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典舞教学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笔,它代表着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汉唐古典舞的专业教学中,舞蹈技巧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汉唐古典舞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更重要的是“道”的层面。

在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如何将“道”和“技”结合起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首先谈到“道”,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道”,即一种超越物质世界,涵盖自然、宇宙、人类等方方面面的存在和法则。

汉唐古典舞中的“道”就是通过舞姿、动作、神态等呈现出来的,它反映着古人对自然、宇宙、人类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古典舞中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舞蹈中所蕴含的“道”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心理解每个动作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头部的姿态和颜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情和性格特征;手和手指的姿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情感的变化;舞步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情绪的发展变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细节来感受和呈现出汉唐古典舞中所蕴含的“道”和情感内涵。

另一方面,对于舞蹈技巧的训练也是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技巧的训练是通过重复的练习来熟练掌握动作,包括身体的柔软度、柔顺度、出力和控制力等方面。

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每个动作的情感和内在含义,聆听、观察和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技巧训练手段。

教师应该将技巧的训练和“道”的传达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技巧训练的重要性,并通过技巧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汉唐古典舞中情感和内涵表达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汉唐古典舞中的“道”。

总之,唐汉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和理解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从而达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中国古典舞创新教学探析

中国古典舞创新教学探析

中国古典舞创新教学探析概要:在中国古典舞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动作要领的传授,更要注重舞蹈文化的传授。

教师可以通过将舞蹈情感教学融入到舞蹈的教学、将现代舞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相结合、使用中国古典舞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手段,提高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不仅有传统舞蹈的古典优雅,还传达着当代舞蹈的热情,能極大程度的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典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当前中国古典舞教学存在的弊端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口传身授法”模式,教师主要先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规范进行讲述,再将动作要领进行示范。

这种“口传身授法”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学校的需求,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一)忽视舞蹈情感的教学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训舞者的舞蹈技能,而忽视了对舞者舞蹈情感的教育等。

舞蹈情感是直接影响到舞者发挥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舞蹈情感教学包括舞蹈作品理论的学习以及舞蹈所要传达精神的学习。

正是由于缺乏舞蹈情感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只知道动作要领,舞蹈表现得僵硬、没有神采,不能将舞蹈的精髓传达出来。

因此,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应注重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

(二)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当前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师除了动作的讲解与示范,几乎没有其他的教学辅助手段。

单一的动作的讲解与示范,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就算学生勉强听,最终也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而导致教学的效率大大的降低。

这种机械的单一教学模式,还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只能单方面的接受,并没有真正参与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教学,这是造成中国古典舞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舞蹈教学课后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仅仅是课堂,然而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真正将中国古典舞的本领学到家。

有些学生希望课后进行复习,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课后指导,很多学生课后只能通过记忆进行复习。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汉唐古典舞蹈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汉唐时期,古典舞蹈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汉唐古典舞蹈仍然对现代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地焕发着新的活力。

汉唐时期的古典舞蹈形式主要包括宫廷舞、宴会舞和戏曲舞三种类型。

宫廷舞是宫廷贵族阶层的舞蹈形式,它以华丽、精致的舞姿和音乐为特点,常常被用于宫廷重要的礼仪和庆典活动中。

宴会舞则是在宴席上表演的舞蹈形式,其舞姿优美、轻盈,以娱乐宾客为主要目的。

而戏曲舞是在戏曲演出中使用的舞蹈形式,其动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常常配合歌唱和表演,以丰富戏曲作品的艺术效果。

古代舞蹈形式在汉唐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其在音乐、舞姿、表情以及舞蹈技巧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尤其是在表演形式的改进上,古代舞蹈形式不断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它在表演形式上更加注重整体的气质和感觉的营造,注重舞蹈的内涵和艺术性,不断地创新表演手法和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音乐配合上,古代舞蹈形式也不断地吸收了外来音乐的影响,并结合当时社会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舞蹈技巧上,古代舞蹈形式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技巧和风格。

而在今天,汉唐古典舞蹈形式依然对现代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地焕发新的活力。

随着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传承,越来越多的舞蹈团体和艺术家开始重新关注和研究汉唐古典舞蹈形式,在表演形式、音乐配合、表现手法以及舞蹈技巧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展现出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的魅力和骄人成就。

古代舞蹈形式也成为了现代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现代舞蹈作品中融入了古代舞蹈元素,为现代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古代舞蹈形式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古代舞蹈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浅论汉唐古典舞

浅论汉唐古典舞

浅论汉唐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乐趣,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表演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浅论汉唐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汉唐时期,汉族的舞蹈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经过多代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汉唐古典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对自然、人物、历史等元素的描绘。

