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铜镜

合集下载

汉唐考古教学大纲

汉唐考古教学大纲

《汉唐考古》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汉唐考古》是为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汉唐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历史考古学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研究历史的能力,加强对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中国汉唐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将秦以来的历史考古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阐明中国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价值及意义,以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时数每周三学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外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概论教学要点:历史考古学的定义、内容、研究方法;汉唐考古的分期与分区。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考古学的基本涵义(1学时)历史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节汉唐考古的分期与分期(1学时)汉唐考古的分期及依据;汉唐考古的分区。

第二章秦汉考古教学要点:秦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发展及特征;秦汉墓葬的随葬品的演变;秦汉时期的都城和其他建筑遗址;简牍文书。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学时)秦汉考古的断代与分期;文化分区第二节遗址的调查与发掘(2学时)咸阳城、长安城、洛阳城等都城遗址;内地与边境地区的县邑遗址;聚落遗址;长城、障塞亭燧遗址及其他。

第三节秦代墓葬(2学时)秦始皇陵、秦代墓葬。

第四节汉代墓葬(2学时)两汉时期的帝陵与诸侯王、列侯陵墓;两汉时期墓葬的分类,葬具、葬俗和随葬品。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器物(2学时)秦汉时期的漆木器、陶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玻璃器和金银器;简牍、帛书;碑刻;货币;度量衡。

第六节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学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汉代遗存;新疆地区的汉代遗存;西南地区的汉代遗存;南越国的墓葬与遗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考古教学要点:中原、南方、东北、北方和新疆等不同地区的墓葬特征;瓷器与瓷窑的特征;佛教遗址及石窟寺。

会稽铜镜和湖州铜镜的鉴藏_周新华

会稽铜镜和湖州铜镜的鉴藏_周新华

分类号:BFAC美术报/2001年/02月/17日/第008版/鉴赏与收藏会稽铜镜和湖州铜镜的鉴藏周新华会稽铜镜和湖州铜镜均属浙江铜镜,然铜镜在浙江何时出现尚难断定。

从“沉鱼落雁”这个典故来看,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尚未出现,以至于美女西施还只能临水照面,鱼被西施的美貌所慑,都沉到水底下去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西汉中叶以后,昭明镜、日光镜和四螭镜较多,东汉的尚方规矩镜更多。

这么多铜镜在浙江出土,很难说都是外地流入的。

此外出土最多的是东汉至西晋时的画像镜、神兽镜和龙虎镜,其主要产地从铜镜铭文来看,是在吴、会稽和武昌。

东汉会稽铜镜会稽即今绍兴,春秋战国时,为越国都城。

后代遂将会稽所产铜镜称为会稽镜。

会稽铜镜在东汉早中期兴起,有其历史原因:一是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东汉初年,由于“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以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

人口的增长,使得铜镜的需要量大为增加;二是会稽一带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越绝书》卷十一曾载,“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从调查来看,绍兴平水附近有桃红兵康铜矿,绍兴兰亭谢家桥有大焦岭铅矿,上虞东关银山坝有铅矿,诸暨铜岩山有铜矿,都是古代开采过的。

《嘉泰会稽志》并载在县东五十里的锡山,越王曾采锡于此;三是古会稽地区自古即有发达的冶炼技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国即以铸剑著名,青铜兵器冶铸技术甚至远超中原。

综上种种,从需求、原料、技术几方面保证了会稽铜镜铸造的先决条件。

会稽铜镜中,最有特色的是画像镜和神兽镜。

画像镜以神仙车马画像镜和历史故事画像镜两类最具典型性。

从考古出土情形看,浙江东汉墓葬中出土车马画像镜较多,表明这种铜镜于东汉较为流行。

车马画像镜中的车马形象非常生动,拉车的骏马有三匹、四匹、五匹、六匹、八匹不等,矫健的骏马,或昂首飞驰,或回头嘶鸣,“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车子的顶篷大致分两种,一是卷棚式,下部平坦,一是四坡顶,翼角起翘。

青铜器观后感

青铜器观后感

青铜器观后感第一篇:《学习《中国古代青铜器》有感》学习中国古代青铜器有感青铜器是人类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

