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概念

曲式分析概念
曲式分析概念

曲式: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即音乐作品的曲式。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

主题的特征指一个主题能够区别于其他主题和能够使人们对它实行追踪的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特征:靠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2、体裁特征——由速度、节拍、音型决定;需要注意:3、风格特征:包括a、时代特征;b、民族或地域特征;c、流派或个人风格;4、外形特征:a、点状:b、线状:气息宽广、线条悠长。c、面状: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的那些由平行旋律构成的主题,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较常见;d、网状:一种纵横交错的副调织体

主题的发展手法:1、变奏2、展开3、对比(主题表现性格在发展时引出新的手法)4、延展(通过主题发展仿题有新的手法),

主题的分类: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一)、概括性主题:用比较纯粹的方法去概括地表达某种抽象情绪的主题。(占绝大多数)可以分为三类:1.歌唱性主题:以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乐音的频繁流动为特征,并有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般起伏的旋律外形。⑴、具有歌唱性(歌唱性包括如歌性和可唱性)⑵、歌唱性程度:歌唱性程度需要音高不断的流动、节奏不断的变化;调性宽广、音色统一。2.律动性主题(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理解成歌唱性主题的逆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等方面的周期性,而周期性通常又表现为重复。

3、歌舞性主题:就是将“歌唱性”与“律动性”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题。一般都具有载歌载舞般的音乐形象。它又有三种情况:⑴、融合:即将两种特点混合起来。⑵、并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中一前一后的出现。⑶、对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的不同声部一上一下的放置。(二)、标题性主题:使用某种特定的音乐方法(文字概括)力求生动地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主题。1.客观描写性主题:通常采用描写的、模拟的、仿真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特点的声响。2.性格刻画性主题:偏重于以某种特定的手法来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3.标题联想性:用概括性的文字标题来提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它的特点是要有一个标题,只有结合标题才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否则就是概括性的。(三)、中介性主题

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音乐形象:当音乐能真切的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心中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所产生的联想就叫做音乐的“形象”。

乐思音乐的表达的内容,表现音乐思维的载体。

乐思发展时的表现手法:1、反复(完全重复)2、模进3音程的扩大和缩小4、节奏的缩小或扩大5、反行6、例题7、旋律变奏(动机所承载的旋律)8和声变奏9延展。乐思的陈述类型:1、显示性的陈述类型2、展开性的陈述类型3、过渡性的陈述类型4、导入性的陈述类型5、结束性的陈述类型。

节奏狭义的节奏就是指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

音乐的表现手段:㈠基本表现手段:就是构成音乐最基本的要素(音乐语言),也就是构成音乐的材料(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速度、织体等;㈡整体表现手段:主要有:主题、主题及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发展主题的手法有变奏、展开、对比、展衍),曲式、曲式结构原则和组织规律等

曲式的基本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主题或若干主题)的段落。

曲式的从属部分:在基本部分前后或若干基本部分之间,有时还有一些如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落。

扩充:在本可以结束的地方,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它不能结束,从而使该结构的长度扩展。

曲式划分的依据:1、结构因素2、调性因素3、主题材料因素4、其他划分因素(反复记号、主题材料的反复或再现、音区的转换节拍和速度的转变等)。

曲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呼应的多层套叠关系,即由小的呼应结构组合成大的呼应结构,或在大的结构关系中,胡或赢得部分的内部还可以细分处小的呼应关系。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药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起承转合原则。在结构上的功能: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承部——起步的重复或引伸,巩固起步陈述的内容;转部-引入新材料或展开起承部分所陈述的内容,与起承部分形成对比;合部-向起承部分的内容回归,有明显的再现因素,具有总结结束的功能。变奏原则:以一母体为基础,用变奏手法引出若干变体,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变奏原则。因变奏原则结构乐曲,其曲式为变奏曲式。变奏曲式中变奏所据的母体,称为主题。有两个主题成为双重变奏曲。回旋原则:一个主要的材料多次出现,在它各次出现之间插入由新材料构成的对比部分,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回旋原则。

乐曲的调性布局规律公式:T(主调)D(属方向调S(下属方向调)T(主调)。

补充:是重复结构的结束部分,以加固基本结构结束的调性和终止式。

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和结束型)差别:呈示型可以是开放性的,即呈示型的结、束部分可能显示出想不稳定功能转化的趋势,而结束型是收拢性的,强化主要调性主功能的稳定型时期主要特征)稳定型陈述的特征:1、乐思材料较单纯、统一、完整。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的确立为中心。3结构规范匀称。2、非稳定型(展开型与过渡型。它们的差别在于功能的不同,展开型陈述是对基本材料的加工发展,体现为对基本乐思的深入拓展,过渡性陈述也体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但其功能在于承上启下,完成不同段落之间的转接)。非稳定型的特征:1、乐思材料较片断化,零碎化。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性。3、结构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

乐段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它有一个性格明朗的乐思,一个不大但相对完整的结构,一个明确的终止式。

乐段的应用范围:1作为独立的乐曲,民歌,小型器乐曲,群众歌曲等;2.作为乐曲的主题3.作为乐曲的其他组成部分;4.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可以构成分节歌。

乐段结构特征:1、乐段一般由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2、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有一定的布局格式。3、乐段常表现出呈示型的陈述,即主体哦材料的重复性、单纯性、和声调性的统一性、结构长度的方整性或规整性及音乐性质的稳定性。4、乐段具有较完整的旋律音调,整个音乐体现出某种艺术含义。

乐段的内部结构(乐句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乐节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乐汇由两个以上的乐音组合成的音组,常环绕一个主要重音运动,其节奏音型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特点。动机含有一个主要重音,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一小节或不超过两小节的长度内活动,形成动机的规模,只有在乐汇中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成为动机)。

乐段的调性结构分:单一调性(具有明显的呈示性特点)转调的结构(分转调和返回原调的统一调性结构)。

和声终止分:收拢性乐段:在原调主和弦上结束的乐段开放性乐段:结束在原调不稳定的和弦上的乐段

转调乐段:在新调上结束的乐段;

起承转合句法:“起”:核心材料的初次呈示;“承”:核心材料的重复巩固;“转”:核心材料的辨正否定;“合”:核心材料的再现升华。

一段曲式由乐段构成的曲式。

一段式的分类及依据:分为(一句类、二句类、三句类、四句类、五句以上类、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结构,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乐段的份量,有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依据: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依据2、以乐段内部各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作为依据3、以乐段外部的结构形态作为依据4、以和声调性的功能逻辑关系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

二段曲式:由内容互不相同,即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二段式的第一部分(呈示性乐段)1、应保持呈示性的陈述特点2常具有方整性的结构规模3、在呈示段内,和声、调性不宜作过多变化4、规模不大,旋律的发展、和声的起伏都保持平衡,其终止的类型多为收拢性结构。

