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

(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
(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

(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南方医科大学内科复习重点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头痛、乏力、多梦、呼吸困难等.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皮疹、肝脾肿大等。

第一节发热

一、正常温度:

36.3~37.2℃(口温 oral temperature )

36。5~37。7℃(肛温 anus bowel temperature)

36。0~37。0℃(腋温 axilla temperature )

二、发热的病因:

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以感染性为主.

三、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分子量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

如:1)微生物病原体;

2) 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

3) 抗原抗体复合物;

4) 某些类固醇物质;

5) 多糖体成分、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

四、发热的分度:

低:37.3~38℃

中: 38.1~39℃

高: 39。1~41℃

超高:>41℃

五、热型:(知道例子)

稽留热特点:T>39~40℃,24h波动〈1℃

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弛张热特点:T>39℃,24h波动〉2℃,但T仍大于正常

见于:各种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特点: T骤升骤降,间歇期可〉1天,间歇期T正常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特点:T渐升〉39℃,数天渐至正常,数天渐升,如此反复

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不规则热特点: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四节发绀

一、发绀的定义及出现部位:

定义:血中还原型Hb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出现部位:皮肤薄,色素少,毛细血管丰富的皮肤、粘膜部位,如口唇、鼻尖、颊部、甲床.

第五节黄疸

一、黄疸: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见于哪些疾病: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正常值:3.4—17。1μmol/L)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一、引起咳嗽咳痰的相关疾病:

咳嗽,呼吸性、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咳嗽。

咳痰,痰的性质:血痰、粉红色痰(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肿)、泡沫痰、铁锈色痰(大叶性肺炎)、大量脓痰(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痰分三层),恶臭痰(厌氧菌感染)。

二、痰的性状和量:

痰的性质可分为粘液性、浆液性、粘液脓性、脓性、血性等.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时痰量较多,且排痰与体位有关,痰量多时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底层为坏死组织碎屑。铁锈色:大叶性肺炎;果酱样: 克雷伯氏杆菌肺炎;巧克力样: 阿米巴肺脓肿;黄绿、翠绿:绿脓杆菌感染;白、粘稠、拉丝、难咳:白色念珠菌;恶臭:厌氧菌。

第七节咯血

一、

一、定义:

病人自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表现:鼻翼扇动、发绀、张口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有呼吸频率、深度、或节律异常。

二、端坐呼吸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左心衰竭

第九节胸痛

一、引发胸痛的病因:

1、胸壁疾病:带状疱疹、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

2、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气胸、肺炎、肺癌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食道癌

5、其他: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塞

第十一节恶心与呕吐

一、引起呕吐的原因:

1.反射性呕吐咽部刺激、肝胆胰疾病、腹膜及肠系膜疾病其他疾病: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耳及眼科疾病

2.中枢性呕吐:呕吐中枢兴奋阀值↓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癫痫药物或化学毒物作用:洋地黄、抗生素、抗Ca药、有机磷其他疾病:尿毒症、肝昏迷、酸中毒3.神经性呕吐胃N官能症、癔病

第十二节呕血与便血

一、引起呕血、便血的疾病:(呕血的前面已述)

可导致便血的病变有:

(1)上消化道疾病;

(2)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钩虫病等;

(3)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4)直肠肛管疾病;

(5)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第十四节腹痛

一、腹痛的三种基本机制:

1。内脏性腹痛:部位不确切、感觉模糊、伴自主神经症状

2.躯体性腹痛:定位准确、程度剧烈而持续、局部腹肌强直、咳嗽、体位改变可加重

3.牵涉痛:定位准确、程度剧烈、局部压痛、肌紧张、感觉过敏

第十六节血尿

一、知道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的定义:

轻症血尿者尿色正常,仅显微镜下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

出血量多者尿色常呈洗肉水样、浓茶色或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第十七节尿频、尿急与尿痛

一、无尿 < 100 ml/d

少尿〈 400 ml/d

多黄疸尿 3~5 L/d

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叫膀胱刺激征或尿路刺激征.是泌尿道炎症的典型表现.