以铜为主的金属工具的问世,使人类文明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冶金技术和金属制品和广泛应用,同人类文明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侗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自身。

首先,能在大二下学期学习到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知识,我觉得受益匪浅。

“大房”和“小房”两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使我对青铜器,尤其是铜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遗憾的是在实验室我们并没有真正动手做些什么复杂的实验,印象最深的便是通过摔击声音辨别铜钱的真伪。

在课后,我查找了一些关于铜镜辨伪的资料,权当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了。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视窗。

随着仿造技术越来越高明,仿冒的古铜镜越来越多。

古玩店、地摊上充斥着许多仿品,因此收藏者必须要有过硬的辨别眼力,通过对各时代铜镜的了解,掌握仿冒古铜镜的特征,来辨别真伪。

一、仿造古铜镜的方法从文献史料和实物资料看,从宋代开始就出现。

仿造古铜镜的现象,只要掌握一定的铜镜鉴定知识,掌握各个不同时代铜镜及仿镜的特征,了解仿造古铜镜的方法,鉴别仿制铜镜并不太难。

(一)按真古铜镜造假法青铜器观后感古董商们按照古铜镜的形制、纹饰制造了一些仿古镜。

战国铜镜鉴赏

战国铜镜鉴赏

. All Rights Reserved.2铜镜的起源铜镜是古代梳妆用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绚丽的工艺品,也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极为重要并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

它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判断墓葬和遗址时代的一个实物依据,我国铜镜起源悠久。

还有学者1.战国 青铜镜2.战国 云雷地纹镜1黄金期。

这个时期铜镜不仅数量大,种类繁多,分布较广,而且镜形新颖,纹饰繁缛,制作精细。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具时代特色。

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

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失。

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3 456. All Rights Reserved.7.8.9.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著名铜镜鉴定专家孔祥星先生把战国铜镜按纹饰划分为以下几种:1.素面镜和弦纹镜(图1) (1)素面镜:镜背无纹饰和铭文。

(2)弦纹镜:简单的圆圈纹。

2.地纹镜(图2)特征:以图案衬地的花纹为主题纹饰。

类型:(1)羽翅地纹:羽状(羽毛形状)地纹。

汉唐考古参考书目

汉唐考古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一、著作类(以出版年代为序)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孔翔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肖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8年。

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

宿白:《隋唐城址类型(纲要)》,《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建立三十周年纪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在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年。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宋辽金时期花鸟纹铜镜分类研究

宋辽金时期花鸟纹铜镜分类研究

宋代 单花镜 出土实物颇 多 ,如成 都 汉文化来说 , 缺乏厚实的艺术底蕴 , 从而 呆板 ,且脖颈变得粗短 。
花枝镜
蕃草纹镜…。此花纹与宋镜 明显不 同 .分
宋 辽 金 铜 镜 以 写 实 性 花 枝 作 为 装 饰 别 用 双 圈 双 弧 纹 将 铜 镜 分 为 三 区 。 扁 圆
时人们喜闻乐道 的各种人物故事。 宋代铜 题 材 的 明 显 增 多 , 丹 、芙蓉 、桃 花 、菊 钮 , 形 钮 座 . 外 为 素 区 .中 间为 一 周 牡 花 座
宋 代 缠 枝 花 镜 的 主 体 装 饰 , 多 表 现 与表现技法均与辽镜相 同 . 应是承袭辽镜
镜 的装 饰题 材 及构 图布局 更 丰 富更 有 代 表 为各 种 不 同形 式 的花 枝 、 瓣 、 枝 细 叶 而 来 , 纹饰 比辽 镜 粗 糙 。 林 汪 清 罗 子 花 弱 但 吉
外 镜 装 饰 纹样 呈现 出 的 写实 倾 向 , 为 其 区 花 荷花等 ,成为花枝镜 装饰 的主流。花 连 绵 的 蕃 草 纹 双 勾线 描 , 区为 花 叶 圈 成
可分为缠枝花 点纹 高平沿。 花纹清晰 , 纹饰 工整流畅 . 别于汉唐铜镜 的一个重要特征 。 辽金作为 枝镜根据花枝 布局 的不 同 ,
装饰纹样上 , 唐代盛行 的将镜背装饰完美 铜镜纹样的演化状况及相互关系。 无缺的各种珍禽 瑞兽 、 奇花异草 . 在宋代

