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鸭病症状及防治
鸭春夏常见病的防治

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 绝,羽毛松乱,腹泻,粪便呈 水样或黏液状。
病鸭常常蜷缩着身体,不愿走 动,有时出现痉挛或瘫痪。
病鸭体重下降,严重时可在发 病后数天内死亡。
防治措施
预防
保持鸭舍干燥、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和消毒,饲料中添加抗 球虫药物。
治疗
使用抗球虫药物如磺胺类、聚醚类等进行治疗,同时补充电 解质和维生素以维持机体平衡。
防治措施
• 预防:预防鸭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 生,定期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的饲料。同时,合理安 排饲养密度,避免拥挤和潮湿的环境。对于易感群体,可以 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
05
鸭营养缺乏症
缺乏的营养元素
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 和利用,导致鸭子骨质疏松、 骨骼畸形等。
症状
急性型
突然发病,病鸭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呼吸困 难,咳嗽,有黏液性或脓性鼻汁流出,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
慢性型
病鸭生长缓慢,消瘦,腹泻,关节肿胀,行走困难。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使用灭活疫苗对鸭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鸭的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鸭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避免密度过大,减少应激因素。
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 素、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治 疗,同时对症治疗以缓解 症状。
02
鸭霍乱
病原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该病原体为革兰阴性菌,具有 多种毒力因子,能够抵抗宿主 防御机制,引起组织损伤和炎
症。
易感宿主
鸭、鸡、鹅等家禽及野禽均易感 ,但人和其他动物不感染。
传播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病死禽或污染环境传 播,也可通过昆虫叮咬、饮水等途 径传播。
鸭病治疗偏方有哪些?病鸭有哪些症状?

鸭病治疗偏方有哪些?病鸭有哪些症状?
现在农村养鸭的农民朋友非常多,一方面能够给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能够提高农民朋友的养殖技术,不过鸭是一种很容易发生各种病害的禽类,一旦出现鸭病,有哪些治疗偏方呢?接下来一起了解下吧!
1、病鸭有哪些症状?
鸭一旦患病后,就会出现食欲降低或消停,不愿走动,体温升高,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
并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2、鸭病治疗偏方有哪些?
(1)如果鸭出现了结石病,可以将病鸭倒提起来,一只手抓蹼,让鸭头朝下,另一只手沿嗉囊向鸭嘴挤压,动作要轻慢,每次挤压时间不宜过长,挤净硬物后,然后给鸭喂食消炎片等药物,3天后鸭子的病症皆可去除。
(2)鸭出现了鸭瘟,需要取陈大麦适量,放入铁锅内炒熟,将热麦装入盆内,然后将宰杀的兔血与热麦拌匀后让病鸭采食。
但是病鸭不能饮水,而且这个偏方,要对应品种,家兔对于家鸭,野兔对于野鸭。
(3)如果鸭出现了食物中毒,需要将鸭子赶人清水沟
塘里喝水,以冲淡毒汁,重病可用水稻或玉米等农作物加拌一些大蒜头和少许食盐饲喂。
蒜头要切成碎末,这样能够起到消毒。
解毒的目的,同时多喂食一些青饲料,4-5天病鸭就会出现好转。
(4)对于鸭病,还可以使用车前草、板蓝根、银花、桂枝、生姜等材料进行配置,研末并拌入饲料中喂食,让鸭出汗,即可达到防治鸭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关于鸭病治疗偏方的全部介绍,如果农民朋友在养鸭的过程中,出现难以治疗的鸭病,不妨试试以上这些治疗偏方,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养鸭应注意慎防四种病发生

养鸭应注意慎防四种病发生一、鸭霍乱该病也称禽出败,常发生在中鸭期。
其典型病状是:病鸭食欲减少或不食,多口渴,精神呆顿,不愿下水,经常独自蹲在一个地方打瞌睡,尾巴与两翅下垂,头偏颈弯,口和鼻常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且常摇头,下痢,排出绿色或白色带血的粪便,有时两脚瘫痪,不能行走。
防治方法:①对50日龄以上的鸭进行注射禽霍乱菌苗,每只鸭肌肉注射2毫升,一般能免疫5~6个月。
②当鸭病发时,即给每只鸭肌肉注射青霉素100毫升,连用2天,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
③用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续喂4~6天,或口服0?2~0?5克(按每千克体重算),连续喂4~5次即可。
④给每只鸭口服土霉素0?2~0?3克,或按0?05%~0?1%的比例混合饲料连续喂6~8天。
二、鸭病毒性肝炎该病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病程短,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其典型症状是:病鸭在发病初期精神呆顿,行动迟缓,食欲废绝,身体衰弱,常离群,眼半闭呈昏迷状态6~7小时后,病鸭双脚即呈痉挛性状,头向后仰,翅膀下垂,呼吸困难,最后双腿直伸而死亡。
防治方法:①给1日龄雏鸭接种弱毒疫苗,在肌肉或鼻腔接种,4天后即产生免疫。
②给刚出壳的雏鸭肌肉注射血清,每只肌注康复鸭血清0?5~1毫升,即可预防。
