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具有以下特色:
1. 营养均衡:中国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追求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通常包含主食、蔬菜、荤素搭配,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膳食疗。
2. 食材多样: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食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 色食材和烹饪方法,如北方的小麦、豆类,南方的米、鱼虾等。中国菜肴中常用的食材有豆 类、米面、肉类、蔬菜、水果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上,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 观和社交礼仪中。它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5. 节日食俗:中国有许多与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和食俗。例如,春节期间吃年糕、饺子和 鱼,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食物和食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 的象征意义。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6. 地方特色:中国各地区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四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以清淡 、鲜美为特色,川菜以麻辣为主,湖南菜以辣椒为代表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 传统。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 烹饪技巧பைடு நூலகம்富: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蒸、炖、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刀工和调味的精确掌握,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4. 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尊重和团结,强调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例如,就餐时尊 重年长者,不浪费食物,尊重食物的顺序和用具的使用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1.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基本的原则,强调了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注重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主张“食以礼为先”,即在饮食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4. 追求美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不仅追求味觉享受,还注重视觉和嗅觉的感受。

5. 寓意深远: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很多菜肴都有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团圆饼”寓意团圆和谐等。

6. 注重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养生功能,主张在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7. 崇尚节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张节俭,反对浪费,认为只有在节俭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 强调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宴请宾客时,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礼仪、
追求美感、寓意深远、注重养生、崇尚节俭和强调情感交流等方面,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民族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 ,藏族以糌粑、酥油茶为主要食品,回族以清真食品为主,蒙古族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食。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巧
炒菜
炒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之一,通过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使食材快速熟透并保持鲜 嫩口感。
炒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油温的控制,以及翻炒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食材的完整和 鲜嫩。
食品安全
现代营养学还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避 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对健康的 影响。
中国饮食的未来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未来的中国饮食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菜肴。
A 健康饮食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食品
蔬菜与水果
总结词
蔬菜与水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详细描述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蔬菜与水果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青菜、茄子、黄瓜、豆角等,水 果则包括苹果、梨、桃、柑橘等。此外,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菌菇、杨梅等。
肉类与海鲜
总结词
肉类与海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地域差异
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气候湿润 ,多水产品,因此南方菜以清淡、鲜美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多畜牧,因此北方菜以油 腻、咸香为主。
东西差异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而西部地区则以牛羊肉为主要食 材。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饮食传统和烹饪技艺。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菜系、餐桌礼仪、食用禁忌和食谱多样性。

首先,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四大菜系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它们分别是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

四大菜系在烹饪方法、调味品的使用和口味偏好上各具特色。

川菜以辣味和麻味著称,粤菜注重菜肴的原汁原味和鲜美口感,湘菜以咸辣为主,而鲁菜则追求色香味俱佳的烹饪艺术。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也注重餐桌礼仪。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将饮食看作是与人和谐相处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

在正式场合,人们常常使用公筷和私筷来进食,公筷用于共同盛取食物,私筷用于夹取自己的食物。

此外,餐桌上还有很多礼节,如先敬长辈、尊重主人、守时等等。

第三,中国饮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食用禁忌。

根据传统医学的理论,一些食物被认为有助于身体健康,而另一些则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女性在生理期间被禁止食用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和冰镇饮料。

另外,许多地区的人们也忌讳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食材,例如,广东人认为鱼类和年糕有“年年有余”的寓意,所以在过年时特别重视这些食物的摆设和食用。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食谱的多样性上。

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各具特色,因此出现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食谱。

比如,北京的烤鸭和水煮鱼、四川的火锅和麻辣香锅、广东的糖醋排骨和蜜汁叉烧等等,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招牌菜肴,独特的风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和美食爱好者。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菜系、餐桌礼仪、食用禁忌和食谱多样性。

这些特点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至今。

正是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给中国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口味,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
1.平衡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平衡搭配,包括五谷杂粮、蔬
菜水果、肉类鱼类、豆制品、奶制品等多种食物的搭配。

平衡饮食能够满
足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健康。

3.多样的烹饪方式: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多种烹饪方式,如炒、炸、煮、蒸、炖、烧、炝等。

这种多样化的烹饪方式能够使食物保持原有的口感和
营养,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不同口味的需求。

