下基本原则:能够察觉出孩子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它们缺乏建设性。69 要达到舒适的感觉,必须使房间的地面有一半是空着的,不放置任何东西。家具应轻便,与他们的身高、力量成比例,可移动,可清洗,有教育性。食品柜应低到孩子能用手臂够得着,有的可带小轮。脸盆大小要适合儿童盛水倒水。 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他们自己能够把握的、能居住也能玩乐的环境中。小椅子,能打得开的抽屉,小床…… 让儿童使用瓷碗、玻璃杯等易碎品,一旦破损就是在想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81 只有通过自由的交往,通过进行让孩子们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训练,才能建立起社会化的习惯。仅仅进行应当做什么的说教,是绝不会达到培养一只的目的的。 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不管他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做得一样好。 人的最基本权力,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作为一个人才不会受压

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引言 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和图形组成的信息符号,以精练的形式传达特定的信息和含义,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符号。4标志一般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一旦固定下来会轻易变动,2003年联想集团变更品牌标识为knovo,虽被是一项成功的决策,其实是属无奈之举。因此时至今日,多数标志是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标志图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自古就有“结绳记事”的记载,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标志设计正由单纯的平面化、静态化逐渐开始向动态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其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形式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二、标志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文化根性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性。标志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文化根性的本质,拓展文化根性的内涵,激发文化根性的力量,最终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设计形象,以推动艺术与实用构建的进程,为新时代注入一股整体的精神气势。 (一)现代标志设计中应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 中国现代标志设计需要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在借鉴其表现形式、图像元素和思维方式、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是使标志设计获得民族文化精髓的关键所在。就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而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必须仰仗的肥沃土壤。同一个文化氛围下的受众群也更容易就某些具有本民族特性的视觉形式产生约定俗成的联想,从而用不多的笔墨获取良好的视觉传达和意义交流的效果。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能获得比舶来设计更大成功的原因所在。所以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必须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来赋予本土化设计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面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首先,我们可以从借鉴艺术手法上入手来开拓设计思路。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彩陶到青铜,从漆器、帛画到雕塑、画像石,从绘画到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充分体现了多种手法。国画笔墨的逸笔草草、装饰图案的板刻结圆、民间剪纸的造型夸张、还有木版年画的色彩强烈,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直接借鉴这些有强烈形式感的表现手法,在标志设计中对烘托特定主题的艺术气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从图像元素方面吸收养料。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标志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实践证明,我国优秀设计师从民间艺术中发掘的优良基因,经过重新组合、嫁接、培植,都能放射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二)中国文字是未来标志图形设计的趋势 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符号,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才形成了符合国家语言文字今天的成熟形态。目前,世界上仍被人们使用的文字有“意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中国文字是意形文字的代表,拉丁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代表。但只有中国文字在具备文字基本要素的同时,又被赋予了超乎其功用的装饰符号功能,即审美功能。尤其是古代象形文字及民间的组合文字。中国文字造字之初就具有ETV),占总数图形特征。中国文字作为图形元素具有双重性,比单纯的图形更富于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首先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有说服、力的,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其次,中国文字的图形化特征,使中国文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把中国文字进

现代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现代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2007-03-29 19:25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在整个企业形象的传递过程中,因其出现频率高,应用广泛,易于被人们认知和记忆。纵观现代设计史,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标志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 申奥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1、汉字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用行书写就的“龙”字,狂舞欢腾的龙身极具阳刚之美,也彰示了龙的传人从“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奕奕神彩。可以说汉字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标志以造型及内涵取胜是一脉相承的。 2、篆刻逐渐成为现代标志的设计元素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式和历代印学家丰富多变