二段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一个乐段或只是一个相当于乐段规模的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是引入较新的主体材料,使它在呈示段的音乐陈述结束时又引发乐思发展的新意向。二段式一二部分的对比:1、主题材料得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展开的关系2、和声、调性的对置3、音乐织体、节奏以及和声的结构陈述方式的相异4、题材的不同5、速度和节拍的改换。

二段式分为:(再现二段式:后段的主题材料与呈示段形成对比——再现关系的结构;无再现二段式:有两种情况一是引申型的另一种是并列型的,后段的后句延后段的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或与之呈平行关系。)

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三步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三段式应用及分类:应用(可构成独立完整的乐曲,也可是更高一层曲式的组成部分,适用于各种音乐体裁)分类(再现三段式A+B+A和并列三段式

A+B+C)三段式的呈示段:1、作为三段式的最初的主题呈示,它的音乐形象应当是鲜明而稳定的。2、结构规模,最常见的是以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尤以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最多见打破平衡的方法也常见。3、三段式的第一乐段可以是收拢性结构也可以是开放性结构及转调结构。三段式中段可分为:引伸型、并置型、综合性。再现段可分为:变化的再现、不变化的再现。

三部曲式: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三部曲式中部的分类:呈示型中部、展开型中部。

三声中部:三部曲式起源于欧洲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舞曲体裁。当时常常将两首体裁相同的舞曲连接在一起演奏,随后再将第一首舞曲复奏一遍,于是便联缀成为一首三部性的乐曲。放在中间的那首乐曲,本身在曲式上是相当完整的,段落界限分明,自成起屹,具有呈示性特点;只是由于在配器上长改用较少乐器,特别是常用三件管乐器重奏,故习惯上就将他称为三声中部。

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

固定低音变奏:以一个低音声部的固定旋律或音型不断反复,在其上方叠加复调或和声声部加以变奏所形成的结构。最常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有“帕萨卡里亚”舞曲(起源于西班牙)恰空舞曲一种与帕萨卡里亚相似的民间舞曲。

装饰变奏:又称“严格变奏”主要变奏手法有:主题的旋律或其中某一声部用加花或简化的方式进行装饰,以旋律的和声基础为依据对旋律进行分解和弦式进行,从而产生装饰变奏曲,改变调式调性形成变奏、节拍、速度为依据形成变奏,在装饰变奏中,主题的结构规模,体裁和基本性格都保持不变,因而也称严格变奏曲。

回旋曲式:同一主题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若干新材料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

回旋曲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2、叠部至少出现三次3、有两个以上各不相同的插部4、叠部隔时出现、插部穿插其间,各部分的主题材料的排列既有循环交替性的特点又显示出三步性结构的连锁关系。回旋曲式的变化包括以下两种结构:1、由插部开始,叠部收尾,整体上形成二部性结构的连锁关系2、由插部开始,叠部收尾,在形成二部性连锁关系的同时,各个插部加在一起也形成三部性,从而造成二部性和三部性的多重套叠结构。

奏鸣曲:以在调性上的材料上矛盾对比同时又统一的两个主题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乐曲中的表现得积极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复合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曲式结构原则:定义:如同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的构成一样,一部音乐作品是由若干个在结构上具有内在联系的段落构成,这些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就是构成曲式的结构原则。种类:⑴对比原则:就是指曲式结构中不仅有主题的呈示,而且有新的主题或原主题的展开与之对比。其结构图式如:A+B,A+B+C,A+B+C+D,A+A′等。⑵再现原则:是指基本材料经过呈示、发展(对比或展开)后再次出现所形成的一种原则。⑶变奏原则:是以原始主题为基础,通过变奏手法引出一系列变体结构所形成的一种原则。其曲式图示为:A+A1+A2+……+An。⑷回旋(循环)原则:指曲式结构中的基本材料多次间隔出现,中间插入各不相同的材料与之对比所形成的一种原则。其结构图式如下:A+B+A+C+……+A。⑸、奏鸣原则:就是指结构中两个在调性和材料上对比的主题通过呈

示、发展,最后实现调性在主调上的统一。⑹单一原则:是集基本材料的呈示、发展、收束为一体的一种曲式原则。这是一种特殊情况,符合这一原则的只有最小的曲式---一段曲式。由于主题的材料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并置对比的,所以一段曲式在突出、集中地表现形象的同时,内部亦可能包含材料的对比、发展和再现等因素。

乐思的陈述类型:

1、呈示性陈述

呈示性陈述用于主题呈示段落具有陈述清晰、性质稳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a、主题曲调完整;b、调性与和声较为单纯,如明确的和声序进和终止,,内部即使有转调、离调也多为近关系调;c、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2、展开性陈述

展开性陈述用于乐曲的发展性段落,具有不稳定性和动力性特点,标志是a、主题曲调片断化、零碎化;b、和声与

调性呈不稳定倾向;c、结构不规整,细碎性和分裂性是其典型特征。

3、过渡性陈述

用于连接段落,连接两个互相对比的主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常包含“承上”、“转化”、在后面段落所属调性的属功能上作准备的“启下”三个阶段,基本特征与展开性陈述相似。

4、收束性陈述:

用于结尾或补充段落,特征是:a、曲调虽具片断性、常常是已陈述过的主题的一部分的变化,但不作发展,多进行重复;b、调性稳定,和声是终止式的重复,或延续、重复主和弦,或出现主持续音,c、结构作片断的重复或逐渐分解是常见现象;

5、导入性陈述

用于全曲或基础部分的开始,起着某种导向或预示作用,有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歌曲:是歌词和曲调两部分构成的,它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歌曲将曲调和歌词的语言结合起来共同塑造艺术形象。歌词使曲调讲话,曲调让语言唱歌,二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演唱(演奏)法。

表现音乐的要素:主题材料、物质材料、音乐发展手法、曲式结构。歌曲的节奏常常具有一定的体裁特征。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1.歌曲的情绪2.歌曲的风格3.歌曲的体裁4.歌曲的演唱形式、音色和唱法风格5.歌曲的结构6.歌曲的实用对象

主题句:是指歌曲开始的第一句或第一、第二句。它的写作对写好整首歌曲有重要意义,一首歌曲的特点和魅力,常常通过主题句来体现,而且主题句对以后全曲的发展起着种子的作用,因此必须认真构思和写作多一些不同特点的主题句,然后再加以选择并写成全曲。

旋律:又称曲调,它由音高和节奏相结合而成,是歌曲主要的表现要素。进行方式重复音进行、级进进行、跳进进行、和弦分解进行(旋律为各种三度结构和弦的分解进行)、波浪进行、递音进行(前半拍里的后半拍的音,和后半拍里正拍上的音为同一个音)进行方向上行、下行、平稳进行、波状进行

旋律的发展手法:1对称性关系的发展手法(原样重复、重复变化、模进、节奏重复),歌词特征:两句之间为重复、重复变化、排比、对仗关系。2非对称性关系的发展手法,有绵延、衍展、气息悠长的发展特点。

