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与禅

阳明心学与禅

阳明心学与禅禅,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即“禅宗”。

据说禅宗之祖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这位高僧来到中国,创立此宗。

而禅宗兴起于唐朝,这时禅宗出现了两位“六祖”:北派神秀,南派惠能,各以一首偈语闻名天下。

神秀之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之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位高僧之偈孰高孰低?其实都极为高明,根本分不出高下。

所以神秀、惠能分别成为北宗和南宗的祖师,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各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齐名于世。

只是后来战祸兴起,北宗衰落,而南宗影响越来越大,以至后世多推崇南宗……这里面的公案就复杂难辨了。

禅,一个有趣的字眼儿,凡中国人一听“禅”字就显得又热衷又喜悦,似乎这是神秘又可喜的一件好事,但“禅”和阳明心学一挂钩就变了味儿。

自明代以来,一直有人极力将阳明学说与“禅”联系起来,而且越扯越近,越扯越乱。

前文已说过,王阳明虽是心学宗师,却并非师承他人,而是无师自通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经历了心灵的磨难,被迫踏入心学之门。

在三十五岁之前,王阳明是个备受宠爱的官僚公子哥儿,仕途顺利,人生顺畅,要官得官,要才有才,于是涉猎极广,但博而不精,也没有长性,有“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这“五溺”是阳明先生年轻时的业余爱好,其中就有“溺于佛氏”一说。

于是有一个故事,说王阳明在京城任主事的时候,曾经回乡养病,病愈后游杭州虎跑寺,遇见一位闭关的高僧,已经三年不和外人说话。

阳明一见他的面就斥道:“这和尚眼睁睁看什么,口巴巴说什么!”一句话让高僧起身相迎,可见王阳明对佛家思想极为精通。

确实,阳明精通佛经,在他与弟子、友人的谈话中常会提及《六祖坛经》以及《灯录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涅槃经》、《圆觉经》……诸多经文中的内容字句。

在《答陆元静》文中,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心使——王阳明

心使——王阳明

心使——王阳明“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行合一”是当代很多企业培训课程的重要一课。

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出处。

这一十分实用的思想来自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逝于1529年,享年57岁。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龙场悟道”自小聪颖好学的王阳明精通佛道两家,在历经贪官诬陷,发配到苦寒之地贵州龙场后,他结合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创立了“心学”,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应时事而生,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检验渊源流传,指引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蒋介石可谓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了,他曾经提倡“行动哲学”,退守台湾后他将草山改名阳明山以纪念王阳明。

毛泽东的“实践出真知”也有心学的影子。

心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被传播到了日本,甚至欧洲的一些国家。

不仅影响企业管理,甚至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借鉴使用。

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代“军神”东平八郎,他的随身令牌上写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可见其对王阳明的崇拜之情。

下面是王阳明心学里的一些重要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引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下的个人理解:“存天理,灭人欲”万事万物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往往是人的私欲定义了不同事物的价值。

比如一瓶水,客观上它只是一瓶分量的水,但把它放到旅游景区,把它放到阿拉善沙漠的腹地,亦或者把它放到城市里的普通商店,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不是水变了,水还是那瓶水,是人对它的欲望和需求程度不一样,因而给它定义的适应于人类欲望的价值。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事,心外理乎?”某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有次踏春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问他:“ 你看这朵花,它在山里随自然规律花开花落,你说心所想就是事物的规律,难道是你让它开,它才开,你让它落,它才落的吗?”王阳明解释道“如果你没有去看这朵花,那你和花各在一方。

如此,可以推测这朵花你心里。

”是你的心让你脑补了花开花谢的过程,所以相由心生,你自己的心想象了它是这样。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王阳明心学,又称为“阳明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心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实践与知行合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的“第二次启蒙”。

