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11章 数的开方 11.1 平方根与立方根

11.1.1 平方根

1.理解并掌握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理解平方运算与开平方的互逆关系.

3.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重点

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 难点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与算术平方根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成功发射,其飞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v 1,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 2,v 1,v 2满足v 12=gR ,v 22=2gR ,要求v 1与v 2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教科书导图提出的问题( )2=25. 二、探究新知 1.平方根 我们知道(±5)2=25,称25是±5的平方,而称5是25的一个平方根,-5也是25的一个平方根.也就是说25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是________.

“100的平方根是________.”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此问即( )2=100]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代表发言.

教师板书平方根概念并强调:弄清楚是“谁”的平方根,且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平方根.在此基础上完成例1,并注意学生利用平方运算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时语言的规范性.

讨论交流:81,16

49

,0,-4的平方根各是什么?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练习 下列各数哪些有平方根?

-2,53,(-6)2,-42,|-0.05|,-(-11),0. 2.算术平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的关系是________.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读作“根号a ”;另一个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即-a ,因此,正数a 的平方根可以记作±a.

如:25的平方根是±5,可表示为±25=±5,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可表示为25=5. 再如100的平方根是±10,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用符号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_.

学生自己列举类似的用符号表示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例子. 特别地:0的平方根也叫做它的算术平方根,符号表示为±0=±0,0=0. 一般地,当a ≥0时,a 表示________,±a 表示________,且有a ≥0. 填空:

(1)225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2)49

144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3)0.01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4)17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5)若数a 有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

17

9

=________,241

46

=________. 3.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开平方与平方运算是互逆运算.将一个数开平方,关键是找出它的一个算术平方根. 三、练习巩固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25;(2)1.69;(3)(-2)2. 2.计算: (1)400;(2)±11549

; (3)0.64×

27

9

;(4)(-12)2+52. 3.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 ,b ,c ,且a -2+|b -3|=0,c 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

教材第7页习题11.1第1题(1)、(2),第4页练习第3题.

本节课概念较多,从神舟十一飞天入手导入新课,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从正方形的面积为25,求它的边长,进行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教学.整堂课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概念课的特殊性,呈现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教师归纳、学生理解的模式.

求平方根时,利用平方运算,并适时进行用± 或 表示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典型精析a 的双重非负性,学生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

11.1.2 立方根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唯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并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难点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一道实际问题.

问题: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商场里都见过电热水器,像一个家庭常用的是容积50 L 的.如果要生产这种容积为50 L 的圆柱形热水器,使它的高等于底面直径的2倍,这种容器的底面直径应取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教师板演.) 解:设容器的底面直径为x dm ,则

π·(x

2)2·2x =50

可得,x 3=100

π

≈31.84

问题是什么数的立方会等于31.84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可在此处设置一个台阶,再设问: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 m 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立方根的概念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 m ,则x 3=27. 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33=27,

所以x =3.

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3 m .

归纳: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例1 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1258,-64,-1

27

,1,-1. (1)对于23=8,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除了2以外是否有其他的数,它的立方也等于8呢?对于下面几个问题可以类似的设问.

(2)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并追问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一个负数有几个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什么?(学生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给出立方根的性质.)

即: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2.用数学符号表示立方根

例2 见教材第5页 解略.

教学说明:注意立方根定义及用3 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教师可设问3

a 中a 取什么数?a 中a 取什么数?以引起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区别的认识.

3.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操作的程序与精确度的要求.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64的立方根是________; (2)3

-53=-5成立吗?________; (3)(x +1)3=-64的解是________; (4)立方根是本身的数有________;

(5)3

8的立方根是________;

(6)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0.512 m3,则它的边长是________m.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3

64;(2)-27;(3)

3

2

10

27;

(4)3

1

100;(5)±64;(6)64;

(7)3

512-81+

3

-1-

3

-2+

3

64.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何疑问?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

教材第7页习题11.1第1(3)、(4),3,6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上体现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思路.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实际中常常见到的热水器制造问题,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类比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了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并学会了从立方根与立方的互逆运算中寻找解题途径.

11.2实数

第1课时实数的有关概念

1.理解无理数与实数的概念.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重点

实数的概念.

难点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出问题.

如图,将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得到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容易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2.通过观察教材第8页的计算你

发现了什么?它是一个什么数?