原样重复是主题句最简单的发展手法,第二句完全相同于第一句。

重复变化:是旋律发展中应用的较多的手法,它的特点是“开始相同,后面变化”。

模进:旋律的模进,其本质还是重复,是主题模式放在另一个高度上的重复。

节奏重复是指后句仅仅是重复前句节奏,而旋律进行和前句并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

分节歌:一段旋律演唱两端以上歌词,通常称这种形式为“分节歌”。

通谱歌:全曲自始至终一段旋律只演唱一段歌词,没有反复记号,这种形式称为“通谱歌”

高潮:高潮的形成主要是音区较高、力度加强、节奏放宽,并且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高潮前的准备和向导。两段体歌曲的高潮通常有四种情况:1对比型高潮、2积累型高潮、3结束前高潮、4尾声性质高潮

复合两段体:两段体的典型结构图式是AB,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前段,然后最后又返回B段便形成ABCB成为复合两段体,即有相同B段的两个两段体结构。

固定节奏:运用某种具有特色的节奏贯穿全曲,便是“固定节奏”。

固定音调:运用某种具有特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形成“固定音调”。

歌曲的主体结构:即歌曲的主题段落,是歌曲里标记为ABC...的部分。

歌曲的从属部分:前奏(引子)、间奏(过门)、后奏(尾声)。

前奏的作用:1.导入歌曲,预示歌曲的情绪、音调、调性、速度等。2.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以与歌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可分为派生性前奏、并置性前奏。

间奏:间奏的曲式位置,有用在乐节、乐汇之间,有用在句与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还有用在分节歌前段歌词与下一段歌词之间。间奏有衬垫性质、转换性质和展开性质等。

后奏有补充、衬托性后奏、回顾性后奏、展开性后奏等。

字正:曲调与歌词四声结合的贴切、准确的情况,成为“字正”。

倒字:曲调音高与歌词声调不同,称为“倒字”。

文艺作品的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歌曲的音乐主题:是指歌曲中能够比较集中地概括整首歌曲的感情和性格特征的那部分核心曲调。

为什么把第一句作为歌曲的主题:1.第一句的曲调是通过反复推敲歌词后,给人的一种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烙印,因此,第一句可以体现全区的音乐特点和曲调风格;2.第一句大体确定了该曲的典型节奏和调式色彩;3.第一句的产生是音乐赖于发展下去的基础;4.乐曲一开始就用一个鲜明而生动的乐句,起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

歌曲主题应有的品质(特征):第一、情绪确切 1.威武雄壮的情绪;2.欢乐喜悦的情绪;3.思念眷恋的情绪;4.缅怀追思的情绪;5.赞美颂扬的情绪;6.凄婉惆怅的情绪;7.哀怨悲愤的情绪;第二、风格鲜明;第三、性格深动。

主题发展的基本手法:重复、再现、模进、对应、变奏、引申、承递、展开、对比

歌词写作常用的手法:直叙(赋)、比兴、对偶、排比、序列、比拟、对比、衬托、设问、夸张、叠置、重复、衬词

歌词的结构形式:1.歌词的句式有五字句、七字句;2.段式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多段式(由三段以上歌词段落组成的段式)。

歌词的基本特征:1.主题明确、内容集中、形象鲜明。歌词的主题,是指歌曲主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内容是指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实践或生活现象。歌词对人物和生活图景的描写,一定要准确而生动,能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富有形式美。歌词的结构一定要清晰,段落的层次要分明;句式上,不管是齐言或是长短句,都要顺畅而具有节奏韵律,富有形式美。3.语言生动,内涵深邃,富有音乐美。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此必须是诗的语言。既简洁明了,又有新的意境;既明白易懂,生动形象,又有深邃的内涵,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歌词要讲究声韵,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声调、节奏的音乐美。

歌词的艺术特征:1.主题的深刻性集中性(深刻性是词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直接反映);2.形象的可歌性、可唱性;3.情感的根本性、真实性;4.语言的凝炼性、通俗性;5.节奏的鲜明性、确定性;6.韵律的和谐性、明快性。

十三韵:(十三道辙)发花(a,ia,ua)梭波(o,uo,e)乜斜(ie,ue)姑苏(u)一七(i,er,v)怀来(ai,uai)灰堆(ei,ui)遥条(ao,iao)由求(ou,iu)言前(an,ian,uan,van)人辰(en,in,un,vn)江阳(ang,iang,uang)中东(ong,iong,eng,ing,ueng)

押韵方式:句句韵、偶句韵(1.二四句押韵;2.一二四句押韵)、换韵(转韵)

民族调式偏音的处理(作曲时注意的事项):1.不在强拍上出现;2.不做长时间停留;3.两个偏音之间不做直接连接;4.偏音前后的连接避免跳进

旋律线:是指乐音按先后顺序发响形成的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的“线条”。分类:同音重复,级进,跳进(大跳、小跳)

歌曲的演唱形式:按声部划分,单声部有独唱、齐唱、对唱、一领众和。多声部有重唱、小合唱、合唱。歌曲中常见节拍的特点:四二拍:快速是可表现豪迈、雄健、有力地进行和热烈欢腾活泼明快的情绪,中慢速时与抒情的旋律相结合,能适应各种不同风格、体裁、内容的音乐作品,如进行曲、欢乐的舞曲、叙事曲等等。四四拍:具有平稳沉着、从容而深厚的特点,常用于庄严地或速度徐缓的抒情性作品,适合于宽广舒缓的旋律。四三拍:不像二拍子四拍子那么四平八稳,有优美流畅的特点,快速时具有轻快旋转的性质,中慢速时是以抒情的内容展现。八六拍:强弱反复具有曲线感,比三拍子更优美流畅,更具有抒情意味,常用于抒情曲中,船歌、摇篮曲等体裁用得更为广泛。四五、四七拍:强弱反复不规律,有不平衡的特点,节拍感特殊,常表现复杂的情绪。

歌曲的体裁: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音乐的构成原则和组织方式:单声部歌曲、多声部歌曲;2.歌唱者的年龄:成人歌曲、儿童歌曲;3.篇幅规模的大小:单曲、套曲;4.艺术特点和音乐性格:抒情歌曲、队列歌曲、歌舞歌曲、叙事歌曲、劳动歌曲、诙谐歌曲。

抒情歌曲:一般是指歌词描写细腻、音乐色彩明亮柔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舒畅自如的歌曲。

抒情歌曲的体裁:1.颂歌:是指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人物、歌颂理想和美好生活等内容的歌曲。特点:音乐上宽阔明亮,气势浩大,富有激情;旋律的起伏较大,常运用向上的大跳进行;节奏舒展开阔,速度中庸或较慢;演唱上运用独唱、合唱及二者相结合等不同的形式。例冼星海《黄河颂》、王世光《长江之歌》、孟庆云《祝福祖国》等。