标志设计的理论

标志设计的理论 我们把有关企业VI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精选了一部分,供 大家浏览阅读.其中部分是我们工作人员经验的总结,部分引自其它网站或个人,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标志(logo) 标志,徽标,商标(logo)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与古代的印记,现代标志承载 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标志作为企业CIS战略的最主 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 的元素.企业强大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被涵概于 标志中,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刻画,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 logo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方向通过特殊的图形固定下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标志的同时,自然的产生联想,从而对企业产生认同.标志(logo)与企业的经营紧密相关,logo标志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广告宣传,文化 建设,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元素,它随着企业的成长,其价值也不断增长,曾有人 断言:"即使一把火把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烧光,可口可乐凭着其商标,就能重新 起来". 因此,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十分重视logo设计同时了解标志的作用,在企业建立初期,好的logo设计无疑是日后无形资产积累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能客观反映企业精神,产业特点,造型科学优美的标志,等企业发展起来,在做变化 调整,将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中国银行进行标志变更后,仅全国拆除更换的户外媒体,就造成了2000万的损失. 标志的作用 1.识别性 识别性是企业标志重要功能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不断加剧,公众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logo商标符号更是数不胜数,只有特点鲜明,容易辨认和记忆,含义深刻,造型优美的标志,才能在同业中突显出来.它能够区别于其它企业,产 品或服务,使受众对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了logo设计的重要性. 2.领导性 标志是企业视觉传达要素的核心,也是企业开展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在视觉识 别系统中,标志的造型,色彩,应用方式,直接决定了其他识别要素的形式,其他要素的建立,都是围绕着标志为中心而展开的.标志的领导地位是企业经营理念和 活动的集中体现,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中,具有权威性的领导作用. 3.同一性 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特色,价值取向,反映企业的产业特点,经营思路,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象征.大众对企业标志的认同等同于对企业的认同,标志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违背企业宗旨,只做表面形式工作的标志,失去了标志本身的意义,甚至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涵概性 随着企业的经营和企业信息的不断传播,标志所代表的内涵日渐丰富,企业的经 营活动,广告宣传,文化建设,公益活动都会被大众接受,并通过对标志符号的记 忆刻画在脑海中,经过日积月累,当大众再次见到标志时,就会联想到曾经购买的产品,曾经受到的服务,从而将企业与大众联系起来,成为连接企业与受众的桥梁. 5.革新性标志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潮流的演变,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原先的标志,可能已不适合现在的环境.如"壳牌石油","百事可乐"标志的演变,都是生动的例子.企业经营方向的变化,接受群体的变化,也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中外重大标志性事件汇总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鸦片战争(1840─1842)。 2.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150多万平方公里)。 5.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中俄《瑗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7.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 8.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1894年威海卫战役。 9. 第一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马关条约》。 10.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11.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12.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 13.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标志:《辛丑条约》的签订。 1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15.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的是:洋务运动。 1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17.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军事企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19.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企业: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20.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 21.戊戍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不甘当亡国奴的皇帝:光绪帝) 22.戊戍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戍政变。 2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 24.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25.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26.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君主专制)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 27.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标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8.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 30.第一次提出“民主”.“科学”口号的人:陈独秀。 31.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doc8[整理版]8页word文档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美国企业管理创新“四重奏”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 在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并与美国成功及失败企业相比较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以论述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著作,这四本批判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这四本著作拉开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旧的管理模式批判的帷幕,掀起了一股以走向新管理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性的企业文化浪潮。这些著作的出版也就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拍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1981年2月出版。 本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如下图)。“7S”是指企业管理中的七项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前三项为硬性要素,后四项为软性要素。七项因素的英文单词都是字母S打头,故称“7S”模式。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三个硬性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但轻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日本企业固然重视三个硬要素,同时也在四个软要素上下功夫。 本书指出,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差异是在对企业价值观和人的看法上。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日本

企业家总是尽心尽力地向职工讲述企业的基本信念,使个人价值追求同企业价值追求相一致,建立起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美国企业家大多不能深入地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号召,和以细致入微的同化过程来团结职工。在对人的看法上,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职工看成达到自己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制的工具,是没有人性的“可以互换的生产零部件”。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则认为人既是供使用的客体,也是应该给予尊重的主体。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他们的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作者在结论中指出: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而是自身管理文化的限制。 二、《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