第二十一节意识障碍与昏迷

一、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

1.嗜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是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

再入睡。

2.意识模糊: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患者处于熟睡、不易唤醒的状态,虽在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

答非所问.

4.昏迷: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尚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对光反射迟钝,眼球不转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生理性深反射和浅反射均消失。

5.: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第二章体格检查

一、正常人肺部叩诊音,病理性叩诊应及相应疾病:

正常人肺部叩诊音是清音。

正常肺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提示肺、胸膜、膈或胸壁具有病理改变存在。

浊音或实音—-肺实变、肺炎、胸腔积液;过清音——气肿;鼓音-—气胸。

第二节一般检查

一、掌握生命征

脉搏:正常人脉搏平均72次/分,正常成人脉搏在安静、清醒的情况下为60-100次/分;老年人较慢、女性较快,夜间睡眠时较慢、餐后活动和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脉搏较快.

呼吸: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18次/分,新生儿约为44次/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

血压: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 舒张压<85mmHg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 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 舒张压85-89mmHg

二、发育与体型:

无力型、超力型、正力型

三、营养状态:

良好、不良、中等

四、意识状态(前面已述)

五、面容与表情

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煽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

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晦暗,目光黯淡.

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1.甲亢病容: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突出、兴奋烦躁

2。粘液性水肿面容:颜面水肿、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毛发稀疏

3.肢端肥大症面容:短骨粗大耳鼻增大

4。满月面容:面如满月、皮肤发红、胡须生长

5。病危面容:面部瘦削、面色铅灰、表情淡漠、目光无神

六、皮肤的颜色变化及各自的临床意义:

(1)苍白皮肤黏膜可由贫血、末梢毛细血管痉挛或充盈不足所致,如寒冷、惊恐、休克、虚脱及主动动脉瓣关闭不全;

(2)发红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以及红细胞量增多所致,见于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等级某些中毒(如阿托品、一氧化碳中毒)。生理情况下可见于饮酒。皮肤持久性发热可

见于库欣综合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发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唇、耳垂、面颊、肢端等,是单位容积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增高所致,可见于心、肺疾病,亚硝酸盐中毒;

(4)黄染常见原因有:黄疸、胡萝卜素增高、长期富有含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药物)。(5)色素沉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硬化、肝癌,服用某些药物如马利兰,妊娠斑、老年斑。

(6)色素脱失:白癫、白斑、白化病。

七、淋巴结

应用规范手法按一定顺序进行检查,避免遗漏,检查内容包括部位,大小与形状,数目与排列,表面特性,质地,有无压痛,活动度,界限是否清楚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炎、牙龈炎;

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壁、乳腺的炎症;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会阴、臀部、小腿感染;

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肺癌、支气管癌;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胃癌、食管癌;

全身肿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

一、头颅:

1.小颅:囟门、颅缝过早闭合

2.尖颅:失状缝与冠状缝过早闭合

3.方颅:小儿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4.巨颅:脑积水

5.长颅:Manfan综合征及脂端肥大症

6.变形颅:变形性骨炎

二、扁桃体肿大的分度标准及临床意义:

分度:未超过咽腭弓者为I度;超过咽腭弓者为II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III度.

临床意义:扁桃体红肿——急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上有白膜且不易剥脱-—白喉。

第四节颈部检查

一、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二、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标准及原因:

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I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II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即为III度.

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瘤.