③给1日龄雏鸭皮下注射“鸭肝炎灵”0?5毫升,可防此病发生。
三、鸭瘟该病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典型病状是:病鸭在病发初期高烧不退,体温达40摄氏度以上,精神萎顿,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不食,口干,不愿下水,常流泪,眼脸水肿粘连,鼻孔有粘稠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声叫嘶哑,排出绿色或白色的稀便,头颈部肿大,故此病又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方法:①定期用鸭瘟疫苗作预防接种,雏鸭在20日龄注射,即可免疫一个多月,60日龄(成鸭)以上注射可免疫8~9个月,使用时疫苗加生理盐水稀释200倍,每只鸭胸肌注射1毫升。
②在饲料里拌入3%~5%的鸽粪,早、晚各喂一次,连喂6~7次,或每100只鸭用耳环头2千克,地胆头1?5千克,路边青1千克,野芋头0?5千克,香附0?5千克,牛脚木1千克,煎水喂服,日服3次。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鸭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食禽类,具有一定的养殖价值。
而在鸭子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禽霍乱、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等,严重时可能导致鸭子大规模死亡。
那么,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现将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禽霍乱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
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
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禽霍乱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
二、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三、鸭大肠杆菌病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方法: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四、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
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方法: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
养雏鸭谨防3种病

养雏鸭谨防3种病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饲养区域进一步扩大,种苗与鸭产品流通加快,鸭的疫病随之开始严重化、复杂化,尤以雏鸭为甚。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是雏鸭三种常见传染病,农民朋友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鉴别诊断并加强科学防治。
一、鸭瘟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鸭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的传染病,是养鸭业的一大危害。
1、主要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43℃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绿色。
某些病鸭的头部严重浮肿,俗称“大头瘟”。
2、防治措施:①在鸭病发生高峰期之前注射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1次,肉鸭接种2次,第一次在7日龄接种1羽份,2周后用双倍量接种第2次。
种鸭在开产前用4倍量加强免疫,以后每年产蛋低产期加强接种1次。
②以抗病毒药聚肌孢(干扰素诱生剂)效果最好。
用量:每只成年鸭每次肌注1毫克,每隔三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③紧急注射疫苗。
注射时一只鸭换一个针头,并与患病明显鸭群隔离开来,做好消毒等工作。
二、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5~15日龄雏鸭。
1、主要症状:该病发病急骤,病程短促,病鸭昏睡,眼半闭呈昏迷状,不久出现神经症状,两脚发生痉挛,呈游泳状运动,头向后仰,扭曲于背上,腿伸直向后张开,呈角弓反张状态。
2、防治措施: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出壳雏鸭背部皮下注射免疫卵黄注射液是预防该病最有效办法,每羽0.5毫升。
发病时每羽1毫升,加复方恩氟沙星混悬注射液,按体重每公斤0.2毫升,或复方板蓝根注射液,按体重每公斤0.2毫升,混合皮下注射。
未发病雏鸭每6只用病毒灵、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B各1片拌料喂服,每日2次,连用3~5天,并用电解多维饮水。
三、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1、主要症状:病鸭精神沉郁,缩颈嗜睡,食欲减退或不食,喜卧,不愿走动,咳嗽,昏睡,眼鼻流浆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羽毛粘湿形成“眼圈”。
鸭病治疗常用药物的种类与应用