《标志设计鉴赏》教案

《标志设计鉴赏》教案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赏析》是现代商业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其中既有对中国内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的欣赏,又有对标志作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剖析。 【教学目的】 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思路和方法 2、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标志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要讲的标志。 (二)基本知识 1.什么是标志 用一种文字或图形来代表另外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的这种作用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采用的结绳记事、堆土记事、刻木记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师明确:结绳记事盛行于原始社会,“先民结绳以明事”,结绳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别。这应当说是标志的雏形。 2.标志的类别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确实如,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个种文化。 (用微机展示一幅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标志) (1)从用途上分: 纪念标志:1979年国际儿童年 城市标志:德国基尔城城徽、联合国标志 会议标志:奥运会标志 商业标志:①代表企业公司形象 ②代表企业产品品牌(简单介绍标志设计及艺术设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公共图形: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标志和散见于公共场合的服务性标志 (2)从造型特点上分: 具象型标志(特点:形象自然、生动活泼、有直观趣味感。图例为:德国自然出版社标志 抽象型标志(特点:造型严谨、寓意深刻,是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图例为:南斯拉夫进出口贸易公司标志 字图型标志(特点:运用广泛、传播速度快。图例为:加拿大铁路标志(此处点一句中国铁路路徽的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同学们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标志设计的优劣,是否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呢?而这种标准也正是标志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些原则,支委会符号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3.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完整版)《标志设计》教学教案

《标志设计》教学教案 第一章、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标志的应用范围也在日益广泛,它不仅是企业与商品的代表,而且是质量的保障,是沟通人与产品、企业与社会的最直观的中介之一.在品牌效应普遍重视的今天,著名标志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地位的炫耀,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标志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和文明的象征,展示了其新的价值. 不难看出,标志在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富有现实意义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标志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课题. (一)、标志的定义 标志由“标”与“志”两个字组成.所谓“标”是指标准,而“志”的含义为记号.标志,是指代表特定内容的标准识别记号. 广义的标志,包括所有通过视觉、触觉、听觉所识别的各种标准识别记号.狭义的标志是指: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代表某种特定事物内容的符号象征图案.在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性质、目标、质量、规模等内容的信息,都可以用标志的代表作用,加以有效地限定和区别.标志可以说是将事物抽象的精神内容,以具体可见的文字、图形表达出来.同时,它也是代表商品以及各种组织、机构特定的标记和荣誉的象征.设计优秀的标志兼有优美的艺术形象与完整的构图,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二)、标志的分类 标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特性分类 标志从其特性上分类,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徽标 2.公共标识 3.商标 (1)企业标志 (2)品牌标志 (3)商务行业标志 按照物化结构分类 按照物化结构来分类,标志有平面标志、立体标志、声音标志和时间维度标志等4种基本形式. 1.平面标志 2.立体标志 3.语音标志 4.时间维度的标志 (三)、标志的特点 由于标志设计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特殊性,导致了标志设计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段、设计语言和审美观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1、醒目性 2、识别性 3、简洁性 4、准确性 5、文化性 6、艺术性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1.中国近代史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 2.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 4、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6月,英军舰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 5.太平天国运动开始: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结束:1860年7月,天京陷落 6.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 7.甲午中日战争开始:1894.7 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运兵船,清对日宣站结束: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8.戊戌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结束: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10.革命统一站线开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结束: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或国民革命运动) 开始: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站线的建立 结束: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2.土地改革时期 开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结束:1937年7 月卢沟桥事变 13.抗日战争时期 开始: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结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其间历经清王朝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2.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把鸦片运到中国的目的是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的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查禁鸦片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目的是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沦为半封建社会的依据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割地最多但是中俄〈瑷珲条约〉,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最早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业输出变本输出,〈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清政府的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关税自主权的是《南

标志设计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

logo设计(标志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 logo设计(标志设计)是方寸之间的艺术,每个设计公司或设计师所必须注意的如下三点logo设计的表现要素: 1·名称 一个出色完美的商标,除了要有优美鲜明的图案,还要有与众不同的响亮动听的牌名。牌名不仅影响今后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和传播,还决定商标的整个设计过程和效果。如果商标有一个好的名字,能给图案设计人员更多的有利因素和灵活性,设计者就可能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反之就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也会影响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因此,确定商标的名称应遵循"顺口、动听、好记、好看"的原则。要有独创性和时代感,要富有新意和美好的联想。 2 ·图案 各国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或与其相同或相似者,不能用作商标图案。国际国内规定的一些专用标志 3 ·色彩 色彩是形态三个基本要素(形、色、质)之一。标志常用的颜色为三原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纯度比较高,比较的亮丽,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色彩为工业设计学科中必须研究的基本课题。色彩研究涉及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多门学科。 下面我们用一些具体实例来分析logo设计的一般思维方法和logo设计表现手法:

