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辩证,太好用了

中医脏腑辩证,太好用了

表里脏腑辨证指南

1、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理论依据: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根据不同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概述:

1、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方面。

2、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是火、热、痰、瘀等邪气所致。

3、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变主要表现大小便失常。

4、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一)、心气虚、心阳虚

定义:是指心气不足,心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此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詅,心胸憋闷,舌胖淡,苔白滑,此属心阳虚。

病因:多因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或年老脏气亏虚所致。

分析:临床诊断本证,若见心之常见症状,又见气虚证者,此为心气虚证;若兼见阳虚证者,此为心阳虚证。

1、心脏鼓动乏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强为鼓动,故见心悸。

2、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见气短。动则耗气,故活动

劳累时加重。

3、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

4、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故见面色无华舌淡。

5、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管或脉气不相连接,故脉细弱或结代。

6、心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则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7、心阳虚不能温煦全身,故见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养心安神。

代表方:心气虚——养心汤;心阳虚——炙甘草汤。

(二)、心血虚、心阴虚

定义:

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虚――是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证。若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若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虚证。

临床上诊断本证,以心常见症状,又兼见血虚之证,此属心血虚;若兼见阴虚之证,此为心阴虚。

病因:

1、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

2、阴血不足。

3、情志不遂,耗伤心血或心阴所致。

分析:

1、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2、心血虚,不能上荣充盈于脉,则见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3、心阴虚,心阳偏亢,虚火内扰,故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心阴、补心血、安心神。

代表方:心血虚——四物汤;心阴虚——天王补心汤。

(三)、心血瘀阻

定义: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多为继发于心气虚或心阳虚。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使瘀血内阻或痰浊停聚,而致心脉痹阻。常因为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饮酒而诱发或加重。

证候: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分析:

1、心阳不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血痹阻,故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

2、手少阴心经循肩背而行,故能引肩背内臂。

3、心血瘀阻,故见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4、心阳暴绝,血脉凝滞不通,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治法:通阳化瘀

代表方:瓜蒌薤白桂枝汤

(四)、小肠实热

定义: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多由于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

1、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心移热于小肠,其功能受影响,症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2、热盛灼伤血络,则见尿血。

3、心火炽盛,内扰心神,轻者心胸烦热;重者心烦失眠。

4、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

5、热盛伤津,见口渴喜冷饮。

6、舌红苔黄,脉数,皆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

代表方:导赤散。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概述:

1、肺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2、肺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为气虚和阴虚;实证则由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

3、肺的常见症状:咳嗽、气喘、胸痛。

4、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大肠的病变的病因:饮食不洁;热病后津液耗损。

(一)、肺气虚

定义:是指肺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1、久咳、久喘

2、禀赋不足

3、其它脏腑变化影响及肺

证候: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恍白无华,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

分析:

1、肺气亏虚,宗气生化不足,故咳喘无力,动则气短。

2、气虚功能低下,故气短,面色恍白无华,声音低微,自汗。

3、气虚外卫不固,腠理不密,防御功能降低,故易受外邪侵袭而常患感冒。

4、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液停留于肺,故见痰多清稀。

5、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声低,舌淡,脉虚,均为肺气虚之证。

治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四君子汤。

(二)、肺阴虚

定义: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1、久咳伤阴

2、痨虫袭肺

3、热邪伤肺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

1、肺阴不足,虚火内灼,肺为热蒸,气机上逆,则为咳嗽。

2、肺津为热灼,炼液成痰,故痰少而粘稠。

3、虚火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津液耗损不能上润咽喉,故见口干咽燥。

4、虚火内灼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

5、热拢营阴则出盗汗。

6、虚火上炎则见颧红。

7、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陈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

(三)、风寒束肺

定义: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外感风寒,肺卫失宣。

证候: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

1、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咳嗽。

2、寒属阴,则痰稀色白。

3、鼻为肺窍,喉为门户,肺失宣降,故有鼻塞流清涕。

4、毛窍郁闭则无汗。苔薄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征。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杏苏散。

(四)、风热犯肺

定义: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外感风热

证候:咳嗽,咯吐黄稠痰而不爽,恶风发热,口渴咽干痛,目赤头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