4.少盐少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注重少食盐少食糖。

盐的摄入过
多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的过量摄入则与肥胖和糖尿病等
慢性病有关。

因此,中国饮食文化鼓励人们减少盐和糖的使用。

5.注重荤素搭配: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蛋白质
和植物纤维的合理摄入。

荤食(肉类)和素食(蔬菜)的搭配可以提供人
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维持身体的平衡。

6.以食材为主导: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食材的选择和新鲜度非常重要。

中国人认为食材的种类和品质对于菜肴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有着至关重要的
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鼓励人们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7.温补与寒凉平衡:中国人注重食物的温补与寒凉平衡。

在传统中医
理论中,食物被归类为寒、凉、温、热四个性质,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
具有不同的功效。

食物的温补与寒凉平衡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总结起来,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原则包括平衡饮食、注重谷类食物、
多样的烹饪方式、少盐少糖、荤素搭配、以食材为主导以及温补和寒凉平衡。

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够带来美食的享
受和身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西的洛阳以“水席燕菜”而闻名。水席的大部分菜 肴都离不开汤水,例如莲汤肉片、水漂肉丸、生氽丸子、 木须汤等;“燕菜”则系用萝卜等原料做成的一道具有燕 窝菜风味的美馔。
豫南的信阳菜肴接近南方湖北风味,擅长蒸菜。
五、中原饮食风俗
河南的日常主食有:馒头(称蒸馍)、烙馍、饼子
(厚馍)、油馍、面条、饺子(即扁食)、小米饭、稀
清见底,味道鲜美。白汤,又称奶汤,因汤浓白似奶故名。白
汤用大火烧开,慢火缓煮,纱布滤过,待汤为乳白色即成。所 谓套汤是清汤临时加厚,用鸡胸肉剁泥,再套清一次。至于追 汤,则是制好的清汤,再加入鸡、鸭,微火慢慢煮,以补追其 鲜味。烹制菜肴时,许多厨师喜欢用熬制的鸡汤代替味精来提 味。以浓汤制味美清醇的扒菜,是河南菜的一绝,所谓“扒菜 不勾芡,汤汁自来黏。”
北宋时河南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东京梦华录》序中 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河南菜到北宋时作为一方菜系已基本形成了。
就菜肴口味而言,河南菜已形成了调味适中、鲜香清淡 的特点。宋人朱彧《萍州可谈》卷二载,“大率南食多盐,北 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
在大量吸收和借鉴外地菜肴的基础上,河南菜的烹饪技术也获 得了快速提高。以鱼类菜肴烹饪为例,河南居民在宋代以前一 直不太重视鱼类等水产品,鱼类烹饪技术甚低。北宋中期,擅 长烹制鱼类菜肴的南食开始传入河南,迅速改变了这一局面。 至北宋末年,河南鱼类菜肴的烹饪技术已居全国领先地位。直
2.河南各地菜肴的不同特色
河南各地的菜肴特色稍有不同。 豫东的开封讲究清淡,调味适中,素油低盐,以制作鱼 肴、鸡肴和鸡汤闻名,糖醋溜鲤鱼焙面、套四禽等是开封菜肴 的杰作。开封菜是河南菜的主流,除盛行于开封外,也遍及整 个豫东、豫中、豫北等地。 豫东的鹿邑以善于烹制各种山珍著称。民国初年,鹿邑 人开办的“厚德福”,在全国许多地方设有分号,享有盛名。
2.宴席习俗
中原人民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各地宴席的 丰简,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而定。中、东部地区将席面分
为“水席”和“参席”两种。
水席的酒菜多是四荤四素,饭菜十大碗,一碗 一碗陆续上。十大碗又称为“十大件”,一般由鱼、鸡、 牛肉、羊肉、猪肉等料做成。以海参领头的席叫“参席”, 酒菜要有六荤六素,饭菜要多至十几道或二十几道。
中微辣,严冬味浓偏咸。这是非常符合河南的气候特征和养生之