三、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向健侧移位:见于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单侧甲状腺肿大。

向患侧移位: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

第五节胸部检查

一、胸部体表标志

二、胸廓: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较左右短,两者的比例约为1:1。5

三、潮式呼吸、间歇性呼吸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间歇性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呼吸都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潮式呼吸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大脑病变颅内高压引起中枢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间停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

四、触诊:

1。胸廓扩张度: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

2.语音震颤的增强和减弱的情况:

a)语音震颤的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

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4、胸膜高度增厚黏连;5、胸壁皮下气肿。

b)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1、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如大叶肺炎实变期等;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

腔,如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

3。胸膜摩擦感

五、肺界叩诊:正常肺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鼓音则为异常叩诊音,提示肺、胸膜、膈或胸壁有病理改变存在。

六、正常人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为一种叹息样的或柔和吹风样的“fu-fu”声,在大部分肺野内均可听及.其音调相对较低。吸气时音响较强,音调较高,时相较长,呼气反之。

(2)支气管呼吸音: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颇似抬舌头后经口腔呼气时所发出“ha”的音调。吸气相较呼气相短,呼气音较吸气音强而高调,吸气末与呼气始之间有极短暂的间隙.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胸椎附近均可听及。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为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特点的混合性呼吸音。其吸气音的性质与正常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调较高且较响亮。其呼气音的性质则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但强度稍弱,音调稍低,在吸气与呼气之间有极短暂的间隙。正常人于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以及肺尖

前后部可听及。

七、异常呼吸音:

八、干罗音、湿罗音出现的情况:

干罗音: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端流所产生的声音。

双侧肺部干罗音: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

局限性干罗音:支气管内膜结核、肿瘤.

湿罗音: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脓液,形成水泡破裂的声音。

局限性湿罗音:肺炎、肺结、支气管扩张;

两侧肺底湿罗音:心衰、支气管肺炎;

两肺野满布湿罗音:急性肺水肿、严重支气管炎.

九、心脏检查:

1.基本常识:位置: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直径计算为

2.0~2.5cm

移位:生理性,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

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0~2。5cm。

病理条件下,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2。震颤的临床意义:

3. 正常心音:

心音音调性质强度历时最响部位

第一心音低较钝较响较长心尖

(55-58Hz) (0。1s)

第二心音高较S1 较S1 较短心底

(62Hz)清脆为弱(0.08S)

第三心音低重浊弱短心

尖部

(<50Hz) 低钝(0.04S)内上

第四心音低沉浊很弱心尖部

及内侧

4。异常心音(奔马律:急性左心衰的表现):

(1)强弱改变:改变疾病

第一心音

增强二尖瓣狭窄、心动过速和心室收缩力增强减弱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肌炎,心肌病,

心肌梗死,左心衰竭

“大炮音”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第二心音主动脉瓣区增强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

减弱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肺动脉瓣区增强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功能不全、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减弱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2)钟摆律,又称胎心律或胎心样心音.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克山病等,提示病情重笃。

(3)心音分裂: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第一心音分裂: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机械活动延迟:见于右心衰竭等

第二心音分裂:常见于房间隔缺损

(4)奔马律: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理性S3或S4,与原有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快时(〉100次/分),极似马奔跑时蹄声,故称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病变的重要体征。

舒张早期奔马律: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

临床意义:反映心功能低下,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心肌功能严重障碍。

舒张晚期奔马律:由病理生S4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也称第四心音奔马律。

多见于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

(5)心脏杂音。

吹风样杂音(高调):二、三尖瓣关闭不全和主、肺动脉瓣狭窄;

隆隆样杂音(低调):二尖瓣狭窄;

叹气样(泼水样)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机器样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乐音样杂音:瓣膜穿孔、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第六节腹部检查:

1. 压痛提示腹部有炎症或肿瘤。

阑尾炎压痛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为麦氏点,也称阑尾炎压痛点.

