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回国现状
中国留学生的现况分析报告

中国留学生的现况分析报告*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留学生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供对相关问题的详细解读和建议。
*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留学生人数正日益增加。
留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中国留学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报告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2. 留学生总体情况截至目前,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巨大的数字。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留学生发送国之一,并且拥有全球最大的留学生人数。
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学习经历。
他们选择去国外学习的原因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以及对就业市场的看好。
在留学期间,他们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能增加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3. 留学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3.1 学术压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压力。
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可能成为他们的困难所在。
此外,一些留学生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高期望,需要担起经济责任。
3.2 心理压力留学生常常面临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和孤独感。
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留学生还面临着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如在跨国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3.3 就业和回国问题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他们需要在国外找到适合自己专业背景的就业机会,并竞争于国际劳动力市场。
另外,一些留学生还面临着回国就业的问题,需要适应国内的就业市场和环境。
4. 解决方案和对策4.1 学校支持与指导学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留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学校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语言辅导和文化培训,同时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和交流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组织和资源中心,提供留学生所需的信息和帮助。
来华留学生情况研究

来华留学生情况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来华留学生的情况研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留学生的数量、留学生的特点、留学生的就业情况等方面对来华留学生的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
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也是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有来自183个国家的留学生达到49.2万人,比五年前增长了约46%。
而根据中国教育部的规划,到2024年,中国希望吸引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人。
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同时,留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目前大部分留学生在中国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在中国就业。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留学生留在中国,包括放宽工作签证政策、提供就业机会等。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的回国率较去年有所下降,留在中国工作的比例有所提高。
这一趋势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的崛起。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留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加强。
虽然许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会学习中文,但很多留学生中文水平仍然不够高。
语言能力是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相关机构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
其次,留学政策的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实行了一系列留学政策,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签证政策、奖励政策等,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来华留学。
综上所述,来华留学生的情况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备受留学生青睐的国家。
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中国教育体系也面临着潜在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就业情况等方面,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求职的海归人数及海归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求职的海归人数及海归就业情况分析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9-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为70.35万人,持续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针对2021年海归大数据分析的报告显示,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显著增强,2021年预计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达到104.9万人,同比增长35.00%。
2021年,中国留学生决定回国考虑是因为国内疫情管控效果更好占62.2%;国内生活更加便利占49.4%;国内经济恢复更好占41.5%;国内就业机会更多占34.8%;家人和朋友的劝说占18.9%;担心国际关系变化对留在国外发展不利占14.0%;身边选择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占11.6%;所在国对华人政策不如以前友好占6.1%;所在国对外籍人员政策收紧占3.0%。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77.7万人,同比增长33.9%。
其中应届留学生人数猛增67.3%。
智联招聘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及应届留学生人数均与2020年基本持平。
可见海归回国发展意愿增强已是趋势,并未随着疫情稳定而下降。
2021年中国海归优先职位在一线城市占44.5%,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7.6%;新一线城市占34.4%,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6.5%;二线城市占14.7%,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4.4%;三级及以下城市占6.4%,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18.6%。
从2021年中国海归求职者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学历占24.6%,较2020年下降1.3个百分点;硕士学历占73.5%,较2020年增长1.1个百分点;博士学历占1.8%,较2020年增长0.1个百分点。
从2021年中国海归求职者年龄结构来看,2021年求职海归较2020年进一步年轻化。
2021年,16-24岁留学人才求职者占30%成,比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25-34岁求职者占62.8%,比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35岁以上的占7.2%,基本与2020年持平。