道的。河南在气候上四季较为分明,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 凉爽、冬季寒冷。春天病菌易滋生,吃酸可杀菌减少病患;炎夏 人体火气较大,吃苦可清热败火;秋季凉意渐近,吃辣可出汗发 表;严冬寒气较重,人体各器官机能下降,吃咸方能健胃下饭。
(3)善于制汤 河南有句土话:“唱戏耍腔,做菜要汤。”河南对于制 汤非常讲究,分清汤、白汤、套汤、追汤等。清汤用肥鸡、肥 鸭、猪肘子为主料,急火沸煮,撇去浮沫,鲜味溶于汤中,汤
味、除殊味、减咸味、增淡味、定滋味的目的。正是由于河南
菜调味适中,所以适应性强,四面八方咸宜,男女老少适口。 为了照顾人们的不同口味,河南菜有“另备调料,请君自便” 的传统。餐馆的饭桌上往往放有一些瓶、壶、盏之类,盛放辣 椒油、花椒盐、酱油、醋、大蒜等调料,供食客选用。
(2)四季特色
河南菜在口味上,春天酸味初露,炎夏清淡稍苦,秋季适
中原饮食文化
河南又称中原,是中国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河 南菜历史悠久,擅长扒溜爆炸烧,素油低盐,调味适中, 鲜香清淡,色形典雅,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巨大。河南菜 的烹饪方法现在大部分已泛中国化了,多为其它地方菜吸 收利用,成为它们繁荣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大多数人们对 中原饮食文化的了解还不多。
河南菜泛中国化的结果,一方面,河南菜对全国其它地方 菜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传统的烹饪方法被其它地方菜吸 收利用,成为它们繁荣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河南菜的 泛中国化,使中国烹调的特点都能在河南找到,河南菜的 特点似乎没有四川菜、广东菜那么鲜明了,人们对河南菜 渐渐变得陌生起来。
二、地理原料
河南菜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河南地处中
釜、陶鼎、陶鬲烹饪食物,揭开了河南菜烹饪的序幕。
2.中原饮食文化的孕育、萌芽
夏商是河南菜的孕育萌芽时期。《左传· 昭公四年》 载:“夏启有钧台(今河南禹州)之享”,这是中国见 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宴会。 《礼记· 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 以飨礼,殷人以食礼……”,这是较早的宴会制度。有虞 氏在河南虞城县,夏少康在复国前逃到了这里,被有虞 氏任命为“庖正”(厨官),积蓄力量,终于恢复了夏 朝,夏王少康,可以称为“国君厨师”。被世人尊为“ 烹调之圣”的商代著名宰相伊尹生于河南的伊水之滨。 《史记· 殷本纪》载,殷末纣王在国都安阳附近的沙丘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宴席上很讲究座次,上席(即首席)要给长者或最尊 贵的客人坐。开封等地的宴席上,如果有鱼,上菜时必须 将鱼头对着长者或客人。鱼头对着谁,谁要饮酒三杯,然 后大家方可动筷吃鱼,在豫南等地,有“鱼不让背”之俗。
就是宴席上,鱼背不能对着客人,而要将鱼腹对着客人才
合乎礼仪。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汤的做法很多,最通行的要数面条汤。洛阳等地的粉浆面
条汤酸美可口,别具特色。小米汤里喜欢掺把豇豆或绿豆,待
小米煮出了油、豆子煮开了花,喝起来最香甜。秋季红薯一下 来,切几块放在玉米糁(糊涂)里,甜丝丝如同放了糖一样。 “小米汤,放豇豆。打糊涂,放红薯”是较流行的“汤”的做 法。
1.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牛肉、羊肉等较为普 遍,蔬菜以萝卜、白菜居多。河南人有晒干菜、腌咸菜和 做酱菜的习惯。经济较富裕的人家入冬以后就买猪肉撒上 盐和其他调料腌起来,叫做腊肉。用切碎的猪肉调成馅, 装入洗净的猪肠,叫做香肠,风干后熘一下就可以吃。一 般人家都喜欢在蔬菜旺季晒干菜,到冬、春天菜少时吃。 夏秋之间,豆角下来,一时吃不完,用开水过一下,搭起 来晒干。秋后收了白萝卜,也晒成干,冬、春季熬着吃。 也可以把鲜萝卜加上糖、醋、辣椒,腌成酸辣萝卜干。也 有用整棵的白菜腌制泡菜的,发酵之后酸溜溜的,作菜下 汤都好吃。青菜中的雪里蕻是通常腌菜用的一种蔬菜。大 芥(根用芥菜)也是专门用来腌制咸菜的。
揉,铁鏊子一支,边烙边吃。一个手快的妇女可以供上五、
六个人吃饭。吃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些菜往 上一放,两手噌噌一卷,吃起来别有风味。这就叫烙馍卷菜。 油馍分为两种,一种为油炸的,农户人家不常吃。另一种就 叫烙油馍,做法同烙馍差不多,只是比烙馍厚五到六倍,内