二、探究新知

1.无理数与实数的概念

用计算器计算:2=________,它与上面问题中的数化成小数后的形式是否一样?2既不是有限小数,也不是无限________小数,我们把它叫做无理数.在数学上已经证明,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等于2,也就是说,2不是一个有理数.2.383 383 338…与2的数值是否类似?________,它也是一个________数.我们熟悉的圆周率π=________,它是一个________数.

从上述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把数进行适当的分类吗?请在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不断补充完善,达成共识.最后教师予以点评讲解.

(1)我们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例如:2,π,2.383 383 338…等都是无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分类:实数?

??

??有理数

????

?整数?????正整数0

负整数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无理数???

??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也可以这样分:实数?????正实数?

??

??正有理数正无理数0

负实数?

???

?负有理数

负无理数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按照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你能想象出2在数轴上的位置吗?利用教材第9页的“试一试”,让学

生在讨论、合作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数轴上能画出表示2的点,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数轴上的任意一点必定表示一个实数;反过来,每一个实数(有理数或无理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换句话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三、练习巩固 1.在数1.44,-5,

22

7

,3-3,3.14,81中,无理数有( )个. A .1 B .2 C .3 D .4 2.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是( ) A .有理数 B .无理数 C .实数 D .整数

3.实数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化简:|a -1|+(a -2)2

=________.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何疑问?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第1~3题.

波利亚认为,“头脑不活动起来,是很难学到什么东西的,也肯定学不到更多的东西”、“学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学生在学习中寻求欢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结论,从而得出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注意类比思考,以旧迎新.

第2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1.了解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能对实数进行大小比较和四则混合运算.

重点

实数的性质、实数的大小比较及运算. 难点

实数的大小比较.

一、复习回顾

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有理数的相反数是什么?不为0的数的倒数是什么?有理数的绝对值等于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实数的性质 填空: 3

2与________互为相反数;5与________互为倒数;|-3

3|=________.

讨论: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吗?开方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数a 的相反数是-a ,这里a 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任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任意一个实数有且仅有一个立方根.

2.实数的比较

思考:“利用数轴,怎样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仍成立.

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呢?

方法很多,我们通常可以取它们的近似值来进行比较. 3.实数的运算

阅读教材第10页,掌握实数运算的方法.

实数运算的顺序、法则和有理数的运算相同,只是涉及无理数的运算时,通常取它们的近似值来进行运算.

三、练习巩固

1.请你试着计算下列各题:

(1)1

2+????-12=________; (2)-2+32=________; (3)33+(-3

3)________.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实数的大小: (1)23和32;(2)-

72和-52

.

3.试解答下列问题:

(1)指出5在数轴上位于哪两个整数之间;

(2)写出绝对值小于4的所有整数.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何疑问?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0.75,5

13,21

4,π+1,-3

64,

π

2,7.676 676 667…,

3

9,6.1.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π,1.5,3

3

3

8,3-2.

3.求下列各式中的x:

|x|=3;|x|=π;|2x|=5;|x+1|=3.

1.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的方法:(1)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2)平方法;(3)近似取值法.

2.实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三级(6种)运算,以前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仍然适用.

第12章整式的乘除

12.1幂的运算

12.1.1同底数幂的乘法

1.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运用它进行熟练的计算.

2.能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与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

某地区在退耕还林期间,有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n米,加宽了b米,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这块林区现在的面积,便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m+n)(a+b)=ma+mb+na+nb

提出问题:

1.扩大后的林区面积是多少?

2.你知道上面的等式蕴含着什么样的运算法则吗?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启发.

学生活动:观察,主动探索,回答.

教学方法和媒体:投影显示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二、回顾

1.什么叫做乘方?

2.a n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做一做

(1)23×24=(2×2×2)×(2×2×2×2)=2();

(2)53×54=________________=5();

(3)a3·a5=________________=a().

提出问题:

(1)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2)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计算结果,想一想,这些结果有什么规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规律.

学生活动:书面练习,讨论、探究、回答.

教学方法与媒体:投影显示“做一做”的题目,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做一做”以及探索规律,用乘方的概念进行推算,再从特殊中构建出一般的规律,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如把指数用字母m,n表示,而后通过

得到a m a n=a m+n(m,n为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通过乘方

的意义推导出: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概括出幂的第一个运算法则.(可让学生自行概括) 教师板演:a m·a n=a m+n(m,n为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四、练习巩固

1.a·a2·a3=________.

2.(x-y)3·(x-y)2·(y-x)=________.

3.(-x)4·x7·(-x)3=________.

4.已知3a+b·3a-b=9,则a=________.

