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称谓语文化差异论文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对比研究

参考内容
引言
亲属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对于家庭、 亲属关系的理解和定义。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拥有着相似的儒家文化传 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然而在亲属称谓方面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本次演示旨 在通过对比分析汉韩亲属称谓的表达方式、使用场景、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 讨其异同之处和形成原因,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汉韩亲属称谓在实际运用中的特 点。
长幼有序: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严格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而英语中的亲属 称谓语则相对灵活;(4)性别区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往往区分性别,而英 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则不作性别区分。
这些差异反映了汉英两种文化对家庭、亲属关系的不同观念和价值取向。例 如,英语国家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因此其亲属称谓语相对简单、平等;而中 国注重家庭主义和等级观念,因此其亲属称谓语更为复杂等级分明。此外,汉英 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还体现了两种文化在婚姻制度、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差异。
3、文化内涵
汉韩亲属称谓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等级观念。中国的亲 属称谓中体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长幼、嫡庶、男女等差别明显,而韩国的亲属 称谓中虽然也强调等级,但相对而言较为平等。另外,中国的亲属称谓还体现了 血缘和婚姻关系的重要性,而韩国的亲属称谓则更加强调感情因素。
案例分析
让我们以一个具体情境为例来分析汉韩亲属称谓的运用特点。假设一个中国 留学生在韩国遇到一个韩国人,两人聊起了家庭和亲属的话题。这个中国留学生 用到了以下的韩语亲属称谓:
文献综述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集 中在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且主要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 及文化因素。此外,以往研究多采用零散的个案分析,缺乏对整体情况的把握。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究汉英亲属称谓语 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的论文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的产生及内涵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表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dutin t the study f spee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
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ur english is very gd. n, n, y english is very pr.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如“self-absrptin 、self-adiratin 、self-ultivatin ”等等。
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
例如,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
收 稿 日期 :2( —o —. o9 8 2 ) 4
作 者 简介 :韦艳 梅 (94 ) I8 一 ,女 ,广西 来 宾人 ,广 西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在 读 研 究 生 。
・
情况较少。在同等关系 ( lat)中的交际双方,以 F siry od i N (r l )相称最为普遍。亲属之间以 F i tae fsnn N称呼也常见, 如孩子叫自己的父母可用 F 。若双方为权势关系 (oe) N pwr 的不等关系,也可以这样称呼,如公司的职员直呼公司老板 的F 。 N 但是对社会地位较高和有威望的人士我们不能一概 照搬,以免显得唐突。汉语的姓名顺序与英语的刚好相反。 汉语中以姓名全称相称的情况比英语广泛。汉语的姓名称呼 般用于同辈之间或上级对下级。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 加使用, 称呼的不同,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中职业、职务或职称等象征社会地位的词语能作称 谓语的数量非常有限, 使用时局限性很强。社交活动中一般 不用 “ + 姓 职务”的形式称呼, 常用的少数职衔称呼有 d - o c t,nr , ae等, o ue wir 高级政府官员、皇族、军界、宗教界 r s t 中才有其特定的职务称呼,如 Pedn Bs,Jde i ri t uh ug Whe se t 等, 其中Ftr Gnr , onl ae, eelCl e等神职、军职可单用。而 h a o 服务行业中隐含卑微含义的 “ ae,wie ,cnut ” wt i r ar s odc r ts o 等称呼不能加姓或名。汉语中职业或职务称谓数量、 种类繁 多, 其专业职称和职业称谓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职业称谓 如医生、 律师等; 职务称谓如经理、主任等;职称称谓如教 授、 讲师等; 头衔称谓如中校、博士等,林林总总,五花八 门。除单用外,为显尊敬和礼貌, 还可与姓名叠加使用。 通称即通用称呼语,用作对同一社会范畴内 各成员的普 通称呼语。英语中主要有 M . M . Ms, s M dm S r, r , i M , aa , i s s r 等,前四者可与姓名连用,且使用普遍。汉语 中的通称有 “ 同志,先生,小姐, 师傅”等,以及新兴的 “ 美女”一词 也在社会上广泛使用。零称呼在英语中较常见,如 “ eo Hl, l H, e”等, iHy 英美人不管熟悉与否,身份地位如何均可以 使用零称呼。 汉语中 也有零称呼, “ 嗨、 如 喂、 哎”等。 三、不同 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英汉文化相去甚远,差异明显,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 表。西方国家只经历了 短暂的封建宗法制度,由于资产阶级 革命的 成功, 产阶级提 资 倡的 “ 由、 自 平等、民 主”的 产 资
中西称谓语中的礼貌文化差异

什么 是礼 貌 语
20
小 结
从前文分 析可知 ,国际商务谈判 不仅仅是 中西方在 经济和 政治领域 的交流 和合作 ,还 是 中西方文 化间的碰 撞和沟 通 。由于 中西方文化存在 很大差异 ,在 国际商务 谈判过程 中容易发 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必 须在国 际 商务谈 判开始前做好充 分的准备 工作 ,在谈判 过程中恰 当地使 用语言和其他 交流方式 ,并且重视发挥 自身的文 化优势,从而实现跨文化谈判 的成功 。
(完整word版)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
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
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
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
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
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 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三、研究方案(思路)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与选题相关的资料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比相关事例,归纳总结出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异,同时研究从称谓语的差异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在借鉴传统调查研究方法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的创新。本文采用了归纳、总结、对比及咨询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是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报刊及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负责人签名(院系公章):年月日
注:1.题目类型:理论、实验、应用、综合;
2.题目来源:指导教师拟定、自选、其它;
3.此表可打印。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ing Terms
题目类型
综合
题目来源
自选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
英语
指导教师
职称
姓名
年级
学号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称谓语体系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时随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称谓语体系又不断的被影响和塑造。本文在前人对称谓语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将称谓语分为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两大类,从两国不同的传统礼教,社会阶级和家庭结构等方面对比研究,同时也深入研究了亲属称谓语在非亲属中的应用及两国文化的交流对称谓语发展的影响。