核心思想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为融为一体,不断实践和体验所学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核心思想二:心即理在阳明心学中,心被视为人的本质,是一切智慧和道德的源泉。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包含了一切真理,只要发掘心中的真理,就能够理解自我、他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核心思想三: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感知外界物体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质,这种方法被称为“格物致知”。

他认为,人的感觉和理性应该同时使用,通过感知外在世界的物体来了解自己的内在和本质,从而达到对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

核心思想四: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本能,只要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致良知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清醒、自觉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核心思想五:心外无物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和外界是相互关联的,心和外在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物”的思想,即内心的感觉和外界的物体是一体的,没有心就没有物。

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心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

总结阳明心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内心探索的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和行动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陷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学说是心学,强调人的本心本位,认为人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和自我,而不是依靠理性和经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内心的本性或原则,是人的灵魂的核心,具有不可分割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

“致良知”即追求良知的实现和发挥。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致良知”成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二、心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心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王阳明在儒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借鉴了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强调内心直觉和超越逻辑的瞬间通达。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是儒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东亚哲学和宗教思想的交融和创新。

三、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为了实现“致良知”的目标,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包括反省、明志、行诚、慎思、格物等。

这些方法强调了人的自我觉察和实践,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改进自我。

这些方法完美配合了心学的理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心学实践模式。

四、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为后来的文化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心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触动了西方哲学的思考。

许多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心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

例如,西方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欧文·哈勃玛斯等人,从心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1.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道理。

2. “致良知”:良知是人的本心,是每个人的内在标准,只有通过反思和领悟,才能找到自我。

3. “格物致知”:通过探究自然世界,领悟人生道理,只有深入了解事物,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4. “万物皆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领悟到这个真相,才能超越表面的困惑,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这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总结自己一生思考和经验所得,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

它们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人生和世界,从而走出困境,迎接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篇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所提出的关于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己的心学的教导,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致良知”。

如果能够用心悟透这四句教言,则可以开启心学的大门,掌握心学的核心思想,进而获得好运相随的效果。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句话指出了在致良知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进而诚意正心,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这句话强调了心学的第一步,即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来引发内心的反思和自我反省,从而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2. 知行合一这句话指出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知行并进这句话指出了知行合一的另一种方式,即不仅要知行合一,还要将知行合一相互促进,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知行并进强调了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实践方案,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4. 致良知这句话指出了心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心,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浅析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与孔子, 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他提出的心学同其他理论一样有所长也有所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王守仁心学主要内容。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又是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界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是王守仁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直接表现。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

其心学四诀更是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应该用最恰当的“良知”去解决办法。

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从他的心学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大胆地否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处事方法。

所以他提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响一个人勤学苦读,去当圣人。

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

其思想的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人们在封建阶级统治下愚昧的思想,让封建统治者所维护的圣贤的地位,把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和圣贤脸上的面纱撕得干干净净。

统治阶级的皇权天授、各种依附在圣贤经典上愚民政策也受到了威胁。

王阳明心学的深刻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和尊重个性的战斗精神,对于社会思想和学术空气的活跃,对于冲破程朱理学主流思想的禁锢和发展个性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使晚明思想走向多元化。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一、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即认为心和理是同一的,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体,理是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心和理的关系就是本体和规律的关系,理在心中,心就是理。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他主张以行为本,以知为辅,认为行为是实现知的前提和基础,而知是指导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他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他主张通过内省、体悟、实践等方式来发掘和实现良知,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善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认为,只有当心中存在某种欲望或情感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善恶观念。

因此,他主张通过消除心中的欲望或情感来消除善恶观念,以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五、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和“万物一体”等方面。

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观点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 哈哈,你好啊,请教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唯识思想有什么相通么甚谢甚谢!