5.如果x m-n·x2n+1=x11,且y m-1·y4-n=y5,求m,n的值.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使用范围是两个幂的底数相同,且是相乘关系,使用方法:在乘积中,幂的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拓展,例如,对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仍成立.底数和指数,它既可取一个或几个具体数,也可取单项式或多项式.

3.幂的乘法运算性质注意不能与整式的加减混淆.

作业

教材第19页练习第1,2题.

本节课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兴趣,探究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时,注意用乘方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始终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运用中,不断渗透转化方程的数学思想.

12.1.2幂的乘方

1.理解幂的乘方法则. 2.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计算.

重点

理解幂的乘方法则. 难点

幂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一、创设情境 大家知道太阳、木星和月亮的体积的大致比例吗?我可以告诉你,木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2倍,太阳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3倍.假如地球的半径为r ,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和木星的体积是多少?(球的体积公式为V =4

3

πr 3)

学生活动:进行计算,并在黑板上演算.

解:设地球的半径为1,则木星的半径就是102,因此,木星的体积为V 木星=4

3π(102)3.

二、探究新知 做一做

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

(1)(23)2=23×23=2(

);

(2)(32)3=32×32×32=3(

);

(3)(a 3)4=a 3·a 3·a 3·a 3=a ( ).

提出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述这几道题的计算,观察一下,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2)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计算结果,想一想,这些结果有什么规律?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议,探究出规律.

学生活动: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点评:学生通过“做一做”以及探索规律,充分应用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导出规律:

(23)2=23×2=26,(32)3=32×3=36,(a 3)4=a 3×

4=a 12.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探索所得的规律,完成下面的填空:(a m )n =a ( ).

有(a m )n =a mn

(m ,n 为正整数).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

学生活动:自主探索、讨论、回答.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通过问题的提出,再依据“做一做”所导出的规律,利用乘方的意义和幂的乘法法则,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获得新知: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练习巩固

1.108=( )2=( )4.

2.p 2n +

2=( )2. 3.(-x 3)5=________.

4.x2·x4+[(-x)2]3=________.

5.已知x m·x2m=3,则x9m=________.

6.计算:

(1)(103)5;(2)(b3)4.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幂的乘方(a m)n=a mn(m,n为正整数)使用范围是:幂的乘方.方法:底数不变,指数相乘.2.知识拓展:这里的底数、指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幂的乘方法则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区别在于,一个是“指数相乘”,一个是“指数相加”.作业

教材第24页习题12.1第2题.

本节课在熟悉乘方的意义与同底数幂的法则的前提下推导幂的乘方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新问题.在拓展新知时,注意联想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2.1.3积的乘方

1.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计算.

重点

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一、回顾与思考

1.口述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

2.口述幂的乘方运算法则.

3.计算:(1)(x4)3;(2)a·a2;(3)x4·x3.

二、探究新知

做一做

(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___=a()b().

(3)(ab)4=________=________=a()b().

提出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述这几题的计算,观察一下,你能得到什么规律?

(2)如果设n为正整数,将上述的指数改成n,即(ab)n,其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

学生活动:计算、观察、讨论、回答.

教学方法与媒体:投影显示问题,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点评:积的乘方是幂的第三个运算法则,也是整式乘法的基础,在处理上仍然先通过数字的指数为例让学生计算,而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指数情形的性质,即概括出:

有(ab)n=a n b n(n为正整数).

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建模,获得新知,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提高自我总结能力.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每一步的依据.

三、练习巩固

1.计算:

(1)(2b)3;(2)(2a3)2;(3)(-a)3;(4)(-3x)4.

2.计算:(-3a3)2·a3+(-4a)2·a7-(5a3)3.

3.已知(a-2)2+2b+1=0,求a2018·b2017的值.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积的乘方(ab)n=a n b n(n为正整数),使用范围:底数是积的乘方.方法:把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2.在运用幂的运算法则时,注意知识拓展,底数和指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对三个以上因式的积也适用.

3.要注意运算过程,注意每一步的依据,还应防止符号上的错误.

4.在建构新的法则时应注意前面学过的法则与新法则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

教材第24页习题12.1第4题.

本节课是采用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完成的,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会推导积的乘方法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在其中的及时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简便运算应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的核心作用.

12.1.4同底数幂的除法

1.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2.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计算.

重点

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1.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m,n是正整数).