来华留学生调查报告

来华留学生调查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
为了深入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
本次调查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的留学生,旨在全面呈现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现状。
一、来华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参与调查的留学生中,来自亚洲国家的学生占比最高,其次是欧洲和非洲。
他们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就业前景。
在年龄分布上,以 18 至 25 岁的青年学生为主。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通过本国的教育机构推荐、中国高校的招生宣传以及校友的介绍了解到中国的留学机会。
二、学习方面留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汉语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备受青睐。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也有部分留学生表示在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语言障碍是留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尽管在来华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汉语学习,但在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术交流上仍存在困难。
为了提高语言水平,多数留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汉语课程和语言交流活动。
对于教学质量,大部分留学生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教师教学认真负责,专业知识扎实,并且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和学习资源也较为丰富。
三、生活方面在住宿方面,大部分留学生选择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认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少数学生选择在校外租房,以获得更多的独立空间。
饮食是留学生适应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中国美食丰富多样,但对于一些来自饮食习惯差异较大的国家的留学生来说,起初在饮食适应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尝试并接受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社交方面,留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和社团组织,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
同时,他们也通过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2024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2024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2024年12月21日,由中国留学人才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24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该报告针对2024年全年归国留学人才的就业和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归国留学人才总人数为81.35万人,同比增长3.2%。
其中,硕博留学生占比54.6%,本科留学生占比35.8%,高中以下学历留学生占比9.6%。
在这些归国留学生中,有52.4%的人选择就业,40.2%的人选择创业,其余的人选择继续深造或休息调整。
报告称,从归国留学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国有企事业单位依然是留学人才的首选就业单位,占比为26.1%;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比14.5%和9.6%。
而在创业方面,信息科技领域和互联网行业成为归国留学生创业的热门选择,分别占比为27.6%和23.8%。
报告还指出,归国留学人才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资金问题、市场风险、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团队构建等方面。
同时,报告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加大对归国留学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此外,报告还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提升,归国留学人才将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2024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归国留学人才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发展态势和现状,同时也看到了政府和社会对归国留学人才的重视和支持,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环
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归国留学人才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他们在海外积累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源、语言技能、人际关系和专业知识,这些能力的丰富和多元性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而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国内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然而,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状况受到哪些影响呢?他们的就业方向和领域有哪些?本文将对这个话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状况1.就业竞争激烈中国的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竞争异常激烈。
据统计,每年约有450万名海归回国就业,而国内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是惊人的。
留学归国人员和本土人才的竞争已经如一场马拉松比赛,前行的每一步都是压力沉重的。
2.薪资待遇不尽人意在国外,留学生普遍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但是回国后,他们的薪资待遇却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一项调查显示,%的留学归国人员的月薪在万元以下,%的人月薪在2万元以下。
这些数字远不到他们在海外工作时期的薪资水平。
3.就业选择面广留学经历和海外背景给留学归国人员带来了广泛的就业选择。
他们可以选择国内外企业、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创新创业等多种职业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自由职业和远程工作等独立就业方式。
二、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前景1.互联网及创业领域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初创企业的环境和资源逐渐完善,鼓励创新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2.金融及管理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及管理领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金融和企业领域寻求职业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国际化企业中担任高管职位,获得更高的薪酬和职业发展空间。
3.科技及研究领域科技领域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是从医疗保健到能源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留学归国人员在科技和研究领域拥有着更多的优势,如在国际上获取了更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操作技术,能够独立进行国际领域的研究合作。
留学归国人员调研情况汇报

留学归国人员调研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
他们在海外留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归国人员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汇报。