1、肺失清肃、宣降之功,则咳嗽。

2、热灼肺津,则黄稠痰而不爽。

3、肺卫受邪,卫阳抗邪则发热。

4、咽喉为肺之门户,风热上壅,故见口渴,咽喉干痛。

5、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津液为风热所灼,故见鼻流黄涕。

6、肺为华盖其位在上,而舌尖常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故舌尖红。

7、目赤身痛,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犯肺之征。

治法:清宣肺热

代表方:桑菊饮。

(五)、痰热壅肺

定义: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表现出证候。

病因:温热之邪

证候: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发热,胸痛,烦燥不安,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分析:

1、热邪壅肺,煎熬津液成痰,痰热郁阻,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故见咳喘、呼吸气促鼻翼煽动痰黄稠。

2、痰热阻滞肺络则胸痛。血败肉腐化脓,则咯吐血腥、臭痰。

3、热邪阻于内,肺热炽盛,痰热内灼阴液,故身热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

4、痰热内拢心神,则烦燥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热壅肺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六)、大肠湿热

定义:是指湿热蕴结于大肠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

1、饮食不洁

2、暑湿热毒侵犯大肠

证候:腹痛,泄泻秽浊,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分析:

1、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传导失常,故见腹痛,里急后重。

2、湿热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成脓,故下痢脓血。

3、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职,则泄泻秽浊,肛门灼痛。

4、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滑,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七)、大肠热结

定义:是指邪热结于大肠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热邪内盛

证候:大便干结,身热口渴,腹部胀满,拒按疼痛,日晡热甚,口舌生疮,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起芒刺,脉沉实兼滑。

分析:

1、胃肠热结里实,大肠传导难行,故见大便秘结。

2、腑气不通,则腹部胀痛而拒按。

3、里热蒸腾,则身热、口渴。

4、日晡适当阳气旺时,其与邪相争,阴不胜阳,故日晡热甚。

5、热盛伤津则尿赤。

6、邪热上拢则口舌生疮。

7、舌红苔黄而干起芒刺,脉沉实兼滑,皆为燥热内结之象。

治法:清热散结

代表方:大承气汤。

三、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1、脾主运化、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脾病多虚,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及气虚下陷为常见;胃病多实证,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其主要病理。

3、脾病证常见:食入不化,腹胀,便溏,浮肿;胃病证多见:脘痛,呕吐,喛气,呃逆。

(一)、脾气虚

定义: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

病因:

1、饮食不节或失调。

2、过度劳倦

3、其它疾病的影响

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分析:

1、脾气虚,运化失常,故食少纳呆,口淡无味。

2、脾虚失运,消化迟缓,食后脾气反为所困,故食后腹胀加重。

3、脾虚生湿,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水谷齐下,开走肠中,故有便溏。

4、脾虚食少,精微不布,气血生化乏源,不荣润于面,则面色萎黄。肌体失养,则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

5、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脉缓弱等,皆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荣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六君子汤

(二)、脾阳虚

定义: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

1、脾气久虚,损伤脾阳。

2、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

3、命门火衰,火不暖土

证候: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黄,口淡不渴,或肢体困重,或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脉沉迟无力。

分析:

1、脾阳虚衰,运化减弱,故纳呆食少,脘腹胀满。

2、中阳不振,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中冷痛,喜温喜按。

3、阳虚阴盛,温煦失职,故有畏寒肢冷。

4、中阳不运,水湿内盛,水湿流注肠中,故便溏清稀。

5、水湿泛溢肌肤,故周身浮肿。水湿下注,故白带清稀量多。

6、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脉沉迟无力,均为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

代表方:理中汤

(三)、脾气下陷

定义:是指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失常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本证多由久病虚损,劳倦伤脾或脾气不升及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证候:脘腹有坠胀感,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则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头晕目眩,少气无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分析:

1、脾气虚则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坠胀,便意频频,肛门坠重,或脱肛、内脏下垂。

2、固摄无力,故久痢不止,小便混浊如米泔。

3、清阳不升,清空失养,故头晕目眩,少气无力。

4、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脾气虚弱之象。

治法:益气升提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四)、脾不统血

定义:是指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由久病脾气虚弱所致。

证候: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

分析:

1、脾气虚脸于统摄,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肌肤,故见肌衄。

2、溢于肠胃,则便血。

3、溢于膀胱则血尿。

4、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过多,崩漏。

5、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五)、脾胃湿热

定义:是指湿热蕴结脾胃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

1、感受湿热之邪。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

证候:脘腹痞闷,纳呆呕吐,口粘而甜,肢体困重,便溏尿黄,身目发黄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数滑。

分析:

1、湿热之邪蕴于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故见脘腹痞闷,纳呆呕吐。

2、湿热上泛,故口粘而甜。

3、脾主肌肉,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故肢体困重。

4、湿热蕴结,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发黄,

皮肤瘙痒。

5、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故便溏尿黄。

6、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7、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数滑,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化湿

代表方:甘露消毒丹

(六)、食滞胃脘

定义: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虚所致。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喛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饮食,吐后腹痛得减,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分析:

1、食滞胃脘,阻滞气机,故见脘腹胀满或疼痛。

2、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蚀之气上泛,故喛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饮食,厌食。

3、吐后食积得去,实邪得消,故腹膜片痛得减。

4、食浊下趋,积于肠道,则腹痛,腹泻,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秽。

5、舌苔厚腻,脉滑,均为食浊内阻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

四、肝与胆病辨证

概述:

1、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相关。

2、肝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见肝阴、肝血不足;实证多见气郁火盛及寒滞肝脉、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

3、肝病常见症状: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

(一)、肝气郁结

定义: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

证候: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人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或边有瘀斑,脉沉弦涩。

分析:

1、肝主疏泄,以通达为畅,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2、肝脉布胁肋,肝郁则经脉不利,故胸胁少腹胀痛。

3、气郁生痰,痰随气逆,痰气博结于咽喉,故咽喉有异物梗塞感,俗称“梅核气”。

4、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冲任失调,故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

5、肝郁久经不愈,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则成癥瘕痞块,痛经或经闭。

6、舌质紫或边有瘀斑,脉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二)、肝火上炎

定义:是指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

1、情志不遂,肝郁化火。

2、过食肥腻烟酒。

3、外感火热之邪。

证候: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不眠,恶梦,胁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衄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

1、肝火上攻于头,故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肿痛。

2、肝火循经上拢于耳,则耳鸣耳聋。

3、肝硬化火内盛,不能疏泄情志,故急躁易怒,不能藏神,故失眠多梦。

4、火热内盛,肝不藏血,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

5、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眩数,均为肝火内盛之征。

治法:清泻肝火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三)、肝阴虚

定义: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拢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伤阴液所致。

证候:头晕,头痛,耳鸣,胁肋隐痛,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烦燥失眠,五心烦热,潮热餈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分析:

1、肝阴不足,不能上滋于头目,故头晕,头痛,耳鸣。

2、肝阴不足,不能濡养肝络,故有胁肋隐痛。

3、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则两干涩,视物模糊。

4、阴虚内热,热拢心神,故烦燥,失眠。

5、五心烦热,潮热餈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平肝

代表方:杞菊地黄丸

(四)、肝阳上亢

定义:是指肝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素体阳旺或七情内伤所致。

证候: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或面部烘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分析:

1、肝失疏泄,肝气亢奋或肝阴不足,肝阳上拢于头目,故头胀痛,眩晕目胀,或面部烘热。

2、肝阳失潜,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内耗阴血,阴不制阳,阴虚

阳亢,故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滋阴平肝潜阳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五)、肝胆湿热

定义: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感受湿热之邪,嗜酒肥甘,酿生湿热所致。

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恶呕腹胀,小便短黄,大便不调,苔黄腻,脉弦数;或兼见身目发黄,发热,或阴囊湿疹,睾丸肿大热痛,外阴瘙痒,带下黄臭等症。

分析:

1、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故胁肋胀痛。

2、湿热熏蒸,胆气上泛则口苦。

3、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面目周身发黄,发热。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常,故有腹胀,呕恶,大便不调。

4、肝脉绕阴器,湿热下注,则阴囊湿疹,睾丸肿痛,妇人则见外阴瘙痒,带下黄臭。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茵陈蒿汤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概述:

1、肾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充脑,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膀胱主贮尿排尿。

2、肾病多虚证;膀胱多见湿热证。

3、肾病常见症状:腰膝酸软,腰痛,耳聋耳鸣,发白早脱,齿牙动摇,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等。

