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合集下载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理论基础、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方式。

肠内营养支持在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理干预包括预防管道堵塞、误吸和肠道并发症等方面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来促进康复。

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其疾病严重性和治疗侵入性导致的营养需求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治疗手段具有直接向机体提供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完整性、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等优势。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仍面临着管道堵塞、误吸等挑战。

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营养支持疗法的理论基础1.1 营养支持的概念营养支持是一种通过不同途径向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的治疗方法,旨在满足患者因疾病或治疗而导致的营养需要不足的情况。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营养物质的比例和给予适当的能量来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加速康复过程[1]。

在重症患者中营养支持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侵入性这些患者常常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身体耗能增加而摄入的营养量却不足以满足需求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因此,通过营养支持的方式可以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以促进康复进程。

1.2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它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应症。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肠道插管的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达消化道从而被机体吸收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较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感染率因为它可以维持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有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风险。

综述:肠内营养的临床合理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综述:肠内营养的临床合理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摘要:通过搜集近年来关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的文献,阐述肠内营养的概念、优点、分类、临床应用和并发症。

结果发现,肠内营养无论在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安全性和可行性都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支持并不只是单纯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维持细胞基本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并发症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teral nutritionStudent majoring in pharmacy yaqiong zhuTutors: feng wang, lina shangABSTRACT: Through collecting and searching documents and the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enteral nutr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advantages, categori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re clarified. The result is that no matter in the effect, cost, safety and feasibility, enteral nutrition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support of enteral nutrition is not only used in offering nutrition, but also maintaining basic function of cel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organs in patient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ir recovery.Key words: enteral nutri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complication前言: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极为常见,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肌力减退及心理障碍等多方问题,因而住院时间延长,比正常营养者延长至少五天,医药费用增加近50%[1]。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方法与技术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概述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支持,以满足其日常营养需求。
在骨折中,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03
02
01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
严格遵循医嘱
保持清洁卫生
观察不良反应
合理安排输注时间
在输注过程中,要确保营养液的清洁卫生,防止污染和感染。同时,要定期更换输注管道和附件,保持管道通畅。
在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新生儿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儿童营养不良
对于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对于老年衰弱综合征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衰弱综合征
老年痴呆
骨折
在老年痴呆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和延缓病情进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输注时间,确保营养液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利用。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前,应详细了解医嘱,确保营养液的成分、剂量和输注速度等符合医生要求。
控制感染风险:在输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输注管道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定期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症状。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ICU患者病种杂、病情重、治疗手段多,营养支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和肠内营养,近年来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将其禁忌症、开始时间、护理要点、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肠内营养;危重症;护理由于病情原因,ICU患者会出现代谢紊乱、器官功能衰竭、抵抗力下降等症状,而加强营养支持可为高分解代谢的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从而增强体质,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营养方式。

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优越性在于营养物质直接经胃肠道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性,同时有利于维持胃肠道粘膜结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禁忌症对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严重腹泻、顽固呕吐、严重吸收不良的患者,肠内营养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加重病情,待梗阻解除、出血停止、呕吐腹泻缓解方可尝试进食。

2 肠内营养途径2.1经口进食经过咀嚼后的食物更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而ICU 患者因病情原因无法经口进食占多数,对于拔出人工气道、吞咽无障碍的清醒患者应该鼓励经口进食。

2.2经导管进食导管包括鼻胃管、鼻空肠管、胃/肠造瘘管等。

在ICU中,鼻胃管和鼻空肠管较常见。

郑晓倩[1]等学者在比较这两种管道的优点中发现,鼻空肠管可以使患者汲取更多营养物质,更好地改善营养指标,同时置鼻空肠管的患者发生胃潴留和返流误吸的机率较低,因此其安全性也较高。

3 开始时间很多学者对ICU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进行临床探讨[2-5],研究数据显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提高营养指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在2006年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指南中指出,早期肠内营养一般是指入住ICU 24~48 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实施的[6]。