首先,我们发现留学归国人员的专业领域多样化。
调研结果显示,留学归国人员涉及的专业领域涵盖了科技、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以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比例较高。
这些留学归国人员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其次,留学归国人员在国内的就业和创业情况良好。
调研显示,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选择在国内就业或创业,他们在国内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留学归国人员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为他们在国内的工作和创业带来了优势。
此外,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的发展充满信心。
调研结果显示,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同时也看到了国内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因此,他们愿意为国内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在国内的就业和创业情况良好,为国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留学归国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国内的发展充满信心,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留学归国人员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来华留学统计

来华留学统计介绍来华留学指的是外国学生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行为。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体验中国的文化与教育资源。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来华留学的统计情况。
来华留学人数统计历史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开放给国际学生。
最初的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学生也选择来华留学。
根据统计数据,来华留学生的人数逐年增长。
中国目前的留学生数量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有超过50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
来华留学生的国别分布主要来源国家/地区中国接受留学生的国家/地区分布广泛。
以下是一些主要来源国家/地区的留学生人数:1.亚洲地区–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2.欧洲地区–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3.非洲地区–尼日利亚–埃及–坦桑尼亚–南非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分布来华留学生选择的专业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专业领域:1.工程类专业2.经济与管理类专业3.医学与生命科学类专业4.语言与文学类专业5.文化艺术与设计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兴趣、就业前景和国家发展需求等。
来华留学的原因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中国的一些大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使留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文化体验与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国家,吸引了许多留学生前来体验其独特的文化。
学生们有机会学习中国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特色艺术形式,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就业和发展机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许多留学生在中国的大城市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或者选择继续深造并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留学生回国现状中国留学生回国现状近日和朋友聊起一个问题,觉得很有意思深究下去。
这个问题是:清末民初那个时候中国积贫积弱,中国出去的留学生大部分回国,尤其是精英分子基本上全回来了,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力已今非昔比,为什么中国出去的留学生90以上不回国,反而削尖脑袋丢下一切尊严去混一个外国的绿卡?如果这是一个大范围人群统计,那就不能简单地用“爱国情结”来解释了。
毕竟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因为爱国等意识形态而放弃现实利益的人都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是被利益驱使的,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极度贫弱时留学生大部分回国,而现在中国发展了却有了普遍的崇洋媚外的倾向?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显然不能用单一化的归因来解释。
简单搜索了一下,似乎也没有什么专项研究来进行这方面的对比。
于是我就来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1.民族文化自信一个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自信的民族和国家,很显然会片面地认为不如人,从而造成崇洋媚外的倾向。
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须接纳自己民族文化的本相。
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自然成立:一个否定、不接纳自己民族文化本相的民族和国家,就不会对本民族文化有自信。
这一点在历史上的典型例子是日本开国明治维新时代著名的“脱亚入欧”论。
虽然客观上起到了破除日本社会盲目自大的态度、愿意学习西方科技的正面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则是彻底否定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本相。
二战之前军国主义的膨胀、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曾经使得日本人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了民族自信,然而二战的战败,使得日本再次彻底失去民族自信,并因着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而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
其典型的例子是二战战败后美国驻军,日本为了获得美国的保护,竟然以国家名义动员日本妇女给美国大兵做慰安妇。
时至今日,尽管日本长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日本在多项科技领域已经不弱于甚至强于美欧,日本社会仍然以获得西方的承认为荣,在日本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崇洋媚外的情结。
用这个原理,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
清末民初,中国人仍然有“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当时出国的留学生(都是优秀人才)多持有一种观点:我们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因为持有这种“中华优秀”的思想,那时的留学生中华文化本位持守得很好,没有否定自我的文化,仍成,要想改掉也得几十年的时间。
2.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程度一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做决定是依据自己的快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倾向于生活在更“爽”的地方。
如果在国外活得比国内爽得多,那么留学生大多数自然愿意留在国外而不回国。
如果回国更爽,当然就愿意回国。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最近中国的明星科学家施一公,有人评价他,先是在中国呆着不爽,所以出国了,后来在国外呆着更不爽,于是回国了。
在西方社会,一张亚洲脸足以让欧美人竖起“非我族类”的墙,从而几乎不可能被接纳进入主流社会。
同时,当时中国国力孱弱,中国人被严重歧视,例如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华人在餐馆里面做服务生,要跪着给美国人服务,直到朝鲜战争新中国打平美国为止,在美国的华人服务生才站起来了。
在南非,1964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之前,华人是与黑人一起被白种人种族隔离和歧视的,直到原子弹爆炸,中国人才可以和白人一起坐在公共汽车的前排。