纹。
辽 代铜镜 中还见有 一种分 区式缠枝
铜 镜 中已鲜 有 出现 . 而 代 之 的 是 人 们 在 取 日常 生 活 中 经 常见 到 的花 鸟 虫 鱼 , 及 当 以
( )分 花镜 二 分 花 镜 . 名折 枝 花 镜 . 一 花 枝都 或 每 手 法 在金 镜 中颇 为流 行 . 河北 曾 出土 很 多 镜 【{ 1 ) 目 图 0 ,镜 形 为 八 角 形 。

淄博市博物馆藏铭文铜镜赏鉴

淄博市博物馆藏铭文铜镜赏鉴

淄博市博物馆藏铭文铜镜赏鉴作者:谭秀柯赵冉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5期銅镜起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种类众多,蔚为大观,一直被收藏者和研究者所关注。

其中,铭文铜镜特色鲜明,有图案纹饰与铭文并存者,“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也有单纯以铭文为装饰的,寓意吉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不同时代的铜镜铭文内容各异,反映了各时期的时代风貌和思想特征,是记录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印记。

淄博市博物馆收藏历代铜镜上百枚,上至汉唐,下至明清,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涵盖了中国铜镜的兴起、鼎盛辉煌至衰落的各个阶段。

本文选取部分馆藏铭文铜镜精品进行介绍,请方家赏鉴。

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图1)直径11.9、镜缘厚0.4厘米。

圆钮,四叶纹钮座。

出土于临淄商王村M32。

座外铭文方格,格内四角饰对称三角形,四边各两字,右旋读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格外近镜缘处饰有一周细弦纹。

方格外四角各伸出一茎,两侧垂有叶片与茎相连,四边中央各饰一乳钉,其上有一花苞,乳钉两侧各有一对称连叠草叶纹,四区共有四乳8组草叶纹。

淄博为齐国故都,临淄是战国和两汉时期中国的重要铸镜中心之一,考古出土的此期铜镜也最多。

西汉日光圈带铭文镜(图2)直径8.1、镜缘厚0.4厘米。

圆钮,圆钮座。

镜钮外两组栉齿纹之间为一圈铭文带,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间用符号“e”点缀。

日光铭文镜为汉代数量最多的一类铭文镜。

西汉昭明连弧纹镜(图3)直径10.1、镜缘厚0.5厘米。

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内向八连弧纹。

其外两周栉齿纹为铭文带,铭文为“内而清而以而昭而光而象而夫而日而月”。

西汉昭明连弧纹铜镜(图4)直径10.5、镜缘厚0.4厘米。

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凸圈带和内向八连弧纹,其外两周栉齿纹间为铭文带,铭文为“内清以日月心忽而扬忠然雍塞不泄”。

西汉昭明连弧纹镜(图5)直径12.7、镜缘厚0.5厘米。

“黑漆古”铜镜与腐殖酸富集说

“黑漆古”铜镜与腐殖酸富集说

“黑漆古”铜镜与腐殖酸富集说作者:王安坤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5期摘要:青铜器经过漫长的地下埋藏,其表面与水、氧气、土壤等相互作用生出铜锈。

铜锈大多黏着在器物表面,形成粗糙的凹凸面。

但在中国出土的铜镜上,常常出现一层平滑、诱人的黑色表面,人们把它叫作“黑漆古”。

对于“黑漆古”铜镜的研究,宋代即已开始[1]。

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土壤腐殖酸对“黑漆古”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这一观点。

本文从“黑漆古”成分结构、腐蚀机理及形成原因入手,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大家讨论。