这种舞蹈形式传承于后世,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唐古典舞在表演特点上有着独到之处。

首先,它强调身姿和舞蹈动作的协调与流畅,注重舞姿的延展和美感。

其次,汉唐古典舞注重抓住情感和内涵,通过舞蹈表达对自然、人情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汉唐古典舞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舞蹈动作、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搭配完美无缺,展现出华美的艺术效果。

汉唐古典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唐朝时期,舞蹈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宴会的重要娱乐项目,他们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其次,汉唐古典舞推动了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发展。

在汉唐时期,古代音乐和舞蹈形式相互交融,共同演绎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古代艺术。

最后,汉唐古典舞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戏曲和舞剧的繁荣。

在唐朝时期,曲艺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舞蹈成为了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汉唐古典舞在中国古代的辉煌发展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它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于现代的舞蹈艺术中。

现代中国古典舞基本沿袭了汉唐古典舞的形式和风格,并加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

汉唐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汉唐古典舞也在国际间扩大了其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总结而言,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通过表演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精华。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中国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融合了古代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古典舞的专业教学中,除了注重技法的传承和演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其中的“道”和“技”。

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如何平衡“道”与“技”,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古典舞的精髓和内涵。

我们来谈谈古典舞中的“道”和“技”分别是什么。

在古典舞中,“道”代表着舞蹈的内在修养和艺术修养,它是舞者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境界。

古典舞的“道”是指舞者要通过对音乐、诗文和情感的领悟,以及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使自己的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技”则是指古典舞的舞蹈技巧,包括舞姿、动作、步法、转体、表情和情感的展现等诸多方面。

古典舞的“技”需要严谨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舞蹈技巧,舞者才能够在舞台上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在古典舞的专业教学中,对“道”和“技”的传承和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是对“道”的培养。

在古典舞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法,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诗文和情感的独特领悟和感悟能力。

古典舞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领悟和感悟,使他们在表演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对音乐、诗文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增进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内在修养。

其次是对“技”的传承。

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舞蹈技巧训练。

古典舞蹈技巧的训练需要从基础功、舞姿、动作、步法、转体、表情以及情感的展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

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严格的训练,才能够使学生掌握古典舞蹈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现特色。

在训练中,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技术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在舞台上得以完美呈现。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

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学中的“道”与“技”中国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演唱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十分独特,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艺术风貌,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强调“道”与“技”的并重。

“道”在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中是指学习者的修养、素养及舞蹈表现性格的方面。

汉唐古典舞强调艺术家的内涵、个性与人格,其中又以气质修养和悟性为核心,体现出“道”的方面。

汉唐古典舞汲取了古代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精华,让学员通过舞蹈来感悟“道”,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素质,打造精神之美。

在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中,“技”是至关重要的,学员必须对起舞式及其要领、步伐、手势等方面保持高度的关注。

学员们必须通过刻苦练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技”,将舞蹈技术的动作要领及手法娴熟掌握,实现舞者外部特质之美。

这样,学员们才能在表演上达到准确、流畅、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高水平。

在全面地了解“道”和“技”之后,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和“技”的融合。

首先,在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学员应该先掌握道德操守,修养正常,增强自己的悟性,注重悟性与技术的融合。

比如在学习汉唐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中,学员们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自身素质,并注重心理的调节,同时通过练习,不断强化自身身体的素养和协调性。

在培养学员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其音乐鉴赏和舞蹈艺术表现能力,让学员们成为已内涵和外在特质兼备的舞者。

其次,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应该多元化的进行技巧上的实践。

在课程建设上,应根据学员们的实际实力,参考不同的技术标准,制定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教学计划。

对于毫无基础的学员来说,可以从基本的舞步开始,逐步提高学员们的技能水平。

通过多次实践训练,让学员养成优美的身姿,舒展天然、柔韧协调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能加强个人耐性的锻炼过程。

最后,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应该注意方法的规范性。

学员的进展和成长是需要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实践的,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针对学员的特点和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等问题,均需要教练员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掌握,规范科学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道”和“技”之间的融合,让学员赢得更加优秀的表现。

汉唐古典舞基本舞姿

汉唐古典舞基本舞姿

汉唐古典舞基本舞姿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舞姿、优雅的动作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于世。

汉唐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学习汉唐古典舞的过程中,掌握基本舞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汉唐古典舞的基本舞姿。