2.民谣体抒情歌曲:是指在音乐上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以民歌素材为基础进行改编和创作的歌曲。特点:调式上多采用五声调式或五声性七声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线条流畅;节奏律动较为平稳;演唱上大多采用民族唱法。例马可《南泥湾》、《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士心《小白杨》、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3.艺术歌曲:是指歌词内涵深刻,旋律写作精致,情感刻画细腻,钢琴或乐队与声乐并重的抒情歌曲。特点:1)、选用诗或者具有诗的品格的歌词谱曲;2)、对伴奏作用的理解和伴奏的写作;3)、大多数采用美声唱法,但也不是绝对的。例舒伯特《摇篮曲》《小夜曲》、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

4.通俗歌曲:是指表达人们的心理感受、比较接近人们的正常生活、又通俗浅显、易于传唱的歌曲。特点:多采用通俗唱法,常用电声为主,兼有其他乐器的伴奏形式。例贺绿汀《四季歌》、刘诗召《军港之夜》、谷建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王立平《大海啊,故乡》

队列歌曲:是指旋律明快、情绪昂扬、结构规整、节奏鲜明、速度适合于队列行进步伐的歌曲。特点:以集体群像为特征,具有号召性和鼓动性,演唱形式以齐唱和领唱合唱为主。例聂耳《义勇军进行曲》麦新《大刀进行曲》王永泉《打靶归来》等。

歌舞歌曲:是指具有载歌载舞、轻盈活泼特点的歌曲。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色彩。例周大风《采茶舞曲》金凤浩《金梭和银梭》施光南《祝酒歌》

叙事歌曲:是指内容上具有叙事性、并有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的歌曲。特点:歌词比较口语化,音乐与歌词语言结合的更为紧密,速度为中速稍慢。例王志信《孟姜女》《木兰从军》于学友《小白菜》冼星海《河边对口曲》等。

诙谐歌曲:是指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轻快活泼的旋律,用以颂扬美好事物,批评落后现象,讽刺贬斥丑恶行径的歌曲。特点:常以喜剧的夸张手法,表现人们的幽默情趣和乐观精神。其旋律多具有轻巧跳跃和口语化的特点,节奏较为自由,有时在曲中还夹杂说白来加强戏剧性效果。例赵元任《老天爷》宋杨《古怪歌》马丁《笑比哭好》金复载《济公活佛歌》等。

劳动歌曲:是指在劳动场合歌唱或是反应劳动生活中人们思想感情的歌曲。劳动号子是民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劳动歌曲,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林业号子等。特点:音乐多具有坚毅粗犷的性格特征,旋律高亢嘹亮,节奏铿锵有力,音调和节奏常与特定的劳动方式相联系,演唱上多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例聂耳《大陆歌》《码头工人歌》冼星海《黄河船夫曲》马可《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节奏:1、定义:用长短方式来体现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时间关系。2、狭义的认识:狭义的“节奏”仅作为与“旋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仅指音乐中的时间因素,所以说,狭义的节奏就是指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节奏=音长);

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当某些不同的音级围绕着一个中心音有规律的运动时,就形成了调式。从调式的主音出发,按照高低顺序进行到临近的另一个主音,就形成了音阶。由于音阶基本都是存在某个调式之中,所以音阶也叫做调式音阶。在传统音乐里,已有四种主要的调式音阶构成体系,分别是:东方的五声调式音阶、教会调式音阶、西欧大小调式音阶和现代的人工调式音阶。而每种体系又包含众多的调式音阶结构。

主题的分类: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一)、概括性主题:用比较纯粹的方法.....去概括地表达.....某种抽象情绪的主题。(占绝大多数)可以分为三类:1.歌唱性主题:以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乐音的频繁流动为特征,并有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般起伏的旋律外形。

2.律动性主题(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理解成歌唱性主题的逆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等方面的周期性,而周期性通常又表现为重复。

3、歌舞性主题:就是将“歌唱性”与“律动性”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题。一般都具有载歌载舞....

般的音乐形象。有三种情况:融合、并置、对置 (二)、标题性主题:使用某种特定的音乐方法(文字概括)力求生动地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主题。分为:1.客观描写性主题2.性格刻画性主题3.标题联想性 (三)、中介性主题:介于“概括性”和“标题性”主题之间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点的一种主题类型。有两种情况,1、是整部作品有明确的标题性构思,但其主题却做概括性处理。2、是把概括性的旋律与标题性伴奏背景相结合的中介性主题,这种情况与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结合起来的情况类似。

无再现的二段曲式:常用作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常见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常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帕萨卡利亚舞曲(西班牙)、恰空舞曲。

固定低音变奏:以一个低音声部的固定旋律或音型不断反复,在其上方叠加复调或和声声部加以变奏所形成的结构。

关于再现段类型:⑴静止再现⑵装饰再现⑶动力再现⑷综合再现

巴罗克时期的古代舞曲包含四首基本舞曲:阿列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

复三部曲式的变体:1、并列的复三部曲式2、复三部五部曲式A//:BA:// 3、镶边三部曲式(介于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之间的曲式)

装饰变音:1.助音变音:一半多处在基本音级下方成上方半音位置下,而且多出现在弱拍,并随后进行到基本音级。

2.经过变音:常指在两个基本音级之间的经过性变音。

3.色彩变音:带有调式色彩的变化音称为色彩变音。

离调:在歌曲进行中,短暂的离开本调称为“离调”。因离调而出现的变化音称为“离调变音”。离调不同于转调,它离开本调时间较短,常常很快回到本调上来。

转调:声乐作品中,常运用调性的转换来丰富和扩大音乐的表现力,转调和一般的色彩变音或者离调不同,它往往确立在新调,并且在新调的篇幅较长。

旋律的类型:有朗诵调型、旋律型、说唱型。

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重唱、组合、小组唱、合唱、齐唱、群唱。

通俗唱法的特点是:1.演唱上的“平民化”本质。2.演唱以感情的表达为最终目的。3.用近似自然嗓音的唱法来演唱。4.轻松自如的和观众无距离感的台风。5.可以用现代电子音响科技。

五声调式中偏音的使用与西洋自然大小调式中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歌曲旋律中的三度跳进、五度跳进、六度跳进分别具有怎样的音乐特点?并举谱例说明。

简述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具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歌曲中常见的音调有哪些?举例说明。

简述歌唱风格有哪些?