4、膀胱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闭,遗尿,及尿失禁。

(一)、肾阳虚

定义:是指肾阳气虚衰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所致。

证候:腰膝酸痛,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头晕耳鸣,神疲乏力,

阳痿,不孕,尿少或五更泄,面色恍白,舌质淡胖,脉沉弱。

分析:

1、肾阳虚则骨失所养,髓液不充,故腰膝酸软。

2、阳气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

3、阳气不足,阴盛于下,故以下肢为甚。

4、阳衰精髓不足,脑失所养,故神疲,荋甚则头晕耳鸣。

5、肾藏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其生殖机能减退,故阳痿或精冷,不孕。

6、阳虚气化不及,故尿少,浮肿。

7、阳虚血不达于面,故面色恍白。

8、不能温养脾胃,故五更泄。

9、舌质淡胖,脉沉弱,均为阳虚之征。

治法:温补肾阳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二)、肾阴虚

定义: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拢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久病伤肾,或房室过度,或急性热病后,或情志内伤,耗损肾阴所致。

证候: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形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崩漏,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分析:

1、肾阴虚不能生髓充骨养脑,故眩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

2、肾阴不足,形体失于濡养则形瘦。

3、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干舌燥。

4、阴虚而相火妄动,火拢精室,则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崩漏。

5、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滋阴补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三)、膀胱湿热

定义:是指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湿热之邪蕴结于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证候: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尿浊,或腰痛,少腹拘急胀痛,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

1、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常,在故小便短涩不利,淋沥不尽。

2、湿热下迫尿道,故尿频,尿急,尿赤混浊。

3、湿热阻滞,故尿痛。

4、伤及阴络,则尿血。

5、湿热煎熬津液,渣滓沉着而成砂石。

6、湿热肾府,故腰痛。

7、湿热郁蒸则发热。

8、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阻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八正散

六、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各脏腑之间,生理上互相联系,发生病变时相互影响。凡两个上脏腑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心脾两虚

定义:是指心血亏虚,脾气虚弱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久病失调,或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致心血耗伤,脾气受损所致。

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过多色淡,或崩漏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

分析:

1、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可致心血虚。心血不足,兘化,则脾气变虚,因而形成心脾两虚证。

2、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3、脾气虚,脾失健运,故饮食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

4、脾气虚统摄无力,故皮下出血,月经量多或崩漏。

5、气血生化无源,故经少经闭。

6、舌淡,脉细弱,心脾两虚,气血不充之征。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

(二)、心肾不交

定义: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多因久病伤阴,或房室过度,或思虑太过所致。

证候: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

1、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心阳偏亢,或心火亢于上,内耗阴精,致肾阴亏虚于下,心肾阴阳水火失去了协调既济的关系,就形成了心肾不交。

2、肾水不茖,心火无制,心神不安,故心烦失眠,心悸健

3、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4、虚火内拢,精关不固,故多梦遗精。

5、火旺津亏则咽干,小便短赤。

6、舌红少苔,脉细数则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交通心肾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三)、肝胃不和

定义: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现出的证候。

病因:因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证候: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呃逆喛气,吞酸嘈杂,郁闷或烦燥易怒,苔薄黄,脉弦。

分析:

1、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胃脘腹痛。

2、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吞酸嘈杂。

3、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故性情郁闷,或烦燥易怒。

4、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胃不和之征。

治法:疏肝和胃

代表方:逍遥散

中医基本知识(二)-----脏腑辨证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

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五脏 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二是,并与、。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九】脏腑辨证 ✅【十】辨脏腑并病证侯 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

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

•气虚:无力+动则益甚 •阳虚:气虚+寒 •血虚:淡 •阴虚:热 •津亏:干 (一)辨心的证侯 •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 •2,其华在面——无光泽 •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 •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 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

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 心烦:心有热 1.1 心的虚证 心血虚 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 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 心阴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 心气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 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 心阳虚脱证

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 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 1.2 心的实证 心火亢盛证 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 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 【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 心脉闭阻证

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 痰蒙心神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谓主宰生理活动, 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心是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志失常等病变。 3.心与形窍等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2)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心血瘀滞,则面色青紫等。 (3)心主汗。心气不足,则多汗。