2.问题: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5KB,一个存储量为26MB(1 MB=210KB)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

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单位与文件大小的单位不一致,所以要先统一单位.移动存储器的容量为26×210=216KB,所以它能存储这种数码照片的数量为216÷28.

216,28是同底数幂,同底数幂相除如何计算呢?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

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

(1)25÷22=________;

(2)107÷103=________;

(3)a7÷a3=________(a≠0).

2.概括

由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

25÷22=23=________;107÷103=104=________;a7÷a3=a4=________.

在学生讨论、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发现:

25÷22=23=25-2;

107÷103=104=107-3;

a7÷a3=a4=a7-3.

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些运算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吗?

分组讨论:各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师生达成共识,除法与乘法是逆运算,所以除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乘积和一个乘数,去求另一个乘数”的问题,于是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乘法问题加以解决.即

()×22=25()×103=107()×a3=a7

一般地,设m,n为正整数,m>n,a≠0,有

a m÷a n=a m-n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个法则的道理.(让学生仿照问题2的解决过程,讲清道理,并请几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加以评析)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a m÷a n=a m-n实际上是要求一个式子(),使a n·()=a m,而由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可知a n·a m-n=a n+(m-n)=a m,所以要求的式子(),即商为a m-n,从而有a m÷a n=a m-n.

三、练习巩固

1.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A.x3+x3=2x6B.x12÷x2=x6

C.x n+2÷x n+1=x D.(-x5)4=-x20

2.在下列计算中,①3a2+2a2=5a4;②2a2·3a3=6a6;③(-a3)÷(-a)2=-a;④4a3·a3-(2a2)3=-6a6.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一台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运算,它进行1015次运算需要________秒时间.

4.若y2m-1÷y=y2,求m+2的值.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运用法则的关键是看底数是否相同,而指数相减是指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底数a≠0,这是此法则成立的前提条件;

(3)注意指数“1”的情况,如a4÷a=a4-1=a3,不能把a的指数当作0;

(4)多个同底数幂相除时,应按顺序计算.

作业

教材第25页习题12.1第7题.

本节课探究新知部分,注意如何使学生从特殊中发现规律,得到一般性结论,再由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证明规律.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2.2整式的乘法

12.2.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2.掌握单项式相乘的几何意义.

3.会运用单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科学计算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的应用;单项式相乘的几何意义.

一、回顾

我们已经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你能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加以改正:

(1)a3·a5=a10;(2)a·a2·a5=a7;

(3)(a3)2=a9;(4)(3ab2)2·a4=6a2b4.

2.计算:

(1)10×102×104=();

(2)(a+b)·(a+b)3·(a+b)4=();

(3)(-2x2y3)2=().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已经复习了幂的运算性质.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整式的乘法.我们知道,整式包括什么?(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因此整式的乘法可分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一种: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二、探究新知

计算:(1)2x2·5x2;(2)3x2y5·(-2xy2z).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启发引导.

学生活动:主动探索、逐步认识.

点评:可先提示,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把各因式的系数、相同的字母分别结合,然后相乘.2x3和5x2可看成是2 ·x3和5·x2,同样3x2y5和-2xy2z可看成是3·x2·y5和(-2)·x·y2·z.

2x3·5x2=(2×5)(x2·x3)=10x5;

3x2y5·(-2xy2z)=[3×(-2)](x2·x)·(y5·y2)·z=-6x3y7z.

通过两式计算,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

1.系数相乘作为积的系数.

2.相同字母的因式,应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4.单项式与单项式的积仍是单项式.

三、练习巩固

1.边长分别为2a和a的两个正方形如图所示摆放,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 .2a 2

B .2

C .5a 2-3a

D .7

2

a 2

2.光速约为3×105 km /s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所需的时间为5×102 s ,则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km .

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米=109纳米,试计算长为5米,宽为4米,高为3米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纳米?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本节内容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重点是在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上,试问:你能归纳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

2.在应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运算法则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

教材第29~30页习题12.2第1,2题.

这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在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时,注意让学生自己归纳,以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推导的过程中,注意每步依据为后面几何证明服务,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变式训练中表示阴影部分面积,旨在培养学生直观图感,将图形语言向数学符号语言转化的能力,同时注意转化数学思想的应用.

12.2.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且知道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多项式. 2.会进行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以及含有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混合运算.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掌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难点

熟练地运用法则、准确地进行.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

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 单项式×多项式 多项式×多项式

(点评: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的连续性.)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单项式×单项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单项式×多项式. 2.教师演示宣传画的面积问题.