4 输注方式4.1分次间断输注这是传统定时定量喂养,每次鼻饲间隔时间不得小于2 h,每次进食量不超过250 ml,使用此方法不易掌握输注的速度,患者耐受低,容易出现胃潴留、返流和腹泻等并发症[7]。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常出现营养不良和肠道功能障碍,肠内营养支持成为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

主要内容包括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注意事项、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二、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1. 营养不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加速。

外源性应激和营养支持不足也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 胃肠道功能障碍: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不全、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等情况,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利用。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维护肠道功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

3. 消化道肿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较高。

手术后的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弱,较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4. 肠外营养不耐受:通过肠胃管或鼻胃管进行肠外营养,若患者出现不耐受、呕吐、腹泻等情况,可考虑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 食管胃肠置管(PEG):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优先考虑进行PEG置管,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持续时间和安全性。

2.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代谢状态、营养需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

一般情况下,高蛋白、低渣、高能量、多元素配方更适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的速度:初始阶段,肠内营养支持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一般情况下,初期可从20ml/h开始,逐渐增加到目标速度。

4. 肠内营养管路护理:护士需要定期对肠内营养管路进行护理,包括管路固定、管路通畅性检查、皮肤护理等,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是一项关键性的护理工作。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包括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制定肠内营养方案、监测肠内营养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

同时,本文提出了肠内营养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Abstract:Key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ort, nursing progress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及生命活动必需物质需要的治疗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常处于代谢紊乱、应激反应等复杂状态,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预防蛋白质、能量消耗,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是重症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一、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首先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评估应包括物理检查与营养问卷相结合,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食欲状况、肠道功能等情况。

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骨架肌质量指数、体重指数、皮褶厚度等。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了解患者疾病状况、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因素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二、制定肠内营养方案肠内营养方案应依据患者状态、营养评估结果、胃肠道功能情况和医学指南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目前,欧美国家广泛采用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包括肠内营养的量与质量、输注速度、输注时间、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等。

三、监测肠内营养效果监测肠内营养效果是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营养供给量、能量平衡、氮平衡、肠内胃管是否通畅以及营养不良的早期标志物如白蛋白、前清蛋白、预白蛋白等的动态变化情况。

同时,还需要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四、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干预肠内营养支持不良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胃肠道温度、腹泻、呕吐、胆汁反流、肠瘘等。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提出到现如今的广泛应用,概述了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如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分析肠内营养对这些患者群体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对肠内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改进、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以及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为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将展望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肠内营养的历史与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管饲提供单一的营养素,如葡萄糖、蛋白质等。

然而,这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复杂需求。

随着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从单一的营养素转向更加均衡的配方。

20世纪中叶,肠内营养制剂开始出现,这些制剂包含了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制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肠内营养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

进入21世纪,肠内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一方面,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疾病和营养需求的患者。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新进展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新进展

EEN可明显降低外科患者旳死亡率
Lewis SJ,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within 24 h of intestinal surgery versus later commencement of 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Gastrointest Surg,2023;13(3):569-75.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 新进展
肠内营养旳优越性
1. 全方面、均衡,更符合生理,操作简便; 2. 维护胃肠道功能,增进肠蠕动恢复和胃肠激素分泌,保护肠屏障,预防细菌移位,
增进肠黏膜修复; 3. 有利于改善肝胆功能,没有TPN长久应用造成旳肝脏功能障碍; 4. 有利免疫调控 5. 经济又安全; 6. 较PN更易控制血糖
EN联用PN
相比于单一旳PN或EN,两者旳吸收方式不同,机体可经过多种方式摄取营养,尽早 摆脱营养不良旳状态。
一般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方面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目前两者联用在外科临床中旳价值还未得到完全旳体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内营养,护理是关键
EN不同于PN,PN旳患者没有选择权,医生医嘱多少许,患者接受多少;而肠内营 养患者有选择权,当不能耐受时能够拒绝,而为了提升患者旳耐受力,增长用量, 应推广当代,规范,正确旳管饲技术和日常护理
早期肠内营养(EEN)
一项Meta 分析纳入 了6个RCT, 研究24h 内予以患 者早期肠 内营养 (EEN) 相对于 24h后开 始EN,对 患者临床 结局旳影 响
Doig GS,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provided within 24 h of injury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ensive Care Med,2023;35:2023–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

