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word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word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word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word 版

一、压轴题

1.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

(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 的代数式表示); (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 (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 的值。(写出具体求解过程)

2.阅读下列材料:

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

(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

(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3.如图,相距10千米的A B 、两地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C 地位于A B 、两地之间且距A 地

4千米,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A 地出发沿马路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B 地匀速运动,当

到达B 地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到达A 地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时),小明的位置为点P .

(1)当0.5 t 时,求点P C 、间的距离

(2)当小明距离C 地1千米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点P 与点A 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已知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 ,b 表示,且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 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 ,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已知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2PB PC =时,求P 点对应的

数;

(3)动点P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 能移动到与A 或B 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

5.如图,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动点P 在数轴上,且点P 表示的数为x .

(1)求点C 表示的数;

(2)点P 从点A 出发,向终点B 运动.设BP 中点为M .请用含x 的整式表示线段MC 的长.

(3)在(2)的条件下,当x 为何值时,2AP CM PC -=?

6.(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

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

PC

+的值不变.

7.分类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如果一道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中包含几种情况,我们可以分情况讨论来求解.例如:已知点A ,B ,C 在一条直线上,若AB =8,BC =3则AC 长为多少?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满足题意的情况有两种:情况 当点C 在点B 的右侧时,如图1,此

时,AC =11;

情况②当点C 在点B 的左侧时, 如图2此时,AC =5.

仿照上面的解题思路,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 如图,数轴上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2,点C 是数轴上一点,且BC =2AB ,则点C 表示的数是.

问题(2): 若2x =,3y =求x y +的值.

问题(3): 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以O 为端点作射线OC 、OD ,使060AOC ∠=,

OC OD ⊥,求BOD ∠的度数(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结果).

8.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

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9.如图1,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 、∠AOC 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 是∠AOB 的“奇分线”,如图2,∠MPN=42°: (1)过点P 作射线PQ,若射线PQ 是∠MPN 的“奇分线”,求∠MPQ ;

(2)若射线PE 绕点P 从PN 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 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PN 是∠EPM 的“奇分线”?

10.(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

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

(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 ,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 、OC 都在直线EF 上.固定三角板COD 不动,将三角板AOB 绕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 与射线OF 第一次重合时停止.

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

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1.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

(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

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

CD AB 2

=

,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12.观察下列各等式:

第1个:2

2

()()a b a b a b -+=-;

第2个:2233()()a b a ab b a b -++=-; 第3个:322344()()a b a a b ab b a b -+++=- ……

(1)这些等式反映出多项式乘法的某种运算规律,请利用发现的规律猜想并填空: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 a b a b a b ab b -------++++++=______;

(2)利用(1)的猜想计算:1233212222221n n n ---+++++++(n 为大于1的正整

数);

(3)拓展与应用:计算1233213333331n n n ---+++

++++(n 为大于1的正整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b;(2) :a=-2,b=2;(3)9. 【解析】 【分析】

(1)由每行、每列的3个代数式的和相等,列出关系式,即可确定a 与b 的关系; (2)由第一行与第三列、对角线上与第二行的和相等,可得a 与b 的值; (3)根据“等和格"的定义列方程,然后整理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 【详解】

解:(1)由题意得:-2a+a=3b+2a ,即a=-b ; 故答案为:-b ; (2)由题意得:

2322283a a b a

a a

b b -+=+??

-+=-+?

解得:2

2a b =-??

=?

故答案为:a=-2,b=2

(3)由题意得:2222223a a a a a a a ++-=+++,即:23a a +=-

22223322a a a b a a a a +++=++++,可得:

2223b a a =--+;()

2

232(3)39b a a =-+=?-+=+

故答案为9.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或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列出等式. 2.(1) 12, 12; (2) -8或12;(3) 11,-9.

【解析】 【分析】

(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的长;依据点M 在A 、B 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

(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 不在A 、B 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

(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 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 故答案为:12,12;

(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 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 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

(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 综上,m =11,n =-9. 故答案为:11,﹣9. 【点睛】

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3.(1)1.5k ;(2)317

,1,3,55

h h h h ;(3)5,20-5t 【解析】 【分析】

(1)根据速度,求出t=0.5时的路程,即可得到P 、C 间的距离;

(2)分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各自又分在点C 的左右两侧,分别求值即可; (3)PA 的距离为由A 去B ,B 返回A 两种情况求值. 【详解】

(1)由题知: 5/,4, 10v km h AC km AB km ===

当0.5t h =时,50.5 2.5s vt kom ==?=,即 2.5AP km =

425 1.5 PC AC AP k ∴=-=-= ()2

当小明由A地去B地过程中:

在AC之间时,

413

55

t

-

==(小时),

在BC之间时,

41

1

5

t

+

==(小时),

当小明由B地返回A地过程中:

在BC之间时,

10241

3

5

t

?--

==(小时),

在AC之间时,

102(41)17

55

t

?--

==(小时),

故满足条件的t值为:317

,1,3,

55 h h h h

(3)当小明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AP=vt= 5,

当小明从B运动到A的过程中,AP= 20-vt= 20- 5t.