宁宁作一幅画,所用纸为长方形,其长为mx 米,宽为x 米,她在纸的左右两边都留了1

8x 米的空

白,则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讨论,有的学生列出式子:x(mx -14x);有的学生列出式子:mx 2-1

4x 2.那么这两个式子一

样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对不主动参与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探究新知

1.在12×(23-34+5

6)中,你是怎样计算的?用什么方法较简单?(乘法分配律)

即12×(23-34+56)=12×23-12×34+12×5

6

.

2.我们知道代数式中的字母都表示数,如果把上题中的数都换成字母,你会计算m(a +b +c)吗? (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3.你算出的结果能否用长方形的面积加以验证?(出示右图)

大长方形的面积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长为a +b +c ,宽为m ,面积是m(a +b +c);二是三个小长方形面积的和,即am +bm +cm.它们都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即m(a +b +c)=am +bm +cm.

4.在m(a +b +c)=ma +mb +mc 中,“m ”是单项式,“a +b +c ”是多项式,这两者相乘,从中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法则,并用语言叙述.)

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用式子表示为:m(a +b +c)=ma +mb +mc. 5.问题思考

(1)当多项式中的项数多于三项时,法则是否成立? (2)非零单项式乘以不含同类项的多项式,其积仍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有什么联系? 三、练习巩固 1.判断题:

(1)3a 3·5a 3=15a 3;( ) (2)6ab·7ab =42ab ;( )

(3)3a 4·(2a 2-2a 3)=6a 8-6a 12;( ) (4)-x 2(2y 2-xy)=-2x 2y 2-x 3y.( )

2.计算:

(1)a(16a 2+2a);(2)y 2(1

2

y -y 2);

(3)2a(-2ab +1

3

ab 2);(4)-3x(-y -xyz).

3.合作探究,分别计算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过程.

2.单项式×多项式的积的项数、符号(结合去括号法则)及不能漏乘等注意事项给予强调. 3.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地对整式加减及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进行运算. 作业

教材第30页习题12.2第3,4题.

本节课法则推导利用乘法的分配律,从数类比到字母,学生亲切易懂,体现用字母代替数的思想,再让学生用长方形面积验证,培养思维严谨性,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课计算量有所加大,如何让学生计算更准确,除熟练运用法则外,还应对学生计算作心理指导.如做一步查一步,不要做完再检查,可通过演算比赛调动计算情绪.

12.2.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能说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且知道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多项式.会进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及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愿望及能力.

重点

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难点

运用法则进行混合运算时,不要漏项.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 单项式×多项式 多项式×多项式

今天我们来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二、探究新知

组织讨论:如图,计算此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

如何计算?小组讨论,你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由于(m +n)(a +b)和(ma +mb +na +nb)表示同一个量,即有(m +n)(a +b)=ma +mb +na +nb.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由繁化简,把(m +n)看作一个整体,使之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即[(m +n)(a +b)]=(m +n)a +(m +n)b =ma +mb +na +nb. 教师活动:教材第28页例图你会验证吗?

教师活动:问题:(1)如何表示扩大后的林地的面积? (2)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后的等式为什么是相等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答案. 教师活动:观察这一结果的每一项与原来两个多项式各项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由原来的多项式各项之间相乘直接得到?如果能得到,又是怎样相乘得到的?(教师示范)

1.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式子吗?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 +n)(a +b)=ma +mb +na +nb.

2.两个多项式相乘,不先计算能知道结果中(合并同类项前)有几项吗? 3.在计算中怎样才能不重不漏?

这个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项式相乘,是否适用?若适用,应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汇报. 三、练习巩固 1.计算:

(1)(x +2)(x -3);(2)(3x -1)(2x +1). 2.先化简,再求值:

(3x -2y)(y -3x)-(2x -y)(3x +y),其中x =1

5

y =1.

3.甲、乙二人共同计算一道整式乘法:(2x +a)·(3x +b),由于甲抄错了第一个多项式中a 的符号,得到的结果为6x 2+11x -10;由于乙漏抄了第二个多项式中x 的系数,得到的结果为2x 2-9x +10.

(1)你能知道式子中a ,b 的值各是多少吗?

(2)请你计算出这道整式乘法的正确结果.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多项式乘法,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2.运用法则时,要有序地逐项相乘,做到不重不漏.

3.在计算含有多项式乘法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计算结果要化简. 作业

教材第30页习题12.2第5,6题.