我也不清楚,下面有篇东西是讲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论阳明心学与佛法 (2007-09-10 13:30:16) 转载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散文随笔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不信佛,但他创设的“阳明心学”却对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大量篡用。他的思想,主要是依于理学,篡用佛法。依于理学方面,他对程朱理学在修心法方面进行了突破;篡用佛法方面,他又只篡用方法而弃失精华。所以,当时无论是佛教还是理学,多把 “阳明心法”看作是异端。本文通过阳明心学对于佛法篡用情况的分析,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阳心法作为异端的一些表现,从而进一点体现佛教在修行方面的独特性和殊胜性。一、王阳明在心学中何以能篡用佛法?

王阳明继承的是理学,而理学自称是孔学的光大--事实上王明阳认为自己是孔学心法的真正发现者,所以,孔学内在的理论结构对于王阳明篡用佛法肯定起到了某种作用。另外, 他在理学中的一些发现以及他自己的禅修经验,也是最终导致了他要篡用佛教的重要因素。

(一)孔学本有的学理结构使王阳明篡用佛教成为可能。 古代中印主流文化的特征是,中国提扬伦理,印度注重禅思。但是,在私人哲学方面,二者对于心性的修行,都有所提及,当然在古印度这方面的资料更为丰富。方立天先生说:“内在超越和主体思维离不可心性修养,佛教与儒道两家都具有鲜明的心性旨趣,因而心性论逐渐成了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原载《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勋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1993年出版)既然提到心性的修行,所以二者在方法上甚至是程式上,都会有共同的体现:心的本体是什么?如何发现或接近这本体,发现和接近本体后如何用于世俗生活--或者说是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在本体方面:佛教认为心性本空,心性的智慧特征就是空性智。大乘佛法进而还认为,空与有是心性的两个方面,是一体的,即所说的空有不二,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孔学方面,孔子认为心性的本体是“仁”。孔子没有象佛教那样明确地提出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但是实际上,孔学的仁,却包括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仁,有双重含意,一个是 形而上的,即所谓的天道,所谓“何思何虑”的境界,即是指此。一个是形而下的仁爱之心。由于这个原则,理学就面临心的本体是空是有的课题。而在宋明理学时期,知识分子虽然排斥佛教,但正好说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些观念的流行,所以借用禅宗的语言,阐述这个问题,甚至流行。

在方法上,不用说,佛教采用了多种内外的方法用来修行,通用的就是戒定慧,对于大乘来讲展开为六度。孔学的修行也是内外兼顾,“克己复礼以为仁”,其中就具佛教特征的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学的这些修证方法,为更深所重视,成为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

在世俗生活的态度上,佛教透观法界体体,彻底展开了菩提心的提扬,孔学更为重视现实人生。但二者都给予了积极的世俗生活给予了肯定:佛教普度众生,孔学推仁于天下。

由于二者在学理结构上呈现了极大的相似性,即使抛开了理学的影响,王阳明自称复原孔学原义,自然面临同样的心学问题。为突显他的所悟与前人的不同,篡用佛教自然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所以王阳明在释心时说:“虚灵不昧,众理具有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传习录》)将心体释为虚灵不昧,将世俗释为心外的世俗,都体现了佛教尤其是 禅宗修行法中对于心性的强调。他还说:“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传习录》)