第一节:正立姿势正立姿势是汉唐古典舞的基础,它要求舞者以挺拔的身体姿势,双脚并拢站立。

双臂自然下垂,五指微张,手掌略微向内,目光平视前方。

整个身体应该保持进退有度,站立稳定,能够保持平衡。

第二节:舞袖动作汉唐古典舞中经常使用舞袖来增添舞姿的美感。

舞袖动作需要舞者融入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舞袖的摆动来表达出来。

在舞袖动作中,舞者需要注意舞袖的摆动幅度、速度和力度的掌控,以及手臂和身体的协调配合。

第三节:扇子舞步扇子舞步是汉唐古典舞中常见的舞蹈形式之一。

舞者手持扇子,通过舞步的变化和扇子的摆动来表达舞蹈的意境。

舞者需要学习不同种类的扇子舞步,如开扇、合扇、转扇等,并且要能够将扇子与舞步的协调进行,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第四节:转身动作转身动作是汉唐古典舞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它要求舞者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身体的旋转来展示舞姿的变化和流畅感。

舞者需要掌握正确的旋转技巧,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使转身动作看起来自然而流畅。

第五节:踏步动作踏步动作是汉唐古典舞中常用的一种动作形式,它要求舞者通过双脚的交替迈步来展示节奏感和动感。

踏步动作包括前踏、后踏、开踏、合踏等不同的步法,舞者需要通过切换步法的灵活转换来达到协调的效果。

第六节:扎花动作扎花动作是汉唐古典舞中常见的手部动作形式,通过手指的屈伸和指尖的捏合来表达花朵绽放的美感。

舞者需要通过灵巧的手部动作和舞姿的协调来展示扎花的美丽和优雅。

第七节:步伐与动作的融合汉唐古典舞注重舞步和动作的融合,舞者需要在表达舞步的同时,将舞姿和动作完美地融入其中。

舞者需要掌握舞步的技巧和动作的优雅,使整个舞蹈显得自然而连贯。

总结:汉唐古典舞的基本舞姿是学习和掌握汉唐古典舞的基础,它们是舞者展示舞蹈技巧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唐风汉韵 长袖善舞』——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文化色彩与表现技法初探

『唐风汉韵 长袖善舞』——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文化色彩与表现技法初探

『唐风汉韵长袖善舞』——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文化色彩与表
现技法初探
王雨;孔祥霞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4(032)005
【摘要】一、引言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经典的舞蹈表演形式,其中袖舞以她飘逸婀娜、端庄华贵、妩媚逍遥的艺术表现力深得历代舞蹈艺术家青睐。

袖舞采用衣袖作为舞蹈道具,表演者通过手臂、腰腹、身肢、手腕等的不同变换,加以力度的控制,让长袖当空,缭绕在舞者周围,忽而抑扬,忽而回旋,忽而徐缓,忽而飘渺,千变万化的衣袖把舞者环绕在中心,让欣赏者如临仙境。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王雨;孔祥霞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艺术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唐风汉韵融古铸今r——西安临潼悦椿温泉酒店设计浅析 [J], 徐燕宁
2.古典舞身韵中徒手训练与剑舞、袖舞训练的比较分析 [J], 张晗
3.论汉唐古典舞的袖舞技法与审美气韵 [J], 李立;徐熳
4.论汉唐古典舞的袖舞技法与审美气韵 [J], 李立;徐熳;
5.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袖舞中的运用 [J], 何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唐古典舞教学初探
摘要:汉唐古典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将其发扬,笔者在此文中针对汉唐古典舞的教学新观简述一二。

关键词:审美;气;脚下训练
一、明确汉唐古典舞的审美
虽说舞蹈是实践的艺术,但在课堂上如若只注重实践而忽略了对理论对历史的真切认识,就很难理解古时人们特别是汉代追求神仙眷侣又不忘追逐现实的生活理想以及高度发达的大唐之雄伟阔达。

首先,纵向把握。

唐时舞蹈居于纯熟地位,但这功劳多半是汉舞蹈的铺垫之功。

汉时舞蹈追求“古拙、凝重”的古君子之遗风,唐舞则讲究“恢弘大气”的谦和之美。

汉时,舞蹈基本是融合在了“百戏”里,因而舞蹈在动作风格上更是受杂技、幻术、武术、气功等的影响,如赵飞燕能做掌上舞。

唐时,舞蹈的恢弘主要体现在宗教上的“儒、释、佛”共荣,舞蹈上的“兼收并蓄”,虽包揽万象但又有其中原自己所独特的风格。

其次,横向对比。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身韵派”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之审美的差异。

“身韵”更多讲究的是儒家中正方圆的圆、曲、拧、倾、含,如射燕、青龙探爪、燕子穿林、老鹰漩涡等,舞者身心流淌出的更是一种古典的含蓄之美;汉唐古典舞则更能体现
道家所推崇的羽化升天的神仙仙境,如果“身韵”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结构是细腻妩媚型,那么汉唐舞蹈则更追求的是块状的粗犷。