本节课推导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时,从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入手,用换元思想直接推导,思维有根

基.为防止本节课中最大错误——漏乘现象,教师设置了一个探究关于多项式相乘后(没合并同类项前)的项数问题,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错误.典例精析中的待定系数法初次接触,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12.3乘法公式

12.3.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1.能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并会用式子表示.

2.能使学生正确地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多项式的乘法.

3.通过平方差公式得出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牢记公式.

难点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多媒体,引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

街心花园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草坪,经统一规划后,南北方向要加长2米,而东西方向要缩短2米.问改造后的长方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解:(a+2)(a-2)=a2-4.

二、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计算:

(1)(a+b)(a-b);

(2)(x+3)(x-3).

并结合计算结果思考下列问题:

1.等式左边的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2.等式右边的多项式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上面的规律直接计算下列各式吗?

(1)(a+2)(a-2);

(2)(3a+1)(3a-1).

4.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上述等式的规律吗?

5.你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想问老师吗?

教师答疑总结:

对问题系列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答疑.教师提出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

(a+b)(a-b)=a2-b2.

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由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反馈问题:

每组自告奋勇回答,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并提出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学出提出:

(1)为什么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是对的?

(2)(a+2)(a-2)型,可以用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完成吗?

(3)怎样形式的多项式相乘可以用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当然,我们的学生还可能会问出许多我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问题)

得出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的基本特征:两个二项式相乘,一项相同,一项相反,且相同

的写在前面.

教师提出问题:(你会用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了吗?)

请你计算:(独立思考)

1.计算:

(1)(a+3)(a-3);

(2)(2a+3b)(2a-3b);

(3)(1+2c)(1-2c);

(4)(-2x-y)(2x-y).

2.观察:(-2x+7)(),

在括号内填入怎样的代数式,才能运用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公式进行计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规律?

学生动手,动脑:做教材第31页“试一试”.

学生由面积相等推得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的乘法公式:(a+b)(a-b)=a2-b2.

三、练习巩固

1.计算:(y+x)(y-x)(x2+y2)(x4+y4).

2.计算:

(1)20172-2016×2018;

(2)3×(4+1)(42+1)+1.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业

教材第36页习题12.3第1题.

本节课重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而应用公式的关键是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生合作探索平方差公式后,教师要求学生构造具有平方差公式的习题,并计算,具有开放性,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激情.在典例精析中第(2)小题学生思维受阻时,让学生由式子特征联想知识模型、构造平方差公式,再解决相应数学问题是数学创造性的表现!

12.3.2两数和(差)的平方

1.能说出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的特点,并会用式子表示.

2.能正确地利用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乘法.

3.通过两数和的平方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的得出,使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掌握公式的特点,牢记公式.

难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一、创设情境

王老汉开辟了一个正方形的菜园,它的边长是(a+b),则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a+b)2=a2+2ab+b2.(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算得)

教师活动: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回答是有的,今天将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

二、探究新知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 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 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 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 -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 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 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 5 3)2 五、 测评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 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初二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 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0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 和等于180的基础上,进 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 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 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 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0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 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 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 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 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 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八年级数学试题 2015.10.2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交通标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B.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所有正方形都是全等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点(3,2)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 A.(3,-2) B.(-3,2) C.(-3,-2) D.(2,-3) 4. 如图,已知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 添加一个条件是() A. ∠BCA=∠F B. ∠B=∠E C. BC∥EF D. ∠A=∠EDF 5.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说明∠A/O/B/=∠A O B的依据是 ( ) A.ASA B.SAS C.SSS D.AAS 6. 下列四种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其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图形是 () A. 等边三角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7.如图,△ABC中,∠C=9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4,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 A.2 B.3 C.4 D.5 8. 一名同学想用正方形和圆设计一个图案,要求整个图案关于正方形的某条对角线对称,那么下列图案中不符合 ...要求的是( )

