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部运行和外部联动状况,探讨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就业问题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数量上的竞争压力

教育部数据显示,“至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但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据了解,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是毕业生总量最大的一年。如果以近几年70%左右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计算,2008年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可能会达到160万。而根据麦可思—盖洛普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7%。

(二)高校毕业生面临质量上的竞争压力

1.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带来的压力。首先,“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带来不稳定的就业状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4.21%的20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态度成了当前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这很有可能引发毕业生到岗后的频繁跳槽及毁约现象,进而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频繁跳槽一方面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增添了障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2.用人单位重视就业能力给毕业生带来压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能力(如专业知识、认知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涉及软性技能(如个人弹性和适应性,合作意识、利益的妥协和平衡能力)。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就业率可以看出,专业的适用性越强,应用性越强,毕业生能力越强,就业率就越高。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软性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尤其强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