肠外营养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万能的营养良方。

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1]。

随着肠内营养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护理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措施也逐渐完善。

现就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护理;进展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且能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

于是,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从肠外营养多于肠内营养逐渐转向为肠内营养多于肠外营养[2]。

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肠内营养的目的营养支持按营养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

肠内营养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使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这是单纯肠外营养所不具备的作用[3]。

2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2.1适应症:由于肠内营养用于临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适应症尚不规范,普遍认为当病人因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无法经口、和不愿经口摄食,或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且小肠吸收功能尚可耐受时,均可采用肠内营养[4]。

根据近几年来的资料统计, 有以下几种情况[5]:①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术后支持治疗。

②严重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

③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

④老年营养不良、畏食症。

⑥中风、昏迷等管喂治疗的患者。

⑦口腔、耳鼻喉科手术后需流质饮食的患者。

⑧消化管及食管的手术,术中可置胃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从第3 d 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氮平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与生理功能的恢复。

2.2禁忌症:下列情况不宜应用或慎用肠内营养: ①小肠广泛切除后早期(1 个月内) 。

②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腹膜炎、顽固性呕吐或严重急性期腹泻。

③空肠瘘缺乏足够小肠吸收面积的病人。

④年龄< 3 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渗的肠内营养。

⑤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接受大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及糖耐量异常的病人,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高糖负荷。

⑥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病人。

⑦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病人。

⑧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期病人。

⑨没有明显肠内营养适应证的病人。

⑩休克病人[6]。

3 肠内营养液的种类及适用范围随着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营养制剂也不断改进和发展,尤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以下这些物质的添加[7]。

①谷氨酰胺。

其是肠道的主要供能物质,肠道对谷氨酰胺的摄取远超过其它任何一种氨基酸。

尤其在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上。

谷氨酰胺可以减少肠管通透性,预防肠道细菌易位,改善生存。

②精氨酸。

其在机体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免疫和血管张力的调节。

在创伤、感染的严重应激时,补充外源性精氨酸,不仅可填补机体内精氨酸的需求,而且还能促进生长激素及胰岛素分泌,纠正代谢紊乱,减少创伤后氮的丢失,加速创伤的愈合。

③人体肠道的原居菌(乳酸菌、双歧杆菌)。

其能与肠内致病菌竞争,调节肠道菌群,保护黏膜生物屏障,增加免疫细胞活性和抗体量,改善肠道功能。

④水溶性膳食纤维。

长期不能进食患者在行肠内营养初期出现腹泻或便秘绝大多数是因为肠内营养制剂中不含水溶性膳食纤维,进而引起小肠黏膜萎缩所致。

近期,庞晓军[8]等人利用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品——瑞素为主要原料,根据患者病情,再加入氨基酸、葡萄糖、食用植物油等基本营养元素,以乳化技术个体化配制而成一种新型的肠内营养制剂。