简述回旋曲体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扭转的概念、纯剪切的概念、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切虎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概念;应力状态的概念、主应力和主平面、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图解法(应力圆)、三向应力圆,最大切应力、广义胡克定律、三个弹性常数E 、G 、μ间的关系、应变能密度、体应变、畸变能密度;强度理论的概念、杆件破坏形式的分析、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畸变能理论、相当应力的概念;疲劳破坏的概念、交变应力及其循环特征、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a 绪论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 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 残余变形。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 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 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四节 应力 1、 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胡克定律 2、 E σε=,E 为(杨氏)弹性模量 3、 G τγ=,剪切胡克定律,G 为切变模量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 第一节 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一.系统概述 本系统通过调查从事医药产品的零售,批发等工作的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医药销售管理系统。医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建立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系统完成后预期希望实现药品基本信息的处理,辅助个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并记录一些信息,一便于药品的销售和管理。通过此系统的功能,从事药品零售和批发等部门可以实现一些功能,如:基础信息管理,进货管理,库房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统计,系统维护等。 二.概念结构设计 1.员工属性 2.药品属性 3.客户属性 4.供应商属性 5.医药销售管理系统E--R 图 三.逻辑结构设计 该设计概念以概念结构设计中的E--R 图为主要依据,设计出相关的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关系模型如下:(加下划线的表示为主码) 药品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类别,规格,售价,进价,有效期,生产日期,产地,备注) 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负责人,) 员工 姓名 家庭地址 E-maill 电话 员工 编号 年龄 帐号

四.系统各功能模块如何现(数据流实图);1.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药品信息员工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2.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子系 统 库存查询库存信息出入库登记库存报表3.销售管理子系统 销售管理 销售登记销售退货销售查询 4.信息预警子系统 信息预警 报废预警库存预警 5.财务统计子系统 财务统计 统计销售额打印报表 6.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 权限管理修改密码系统帮助 五.数据库设计(E-R图,数据库表结构) 1.药品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药品编号 药品名称 药品类别 规格 进价 有效期 生产日期 售价 产地 备注 2.员工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员工编号 性别 身份证号 员工年龄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简称SEM) 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确认型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得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协方差结构分析。它既能够分析处理测量误差,又可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特点: 1.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 结构方程分析可同时考虑并处理多个因变量。在回归分析或路径分析中,即使统计结果的图表中展示多个因变量,在计算回归系数或路径系数时,仍是对每个因变量逐一计算。所以图表看似对多个因变量同时考虑,但在计算对某一个因变量的影响或关系时,都忽略了其他因变量的存在及其影响。 2.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 态度、行为等变量,往往含有误差,也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测量。结构方程分析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含测量误差。变量也可用多个指标测量。用传统方法计算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与用结构方程分析计算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可能相差很大。 3.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 假设要了解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每个潜变量者用多个指标或题目测量,一个常用的做法是对每个潜变量先用因子分析计算潜变量(即

因子)与题目的关系(即因子负荷),进而得到因子得分,作为潜变量的观测值,然后再计算因子得分,作为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这是两个独立的步骤。在结构方程中,这两步同时进行,即因子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和因子与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 4.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 传统上,只容许每一题目(指标)从属于单一因子,但结构方程分析容许更加复杂的模型。例如,我们用英语书写的数学试题,去测量学生的数学能力,则测验得分(指标)既从属于数学因子,也从属于英语因子(因为得分也反映英语能力)。传统因子分析难以处理一个指标从属多个因子或者考虑高阶因子等有比较复杂的从属关系的模型。 5.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 在传统路径分析中,只能估计每一路径(变量间关系)的强弱。在结构方程分析中,除了上述参数的估计外,还可以计算不同模型对同一个样本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从而判断哪一个模型更接近数据所呈现的关系。

中英文翻译--力学的基本概念{修}

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运动,时间和作用力作出科学分析的分支被称为力学,它由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组成。静力学对静止系统进行分析,即在静力学系统中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而动力学是对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配合表面作用力被传送到机器的各个部件,例如从齿轮传到轴或者是从一个齿轮通过啮合传递到另一个齿轮,从三角皮带传到皮带轮,或者从凸轮传到从动件。由于很多原因,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力的大小。在边界或啮合表面作用力的分布一定要合理,他们的大小必须在构成配合表面材料的工作极限以内。例如,如果施加在滑动轴承的作用力太大,那么它就会将油膜挤压出来,并且造成金属和金属的接触,使温度过高,使滑动轴承失效。如果作用在齿轮轮齿上的力过大,就会将油膜从齿间挤压出来。这将会导致金属表层的破裂和剥落,噪音增大,运动不精确,直至报废。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当一些物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或者系统时,在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力被称之为约束力。这些力约束各个物体使其处于特有的状态。作用在这个物体系统外部的力叫做外力。 电力,磁力和重力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施加的力的实例。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数,与我们有关的力都是通过直接的实际接触或者是机械接触才能产生的。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要素就是它的大小,它的方向和作用点,一个力的方向包括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和它的指向。因此,沿着力的作用线,力的方向有正副之分。 沿着两条不重合的平行线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不能合并成一个合力。任何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构成一个力偶。力偶臂就是这两个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矩也是一个矢量,用M表示,垂直于力偶面;M的方向主要依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力矩的大小是力偶臂与其中一个力的大小的乘积。 如果一个刚体满足下列条件,那么它处于平衡状态: (1)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等于零。 (2)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对于任何一个轴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在数学上这两个条件被表示为 ∑=0 M F∑=0 所使用的术语“刚体”可以是整台机器,一个机器中几个相互连接的零件,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是零件的一部分。隔离体简图是一个从机器中隔离出来的物体的草图或视图,在图中标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矩。通常图中应该包括已知的力和力矩的大小、方向还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样得到的图成为“隔离体简图”,其原因是图中的零件或物体的一部分已经从其余的机械零部件中隔离出来了,其余的机器零部件对它的作用已经用力和力矩代替。对于一个完整的机器零部件隔离体简图,图上所表示出的,作用在其上面的力和力矩是通过与其相邻或相接触零件施加的,是外力。对于一个零件的一部分的隔离体简图作用在切面上的力和力矩都是通过被切掉部分施加的,是内力。 绘制和提交简洁、清晰的隔离体简图是工程交流的核心。这是真实的,因为

一些重要的结构概念

一些重要的结构概念(一些基本受力状态)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设计值,与柱子的不一样。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1.5。见抗规 3.4.2、3.4.3。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4.3.5。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7、剪跨比:梁的剪跨比,剪力的位置a与h0的比值。剪跨比影响了剪应力和正应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影响着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在受剪承载力的公式上。柱的剪跨比:,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范围内,可取柱子的剪跨比小于2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土规范11.4.12、11.4.17。 8、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剪应力V/bh0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0.15的时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 9、轴压比: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砼轴心受压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轴压比限值的依据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的类似条件确定的,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轴压比分界值。 10、跨高比:梁的跨高比(梁的净跨与梁截面高度的比值)对梁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梁(非剪力墙的连梁)的跨高比小于5和深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 11、延性比: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延性比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截面的延性比、构件的延性比和结构的延性比。结构的延性比多指框架或者剪力墙等结构的水平荷载-顶层水平位移(P-delta)、水平荷载-层间位移等曲线。结构的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 一、轴心受拉 外力通过截面中心,截面上各点受力均匀,材料强度可以被充分利用。所以,对于适合抗拉的材料(如钢材),轴心受拉是最经济合理的受力状态。 采用高强钢丝,碳纤维等等材料。 二、轴心受压 对于适合受压的材料(如混凝土、砌体以及钢材等)也是很好的受力状态。但是受压构件较细长时会有稳定问题,偶然的附加偏心会降低构件承载力,甚至引起失稳。由于压杆失稳总是在截面回转半径最小的方向发生,所以对于轴心受压构件,环形截面最为合理,圆形或方形截面也较为合理。工字型截面、角钢或双角钢等也可以做压杆使用,但由于两个方向的回转半径不同,往往首先在回转半径小的方向引起失稳。 对于混凝土来说,适于抗压,但当压力很大时,截面也非常大,结构自重大,影响结构的性能。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分析