抹有油和葱花等,吃起来松软、咸香,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3.中原饮食文化的渐渐发展
周汉魏晋隋唐是河南菜的渐渐发展时期。东周定都洛阳, 膳食制度十分完善,设有庞大的食官队伍,据王仁湘先生根据 《周礼》统计,周代食官有膳夫、庖人、内饔、外饔等20余种, 共计2294人。他们共同负责周王室几个主要成员如王、后、夫
人、世子的膳食和祭祀供品。东周宫廷烹制的“八珍”对后世
到今日,鱼类菜肴的烹制仍是豫菜的强项之一,“鲤鱼焙面”
就是豫菜的代表菜肴。
5.中原饮食文化的泛中国化
宋代以后,河南丧失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 位。历史悠久的河南菜进入泛中国化时期。美国学者尤 金· N· 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谈到:“讲技能,下功夫是河 南烹调法的特点,河南烹调法几乎没有突出的地方菜肴(主要 因为它最好的菜肴已泛中国化了)。”河南地处东西南北交通 要冲,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迁移使河南饮食文化与外地饮食文 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彼此互相影响,是河南菜泛中国化的主 要原因。
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形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河谷、
盆地都有分布。河南东部属华北平原,是河南主要的农业区;
南部鄂豫交界处有大别山,西部有伏牛山,西北晋豫交界处
有太行山。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不少河谷、盆地,其中较大 的,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谷和豫西南的响,河南在气候上表 现出相对差异性。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属亚 热带湿润气候;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属暖温 带半湿润气候。
三、河南菜肴的特点
1.河南菜肴的烹调特点 河南菜肴的烹调主要有三大特点:调味适中、四季 特色、善于制汤
(1)调味适中
河南菜不像周边有些省份那样,过辣、过酸、过咸、过
甜。河南菜在调味上不走极端,素油低盐烹制,调味适中,鲜 香清淡,显得淳朴敦厚,方正和美。素油低盐的河南菜胆固醇、 钠的含量比较低,非常适合当今人们追求健康的需要。河南菜 继承了中国古代五味调和的优良传统,调必匀和,以达到平畸
1、历史沿革
中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于史前裴里岗文化和 仰韶文化,孕育萌芽于夏商,渐渐发展于周汉魏晋隋唐, 基本形成于北宋,泛中国化于明清,近年又稍有创新。 1.中原饮食文化的渊源 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郑裴里岗文化和距今7000~
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河南居民就开始过着农耕定居生
活了。他们种植粟、稷,饲养狗、猪、黄牛和鸡,使用陶
河南养殖的畜禽品种很多,猪、羊、牛、鸡、鸭等的 产量都很大。固始三黄鸡、泌阳驴、南阳黄牛、淮南猪、
淮南麻鸭、豫西脂羊等很受烹饪界欢迎。鱼类有黄河鲤鱼、
淇河鲫鱼、卫源白鳝、罗山黄鳝、伊河鲂鱼、淮南元鱼。 河南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东方的海味、南方的果 茶、西方的山珍、北方的牛羊等在河南市场上都可买到, 这就增加了河南食物的多样性,再加上历史悠久的酿造品 和豆制品等,使河南菜具备了丰富的主料、副料和调料, 为河南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饭、“糊涂”(玉米糁汤)等。副食有:肉类、蛋类, 蔬菜(白菜、萝卜、芹菜、包菜等)、腌咸菜、豆腐、 粉条等。农闲时每日早晚两稀,中午一干;农忙时早上、 中午食干,晚上食稀。晚上吃饭多为面条一类的稀食,
故俗称“喝汤”。人们在吃晚饭前不说“吃饭了没有?”
而是问“喝汤了没有?”
河南人爱吃用酵母或“面头”发酵的麦面馒头。一般 的人家都是蒸一笼吃上一两天。民间有“烙馍省,蒸馍费, 常吃油馍要卖地”之俗语。烙馍既节省又方便,面粉掺水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