9.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9cm,CF=4cm,则BD等于( ) A.2cm B.3cm C.4cm D.5cm 10. 如图,在△ABC中,AC=4c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BCN的周长是7cm,则BC的长为( ) A.1cm B.2cm C.3cm D.4cm 11. 如图,正六边形ABCDEF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是六边形A/B/C/D/E/F/.下列判断错误 ..的是(). A. AB=A/B/ B. BC//B/C/ C.直线l⊥BB/ D.∠A/=120° 12. 如图,△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的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画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 写出一个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______________ 14.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 .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 角。 a1 a2 a387 6 5 4 32 1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让我们接受新的挑战: ------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两条直线a1 , a2和第三条直线a3相交。 (或者说:直线a1 , a2 被直线a3 所截。)) a1 a2 a387 6 54 32 1 其中直线a1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a2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所以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就叫它“三线八角”问题。 三.让我们来了解 “三线八角”: 如图:直线a1 , a2 被直线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a1 a2 a3 8 76 54 321 a1a2 87 6 5 4 321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 , a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6;∠4与∠8;∠3与∠7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8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答: 有。 ∠3与∠8 四. 知识整理(反思): 问题1. 确定前提(三线)(八角)2:在下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五.试试你的身手: 例1:如图:请指出图中的同旁内角。(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看图。) 答: ∠1与∠5; ∠4与∠6;∠1与∠A ;∠5与∠A 合作学习:请找出以上各对关系角成立时的其余各对关系角。 1. 其中:∠1与∠5 ;∠4与∠6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2.其中:∠1与∠A 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3.其中:∠5与∠A 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六.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练习)

新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辅导教案

新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辅导教案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 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 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 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 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 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 所在的直线.

最新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9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3± B .3 C .3- D .3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5 2 3 a a a =+ B .6 3 2 a a a =? C .65332)(b a b a = D .632)(a a = 3.如图,AOC ?≌BOD ?,∠C 与∠D 是对应角,AC 与BD 是对应边,AC=8㎝,AD=10㎝,OD=OC=2㎝,那么OB 的长是( ) A .8㎝ B .10㎝ C .2㎝ D .无法确定 4 3-、0 3.1415、π 2.123122312233……(不循环)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若)5)(3(+-x x =q px x ++2,则p 为( ) A 、-15 B 、2 C 、8 D 、-2 6.如图,在△ABC 中,AB=AC ,∠A=36°,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C 于D ,交AB 于E ,下述结论错误的是( ) A .BD 平分∠ABC B .△BCD 的周长等于AB+B C C .AD=BD=BC D .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 7. 如图所示,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则四边形的面积是( ) (A )56 (B )23 (C )25 (D )12.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8.一个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是64㎝3 ,则它的棱长是 ㎝。 9.若3=m x ,2=n x ,则=+n m x 。 10.(1)(6x 2 -3x )÷3x=___________.(2)分解因式:3a +3b =___________. 11.一个边长为a 的正方形广场,扩建后的正方形广场的边长比原来大10米, 则扩建后的广场面积增大了 米2. 12. 如果多项式22 16(4)x mx x ++=-,那么m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 13.如图,一次强风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高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 杆底部4米远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米. 14.如图,ABC Rt ?中,∠B= 90,AB=3㎝,AC=5㎝,将ABC ?折叠,使点 八年级数学上期期末卷试 姓名 O D B A C 第3题 (第7题) 第6题 A 第13题 E D C A B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 命题人:赵文静 时间:2015-11-9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数轴上,点B 与点C 关于点A 对称,A,B 两点对应的实数分别是31-和,则点C 所对应的实数是( ) A.1+3 B.2+3 C.231- D.231+ 2、把多项式m 2(a-2)+m (2-a )分解因式等于( ) A.(a-2)(m 2+m ) B.(a-2)(m 2-m) C.m(a-2)(m-1) D.m (a-2)(m+1) 3、如图1所示,OA=OC ,OB=OD 且O A ⊥OB,OC ⊥OD,下列结论:①△AOD ≌△COB ;②CD=AB ;③∠CDA=∠A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4、如图2所示,△ABE 和△ACF 分别是以△ABC 的AB,AC 为边的正三角形,CE ,BF 相交于点O 。则∠EOB 的度数为( ) A.450 B. 600 C. 700 D. 900 5、如图3所示,点E 在△ABC 外部,点D 在BC 边上,DE 交AC 于点F ,若∠1=∠2,∠E =∠C ,AE=AC,则( ) A. △ABC ≌△AFE B. △AFE ≌△ADC C. △AFE ≌△DFC D. △ABC ≌△ADE 6、如图4所示,在△ABC 和△BDE 中,点C 在边上,边AC 交边BE 于点F ,若AC=BD ,AB=ED ,BC=BE ,AE=AC ,则∠ACB 等于( ) A. ∠ECD B. BEC C. 2 1∠AFB D. 2∠ABF 7、如图5所示,△AB C ≌△AEF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www. 12999. com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5 3 )2 五、 测评 1、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1、什么叫做平方根? 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零的平根有几个?负数的平方根呢?