鸭病治疗常用药物的种类与应用【摘要】鸭病是影响鸭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及时的治疗对于减少鸭只死亡率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鸭病的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接着详细介绍了抗生素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和解热镇痛药在鸭病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中草药在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建议合理使用药物结合其他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养殖场或农户更好地了解鸭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从而提高鸭只的存活率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鸭病治疗常用药物、症状、治疗原则、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中草药、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合理使用、治疗措施。
1. 引言1.1 鸭病治疗常用药物的种类与应用鸭病治疗是鸭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选择合适的药物对鸭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鸭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以及中草药等。
这些药物在不同的病情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最终实现治愈。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鸭病的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则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情况,解热镇痛药则可以帮助减轻发热和疼痛症状。
而中草药在鸭病治疗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而合理使用药物并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鸭群尽快恢复健康。
2. 正文2.1 鸭病的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鸭病是一种常见的鸭类疾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
鸭病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鸭羽毛蓬乱、腹部发胀等。
当发现鸭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1. 饲养环境清洁:保持鸭圈内卫生,定期清理粪便,消毒饮水器和饲料槽,预防病原体的传播。
2. 饲料水源卫生:确保鸭的食物和饮水来源清洁卫生,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3. 防治传染病:定期给鸭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1鸭常见疾病的防治

鸭常见病的防治(一)鸭瘟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是高热、脚发软、流泪、排绿色的稀粪,有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1.病原:鸭瘟病毒2.流行特点:不同品种和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30日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病。
病鸭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易发。
3.临床症状:1)高热(体温高达43——44℃),呈稽留热型。
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欲增加,两脚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不愿下水浮游。
3)两眼流泪,常有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
4)呼吸困难,鼻孔内有分泌物流出。
5)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故称为“大头瘟”。
6)排绿色或灰白色的稀粪。
7)病后期体温下降,不久死亡,病程2——7天。
较少病鸭能耐过,但出现角膜混浊,产蛋减少或停产。
4.病理变化: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本病基本病变。
特征病变是胃肠粘膜出血、形成假膜和溃疡。
口腔舌下、喉头周围覆盖一层灰黄色或草黄色表面皱缩、象豆腐皮的假膜,对本病有特殊诊断意义。
5.防治措施:目前尚无有效药物疗法,主要上抓好预防工作。
1)发病后,病鸭集中屠宰加工,高温处理,内脏及小鸭应深深埋或焚烧。
鸭舍及场地用2%烧碱水消毒后,空闲1——2月再用。
2)抗体疗法:病初可肌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只0.5—1ml.或肌注聚肌胞,成鸭每次肌注1.0ml,3日一次,2—3次用药后有良效。
3)预防接种:用鸭瘟活疫苗接种,有两种程序可供选择。
①1周龄以内雏鸭,疫苗稀释50倍,每只鸭肌注0.25ml,免疫期1个月,接种满1月后,疫苗稀释200倍,每只再注射1.0ml,免疫期9个月,本程序对雏鸭,成鸭均可保护,本病严重流行疫区可采用。
②2月龄鸭,疫苗稀释200倍,每只肌注1.0ml,免疫期9个月。
4)治疗:处方:黄芩80g 黄柏45g 黄连须50g 大黄20g 银花藤100g 白头翁100g 龙胆草100g 茵陈45g 板蓝根90g 车前草20g 陈皮20g 甘草10g用法:水煎去渣,以药汁煮至干,每100只鸭6次喂完,每日3次,连喂2天。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