祝华英: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祝华英: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摘自祝华英道长《《黄帝十二经脉揭秘应用》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各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 肝经实证:有急躁易怒,头痛昏眩,两目混浊红赤,或产生吐血衄血。若肝阳上亢,其肝经炽热上冲巅顶,甚则引起瘛昏愦失知。治宜平肝熄风清理肝火。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不畅所导致肝经运行郁阻,使肝气横逆于两

胁下闷胀串痛,并牵连腹背疼痛,抑郁易怒,咽哽干呕,厌食、善叹息。两脉口之“寸部”当涩滞少脉,治宜疏肝理气散郁结。 肝阴亏损:头昏头痛,耳鸣心烦,难以入眠,多梦,小便色黄,口舌干燥少津液。为阴血不足以养肝,治宜滋养肝阴兼培脾肺。 寒侵厥阴:如寒犯肝经而寒气留连,可引起小腹隐隐作痛,妇女易导致少腹气结瘤聚;男子侧痛连睾丸。脉当弦紧迟涩,治宜温经散寒通经。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关于中风偏废之病,现代医籍多列于肝脏,认为肝经主风,按中风偏废的症状,并非属肝经的一经受病,却是人体一个侧面的手,足之三阴三阳机能失调,而一时共虚所引起的突然发病。由于人体是左、右、阴、阳两性组成的一个整体,但人体的气,血可以左、右周流无处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体左、右“十二经脉”的机能运动,是左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左侧的阴阳经脉相交,右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右侧的阴阳经脉相交,故而中风只偏废人体的一侧。 关于中风偏废疾病,当参考前面“解释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肺病的辨证 (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

中医脏腑辩证,太好用了

中医脏腑辩证,太好用了 表里脏腑辨证指南 1、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理论依据: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功能,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根据不同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概述: 1、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异常方面。 2、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是火、热、痰、瘀等邪气所致。 3、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变主要表现大小便失常。 4、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一)、心气虚、心阳虚 定义:是指心气不足,心阳气虚衰所表现出来证候。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此为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詅,心胸憋闷,舌胖淡,苔白滑,此属心阳虚。 病因:多因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或年老脏气亏虚所致。 分析:临床诊断本证,若见心之常见症状,又见气虚证者,此为心气虚证;若兼见阳虚证者,此为心阳虚证。 1、心脏鼓动乏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强为鼓动,故见心悸。 2、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见气短。动则耗气,故活动

劳累时加重。 3、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 4、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故见面色无华舌淡。 5、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管或脉气不相连接,故脉细弱或结代。 6、心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则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7、心阳虚不能温煦全身,故见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养心安神。 代表方:心气虚——养心汤;心阳虚——炙甘草汤。 (二)、心血虚、心阴虚 定义: 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虚――是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证。若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若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虚证。 临床上诊断本证,以心常见症状,又兼见血虚之证,此属心血虚;若兼见阴虚之证,此为心阴虚。 病因: 1、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 2、阴血不足。 3、情志不遂,耗伤心血或心阴所致。 分析: 1、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2、心血虚,不能上荣充盈于脉,则见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3、心阴虚,心阳偏亢,虚火内扰,故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心阴、补心血、安心神。 代表方:心血虚——四物汤;心阴虚——天王补心汤。 (三)、心血瘀阻 定义: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 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

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 1、病因 (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 (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8.痰蒙心神证: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脏 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中医临床实 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肝 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 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 的保证。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 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胆汁分泌 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胃寒、胃热等 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大肠炎、便秘等症 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小 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膀胱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尿液的积累和储存。膀胱炎、尿路感染等症状会导致尿频、尿急等问题。 6. 三焦:上部主化,炁窍之地,下部主化生,緖溼化,中部主调水道。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比较抽象的一个脏腑,主要负责人体内气的运行和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第十单元 细目一 心病辨证 脏腑辨证 (一)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本证 以心悸、神疲与气虚证并见为主要辨证要点。 (二)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 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本证以心 悸、失眠、多梦与血虚证并见为主要辨证要点。 (三)心脉痹阻证的共同症状 瘀阻心脉 痰阻心脉 寒凝心脉 气滞心脉 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刺痛舌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胀痛,发作与精神有关 +胁胀,善太息,脉弦。 (四)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或见神昏,但痰蒙 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 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痰火扰神证则为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既有痰,又有火。 女,52岁。心悸胸闷已 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心阴虚证 E.心血虚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心脉痹阻证的共同症状