模态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物体按照某一阶固有频率振动时,物体上各个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的,可以用一个向量表示,这个就称之为模态。模态这个概念一般是在振动领域所用,你可以初步的理解为振动状态,我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具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在外力的激励作用下,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振动特性。一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出现的,此时物体的振动形态叫做一阶振型或主振型;二阶模态是外力的激励频率是物体固有频率的两倍时候出现,此时的振动外形叫做二阶振型,以依次类推。一般来讲,外界激励的频率非常复杂,物体在这种复杂的外界激励下的振动反应是各阶振型的复合。模态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有限元中模态分析的本质是求矩阵的特征值问题,所以“阶数”就是指特征值的个数。将特征值从小到大排列就是阶次。实际的分析对象是无限维的,所以其模态具有无穷阶。但是对于运动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前面的几阶模态,所以计算时根据需要计算前几阶的。一个物体有很多个固有振动频率(理论上无穷多个),按照从小到大顺序,第一个就叫第一阶固有频率,依次类推。所以模态的阶数就是对应的固有频率的阶数。振型是指体系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它与固有频率相对应,即为对应固有频率体系自身振动的形态。每一阶固有频率都对应一种振型。振型与体系实际的振动形态不一定相同。振型对应于频率而言,一个固有频率对应于一个振型。按照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来说第一振型,第二振型等等。此处的振型就是指在该固有频率下结构的振动形态,频率越高则振动周期越小。在实验中,我们就是通过用一定的频率对结构进行激振,观测相应点的位移状况,当观测点的位移达到最大时,此时频率即为固有频率。实际结构的振动形态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形状,而是各阶振型相叠加的结果。 固有频率也称为自然频率( natural frequency)。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振动的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仅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如质量、形状、材质等),称为固有频率,其对应周期称为固有周期。 物体做自由振动时,其位移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又称为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振幅及初相位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有关,振动的周期或频率与初始条件无关,而与系统的固有特性有关,称为固有频率或者固有周期。 物体的频率与它的硬度、质量、外形尺寸有关,当其发生形变时,弹力使其恢复。弹力主要与尺寸和硬度有关,质量影响其加速度。同样外形时,硬度高的频率高,质量大的频率低。一个系统的质量分布,内部的弹性以及其他的力学性质决定 模态扩展是为了是结果在后处理器中观察而设置的,原因如下: 求解器的输出内容主要是固有频率,固有频率被写到输出文件Jobname.OUT 及振型文件Jobnmae.MODE 中,输出内容中也可以包含缩减的振型和参与因子表,这取决于对分析选项和输出控制的设置,由于振型现在还没有被写到数据库或结果文件中,因此不能对结果进行后处理,要进行后处理,必须对模态进行扩展。在模态分析中,我们用“扩展”这个词指将振型写入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扩展模态不仅适用于Reduced 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缩减振型,而且也适用与其他模态提取方法得到的完整振型。因此,如果想在后处理器中观察振型,必须先扩展模态。谱分析中的模态合并是因为激励谱是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激励组合成的一个谱,里面的频率不会是只有一个,而不同的激励频率对于结构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对于结果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选择模态组合法对模态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响应结果。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结构概念与体系

结构概念与体系 1周期折减系数 高规强条3.3.16要求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由于建模时不建立填充墙,造成结构的刚度偏小,因为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得到的地震力偏小。 故周期折减系数对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从而对地震力进行放大考虑。 2计算振型数 高规5.1.13条“……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计算完毕后,在结果->分析结果表格->周期与振型中查看振型参与质量,看是否X和y向平动,z向扭转参与质量合计超过90%。如超过,则说明振型数量足够,否则需加大振型数量。有时,会遇到子空间迭代法算很多阶振型,振型参与质量仍不满足大于90%的要求,这时可改为Lanczos法或多重Ritz 向量法,会容易达到要求。 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高规5.2.2条,“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高规5.2.1条,“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5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高规5.2.3条,“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midas Gen中实现:程序默认的调幅系数为0.85,并自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梁跨中弯矩自动按平衡条件增大。 说明: 1)调幅只对梁两端均为负弯矩的进行调整,对次梁或有正弯矩的梁不调幅; 2)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调幅,对横向荷载(风或地震荷载)不调幅,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调幅后再与横向荷载组合。 6框剪结构的0.2Q 调整 高规8.1.4条要求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求进行0.2Q0调整。程序目前暂时屏蔽了进行地震剪力0.2Q0的调整功能 7周期比 高规4.3.5条“……。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书报告