第二章、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一、鸭腹泻病(一)、原因及特征:1、鸭瘟——大头瘟●症状:高热、腿软、流泪、排绿色稀粪。
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一般体温达43-44°C,呈稽留热型。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低头缩颈,食欲降低,渴欲增加,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强行驱赶,两翅扑地而走。
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污染肛周羽毛,沾附粪结块。
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附有伪膜。
呼吸困难,有湿性罗音、鼻流粘性分泌物。
眼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两眼粘合。
少数病鸭存活,但发育不良,角膜混浊,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类。
蛋鸭产蛋减少,一般减产30%,继而60%以上,至停产。
剖检见全身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局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食道粘膜表面覆盖伪膜,腺胃粘膜和泄殖腔粘膜有出血斑点。
●病原为鸭瘟病毒,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
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30日龄雏鸭较少发病。
病鸭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
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方式。
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最易流行。
2、鸭坏死性肠炎——“烂肠瘟”- 8 -●症状:鸭体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
病鸭成为公鸭踏啄伤害的对象,头、背部和翅部羽毛脱落,排粪减少,蛋鸭产蛋急剧下降。
一般死亡率为1%左右,有的高达40%。
病变主要是肠炎与坏死性病变。
肠管肿胀,色泽消退,部分肠管呈暗红色,空回肠相连部位高度膨胀,苍白色,易破裂。
病程较长者,肠粘膜呈黄白色坏死性病变,坏死组织紧贴于肠壁,以回肠段最严重。
母鸭输卵管内常堆积干酪样物质。
●本病病原体尚未确定。
本病常发生于种鸭,很少见于雏鸭,家鹅也有发生。
鸭群的饲养管理不良,多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都可诱发本病。
3、鸭肝炎(病毒)——“背脖病”●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表现为角弓反张,肝脏发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鸭病症状及防治一、鸭瘟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
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以上,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
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
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
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
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7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80%以上。
防治:盐酸阿比朵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5日龄以上的鸭2-3倍量肌注或老疫区5倍量以上引水。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最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
主要危害3-25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
感染后潜伏期1-4天。
突然发病,迅速传播。
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
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肾、脾肿大,有班驳状。
防治:用高免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或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防治。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
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3、鸭副粘病毒病病原是鸭副粘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
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
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
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
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剖检: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
腺胃乳头与黏膜及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易剥离。