胃溃疡: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

十二指肠溃疡: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

胆囊炎或胆石症:右肋下部腹直肌外缘处

肾盂肾炎、肾脓肿和肾结核: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夹角(肋腰角)顶点。

膀胱炎压痛点:

反跳痛:提示急性炎症(阑尾炎穿孔、胃肠道穿孔、腹腔有大量出血)。

板状腹: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2。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较多液体存留时在液体存留处叩诊呈浊音,当患者平卧时腹中央由于肠管内有气体叩诊呈鼓音,两侧因腹水积聚而呈浊音,左侧卧位时腹腔右侧的腹水移向左侧,使得右侧腹部呈鼓音而左侧腹部浊音范围增大,反之亦然。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作移动性浊音。移动性浊音检查是确定中等量腹水的有效方法。

3.肠鸣音:

正常情况:每分钟4~5次;

异常情况:每分钟10次以上,肠鸣音活跃—-—急性胃肠炎、腹泻药、胃肠道大出血;肠鸣音亢进—-—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胃肠动力低下;肠鸣音消失---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

第八节脊柱与四肢检查

1。病理性弯曲:脊柱后凸(驼背) ,见于:佝偻病、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退行性变、外伤脊柱前凸:晚期妊娠、大量腹水

脊柱侧凸:姿势性(儿童期),器质性(改变体位不能纠正)

2.四肢异常形态:

匙状甲: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

杵状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胸脓肿瘤级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等;某些心血管疾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营养障碍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症、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

锁骨下动脉瘤可引起同侧的单侧杵状指。

3.脑神经检查:

(1)三叉神经:颞肌和咀嚼肌力量

面部感觉:检查三个分支(眼、上颌、下颌)区域的痛觉

角膜感觉(角膜反射)

(2)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观察是否存在口角歪斜

叫病人做下列动作: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

睑裂以上的面部表情肌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支配

(3)副神经:抵抗阻力耸肩、抵抗阻力转头

4。神经反射检查:

(1)浅反射:

角膜反射:

检查方法:嘱被检查者眼向内上注视,检查者用细棉签纤维由角膜外缘向内轻触被检查者角膜(不能触及睫毛),正常时该眼睑迅速闭合,称直接角膜反射.

反射弧为三叉神经眼支—桥脑-面神经核。

临床意义:①直接或间接反射消失,提示三叉神经病变。②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提示面神经瘫痪。③两侧角膜反射同时消失,提示深昏迷。

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并拢、放松腹部。用钝针或木签由外向内轻划腹壁。反射作用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孔略向刺激侧偏移。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髓7~8、9~10、11~12节段.

临床意义:①上、中或下腹壁反射消失,分别见于同平面胸髓病损。②双侧上中下部腹壁反射消失,见于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③一侧上中下部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

生理性腹壁反射消失:多见于老年人、经产妇、腹部脂肪过多、腹壁松弛。

腹壁反射亢进多见于精神紧张、兴奋或神经质者,并无定位意义。

腹腔疾病(腹膜炎、腹水)腹壁反射消失

多发性硬化早期锥体束损害征尚未出现时腹壁反射常已消失.

帕金森氏病、舞蹈病、锥体外系疾病肤壁反射增强。偏侧型舞蹈病时,病灶对侧腹壁反射亢进.

提睾反射:

检查方法:与检查腹壁反射相同,竹签由下而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以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

临床意义:①双侧反射消失,提示腰髓1-2节病变。② 一侧反射消失或减弱,提示锥体束损害.

(2)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方法:检查者以左手托扶被检查者放松后屈曲的肘部,并以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以叩诊锤轻叩拇指甲背正常反应: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屈曲。

反射弧中枢:在颈髓5~6节段。

肱三头肌反射:

方法:被检上肢放松、半屈下垂,检查者以左手托扶于肘窝外,用叩诊锤轻叩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肌腱。

正常反应:三头肌收缩、肘关节伸直.

反射弧中枢:在颈髓7~8节段。

膝反射:

方法:被检者平卧位,检查者一手在托起膝关节,使髋、膝关节屈曲135度左右(被检者坐位时,一侧下肢髋、膝关节90度屈曲,对侧被检下肢架于其上并自然悬垂),轻叩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

正常反应:股四头肌收缩,下肢伸展。

反射弧中枢:在腰髓2~4节段。

跟腱反射:

方法:被检者仰卧,下肢外旋外展位,髋、膝关节屈曲,检查者一手推压足掌使踝关节过伸,轻叩跟腱.