关键词:黑漆古;富锡青铜器;腐殖酸古青铜镜是古代妇女梳妆照面的实用器物,亦可作辟邪之物悬挂于高堂之上。

无论如何,“光亮照明”是其必不可少的特性。

中国最早的青铜镜是在青海省贵南县出土的夏代铜镜[2],从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一直延续到清代(1616—1911)。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很重视这些青铜镜。

“黑漆古”铜镜(图一)是一种表面漆黑发亮的古铜镜。

这种铜镜,主要发现于战国至汉唐时期的长江流域。

同一时期,北方铜镜表面多呈灰白色,俗称“水银古”或“水银沁”。

南方地区也有表面呈乌绿色的铜镜,称“绿漆古”;也有的为铅黑色、灰黑色,谓“铅背”[3]。

旧乐浪郡和日本也有出土[4]。

此外,还有很多不属于铜镜的黑漆古器物,著名的青铜珍宝四羊方尊[5]即为典型的黑漆古。

国外学者对中国此类铜镜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将其统称为“黑镜”(因黑漆古较绿漆古、水沁银更为常见)。

但他们所指的“黑镜”,实际上分两类:一种是“黑漆古”铜镜,一种是普通黑镜。

前者表面黑而发亮,有一种玻璃光泽,通常制作于唐以前。

后者色泽乌黑,多发现于唐代铜镜[6]。

一、成分分析与腐蚀机理(一)成分分析1.表层结构分析中国铜镜通常是采用高锡合金制成的,有产生高反光的银色表面。

这些铜镜的组成一般为铜占69%~72%,锡占22%~25%,铅占4%~6%。

另有Al、Ca等元素存在[7](图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钮质地主纹/底纹纹饰铭文镜边特点
新石器齐家文化素面镜最早的铜镜,2面,佩戴用战国带状桥形钮云雷纹,蟠螭纹云雷纹地蟠螭纹镜
初年单弦钮、三弦钮薄有区分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三字一句-四字一句
武昭时期圆钮,博山炉
钮,兽钮
四分法布局,多
为草叶纹,星纹
变化不大
宽平;素缘,内向
连弧纹缘
宣帝至王莽铭文成为主要纹

字体圆,有小篆遗风
日光镜,昭明镜,四乳四螭镜开始
流行,出现透光镜
王莽时期字体方正加宽日光镜,昭明镜,四乳四螭镜;四神规矩镜特别流行,鸟兽带纹镜常见,纪年镜开始出现
初期简式规矩镜和鸟兽带纹镜迅速流行
中期钮开始变得厚
大,更结实耐用
柿蒂纹成为花纹
的主体
规矩镜少见;连弧纹镜、夔凤镜出
现并流行;南方出现和流行神兽镜
、画像镜
晚期除中期镜继续流行外,龙虎纹镜也很流行。

变形四叶纹镜更趋复杂,成为一种兽首镜。

隋到唐高宗
花鸟、植物纹饰
不断增多
铭文带消失,内外区出
现忍冬、蔓草、葡萄纹

瑞兽镜盛行,且瑞兽由静态趋向动

高宗到武
则天
圈带铭文消失
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
枝镜、花鸟镜,突破方形圆形的传
统,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

玄宗至德

禽鸟纹饰完全居
于主要地位;瑞
兽题材消失
对鸟镜,人物故事镜,瑞花镜,盘
龙镜,及特种工艺镜。

德宗到晚唐五代
八卦或卐圈带铭文又多了起来
圆形、方形、亚形镜流行,造型纹
饰技法急剧衰退
四神规矩

钮座上常有长宜子孙四
字,
锯齿纹或波浪纹
西汉
东汉
隋唐
高宗到德宗镜铭大多较短,常见的有“长宜子孙”,“位列三公”,“君宜高官”等反映封建主意识的
吉祥语。

总特点
1.以四乳钉为基点的四分法布局
2.突出主纹,底纹逐渐消失
3.主题纹饰简朴,图案结构简单
4.铭文逐渐成为纹饰的主体部分造型更加丰富,造型也由规整紧密变得活泼开放,揭开唐代铜镜以花鸟为
主题的序幕
唐式铜镜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的时期,也是铜镜富丽灿烂的鼎盛时期,既有艺术美的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

整个铜镜发展的转折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