由于新中国几场战争打下的基础,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虽然仍然不可能上升到一等公民,但比起以往“东亚病夫”的形象已大有改观,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程度已经大大降低。
总而言之,现在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比起老前辈们要过得爽得多,自然不如老前辈那样愿意回国。
3.孤寂感人是社会动物,一个脱离社会的人,是不会心理健康的。
一个人有与人交流的需要。
外向或内向的性格只能改变这种性格的强弱,而不可能抹杀这种需要。
清末民初,中国人学外语是一件非常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因为那时没有系统的外语教材,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传教士先学习中文,然后教授中国人外文。
当时,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机会,例如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代赴美劳务输出的那些中国人(主要是中国南方人),绝大部分都没有系统学习英语,从而聚居形成显著的相对封闭的亚文化圈(这也就是现在美加等国许多唐人街的前身),仍然用家乡话(主要是广东话)交流,以至于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去美国可以不懂英语,但不能不懂广东话”之说。
那个年代出国留学(而不是劳务输出)的人,虽然努力学习外语,但出国之前一般只具备最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以至于初到外国,交流非常困难,而且找不到老乡,只能靠自己。
因此即便几年之后外语水平提高一些了,这段过程的痛苦性要远远大于现在。
同时,主流社会的华人极少,且由于当年通信手段落后,几乎没有层次相当的华人可以交流,因此文化孤寂感极强。
现在,随着外语教学的突飞猛进,许多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已经能说较为流利的外语,因此在国外的适应困难程度明显降低。
虽然由于种族的关系,华人仍然几乎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但现代电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华人生活在一定的网上虚拟社区里,孤寂感就没有以前那么强。
也就不那么期望回国。
4.生活水准的国内外对比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一个较为广泛的群体里,大部分人是利益导向的(也就是说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谁给钱多就呆在谁那里,哪里生活富裕就呆在哪里。
因此,国内外生活水准的对比,就成为留学生去留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清末民初,能出国留学的人群不但学识很高,而且出身贫寒的极少。
他们在国内过的生活属于中上。
再加上在那个时代,中国中上层的人们生活需要的东西其实也并不多,不需要各种家电汽车,居住条件也往往不错(祖传的大宅比比皆是),不需要像底层人民一样做又脏又苦的活。
到了国外,混得好了也就是坐上比马车快不了多少的汽车,混得一般的住可怜兮兮的小房子甚至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为了生存被迫去做产业工人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几乎没有(参考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打工时的经历)。
而他们回国,往往就会被委以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出国的经历,也就给他们镀了一层金,使他们身价百倍。
当然他们就愿意回国。
其实建国初期,由于人民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社会上普遍弥漫的理想主义氛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其实比被战火破坏的欧洲差不了太多。
以科技实力来讲,中国也不落后欧美很多,例如当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管计算机、两弹一星等,其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前列。
60-70年代,中国由于文革,经济凋敝,科技更是发展无门(除了航天、核武器核潜艇以外);而欧美则是黄金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冷战对峙时被逼着高速发展的科技,都将中国远远甩到了身后。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留学生发现,哪怕是在欧美底层的人民,其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资源和生活水准都比中国的中高阶层要好。
中国在文革之后,随着70年代末中国社会对知识的重新尊重和重视,“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的共识。
能上大学的优秀人才里面,很多是非常努力刻苦的出身贫寒的人。
这些人出国了之后,反差就更是强烈。
这就直接造成了80年代出国的那批留学生不愿意回国。
中国人本来就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再加上当时中国必须依赖美国去抗衡苏联的军事压力,因此对留学生生活的报道也是片面地报喜不报忧,造成了社会上的错误的刻板印象,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在国内随便什么垃圾,只要出国了就能锦衣玉食。
到了后来,有些留学生甚至因为父母的压力而不敢回国。
5.留学生平均素质和欧美国家的政策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如果一个人群人数很少,那还有可能是高水平的精英团体;如果一个人群人数很多,那平均水平就一定不会很高。
这个稀缺原理同样适用于留学生群体。
清末民初的留学生非常少,因此几乎都是精华,目光远大壮志凌云者不乏其人。
而现在每年留学生数以万计,甚至有一种说法,外地优秀人才都跑到北京了,北京本地的人只好出国了。
当一个社会中许多人都可以出国的时候,整体水准必然下降。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留学垃圾”的报道,从侧面折射出随着留学门槛的降低,留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准下降。
80年代出国的那一批人,留在美国的在90年代已经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例如尽人皆知的intel奔腾处理器,据以前看过的discovery的报道,其核心设计团队2/3是留美华人;而90年代出国的那一批人,到现在有如此级别贡献的还没听说过。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都必须歧视性地保护本国公民的利益,有时甚至需要歧视性地保护本族的利益,才算是一个对本国人民负责任的好政府——至少人民会愿意选这样的政府。
所以,欧美国家一向的政策就是引进别国人才为本国服务,但不能冲击到本国人的利益。
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制外国人在学术领域的升职。
比方说,在美国,一个华人想混到assistantprofessor(助理教授,类似国内的讲师,但可带博士生)并不算不可能的事情,但再往上爬到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和fullprofessor(正教授),就几乎是难于登天了,不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第二代优秀精英断难得到。
许多在国内招摇撞骗的华人美国“教授”,其实是researchassistantprofessor,researchassociateprofessor或adjunctassociateprofessor之类。
这前面加上的修饰词就彻底改变了“教授”的性质,说穿了也就是实验室管理员或技术支持,不算在大学教员编制中,不能带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资格独立做项目,必须依附于教授,徒有教授虚名而已。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在国内招摇撞骗的“基因皇后”陈晓宁。
而这也就是绝大部分留学生能在美国学术界混到的最高职称。
在德国也是一样,我所认识的一个华人科学家,80年代末想尽办法搞到了德国国籍,然后申请汉堡大学的教授职位,从公开发表的论文看其学术水准比竞争者高出很多。
最后汉堡大学校方开会,拒掉了他的申请,理由是“我们怎么能让一个外国人来教导我们德国人的下一代呢?”放眼欧洲学术界,非欧盟人做教授那真是屈指可数,而且其学术水平也普遍平平,难怪有人说他们多半是通过政治关系搞到的职位。
说得简单一点,中国人到了欧美,欧美人才不把你当什么“优秀人才”来看待呢,你就是给欧美人做高级苦力的。
那些重活、累活、无聊活、接触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活,本国人不愿意做,统统扔给中国人和印度人做,给一点小钱说是“助教、助研”,顶多再给个绿卡,就能让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乐得屁颠屁颠的。
我说欧美人这般恶毒不是没有根据,除了听说美国那边的一些报道以外,我亲身工作过的马普生化所,我在放射性实验室工作了2年,实在是记不起来有任何一个德国人进过放射性实验室。
我报告马普大老板说放射性实验室里的防护板失效不能挡住核辐射(我的实测结果,辐射剂量可以超标10倍),结果被他公开痛骂一顿说要么去做实验承担辐射风险要么就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