如果说“身韵”其动作要在过程中逐节推动而完成,那么汉唐古典舞则是在急旋的舞姿流动中凸显同时在舞姿定型后的再延伸流动。

虽说同样是中国文明下的身体韵律,即便是职业的舞者如果没有专门训练过“汉唐古典舞”,那么也是很难准确、完美得体现“斜塔”、“半月”似的古拙之美的。

二、着重“气”与“力”的训练
“呼吸”是人维持生理机能运转的气息,汉唐古典舞很喜欢用“气”。

因为“气”不仅仅指的是“呼吸”还有“气”、“气场”和“意”、“力”之意。

由“气”产生“意”再到“力”是一个体内自身“气场”的循环。

多个个体的“气场”“不管是静态舞姿还是动态舞姿,无论是延伸还是静止都与气有关。

‘气’在组合训练中的修饰性极强,在两个元素动作完成的过程中,下肢动作的轻重缓急,重心的迈移以及转换和上肢的化解肩胸都需要气息的流动,所有的形、神必须气带才能做到‘脚下生根,意到气到’。

需要明晓的是,气必须在“动势”中塑造与生成才能构成汉唐舞的审美。

在课堂上,“气”的训练,不管是呼吸、屏息、含息、吐息等与动作的表现力直接相关,如:“表现刚劲,要求力量强,幅度大,时间短。

气比较饱满地在身体中,短时间有力地控制和运用,特别是在一个亮相时爆发力强,呼气有一刹那存气的凝聚感;又如表现
柔劲,要求舒缓有序,吸如丝,呼如丝,有控制的延续。

”1教学时,一个舞句最好要一气呵成,这样学生能够迅速模仿教师的一个动作如何连接下一个动作,特别是流动中的“动势”之美,能够把握整个连接动作的风格和感觉。

让学生先体验感受再细致理解(即分解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的身体留下直接不间断的动作记忆。

汉唐舞讲究“气”到“意”到,动作自然就到也体现于此。

如“长虹贯日”这一舞姿,应该要特别强调弓箭步低重心时必须用气带,而不是用大腿肌肉去完成动作的蹲起。

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也应该要高度控制气息,而不是将一呼一吸的气息流畅误认为是一吸一泄气。

气一旦一泄到底再进行下次呼吸时,就没有足够的力了。

因而,气累人累,正如动作不能一蹲到底,需要“气”的掌控——即需要用意不是单纯靠用力。

只有保持气息的高度控制,才能达到一种流动和起伏。

所发散出来的“气”组成一个更大的“气场”,恍若间,行云流水,宛若惊鸿,汉唐舞这是在这种回流与旋转的动势中才使得整个舞台空间(教室)的气场之“气”顿生古朴与豁达,自然朴拙中渗透的典雅之美悠然而生。

三、脚下训练与“动势”的把握
“动势”就像跃跃欲试的动作,是一种“蓄力”,也是舞姿流动形成古拙气韵与审美的关键之所在。

汉唐舞蹈解放了跨部、腿跟,
使得脚下步伐变得流畅。

它在吸收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步伐之上又形成自己所独有的风格特色。

“比如说花辫步:双腿半蹲、绊脚掌立,一腿旁迈、另一腿扫腿。

双腿交替前后扫腿向旁行进。

在训练的过程中,经常加以上肢的配合,如捻花手等。

脚下步子轻快细小,流动性强,上肢的变化随脚下的变化而动,加强我们在脚下灵活上的训练、上肢的配合能力、半蹲的控制能力和绊脚掌能力,能表现出乖巧、轻盈、速度的变化方式等调度。

”2汉唐古典舞步伐弥补了“身韵”脚下单一的问题。

笔者认为脚下控制带动上肢及整个身体产生“动势”,群体的“动势”推动“气”而形成“气场”,气场最终塑造出了汉唐古典舞蹈的恢弘与古拙。

因而,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脚下训练是关键之所在。

以脚为支点控制的力,使整个身体在动作流动中形成斜线倾倒,它改变了不仅仅是身体自身的调度,而且更是斜切了整个舞蹈空间的调度,特别是群舞在大步急旋后形成的动势使得整个空气为之荡漾起来。

轻、乖、活,好似看到树叶落下后的随风飘荡。

才感知到汉唐的浪漫主义——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古时人们的审美。

脚下是“力”之根源,只有把脚下基本功练得足够扎实,才能进一步体悟“气”与“力”,才能在动势的流淌中表现出汉唐时期人们的古朴与浪漫。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学院分院)
参考文献
[1]参见张欢:《浅谈“气”的培养意识在汉唐古典舞训练中的重要性》,载《大众文艺理论研究舞蹈》,104页。

[2]参见王蕊:《浅谈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价值》,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82页,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