【点睛】

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的实际应用,掌握题中运用的行程题的公式,正确理解题意即可正确解题.

4.(1)A、B位置见解析,A、B之间距离为30;(2)2或-6;(3)第20次P与A重合;点P与点B不重合.

【解析】

【分析】

(1)点B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得到点B表示的数,再根据平移的过程得到点A表示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A、B的位置,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A、B之间的距离即可;

(2)设P点对应的数为x,当P点满足PB=2PC时,得到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第一次点P表示-1,第二次点P表示2,点P表示的数依次为-3,4,-5,6…,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点B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

∴点B表示的数为-10,

∵将点B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点A表示的数为20,

∴数轴上表示如下:

AB之间的距离为:20-(-10)=30;

(2)∵线段OB上有点C且6

BC=,

∴点C 表示的数为-4, ∵2PB PC =, 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 则1024x x +=+, 解得:x=2或-6, ∴点P 表示的数为2或-6; (3)由题意可知:

点P 第一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 点P 第二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2, 点P 第三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5=-3, …,

∴点P 第n 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n ?n , ∵点A 表示20,点B 表示-10, 当n=20时,(-1)n ?n=20; 当n=10时,(-1)n ?n=10≠-10,

∴第20次P 与A 重合;点P 与点B 不重合.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绝对值,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综合应用,正确分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注意:数轴上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关系. 5.(1)2;(2)52x MC =+;(3)当2

5

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解析】 【分析】

(1)根据中点的定义,即可求出点C 的坐标;

(2)先表示出点M 的数,然后利用线段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表示出MC 的长度; (3)分别求出AP ,MC 和PC 的长度,结合题意,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求出x 的值.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10-,点B 表示的数为14, ∴线段AB=14(10)24--=, ∴点C 表示的数为:142422-÷=; (2)根据题意, 点M 表示的数为:

142

x +, ∴线段MC 的长度为:142522

x x

+-=+; (3)根据题意,

线段AP 的长度为:10x +,

线段MC 的长度为:52

x +

, 线段PC 的长度为:2x -, ∵2AP CM PC -=, ∴10(5)222

x x x +-+=-, 整理得:15242

x x -=

+, ①当点P 在点C 的左边时,2x <,则20x ->, ∴15242

x x -=

+, 解得:2

5

x =-

; ②当点P 与点C 重合时,2x =, ∴

15

042

x +=, 解得:10x =-(不符合题意,舍去); ③当点P 在点C 的右边时,2x >,则20x -<, ∴15

242

x x -=

+, 解得:6x =. ∴当2

5

x =-或6x =时,有2AP CM PC -=成立.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的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绝对值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6.(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

2

AB ,于是可求;

(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4n -=0,

解得:n=4. 故AB=4.

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 ∵M 为线段PB 的中点, ∴PM=

1

2

PB . 同理:PN=

1

2

AP .. ∴MN=PN+PM=

12(PB+AP )= 12AB= 1

2

×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 (2)设AB=a ,BP=b , 则PA+PB=a+b+b=a+2b . ∵C 是AB 的中点,

1122

BC AB a ∴=

= 1

2

PC PB BC a b ∴=+=

+ 2212

PA PB a b

PC a b ++∴

==+, 所以

PA PB

PC

+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7.问题(1)点C 表示的数是8或-4;问题(2)x y +的值为1,-1,5,-5;问题(3)

150BOD ∠= , 30BOD ∠=;见解析. 【解析】 【分析】

问题(1)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C 在B 的左侧以及当C 在B 的右侧,并依据BC=2AB 进行分析计算.

问题(2)利用2x =,3y =得到2,3x y =±=±,再进行分类讨论代入x ,y 求值. 问题(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直接写出答案. 【详解】

解:问题(1) 点C 是数轴上一点,且BC=2AB ,结合数轴可知当C 在B 的左侧以及当C 在B 的右侧分别为-4或8.