瘀阻心脉 痰阻心脉 寒凝心脉 气滞心脉 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 刺痛舌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胀痛,发作与精神有关 +胁胀,善太息,脉弦。 患者,女,30岁。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并见五心烦热,盗汗, 舌红,脉细数。其病机是 A.心气不足 B.心血不足 C.心阴不足 D.心血瘀阻 E.心神不足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有缘人完整版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 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 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 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 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 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 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 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 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一节心病辨证 一、虚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1.主要证候: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主证是心慌,气促,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1)心气虚:兼见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细弱,舌胖嫩。 (2)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面色暗滞,舌质紫,胸闷,心前区疼痛,脉细或结代。 (3)心阳虚脱:兼见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至神志模糊与昏迷。 2.病因病机:病因有四:①年高脏器衰弱(如衰老、冠心病)。 ②风湿损伤心气(风心病)。⑧其他疾病转变(肺心病、心肌炎)。 ④禀赋不足(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因心气或心阳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血脉推动力下降,心脏输出量减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慌气促,活动时心肌收缩力不能适应身体需要而加强,故症状加重。因心搏出量减少,血脉不得充盈,故出现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搏细弱和舌质淡白等心气虚证候。心阳虚,主要为交感一肾上腺系兴奋,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皮肤、粘膜及内脏小动脉收缩,并可引起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出现形寒肢冷,脉有结代,胸闷,心前区疼痛,血运

失常(血流缓慢,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超过5g%时),有唇舌青紫、面色滞暗等心阳虚表现,心阳虚脱主要是小动脉收缩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则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外液外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休克征象,中医也称为亡阳。 3.治疗参考:心气虚治疗宜补益心气,方如养心汤。心阳虚治疗宜温补心阳,方如保元汤。心阳虚脱治疗宜回阳救逆,方如参附汤。 [心血虚、心阴虚] 1.主要证候:心血虚、心阴虚的共同主证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1)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快。 (2)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盗汁,低热。 2.病因病机: (1)心血虚:多因①血生化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继发于失血之后,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③阴血暗耗: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有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血虚不能荣养子上(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故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血虚不能充实血脉(缺血、缺氧反应性引起心率加快),则有心悸、脉细快。(2)心阴虚:多因①热病伤阴,津液亏耗。②体质素虚。⑧虚火内扰。津液耗伤,使细胞外液减少,故出现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则心阳偏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五心烦热、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脏腑兼病的辨证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腑等。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脏腑兼病,并不等同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内在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规律,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则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这样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为复杂。除在前面脏腑辨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外,还有其他脏腑兼病证型(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实际上临床上的病,很多是多脏连在一起的。多个脏同病,特别是病的时间久一点以后,往往就不是一个脏腑的问题。影响到几个脏器。有些病它一来就影响了全身。真正的实热证,有的病位它就不单纯只在肺,只在心,只在肝,可能好多脏腑都受到了影响。阴虚证,肝的阴虚了,那肾的阴还蛮多,未必,肾的阴,肝的阴虚了,那个心阴,肺阴未必还很充足,我们讲都是有全身性的影响。因此,很多病变是兼着存在的。凡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出现了病证,我们就叫做脏腑兼病。 为什麽会出现兼病?实际上就是讲阴虚、气虚、阳虚,痰饮、瘀血等等,很可能都是一种全身性的,多个脏腑都受到了影响的,绝不可能说只有心的气就虚得厉害,肺的气还蛮充足,肾的气很旺盛,脾

倪海厦:学中医必修课: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

倪海厦:学中医必修课: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 一、肝胆病 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一)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 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气有余。“正气”无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气有余,是指的邪气,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即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素问。通平虚实论》既属邪气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人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因此在肝气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木本身,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肝气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变至脾,而使脾气失常。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到肺,使肺气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气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气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气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身,还必须考虑