绝世武功必然有心法讲心法前先和大家诠释2个名词

大家先看下面这些LOGO这些是我随机找的体育类的LOGO 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很显然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动感速度感充满活力这就是行业特性也就是共性我们再看下面这些LOGO 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每个行业的LOGO 都有各自的行业特征和表现手法这就是共性 理解了共性就很容易理解个性了 个性是在具备共性的基础上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的特性也就是这个LOGO 所代表的公司或团体的独特竞争力 共性是快速的传递这间公司的行业属性个性是告诉人们这个公司和别的公司有什么不同了解了以上2个名词那么请看下面这些LOGO 您能猜到他们的行业和个性么?

中国传统文化与标志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标志设计的融合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文 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而现代标志则凭着各具个性的恒态形象承载着政事、商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信息。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将会使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 展空间。 关键词:标志设计传统文化图形 艺术 一、标志与标志设计 标志,从存在形式上来说,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视觉标记符号。其来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部落族群的图腾崇拜,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这种以本族群图腾符号崇拜区别于他族群的群体 心理认同方式,体现了标志形成初始的目的,意义内核是聚集族内共同的性格取向,构筑集体向心力。 在当代,标志已经成为具有广泛视觉意

义的大众传播符号,特别是信息社会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更为标志在社会语境中的视觉地位作了进一步的确定。它以精练的图形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共有的符号认知系统,识别、判断和传达有效信息。其承担的视觉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当下的社会活动 中是明显可见的。因此,标志设计在视觉功能实现和信息传达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 地位。 标志设计是一项视觉范畴的艺术活动,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有着自身独立的特征和原则。首先,标志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因此,识别性是标志设计贯穿始终的理念原则。这种功能要求,决定了标志设计必须以人们普遍的认知和共同约定为平台,它包括时空关系的超越、民族心理的把握、地域差异的综合,这是标志设计的思想定位,也是对设计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其次,物皆有时,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形式和特点,都应具有时代的审美特征。人类社会的演进、文化特征的流变、艺术审美思潮的发展,以及雅俗观念的交替都制约了标志设计的形式取向。

标志设计的主要形式法则

第七章标志设计的主要形式法则 标志设计是一种“浓缩”的设计,它不仅是设计理念与构思的创意浓缩,而且也是设计本身在直观表现上的视觉浓缩。不同的标志设计,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象或抽象的表现,以最终达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一核心目的。 标志设计就其形式法则来说,是一种概括的辩证法则,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理性地推敲标志中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对比、调和、节奏等关系。其总法则是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最终使标志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简练、明确、统一、完美。 标志设计的形式法则有许多,本章仅就对比、调和、节奏这三种主要形式法则加以论述。 一、对比 对比是一种反向衬托,即通过各异的形与形之间的相互衬托,突出整体中各局部的差异,使各局部固有的个性更加强烈,形象更为独特。 1.形状的对比 各种相异性质的形状并列出现,其本身就存在着对比关系,如果通过其差异使,各自的个性大大加强,则形式感更为鲜明。正因如此,我们常在设计中考虑自然形与人为形、几何形与随意形、直线形与曲线形、简单形与复杂形等不同形状的对比关系。在标志设计中我们一般主要考虑两种不同性质的形状对比,这样做既简单,明了,设计语言也清晰流畅。相反,如果将多种形状的形象一并出现在一个标志构,就势必会造成多种对比,这不但不能增强形体之间的对比效果,反而会削弱对比的力度。 2.正负形对比 标志的形象要求简练完整。正负形的对比即是通过正形与负形的互补互衬关系,使各形体在视觉传达上既表现出形中有形,又简练明了、各自独立。正负形的对比实质上表现为形体通过明暗关系即黑白极色所造成的对比,即使是色彩标志,也要求正形负形在明度上获得反差,相互衬托,使其形象效果更为明晰,更具吸引力o 3.面积的对比 标志中各构成因素形象的面积大小是视觉表现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大的形象在视觉表现上具有主导性,力度感强,并能控制住小的形象;而小的形象则处于一种辅助状态,对大的形象起烘托补充作用,并自然地成为设计的焦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标志形象上的面积对比,能够在整体中体味一些细微的变化,并同时具有强烈的完整性和统一感。 4.突变的对比 完全完整的图形并不一定生动。从对比的某种角度来说,生动产生于对某种完整的视觉秩序加以合适的“突破”。突变则是图形在某一位置上突破整体的构图规律,而这部分一般是最需强调的部分,因此这个令人注目的特殊处理,便成为这个图形的兴趣中心和设计重点,从而使图形形象、生动且巧妙。突变的手法有多种,如位置突变、形状突变、面积突变、肌理突变、色彩突变等,它们都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使设计意念更加明确。 5.主与次的对比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汇总(紧密复杂版)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汇总 一、中国史标志性事件 (一)奴隶社会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①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三)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国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学日本)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学美国)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 二、政治史标志性事件 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3、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4、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5、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9、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的失败。 1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1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4、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8、1976年10月江清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的命结束。 19、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