(二)陆九渊的心学的朱熹的理学为王阳明篡用佛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元素。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宋代理学的本体论。 陆九渊和朱熹,都是主张有绝对本体的。孔学原来也讨论本体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的提出,还是在宋代。因为这时面对佛教的弘传,修心问题在孔学的传承上也日是益凸显出来,所以深入参究本体,成为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佛教有没有本体论呢?多数学者认为佛教没有本体论的。其实,“本体论”概念是一种逻辑方法,也就是说,它是论述问题的一种方式。从无自性的角度讲,佛教没有一个实体的本体;但是,如果从本具佛性的角度讲,佛教的如来藏就是本体。当然说它是本体,也不妨碍讲空性。儒学发展到南宋,因为提出一个 “继圣成贤”的理念,象朱熹,张载,都明确表达过这方面的志向。所谓“宋明理学”提出,本质上也就是本体论的讨论。 儒学的本体论,就是讨论心的绝对性的。对于心具有“天道”的绝对性,虽然大家在细节上意见不一致,但总体上是没有差别的。朱熹强调本体论与认识论分开,也就是,本体是理,他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语类》卷五)朱熹的理,具有一定神秘性,一方面它通于不可测的天,一方面它通人心。也就是说,这个理是万能的。这个心,主要是佛教所说的五蕴所缘生的前六识,而这个性、理,是越超这六识的天道。而这二者统一于一个人的身心中,所以他也说:“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这个本体论与佛教的人人皆具如来藏性在逻辑上是一个表达方式。但是,朱熹在这个对于心与性的分开,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过诚敬的修心,抵达天道的。这个与佛教大乘有着根本的不同,佛教认为人的心识,在凡夫是染,成佛是净,也就是说,这个心识是可转化的,它本身与如来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象儒家所说的是二个不同问题共于一身。

陆九渊的心,就是将心与理统为一体了,本体论就是认识论。他说:“人皆有心,心皆具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二)》)“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二,”(《与曾宅之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宇宙。”这个表面上与佛教也象相似,但是他这个“一心”倒底是什么呢?陆九渊的“一心”,实际就是镜像反映论。什么是镜像反映论呢?就是把本体比喻为镜,将外物比为像,像映镜中,故凡所诸物,皆是镜中物,因此说“一切唯心”。镜像反映佛教也用,但是二者有重大的区别。陆九渊的镜像反映论,是一种实体的镜像反是映,而佛教的是指幻像反映,幻像反映是指能所皆是空性。也正因为这种区别,所以宋明理学家不同情佛教。站在佛教的角度看,实体的镜像反映论恰是外道的共同特征。

王阳明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本体论,并结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来批评朱熹的理学。他说:“心即是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传习录》)他认为为圣人之事,第二重为贤人之事,第三重为学者之事。这种差别主要是来自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朱子认出为“格物” 有多层次的参究,而王阳明认为“格物”只是一事,即格除心中之物欲。这个过程是通过修身来实现的。因为朱熹是本体与认识分开讲的,而王阳明是统一讲的,所以朱熹是本体决定认识,所以有那种说法。而王阳明没有这种决定论的观念,他 认为从身起修,格心中物,即至于圣,如此而己。这种观念推衍起来,与佛法的阐释的结合,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了。

但王阳明并没有完全朱熹的影响,甚至他是在主观上就不想彻底排脱朱熹。有人指摘朱熹,王阳明说:“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辨。然吾心与晦庵之心,未尝有异。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传习录》)他的心法与朱熹理学的关系,我们后面还要谈到。从根本上讲,阳明心法是程朱理学的一个变种。

(三)个人的禅修经历使王阳明彻底走上了以佛释理的道路 王阳明早岁学朱熹的“格物致知”。关于这件事,他自己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至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理去格物了。”(《传习录》)因为朱熹的讲的本体,是超越认识论的理,当然也就包括心内心外,朱熹这种穷究事事物物之理的做法, 使王阳明难得要领,确实暴露了朱熹修心法方面一个漏洞。这导致王阳明坚决放弃朱熹格物说。最终也离开了朱熹的二元论。

王阳明习禅修道,估计也是没有得到真传,因此没有悟道。他自述:“吾自幼笃志二氏(指佛教和道教),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贵州龙场)三载,见得圣人之不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指“格物”),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承当了。”(《传习录》) 他的意思是,自己有多年习禅的经验,但之所以选择了儒学,是因为儒为“简易广大”,而儒与佛教和道家的差别,他认为只是在某个问题上有很小的不同(这个问题主要指空有的问题,实际是个大问题)。也就是说,他认为在许多方面,儒家与禅没有差别。

由于以上的原因,王阳明在“悟道后”,设立书院,糅佛借理,走上了阐扬他独到体悟的道路。

二、王阳明篡用的主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