正常反应: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反射弧中枢:在骶髓1~2节段。

5.病理反射:锥体束病变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为椎体束征。(1岁前可有属生理性)。

–Babinski征

–Oppenheim征

–Gordon征

–Chaddock征:阳性表现一致、临床意义相同,可疑时多做几种

–Hoffmannt征:颈髓病变

7.脑膜刺激征与Lasegue征: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高压等。

–颈强直

–Kerning征

–Brudzinski征

Lasegue征:(不是脑膜刺激征)

–方法:被检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被检者伸直的下肢在髋关节处屈曲。

–正常人下肢可抬高70度以上,如不到30度即出现由上而下的疼痛即为阳性,

–见于神经根受刺激,如坐骨神经痛等。

第四章医学影像学及器械检查

X线、超声、核素、CT检查自己看一下。

第四节心电图检查

一、心电图导联:临床常用的导联共有12个,称为常规导联,包括6个肢体导联和6个心前导联。

1. 肢体导联:标准肢导(Ⅰ ,Ⅱ ,Ⅲ )、加压肢导(avR , aVL ,avF )

2.胸前导联:表4—4—2

二、正常心电图:心电图各波的名称:P、R、T、U波

心房除极波:p波

心室除极波: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综合波,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其中R波是高波。

心室复极波: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改变。

Q-T间期: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

U波:是T波之后0。02 ~0.04S出现的,u 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P-R间期:从P波起始点测量到QRS波起始点距离,代表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二、异常心电图:

1。房室肥大心电图的表现(重点是左心和右房):

左室肥大:

(1) QRS电压增高:① 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

②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Ⅲ〉2.5mV,RⅡ+RⅢ>4。0mV (2) 心电轴左偏,一般不超过—30°

(3) QRS时间:增宽,为0.10~0.11秒。

(4) ST-T改变:STV5、V6下移>0。05mV,TV5、V6低平、双向或倒置

左房肥大:

(1) P波形态:PⅠ、Ⅱ、avL、V5增宽、切迹或双峰,峰间距≥0。04秒。

(2) P波时间:≥0.11秒。

(3) P波电压:正常,<0.25mV。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称“二尖瓣型"P波。

右房肥大:

(1) P波形态:高耸尖锐,Ⅱ、Ⅲ、avF明显

(2) P波电压:增高,PⅡ、Ⅲ、avF≥0。25mV.

(3) P波时间:正常,<0.11秒。多见于肺心病患者,称“肺型波”。

右室肥大

(1) RV1 > 1。0mV , V1(V3R)导联R/S ≥ 1

(2) RV1+SV5 〉1。05mV(重症>1。2mV)

(3) 心电轴右偏≥ 90 °(重症>110°)

(4) avR 导联R/S或R/q≥ 1(或 R 〉0.5mV)

(5) 少数病人V1导联呈QS型,qR(除外心肌梗塞)

(6) ST—T改变:V1、 V2 T波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

2。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T波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与QRS主波相同高大T波。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梗塞),与QRS主波相反的倒置T波。

(2)ST改变:心肌缺血除T波改变外,可出现ST改变,表现ST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

3。心肌梗塞:

(1)“缺血性” T波改变:

T波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对称性直立增高。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对称性倒置。

(2)“损伤性" ST改变:

ST偏移: 心内膜下心肌或对侧心肌损伤,ST压低。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ST抬高。

一般ST抬高不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转变为心肌梗塞。

(3)“坏死性” Q波(异常Q波或QS波):

Q波时间> 0.04S;

深度>同导联R的1/4(Q >1/4R)。

T波、 ST及Q波对心梗诊断价值:

缺血性T波改变常见,对心梗诊断特异性差,引起T波改变原因很多。

损伤性ST改变少见,对心梗诊断特异性强,也可见于变异性心绞痛。

只有典型的坏死性Q波改变,是诊断心

心肌梗塞的可靠依据。

如果缺血性T波,损伤性ST和坏死性Q波改变并存,且出现演变规律,对心肌梗塞的诊断

4。心房颤动:(重点)

?P波消失,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规则的f波(颤动波)代替,f—f波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

? QRS波群呈室上性,R—R间距及电压绝对不相等(图4—4-14)。

6.心室扑动:

QRS—T波消失,以大小相等,形态相同的心室扑动波(VF波)代替,VF波频率250次/分左右.