问题(2)∵2x =,3y =∴2, 3.x y =±=± 情况 当x=2,y=3时,x y +=5,

情况 当x=2,y=-3时,x y +=-1, 情况③ 当x=-2,y=3时,x y +=1, 情况④ 当x=-2,y=-3时,x y +=-5, 所以,x y +的值为1,-1,5,-5. 问题⑶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与数轴,垂线的定义以及角的运算,根据题意画出图像进行分析. 8.(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

2

AOE AOD ∠∠=,进而可得∠COE=

()1

2

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

,1

2

AOE AOD ∠∠=, ∴COE AOC AOE ∠∠∠=- =11

22

AOB AOD ∠∠- =

()1

2AOB AOD ∠∠- =1

2BOD ∠ =01822? =41°

(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

∵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

∴11

O ,22

AOC A 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

11

22AOB AOD ∠∠+ =()1

2AOB AOD ∠∠+ =12

α

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

∵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1

,22

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

22

AOB AOD ∠∠=+ =

()1

2AOB AOD ∠∠+ =()

13602BOD ∠- =()

13602

α- =0

11802

α-

∴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1)10.5°或14°或28°或31.5°;(2)7

4

21

8

21

2

63

4

【解析】

【分析】

(1)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即可求解;

(2)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得到方程求解即可.【详解】

解:(1)如图1,∵∠MPN=42°,

∵当PQ是∠MPN的3等分线时,

∴∠MPQ=1

3

∠MPN=

1

3

×42°=14°

或∠MPQ=2

3

∠MPN=

2

3

×42°=28°

∵当PQ是∠MPN的4等分线时,

∴∠MPQ=1

4

∠MPN==

1

4

×42°=10.5°

或∠MPQ=3

4

∠MPN=

3

4

×42°=31.5°;

∠MPQ=10.5°或14°或28°或31.5°;

(2)依题意有①当3×8t=42时,解得t=7

4

②当2×8t=42时,解得t=218; ③当8t=2×42时,解得t=

212

. ④当8t=3×42时,解得:t=634

, 故当t 为

74或218或212或634

时,射线PN 是∠EPM 的“奇分线”.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新定义奇分线,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奇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0.(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

(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

(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

12∠EOD=1

2

×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

(2)①因为COD 60∠=,

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

EOB EOD 1206022

∠∠=

=?=. 因为AOB 45∠=,

所以αEOB AOB 604515∠∠=-=-=.

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

135α2120α-=-. 解得α105=.

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

解得α125=.

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

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11.(1)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2)13;(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PC ,再由已知条件PD=2AC 求得PB=2AP ,所以点P 在线段AB 上的

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 求得AQ=PQ+BQ ;然后求得AP=BQ ,从而求得PQ 与AB 的关系;

(3)当点C 停止运动时,有CD =

1

2

AB ,从而求得CM 与AB 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 与PN 的值,所以MN =PN?PM =1

12

AB .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

∴BD+PD=2(PC+AC ),即PB=2AP . ∴点P 在线段AB 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 , ∴AQ=PQ+BQ , ∵AQ=AP+PQ , ∴AP=BQ , ∴PQ=1

3

AB , ∴

1

3

PQ AB = (3)②

MN

AB

的值不变. 理由:如图,

当点C 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 , ∴CM=

1

4

AB , ∴PM=CM-CP=1

4

AB-5, ∵PD=

2

3AB-10, ∴PN=1223

(AB-10)=1

3

AB-5, ∴MN=PN-PM=

1

12

AB , 当点C 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时,MN 的值不变,

所以1112

12AB

MN AB A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2.(1)n

n

a b -;(2)21n

-;(3)31

2

n -.

【解析】 【分析】

(1)利用题中已知等式的规律得出该等式的结果为a 、b 两数n 次幂的差;

(2)将原式变形为123

321(21)(2222221)----+++

++++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计算

可得;

(3)将原式变形为1233211

(31)(3333331)2

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

计算可得. 【详解】

解:(1)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根据这些等式的运算规律可得:

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 a b a b a b ab b -------+++

+++=n n a b -,

故答案为:n n a b -; (2)1233212222221n n n ---+++

++++

123321(21)(2222221)n n n ---=-+++

++++

21n n =-

21n =-

(3)1233213333331n n n ---+++

++++

1233211

(31)(3333331)2

n n n ---=?-+++++++

1

(31)2

n n =?- 31

2n -=.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观察等式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