防治:(1)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2)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3)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
4、减蛋综合症(垂直传播)本病是由禽的一种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经繁殖、喉头和排粪时排毒。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群,其传染途径既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
症状:病鸭一般无特殊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生产蛋明显下降,比发病前正常产蛋量下降50%左右。
病鸭产软壳蛋、圆形蛋、畸形蛋、小个蛋,有的蛋清稀薄如水样。
很少死亡多数鸭吃食正常。
剖检:发病鸭卵巢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卵泡软化,子宫和输卵管粘膜水肿、出血、肥厚,输卵管内滞留干酪样物质或白色渗出物。
防治:本病应与禽流感、蛋子瘟等传染病或其他原因如饲养管理、饲料等引起的产蛋下降相区别。
预防可用疫苗接种:蛋鸭120日龄用鸭减蛋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鸭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每羽1毫升。
在本病流行区域已发病鸭群,加强消毒,鸭群补充维生素和鱼肝油粉、复合维生素、增蛋宝等,以及抗病毒、抗菌药,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一定效果。
5、鸭传染性脑脊髓炎(可垂直传播)本病主要是侵害雏鸭神经系统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以运动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主要特征。
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主要侵害1-3周龄雏鸭,7-14日龄最易感。
发病率为50%-60% 死亡率为20%-30%。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种鸭感染后可经蛋垂直传播。
症状:常出现在1-3周龄的雏鸭,开始精神不振,随之发生运动失调,跗关节着地,前后摇晃,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倒卧在一侧,以后症状更加明显,很少活动,如受惊扰,行走动作不能控制,足向外弯曲难以行动,两翅展开。
头颈震颤,步态不稳,最后呈侧卧瘫痪状态。
病初雏鸭有食欲,当病鸭完全麻痹后,则无法摄食和饮水,衰竭并相互踩踏死亡。
剖检:可见大脑水肿,大脑后半部有液囊,脑膜充血,并有浅黄绿色深浊的坏死区。
肌胃内层有较多细小点状白色病灶。
脾脏稍肿,小肠轻度炎症。
防制:无特效药物。
在发病严重地区种鸭应接种疫苗,在种鸭产蛋前1个月接种禽脑脊髓炎油佐剂灭活疫苗。
当雏鸭发病时,立即淘汰重病雏鸭,并做好消毒、隔离与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病原扩散。
对全群注射脑脊髓炎高免卵黄抗体,同时用中药、病毒灵粉,配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液及抗生素,连用5-7天可控制病情。
6、鸭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烂肠瘟,是由坏死杆菌感染鸭的肠道后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特征是肠道粘膜坏死,排黑色稀粪。
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泥塘、动物饲养场等处均可发现,甚至常见于健康动物的肠道内。
当鸭肠道粘膜损伤或细菌、寄生虫感染,将粘膜破坏,或鸭群饲养管理不良,鸭棚潮湿、营养缺乏时最易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潮湿、炎热季节多发。
发病多见于育成或成年鸭。
症状:病鸭精神萎靡,鸭体消瘦,拉出腥臭的黑褐色稀粪,肛门周围常粘有粪便。
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有时见病鸭口中吐出黑色液体。
剖检:打开腹腔,恶腥臭气味扑面而来。
肠粘膜充血、水肿,肠壁增厚,严重者肠粘膜坏死,甚至肠壁穿孔。
肠粘连,发黑。
肾肿大,肝肿大,质脆。
防治: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甲削唑、杆菌肽,另外可选用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等。
在临床上往往采用多种药物交替使用。
对本病预防,主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抗感染能力;同时做好鸭舍的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
在多发季节,可用上述药物进行预防。
7、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是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
主要发生于2-7周龄以下的雏鸭。
饲养管理不良以及其他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发生和流行。
症状:潜伏期1-3天。
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眼周围羽毛粘湿,咳嗽、喷嚏。
拉黄绿色稀便。
腿软,走路摇摆,跛行卧地不起,后期倒地,两腿呈游泳状划动。
肌肉痉挛,头颈震颤很快死亡。
慢性病例头颈扭曲,采食困难,消瘦死亡。
剖检:病死鸭心包积液,后期心包及心外膜上有纤维素附着,心包粘连。
肝肿大,边缘增厚,有白色包膜,肝脏有出血点或血包。
气囊浑浊不透明,有淡黄色干酪样物。
治疗:(1)、氟本尼考1克10-20斤料。
连用3-5天(2)、头孢类1克3-20斤料。