经试验证明自配肠内营养液在促进伤口愈合率和提高淋巴细胞计数优于膳食组,同时自配肠内营养液与商品化的肠内营养液—瑞素比较,效果无差异,但自配肠内营养液成本较低。

4 肠内营养的途径4.1鼻胃管及鼻肠管经鼻管饲有将营养物质直接灌入胃或通过幽门灌入小肠两种方法,适用于< 30 天的肠内营养支持者。

由于鼻胃管和鼻肠管创伤小应优先考虑。

鼻胃管喂养的优点是放置简单,胃容量大、对营养液渗透压不敏感,尤其适用于灌注要素饮食、匀浆饮食的病人。

但是鼻胃管对于术后合并胃动力障碍、胃肠吻合口瘘的病人并不适用。

对于可能引起返流、误吸的病人,如老年人、昏迷和有严重食管返流的病人也不适宜。

这时应将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甚至近端空肠,即放置鼻肠管。

现临床常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但前提是上消化道必须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否则可在胃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9]。

4.2胃(肠)造口当病人肠内营养支持>4 周时,应行胃(肠)造口术,可在手术、透视、内镜下完成。

胃造口术容易操作但缺点与鼻胃管相似,易发生返流与误吸,同时对于胃肠吻合口瘘和胰腺疾病病人也不适用。

故临床上以空肠造口较为普遍。

但手术行空肠造口有不少的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坏死、脓肿及瘘。

这些都促使了内镜下空肠造口技术的发展,即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肠造口术(PEJ)。

PEG及PEJ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既减少了传统胃肠减压和鼻饲管带来的呼吸道感染以及食管返流等并发症,又避免了手术行胃及肠造瘘的较大创伤,且无需全身麻醉,恢复快,甚至在门诊也可进行,使营养支持可以在家中长期安全的进行[10]。

5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有一次性投给、间歇性重力滴注和连续性经泵滴注3 种方式。

现临床最常用——连续性经泵滴注,因其不但营养素吸收的效果好,而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王静[11]经实验对照发现应用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液的输入,既可保证营养液以稳定的浓度、均匀的速度输入,又可有效地预防食物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而某些特殊疾病,如王蕊[12]等人则认为对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一次性投给较连续性滴注所引起的呕吐、腹泻、返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因此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不但取决于营养液的质和量,喂养管的类型、大小及管端的位置,还取决于疾病本身的特点。

6 护理进展6.1.心理社会支持:首先告知病人并解释肠内营养的原因、必要性、应用方法、应用阶段的时间长短、可能产生的不适、需要配合的事项;让病人了解肠内营养可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指导要将病人家属包括在内,特别应让亲属了解费用问题[13]。

6.2营养管的护理:①妥善固定营养管。

测量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留在鼻(或造瘘口)外的长度并做标记。

②保持营养管通畅。

在输注肠内营养期间,尤其是输注整蛋白或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液时,每2-4 h用温开水10-20 ml冲洗体内导管一次,体外管道每天更换一次。

较细的经皮造口管或鼻肠管,则用灭菌注射用水经“Y”型管与营养管相连,与营养液同时输注,以达到稀释和冲洗的目的,以防堵塞。

经肠内营养管给药时,先将药物碾碎溶解后注入,再用温开水冲管。

输注管路24 h更换一次。

每次灌注前后用20mL 温开水或温盐水冲洗一次,外口处每日用酒精消毒。

③喂养管标记清楚,切勿把肠内营养液当成静脉输液注入体内。

6.3营养液输注速度的控制:肠内营养时必须控制输注速度,一般输注速度为25-50ml/小时,12-24小时增加25ml,最大速度为100-125ml/小时,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建议使用输入泵维持。

如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减慢输注速度或停止输注。

6.4.营养液温度的控制:营养液输注的温度一般以37-40o C为宜。

夏季,将袋装营养液放在普通室温下避开空调即可。

寒冷季节输注时应先加温。

王冬梅[14]等将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在滴注营养液时使用输液增温器加热,而对照组不使用,营养液温度为室温。

其结果显示,使用输液增温器可以明显减少低温导致的肠管痉挛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6.5 营养液的配制与保存:配制前应先评估肠内营养剂的性状、包装是否完好及有无过期。

肠内营养剂粉制剂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并充分溶解,无凝块,配制浓度要准确[15]。