LOGO设计理念与方法范文

LOGO设计理念与方法 标志创意设计的全过程,可以从五个环节(含意、图形、文字、形式、色彩)出发,疏而不漏、掐骨掐点。好比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各有各的妙用。它们相辅相成、自成体系,名为“创意五行”。创意五行,使标志设计明朗化、系统化,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出色的设计师。 创意五行图 含义出发图形出发文字出发形式出发色彩出发含义出发 在构思的时候,根据企业的行为特征和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为企业寻找一个恰当的视觉图形符号。根据各的历史文化信仰环境,采用象征性、比喻性、故事性,我们能使企业抽象的精神与理念,通过一个视觉载体表现出来。好的标志设计,能承载企业所力图传达的信息,并使抽象的理念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大众化。 象征性象征就是采用视觉图形符号,唤起人们对于某一抽象意义、观念或情绪的记忆。象征性标志,是建立在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和宗教基础上的、具有相同的生活环境的人,才能正确传达与理解其象征的意义。象征符号具有约定性。好比做游戏,需要游戏规则。规则相同,才能使象征意义正确地发出和接受,使整个传达过程成立,而规则就是我们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环境。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同一图形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不同宗教对于同一图形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在西方世界中,狮子象征权威与力量,狗象征忠诚与勇敢、牛

象征勇猛与股市中的“牛市”。在中国仙鹤与松树象征长寿、蝙蝠象征福气、鱼象征富裕有余、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比喻性比喻就是采用一个或一组视觉符号,表达相平行的另一层相关含义。比喻建立在两者之间在性质或关系上的共性。比喻性标志,借A说B,从侧面讲述问题,需要读者参与联想来完成整个设计的构思过程。这种图形表达方式,赋有趣味性与深刻性,并留有文化艺术的想象空间,传达效果出奇制胜。 故事性故事性就是采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符号,作为标志设计的无素,借用故事的广泛流传程度,传达企业的理念或行业特征,顺水推舟,顺势而动。基于大众对故事的认知程度,故事性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传达效果。 图形出发 标志从图形分类出发,可以分为具象标志、象形标志和抽象标志。 具象标志 具象标志在选择题材时,要尽量采用那些人们熟悉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个性成分。熟悉的元素能牵扯动人们视觉神经,引起人们共鸣,产生深刻记忆的基础。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是现成标志,把原有的通俗元素引入进来,可以塑商品的亲切感,增加商品的个性与差异,这里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壳牌石油、苹果电脑、骆驼牌香烟、番茄银行……这些国际品牌采用了世界上最为通俗的符号,使人们牢记它们的名字。也许你会想,扇贝和石油有什么关系?苹果和电脑有什么关系?骆驼和香烟有什么关系?番茄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其实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汇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签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