连用3-5天(3)、黄连解毒散1-3克/只.天。
连用3-5天预防:(1)7日龄雏鸭皮下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只。
(2)在8日龄和25日龄用氟本尼考,左氧等进行预防。
(3)棚舍、用具和场地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舍内通风。
8、卵黄性腹膜炎(鸭蛋子瘟)本病是产蛋母鸭常见的疾病。
由致病性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产蛋母鸭的卵巢、卵子和输卵管,导致母鸭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本病流行于产蛋期间,可使母鸭产蛋率下降,并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0%-20%,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当鸭群在污秽的浅水池或浅水塘内交配、公鸭的外生殖器发生溃烂等,均能传播本病。
病鸭输卵管常因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炎,使输卵管伞部粘连,漏斗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时不能打开,卵泡不能进入输卵管而掉入腹腔引发本病。
症状: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活动,两脚紧缩,蹲伏在地。
下水后常离群独自飘浮,羽毛湿水(俗称游毛)。
肛门周围粘满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排泄物中有粘性蛋白状物或黄色碎片,粪便中有时混有蛋清、蛋黄。
腹部下垂膨大。
病鸭后期食欲废绝、失水、眼球凹陷,发病1周左右衰竭死亡。
鸭群产蛋率缓慢下降。
剖检:特征性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而混浊液体,混有破损的卵黄。
腹腔内脏器官表面覆盖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肠相互粘连,肠浆膜上有出血点卵巢变形萎缩,卵子出血、死亡。
腹腔内卵黄存在时间长久,则凝成硬块,切面呈层状。
防治:平时应加强对鸭群的消毒卫生措施。
对种用公鸭应逐只检查,发现外生殖器有病变的公鸭,一律淘汰。
不到污秽浅水池、塘内放牧。
保持产卵窝干燥清洁。
及时隔离病鸭。
药物治疗可选用:(1)、氟本尼考1克10-20斤料。
连用3-5天(2)、头孢类1克3-20斤料。
连用3天(3)、丁氨卡那1克15斤料。
连用3天(4)、黄连解毒散1-3克/只.天。
连用3-5天(5)、因配种需要,不能淘汰的公鸭,外生殖器有病变的,用双氧水清洗,并在病变部位涂擦抗菌素软膏或5%碘甘油,每天1-2次。
9、鸭出败(禽出败、霍乱)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
除鸭外,鸡、鹅和火鸡等家禽都能感染发病。
由于病禽常常有剧烈下痢症状,所以统称禽霍乱。
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
成年鸭多发,幼鸭少发。
症状:症状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
最急性往往看不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或晚上进棚还正常,第二天一早发现死在棚内。
急性型病鸭精神萎顿,离群,翅、尾下垂,头隐伏翅下,似睡,食欲废绝,体温℃℃,口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
病鸭常摇头,排灰白色或绿色稀便,病鸭瘫痪,1-2天内死亡。
慢性主要表现消瘦,关节肿胀、跛行。
剖检:可见心外膜或心冠部脂肪、肺、胃肠道粘膜和浆膜等有小出血点,十二指肠出现出血性肠炎。
肝肿大、色淡、质变硬,散布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慢性病鸭关节肿胀,有豆渣样渗出物。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2月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2ml,或肌注山东省生产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1ml。
药物治疗。
(1)、氨苄1克10斤料。
连用3天(2)、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mg一次肌注,或土霉素每公斤饲料加拌料喂鸭。
(3)、喹乙醇按每公斤体重20-30mg,一次口服。
10、鸭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B2(核黄素)是机体生物氧化过程中多种酶(特别是黄霉)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许多的营养代谢过程,对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发病原因:①饲料单一,缺乏维生素B2的含量;②配合料中未添加多维素,或多维素品质低劣;③饲料贮存不当,尤其是曝晒或遇碱性物质,饲料中维生素B2被破坏;④长期饲喂高脂肪低蛋白饲料,导致机体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增加;⑤环境温度或高或低,机体对维生素B2的消耗量大大增多。
症状:雏鸭缺乏维生素B2,常发生在2-4周龄,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混乱、生长缓慢、消瘦、贫血、衰弱、羽毛蓬乱、绒毛稀少,严重时出现拉稀。
特征性症状是趾爪向内蜷曲,不能站立,以飞关节着地,瘫痪不起,两翅展开。
病鸭虽有食欲,但因无法行走站立采食或被踩而死。
成年鸭主要表现产蛋率及蛋的孵化率显着降低,有些种蛋孵出的幼雏体小,浮肿趾爪蜷曲,绒毛稀少,卵黄吸收慢。
剖检:可见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显着变粗。
胃粘膜萎缩,胃壁变薄,肠内有多量泡沫状内容物。
肝脏肿大,含较多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