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从而有利于肝木本身的治疗。如逍遥散之用茯苓,白术,生姜;用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用黄芪,补脾气、肺气,补气行血,即其范例。 (二)肝气不足,则肺乘脾侮 所言不足,并不是邪气不足,邪无所谓不足,邪愈是不足愈好,此所谓不足,是指正气不足,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精气不足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言:“精气夺则虚”既属正虚。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由于人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气不足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木之间互为影响。肝气不足时如此,其余四脏不足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肺乘: 即肝气不足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肺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鼻衄,大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 是脾受到欺侮,即肝气不足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的脾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由上可知,对肝气不足患者,分析和治疗,不仅要考虑肝的本身,也要考虑到肺和脾,以恢复脾肺的正常职能,使肺脾气安,治疗于未病之先,减少对肝的不利影响,而有利于肝病的治疗。如方剂:一贯煎,用沙参,麦冬;方剂温胆汤,用枳实,竹茹等,即其范例。 二、心小肠病 心所胜者为肺,所不胜者为肾,故心气有余,则传肺侮肾。心脏有病,必须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一)心气有余时,传肺侮肾 1、传肺: 心气有余,邪气首先传变至肺,使肺气失常。如心悸、心慌,脉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汇总

熟悉气血津夜的功能和四个基本虚症的表现 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 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 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 + 脉细无力 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 + 血虚证 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 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颧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口燥咽干,便秘溲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 心阴虚:心血虚(心悸怔忡)+阴虚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阴虚内热 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 4 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 + 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溏,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 阳虚证 •脾阳虚:寒象 + 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腹痛喜温喜按、 •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 心病辨证生理功能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 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 2血:面色无华、暗晦; 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 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 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 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概念: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1脾虚生血之源亏乏 2失血过多 3久病失养 4劳心耗血

中医脏腑辨证-肝胆的详细辩证

中医脏腑辨证-肝胆的详细辩证 肝与胆病辨证 (一)生理功能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络胆,系目,交巅顶。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畅达,助脾运化,疏泄胆汁,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有助于女子调经、男子泄精;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胆: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并主决断。 (二)病理特点 肝病:主要病理为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眼部症状、月经不调、阴部症状等。 胆病:主要病理为贮藏和排泄胆汁功能失常,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三)常见证型 肝病:常见证型可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分。 实证:多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经湿热证、寒滞肝脉证; 虚证:多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虚实夹杂证:多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 胆病:常见证型有胆郁痰扰证。 (1)肝血虚证 定义:指肝血不足,机体失养,以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表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唇淡白,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 病因:多由脾胃虚弱,或肾精亏少,血源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等而形成。

①肝血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 ②爪甲失养则干枯脆薄; ③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 ④肝血不足,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 ⑤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⑥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唇、舌,则见面、唇、舌淡白; ⑦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 辨证要点: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定义:指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以眩晕、目涩、胁痛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肝阴虚证 证候表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胁肋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而伤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多服久服辛燥药物,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所致。 证候: ①肝阴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②阴虚内热,则肝络失养,虚火内灼,故胁肋隐隐灼痛; ③阴津亏虚,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④阴虚内热,虚热内蒸,迫津外泄,故见盗汗; ⑤虚火上炎,故两颧潮红; 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象。 辨证要点:眩晕、目涩、协肋隐痛与阴虚症状共见。 鉴别: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 相同点:二者皆有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头目失养的症状。

脏腑辨证笔记,中医初学者必备!

脏腑辨证笔记,中医初学者必备! 导读: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也是我们本次讲稿的重点所在。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天下无疾老师在既往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内生,但总体不外乎寒、热、湿(痰)、燥、风、气滞、血瘀这几种。同样的,这些实邪也可相兼出现。常见的如:风寒、湿热、痰瘀、气血郁滞等。另有一些特殊的邪气,如食积、寄生虫、结石等,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这里不作详细讲解。 中医辨证,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辨别出患者当前的状况,究竟是虚证,还是实证,或者虚实夹杂?虚证,究竟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实证,究竟是痰湿,是寒、是热还是气滞血瘀?下面无疾将上述各种虚证实证中,最常出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列在下面,供大家在实践过程中参考。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行,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

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前面生理一章中曾有涉及,这里再稍作回忆。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至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因此,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若反过来,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时间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既然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正开始。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 这些症状,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地掌握这些知识,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加以背诵,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以下的实证、五脏证,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记忆。不再赘述。 气虚乏力倦懒言, 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 阳虚清冷无力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