《结构概念与体系》 “该书从头到尾充实了非常深厚的知识…….学生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都会发现该书的内容是有裨益的。” ——美国建筑学会期刊(AIA Journal)之前的一个月我在上班,所以平时能看书的时间并不多。搬到学校之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我开始阅读这本周老师推荐的《结构概念与体系》。这本书与另外两本林同炎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被称为“世界土木工程师必读之书”。整本书遵循着由浅入深先整体后部分的路线,先讲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最重要的设计思想,使读者对全书的中心思想有个大致的把握,中后段才着重讲述分体系以及相关重要构件的具体知识,使人阅读起来思路明确,知识结构更加连贯。由于是翻译本,有些地方理解的不太清楚,而且全书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根本也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所以这篇读书笔记只是我在读第一遍时做的基本记录,后面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我相信像这样的好书读多少遍都是不够的,它是个宝库,我会不断地发掘它。 显而易见的,《结构概念和体系》是一本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成长都大有裨益的书。长久以来,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有着先天的难以避免的矛盾。建筑师的工作比较偏艺术性,而工程师则是偏技术性的。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美观和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工程师考虑的是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有些时候建筑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无法跟现有的结构技术或是结构理论吻合起来,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消除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本书的任务之一。它不同于别的结构教科书详细介绍怎样设计建筑物的每个构件,而是从建筑物整体出发,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处着手,消除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认识上的偏差,通过概念上的简单公式对建筑物进行总体设计,使得设计结果能够让双方都能满意,从而设计出整体性的优秀建筑体。 第一章. 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从概念上大致讲解建筑设计的主要过程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的主题思路。要想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就需要在设计时将相互有关的空间形式分体系综合考虑。在分体系设计时,至少要有三个“反馈”考虑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整体建筑形式的初步构思(建立基本功能目标并转化为总体场地规划、活动组织方案和外形布置);二、按总结构体系对建筑形式总体构思(构思主要结构方案和分体系相互关系的要求);三、提出建议方案的初步设计(确定主要分体系和关键构件的物理性能,以证明设计的可行性);四、为实现建筑要求,对初步设计全面改进(最终深化设计,改进分体系和构件设计并准备设计文件)。这种分阶段的设计方法可以突出设计构思的概念阶段,从而避免基本思路受到细节问题的干扰。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须用概念的方式来确定基本方案的全部空间形式的可行性。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概念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概念 1-1 1、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判断一个体系是否几何可变,或者如何保证它成为几何不变体系,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可以作为结构。 几何可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改变的体系。几何不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保持不变的体系。 2、自由度:描述几何体系运动时,所需独立坐标的数目。 平面内一个动点A,其位置要由两个坐标 x 和 y 来确定,所以一个点的自由度等于2。平面内一个刚片,其位置要由两个坐标 x 、y 和AB 线的倾角α来确定,所以一个刚片在平面内的自由度等于3。 3、刚片:平面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时,不考虑材料应变,所以认为构件没有变形。可以把一根杆、巳知是几何不变的某个部分、地基等看作一个平面刚体,简称刚片。 4、约束:如果体系有了自由度,必须消除,消除的办法是增加约束。约束有三种: 5、多余约束:减少体系独立运动参数的装置称为约束,被约束的物体称为对象。使体系减少一个独立运动参数的装置称为一个约束。例如一根链杆相当于一个约束;一个连接两个刚片的单铰相当于二个约束;一个连接n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n—1个单铰;一个连接二个刚片的单刚性节点相当于三个约束;一个连接n 个刚片的复刚性节点相当于n—1个单刚性节点。如果在体系中增加一个约束,体系减少一个独立的运动参数,则此约束称为必要约束。如果在体系中增加一个约束,体系的独立运动参数并不减少,则此约束称为多余约束。平面内一个无铰的刚性闭合杆(或称单闭合杆)具有三个多余约束。

6、瞬变体系及常变体系:常变体系概念:体系可发生大量的变形,位移。区别于瞬变体系:瞬变体系概念:体系可发生微小的变形,位移。 7、瞬铰:两刚片间以两链杆相连,其两链杆约束相当(等效)于两链杆交点处一简单铰的约束,这个铰称为瞬铰或虚铰。 2-2平面杆件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1、体系是由部件(刚片或结点)加上约束组成的。 2、刚片内部:是否有多余约束。内部有多余约束时应把它变成内部无多余约束的刚片,而它的附加约束则在计算体系的约束总数时应当考虑进去。 3、复铰:连接两个以上刚片的铰结点。连接n个刚片的铰相当于(n-1)个单铰。 4、单链杆:连接两个铰结点的链杆。 5、连接两个以上铰结点的链杆。 连接 n 个铰结点的复链杆相当于(2n-3)个单链杆。 6、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W :W=3m-(2n+r) m:钢片数 n:单绞数 r:支座链杆数上面的公式是通用的。 W=2J-(b+r) J:结点个数 b:链杆数 r:支座链杆数上面的公式用于完全由铰接的连杆组成的结构体系。 7、自由度与几何体系构造特点: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lesson 1 力学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in Mechanics[mi’k?niks] 第一课力学基本概念The branch of scientific analysis [?’n?l?sis] which deals with motions,time,and forces is called mechanics and is made up of two parts,statics and dynamics.Statics deals with the analysis of stationary systems, i.e.,those in which time is not a factor, and dynamics deals with systems which change with time. 对运动、时间和作用力作出科学分析的分支称为力学。它由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组成。静力学对静止系统进行分析,即在其中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动力学对随时间而变的系统进行分析。 [扩展1]:静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以及如何建立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是物体机械运动的特殊形式,严格地说,物体相对于惯性参照系处于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即加速度为零的状态都称为平衡。静力学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房屋、桥梁的受力分析,有效载荷的分析计算等。 [扩展2]: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作用于物体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动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许多工程学科的基础。对动力学的研究使人们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并能够为人类进行更好的服务。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开普勒定律,为近代星际航行,发射飞行器考察月球、火星、金星等等开辟了道路。 Forces are transmitted into machine members through mating surfaces,e.g.,from a gear to a shaft or from one gear through meshing teeth to anther gear, from a connecting rod 连杆through a bearing to a lever, from a V belt to a pulley[‘puli]滑轮、皮带轮,or from a cam 凸轮[k?m] to a follower从动件. 力通过配合表面(啮合面)传到机器中的各构件上。例如,从齿轮传到轴或者从齿轮通过啮合的轮齿传到另一齿轮,从连杆通过轴承传到另一杆件,从三角皮带传到皮带轮,或者从凸轮传到从动件。 [扩展3]:mate 和mesh。mate [????] n.配偶, 对手, 助手;vt.使配对, 使一致, 结伴;vi.成配偶, 紧密配合,使啮合。mesh[???] n.网孔, 网丝, 网眼, 圈套, 陷阱, [机]啮合vt.以网捕捉, 啮合, 编织vi.落网, 相啮合。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magnitudes of these force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rces at the boundaries or mating surfaces must be reasonable, and their intensities must be within the working limits of the materials composing the surfaces. For example,if the force operating on a sleeve bearing becomes too high, it will squeeze out the oil film薄膜and cause metal-to-metal contact, overheating,and rapid failure of the bearing轴承.If the forces between gear teeth are too large, the oil film may be squeezed out from between them.This could result in flaking剥落and spalling碎裂of the metal,noise,rough motion,and eventual failure.In the study of mechanics we are principally interested in determining the magnitude,direction,and location of the forces.由于很多原因,人们必须知道这些力的大小。这些力在边界或在配合表面(啮合面)的分布必须合理,它们的太小必须在构成配合表面(啮合面)的材料的工作极限以内。例如,如果作用在一个套筒轴承上的力太大,它就会将油膜挤出,造成金属与金属的直接接触产生过热和使轴承快速失效。如果齿轮相啮合的齿之间的力过大,就会将油膜从齿间挤压出来。这会造成金属的剥落和碎裂,噪音增大,运动不精确,直至报废。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理论 刘壮虎 北京大学哲学系,liuzhh@https://www.360docs.net/doc/9c8586049.html, 摘要 本文不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而是将概念作为初始出发点,按照概念结构整体论的观点,在思想—概念—语言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讨论其基本性质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若干相关的问题。 实际中使用的推理,比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推理要更广泛,本文建立依赖于语言的相对于主体的推理,并根据这种相对的推理建立相对的一致的概念。通过这种一致的概念,讨论不一致信念集的特征。这种推理也可以部分地用于概念的分类上,本文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词项的同义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按整体论的观点,比同义更一般的不可分辨性更为重要,本文给出了概念的不可分辨性的定义,并讨论其在语言中的表现。不同语言间的翻译也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概念结构的形式理论基础上的对不同语言间的翻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本文只是在对最简单的语言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体现概念结构形式理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框架。 §1前言 一、外延和内涵 概念有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研究中的一个教条。我认为,这个教条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概念有不同类型的,如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十大范畴,而在三段论中使用的只是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时,也往往集中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与实体范畴和性质范畴相当),就算有所推广,也不是所有的概念。就是在个体、类和性质的范围内,概念有外延和内涵也是存在质疑的,如不可数名词的外延、性质化归为类等问题。 对外延和内涵的形式化的研究中,大多数说的是语句的外延和内涵,如各种内涵逻辑,它们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不同。 将内涵看作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对于处理语句的内涵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将这种方法用于处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却带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一、因子分析的意义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变量,以期望能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例如,对高等学校科研状况的评价研究,可能会搜集诸如投入科研活动的人数、立项课题数、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结项课题数、发表论文数、发表专著数、获得奖励数等多项指标;再例如,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可能会搜集诸如基础课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专业课成绩、体育等各类课程的成绩以及累计获得各项奖学金的次数等。虽然收集这些数据需要投入许多精力,虽然它们能够较为全面精确地描述事物,但在实际数据建模时,这些变量未必能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投入”和“产出”并非呈合理的正比,反而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很多问题,可以表现在: 计算量的问题 由于收集的变量较多,如果这些变量都参与数据建模,无疑会增加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虽然,现在的计算技术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高维变量和海量数据仍是不容忽视的。 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 收集到的诸多变量之间通常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例如,高校科研状况评价中的立项课题数与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等之间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获奖学金次数等之间也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变量之间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例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众多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那么会给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带来许多麻烦,致使回归方程参数不准确甚至模型不可用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的个数,但这必然又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因子分析正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目前,因子分析已成功应用于心理学、医学、气象、地址、经济学等领域,并因此促进了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因子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几个综合指标,名为因子。通常,因子有以下几个特点: ↓因子个数远远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 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之后,因子将可以替代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这将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并不是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显著 由原有变量重组出来的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因子参与数据建模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多重共线性等给分析应用带来的诸多问题。 ↓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 通常,因子分析产生的因子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获得命名解释性。因子的命名解