心室扑动一旦发生,一般很快转变为心室颤动(图4—4—15)。

7。心室颤动:

?QRS-T消失,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心室颤动波(VF)代替,VF波频率250~350次/分.

?发生心室颤动如同临床死亡。

第五章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感染时,白细胞的变化(总数升高,中粒升高);严重感染核左移;抵抗力差严重感染核右移.贫血时红细胞、血色素下降.

二、尿液一般检查:

尿量:1.显著减少,无尿:50—100ml/d

2.减少,少尿:400ml/d

3。轻度减少:400—800ml/d

4.增加:2500-——3000ml/d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看一下)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诊断、防治

第四节慢性阻塞性肺病

最主要的病因-——感染

第五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防治

第六节支气管哮喘

临床表现、诊断、防治

第七节支气管扩张(简单了解)

第八节呼吸衰竭

懂得分型

第九节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

第十节肺脓肿(了解)

第十一节肺结核病

分型:Ⅰ型原发型肺结核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Ⅲ型继发型肺结核

Ⅳ型结核性胸膜炎

Ⅴ型肺外结核

诊断:痰结核菌检查

第十二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鳞状细胞癌

2.未分化癌

3.腺癌

4.细支气管肺泡癌

防治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右心衰竭

诊断:四型

第二节高血压

诊断: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高限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界:临界 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180 ≥110单纯收缩高血压≥140 〈90亚界:临界 140—149 <90

治疗的目的:①降低血压,使血压下降到或接近正常范围;

②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第四节冠心病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

心绞痛:

部位:心前区/胸骨后向左肩、左臂颈、下颔部放射;

性质:压迫、发闷或紧缩样偶伴濒死感;

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

持续时间:每次3~5分钟数日一次或一日多次;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诊断“金标准”:选择性冠脉造影

心电图特点: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心梗:

胸痛起病: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出大汗,胸痛时间长,常超过15分钟;硝酸甘油含服不能缓解;

胸痛放射到颈部、肩部、颌部、上腹部;伴随症状:晕厥、休克、急性左心衰,急性精神错

乱,焦虑不安,中风和心悸。

心电图特点:

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至数天,从ST段高抬呈单向曲线伴有异常Q波至ST段恢复到等电线(基线)。在此期,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抬高和缺血性T波倒置同时并存。T波持续抬高

半年以上应考虑室壁瘤形成.

慢性期:T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称“冠状T波”,由浅变深,以后逐渐变浅,为慢性期。第五节心脏瓣膜病

临床表现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节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急性胃炎(临床表现)

二、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治疗)根除Hp(重点)

三、消化性溃疡(重点)(临床表现、治疗)

四、胃癌(诊断、治疗与预后)

第六节肝脏疾病

一、肝硬化:

1.中国———病毒性肝炎;外国———慢性酒精中毒

2.临床表现

3。治疗

二、肝癌

甲胎蛋白AFP

第十章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红细胞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维生素C的作用)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第二节白细胞系统疾病

一、白血病概述(表10—2-1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二、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

第三节出血性疾病(看一下)

一、过敏性紫癜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尿路感染

1.上尿路、下尿路(以大肠杆菌多见)

2.诊断、防治

第七节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衰

第十二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六节甲状腺能耐亢进症(重点)(临床表现、防治)

第十五节糖尿病

1.1型、2型

2。诊断

3。防治:口服降糖药

第十六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二节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阿托品——-散瞳

第三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王海榕

2010.01.06(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