配好的营养液在室温下放置不超过4 小时, 在冰箱内( 4℃) 保存不超过24 小时。

肠内营养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16]。

6.6 加强基础护理:由于禁食和鼻腔置管,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鼻腔黏膜干燥,易滋生细菌。

为避免发生口腔溃疡、霉菌感染等,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

如发现口腔溃疡、霉菌感染,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7]。

6.7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鼻、咽、食管损伤, 喂养管周围瘘或感染, 喂养管堵塞等机械性和感染性并发症。

经鼻插管者, 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每日清洁鼻腔、口腔,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

造瘘者,注意观察瘘口周围皮肤有无发红、糜烂、感染, 导管周围有无胃液、肠液溢出。

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②误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并发症,临床上最为常见。

首先在进行肠内营养时应抬高床头30-40°,如病情允许可取半卧位。

尽可能使用输入泵连续滴注,但应避免夜间输注, 并定时检查胃充盈程度及胃内残留量。

胃内残留量>100-150ml, 应减慢或停止滴注。

配制及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污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掌握好营养液的“三度”,即温度、浓度、速度,必要时可考虑补充膳食纤维[18]。

严重腹泻者且控制不理想时,应停止肠内营养,建议改用肠外营养。

同时,还应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防止皮肤破溃[19]。

③水、电解质失衡、血糖紊乱等代谢性并发症。

定期测电解质、血糖、尿糖、体重等,并记录出入量。

长期肠内营养病人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应遵医嘱每周或必要时给维生素K 预防。

④其他:如应激性溃疡和吻合口瘘。

一旦胃液呈咖啡色及粪便颜色改变时,应警惕应激性溃疡出血,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同时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

而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减少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20]。

7小结营养不良在住院患者中极为常见,不仅可以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肌力减退及心理障碍等,也能延长住院时间(比营养正常者至少延长5天),医药费用增加近50%[21]。

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和高龄化,如何在临床合理、有效的应用肠内营养,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完善护理措施。

并且更快、更深入地推动肠内营养在家庭、社区的发展,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卫生效益,将成为我们未来最重要的营养课题。

参考文献[1]陈艳秋,孙建琴,宗敏等.住院病人营养不良患病率调查与分析.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1):29-32.[2]王新波,李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策略与途径选择.临床外科杂志.2007,15(9):638-640.[3]曹玉,郑永红,李飞等.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14(1):46-48.[4]王迎春,段丽芳,张丽.浅析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中国药房.2007,18(29):2310-2313.[5]庞晓军,奉涛,罗剑华.肠内营养液个体化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457-1458.[6]秦环龙,杨俊.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的时机途径和制剂选择.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79-80.[7]姚礼庆,钟芸诗,周平红.经皮内镜胃造瘘和小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4):250-253.[8]庞晓军,阚春梅,赵艳芳.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3 种鼻饲方式的比较护理研究.2007,21(1): 57-58.[9]潘仁龙,张晓峰,杜卫阳.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65-167.[10]阳文新,钟正江,申红等.颅脑手术后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6):365-367.[11]王静.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8-20.[12]张艳芳,孙涛.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及护理.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6):572-573.[13]马英莉,冯志红,陈中英.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代肿瘤医学.2006,14(6):766-767.[14]蒋晓松,周新华.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7,7(6):430-442.[15]李增才,王轩,张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的应用探讨.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7):517-519.[16]李月春,伍晓汀,罗婷等.早期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的应用研究.华西医学.2006,21(1):26-27.[17]李忠,巴哈提,李军等.围手术期部分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29-32.[18]叶向红,王新颖,倪元红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与护理.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4):227-230.[14]王冬梅,蔡秋妮. 输液增温器在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7,13(3):278.[20]王艳书,雷玉,孟红丽.肠内营养在外科中的应用及最新护理进展.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99.[21] Troud M,Duncan H,Nightingale J.Guidelines for enter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Gut,2003,52(Suppl):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