理论力学基本概念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所研究的平衡是指物体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下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静止状态是物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有广泛应用背景的课题,这也是静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刚体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物体平衡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 力学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力学的研究对象(物体)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抓住那些带有本质性的主要因素,而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引入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物体,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力学模型。理论力学中的力学模型有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质点:具有质量而其几何尺寸可忽略不计的物体。 质点系:由若干个质点组成的系统。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该质点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刚体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由于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力学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研究太空飞行器的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当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轨道问题时,可以把飞行器用质点模型来代替;当研分析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的对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飞行器的几何尺寸和方位等因素,可以把飞行器用刚体模型来代替。当研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时,由于飞行器由多个部件组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几何尺寸,还要考虑各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因此飞行器的力学模型就是质点系、刚体系或质点系与刚体系的组合体。 二、 基本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上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可分为下面两种。 外效应: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应不涉及内效应。刚体上某个力的作用,可能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刚体上其它力的变化。 例如一重为W 的箱子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1-1a 所示),人用力水平推箱子,当推力F 为零时,箱子静止,只受重力W 和地面支撑力的作用。当推力由小逐步增大时,箱子可能还保持静止状态,但地面作用在箱子上的力就不仅 仅是支撑力,还要有摩擦力的作用(如图1-1b )。随着推力的逐步增大,箱子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箱子可能 平行移动,也可能绕A 点转动,或既有移动又有转动。 静力学就是要研究物体在若干个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为此,需要描述作用于物体上力的类型和有关物理量的定义等。 力系:作用在物体上若干个力组成的集合,记为。 力偶: 一种特殊的力系,该力系只有两个力构成,其中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两个力的作用线 不重合。有时力偶也用符号表示,如图1-2所示。 BN AN F F ,Bf Af F F ,},,,{21n F F F }',{F F 'F F -=M

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围越小。就测量的质量范围而言,希望质量范围大一些,这就必须降低加速电压。从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来讲,需要提高加速电压。这是一对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在质量范围够用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加速电压,高分辨质谱计加速电压为8kV,中分辨为4~3kV。 2.解析方法: 质谱的表示方法有质谱图和质谱表两种,最常用的为质谱图。质谱图的横座标是离子的质荷比(m/z)。当离子所带的电荷z=l时,质荷比就是离子的质量质谱的纵坐标表示相对强度或相对丰度。以质谱图中最强峰的强度为100%,称为基峰。 质谱中的分子离子(M+·)和碎片离子(A+)都是由天然丰度最大的轻同位素组成的。比分子离子(M+·)或碎片离子(A+)峰高1~3质量数处可观察到一些小峰,它们来自重同位素的贡献,称为同位素峰。由于各种元素同位素的天然丰度不同,它们同位素峰的强度也不相同,同位素峰的强度不仅与重同位素天然丰度有关,还与分子所含元素的数目有关。所以,由质谱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比其他方法准确度高,测定速度快、样品量少。分子离子峰的质荷比(m/z)就是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再根据同位素峰的相对强度就可以确定分子式。 3.实例解析: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材料力学 第一章 a 绪论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 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 残余变形。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 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 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四节 应力 1、 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胡克定律 2、 E σε=,E 为(杨氏)弹性模量 3、 G τγ=,剪切胡克定律,G 为切变模量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 第一节 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 变沿横截面均匀分布N F A σ= 2、 材料力学应力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几何方程:const ε=即变形关系②物理方程:E σε=即应力应变 关系③静力学方程:N A F σ?=即内力构成关系 3、 N F A σ= 适用范围:①等截面直杆受轴向载荷(一般也适用于锥角小于5度的变截面杆)②若轴向载荷沿横截面非均匀分布,则所取截面应远离载荷作用区域 4、 圣维南原理(局部效应原理):力作用于杆端的分布方式,只影响杆端局部范围的应力分布,影响区的 轴向范围约离杆端1—2个杆的横向尺寸 5、 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0c o s /c o s N N F F p A A αασαα= ==;2 0cos cos p αασασα==, sin sin 22 p αασταα==;0o α=, max 0σσ=;45o α=,0 max 2 στ= 第二节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 材料拉伸时经过的四个阶段:线弹性阶段,屈服阶段,硬化阶段,缩颈阶段 2、 线(弹)性阶段:E σε=;变形很小,弹性;p σ为比例极限,e σ为弹 性极限 3、 屈服阶段:应力几乎不变,变形急剧增大,含弹性、塑性形变;现象是出 α p α α τ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