鉴于称谓语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和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从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有助于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考虑到英汉语言称谓的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中英文称呼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素有“ 礼仪之邦” 的称号 ;而 英语 国家受到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 的影响 , 言 在语
上追求 的是人格 和地位 的平 等 。 因而在称 呼上 中文和英 文有着截然不同的称呼方式 。 中文有一套严谨的称呼体 系 , 同辈份 、 同职位 、 不 不 亲属 之 间 以及 陌生人 之 间 的称 呼必须符合彼此之间的辈份 、 身份和地位 。而英文的称
呼相对来说条条框框比较少 , 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直 呼对方的名字 , 无视对方的年龄 、 身份或地位 。 一、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 的 国家 ,因此在称 呼上很重 视辈份 的区分 。长辈就是长辈 , 而晚辈就是 晚辈 , 辈份 不能乱 了。在称呼上最好要体 现 出彼此之 间的辈份关
you"。在外国影片或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环节,
就是父亲或母亲在小孩子睡觉之前 ,先在他额头上亲
女合称为堂兄妹, 姑姑的儿女则为表兄妹。而母系方面
的称呼就相对 比较简单 。母亲的父亲称为外祖父 ( 外
一下, 再跟他说句‘love you" , `I 然后才离去。 由于从小就
纪念或怀念。 比如美国现任总统George W. Bush。 他的名 字就跟父亲(George Bush) 的一样。这在中国人看来是
非常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在命名 的时候 , 晚辈 的名字不 能跟长辈名字 的任何一个字重复 ,否则就是 对长辈 的 极 度不 敬 。 比如 薛 宝钗 如果 跟贾 宝 玉婚 后 生 了儿 女 的 话, 那么他们的名字中就不能有宝 、 、 玉 钗等字, 也不准
就算某位“ 晚辈” 的年纪其实要 比“ 长辈” 大很多 , 也应该按照辈份来称呼该“ 长辈” 。所以, 在中国能见到 的一个奇特 现象 , 就是一个 头发灰 白的老翁 , 却很有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称谓语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虽然英语的称谓语系统相
对简单,但如果不了解两者间的差异,特别是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
因,就会出现负迁移现象,造成很多的交际障碍。对称谓语系统的了
解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种文化的
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称谓语的定义
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
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
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
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
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
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中英称谓语
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
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
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汉语
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
观止。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
的关系。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
关系。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
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例如,父亲的兄
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
妻子则被称为婶母。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
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
许多。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
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
释。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
语则不能。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
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
my darling,my sweet heart”。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经常
从孩子的角度称呼丈夫或妻子,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爱人”
这个词是中国人用来介绍丈夫或妻子的非常正式的称呼语。
1.2亲属称谓语的泛用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复杂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用途上。
中国人常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一些原本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
被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用。人际关系在华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治的国家。汉文化极为注重宗族关系,同族
之间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心理感情都甚为亲密。因此,用亲属称谓去
称呼外人能有效地提升人际关系,缩短心理距离。
然而,英语国家中的人更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对于社会等级则
不太在意,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泛用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严格意
义上讲,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大部分泛用方式与汉语中不同。例如,
美国的昵称是Uncle Sam,其中“Uncle”这个词便存在泛用的现象;
另外西方人经常使用“father”这种词称呼牧师,这也是称谓语泛用
的一个例子。
2.中英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
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
敬程度等。社交称谓语显示出人们之间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
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人的名字有三种模式:第一种
模式:姓前名后;第二种模式:名前姓后;第三种模式:有名无姓。
中国人的姓名结构属于第一种模式“姓前名后”。这正是体现了中国
人的家族观念,把大的家族姓氏放在前面,将“小我”的名置于家族
大姓之后,突出了氏族、家族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其
姓名结构为第二种模式,即“名前姓后”,一般总是将自己的名置于
最前,最后是家族的姓氏,这正反映了西方人对自我的突出,对个人
的崇尚。在中英两种称谓语中都有先生一词,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
的等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人士时,
实际上是对高级学者既严肃又亲密的尊称。与汉语不同,英语中Mr.
加在男性姓氏前仅仅是表示一种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的“先
生”都可与英语的Mr.或Sir对换,事实上,汉语中“先生”的文化
内涵是远多于英语的“Mr.”和“Sir”。在英语中Sir或
Mr.+Surname是很常用的社会称谓,一般说来,Mr.可用于任何年龄
的成年男子,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Sir则含有一定尊敬成
分,它常常用在小孩对成年教师,下级对上级等。
结语
从以上对中英称谓语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方面的对比,可以
发现中英两种称谓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复杂、丰富而后者简单、
笼统。两者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性。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性使
然。民族心理、文化意识、伦理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
了英汉不同称谓体系的存在。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虽然英语
的称谓语系统相对简单,但如果不了解两者间的差异,特别是造成差
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就会出现负迁移现象,造成很多的交际障碍。对
称谓语系统的了解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
英汉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72.
[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2.
[3] 贺月娟,李漠.英汉称呼语异同比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
学报,2007,(3).
[4] 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武
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
[5] 王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对比[J].吉林教育学院学
报,2006,(3).
[6] 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