初二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1)复习内容:<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 一、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判定边边边(SSS)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角角边(AAS)、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注: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②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练习一] 1..如图,△ABD≌△EBC,AB=3cm,BC=5cm, 求DE的长。 D E C B A 2.△ABC≌△CDB,且AB,CD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BD和△CDB的面积相等。 B. △ABD和△CDB的周长相等。 C.∠A+ ∠ ABD= ∠C+ ∠ CBD D. .AD∥BC,且AD=BC.

3.如图,AB=AD,CB=CD.求证:△ABC≌△ADC 4. 如图,已知E在AB上,∠1= ∠2, ∠3= ∠4,那么AC=AD吗为什么 . 5 .△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求证:EB=FC

二.《轴对称》知识点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__________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_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__________。这条直线就是它的______。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________。 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__________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______。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_______. (2)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特征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点(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点(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 判定1:用定义判定 判定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6)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7)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完整版)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11章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即: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2、平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2)零的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2)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4)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a ≥0。 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记号:平方根±a(读作:正负根号a);算术平方根a(读作根号a) 即:“±a”表示a的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算术平方根。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为非负数,即:a≥0。 四、开平方: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二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五、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即: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 2、立方根的性质:(1)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为正;(2)一个负数的立方根为负;(3)零的立方根是零。 3、立方根的记号:3a(读作:三次根号a),a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3a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是:a为全体实数。 六、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三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七、注意事项: 1、“±a”、“a”、“3a”的实质意义:“±a”→问:哪个数的平方是a;“a”→问:哪个非负数的平方是a;“3a”→问:哪个数的立方是a。 2、注意a和3a中的a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如:若3 x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x-3≥0,∴x≥3)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全册)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www. 12999. com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华师大版中学生八年级达标测试卷。 全套试卷共6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十一章使用 2. 第十二章使用 3. 第十三章使用 4. 第十四章使用 5. 第十五章使用 6. 期末检测卷

第11章达标检测卷 (12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15·泰州)下列4个数:9、22 7、π、(3)0,其中无理数是( ) A .9 B .22 7 C .π D .(3)0 2.8的平方根是( ) A .4 B .±4 C .8 D .±8 3.(2015·安徽)与1+5最接近的整数是( ) A .4 B .3 C .2 D .1 4.下列算式中错误的是( ) A .-0.64=-0.8 B .±1.96=±1.4 C . 925=±35 D .3-278=-3 2 5.如图,数轴上点N 表示的数可能是( ) A .10 B . 5 C . 3 D . 2 (第5题) 6.比较32,52,-6 3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32<52<-63 B .-63<32<5 2 C .32<-63<52 D .-63<52<32 7.若a 2=4,b 2=9,且ab >0,则a +b 的值为( ) A .-1 B .±5 C .5 D .-5 8.如图,有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下: (第8题)

当输入的x 为64时,输出的y 等于( ) A .2 B .8 C . 2 D .8 9.已知2x -1的平方根是±3,3x +y -1的立方根是4,则y -x 2的平方根是( ) A .5 B .-5 C .±5 D .25 10.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1,其内部有一个以它的边长为直径的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是( ) (第10题) A .0.1 B .0.04 C .3 0.08 D .0.3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实数3-2的相反数是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__. 12.在3 5,π,-4,0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_. 13.4+3的整数部分是________,小数部分是________. 14.某个数的平方根分别是a +3和2a +15,则这个数为________. 15.若2x -y 3+|y 3-8|=0,则y x 是________理数.(填“有”或“无”) 16.点P 在数轴上和原点相距3个单位长度,点Q 在数轴上和原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且点Q 在点P 的左边,则P ,Q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注:数轴的正方向向右) 17.一个正方体盒子的棱长为6 cm ,现要做一个体积比原正方体体积大127 cm 3的新盒子,则新盒子的棱长为________ cm . 18.对于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 ,b ,定义运算※如下:a ※b =a +b a -b ,那么7※9=________. 19.若20n 是整数,则正整数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20.请你认真观察、分析下列计算过程: (1)∵112=121,∴121=11; (2)∵1112=12 321,∴12 321=111; (3)∵1 1112=1 234 321,∴ 1 234 321=1 111;… 由此可得:12 345 678 987 654 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 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cm,3cm,5cm B.5cm,6cm,10cm C.1cm,1cm,3cm D.3cm,4cm,9cm 解析:选项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 A.3<x<11 B.4<x<7 C.-3<x<11 D.x>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