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靖节先生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欢迎借鉴!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1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温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思想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陶渊明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被誉为唐代文学巨匠。
他生于晋朝封建制度灭亡后的五代,逝于唐朝中期的盛世。
陶渊明的诗文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层次,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不明,有说法是公元365年生于兰陵,有说法是366年生于东阳。
不过,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陶植是一位高官。
尽管陶渊明的世家背景很显赫,但他从小就对官场政治感到厌恶。
早年曾多次应考,但没有成功上任,而是选择归隐田野。
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可以看作是一个寻求自由自在的过程。
在政治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他深感“草木皆有本末,人事亦然”,认为统治者的腐败抛弃了人民的利益,不值得自己追随。
因此,他选择隐居在家乡五柳,茅屋清流之中,放眼大自然,依照自己的心灵意愿过自己的生活。
在自然界里,他无拘无束,遵从自己的直觉和命运,自由自在地写作和生活。
他无视传统的世俗风尘,追求内心真正的自我,坚持诗歌的本真和纯粹。
他的诗歌含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哲学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诗歌天才,更多地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精益求精。
他的文集中,大量同时包括苏轼、黄庭坚以及他在草堂时期的诗作。
他对文字的炼通和对自然的把握,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驳议,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富含内涵,而且引人入胜、通过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他看到的生活。
在他的数百篇文中,特别是由他所选编的300多首诗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应该被高度评价。
比如《桃花源记》是他重要的散文代表, 它描绘了一个幻境般的山野人居场景;《归园田居》则诉说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美好向往。
最为人知道的,《大风歌》直白地表达他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争,他的诗意融于自然景色,通过风雨飞雪向读者展现一种力量和崇高的情感。
丰富多彩,优雅纯净,坚守真常,尊重生命——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文学成就在对抗官方效率主义,探究人类自由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诚实纯洁的自我,分享了他的艺术和思想的生命启迪。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 ,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不过到了他 ,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 ,对统治阶级抱着梦想 ,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这时 ,反动的门阀制度开展到了顶点 ,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 ,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那么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 ,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 ,到了陶渊明时代 ,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 ,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锋利。
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 ,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 ,王国宝的乱政 ,王恭、殷仲堪的起兵 ,桓玄的夺位 ,以及后来终于夺取了晋政权的刘裕势力的兴起。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中的是争权夺利 ,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 ,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 ,以后十多年里 ,他几次做官 ,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 ,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 ,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 ,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 ,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谓“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
当他仕途不得志时 ,就更怀恋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
所以 ,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 ,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三十九岁时 ,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 ,他说:“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 ,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 ,可是道不可行 ,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陶渊明身世辨析

陶渊明身世辨析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至整个人类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也占有光辉的地位。
在学术界历来就有“魏晋风骨”的说法,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高标绝俗的姿态,代表了我国历史发展中这一阶段最美好的时期,因此又被称为“魏晋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作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等,陶渊明便是这些诗人中的一位。
陶渊明生活在动乱的东晋末年,东晋王朝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从公元317年开始,接着就是东晋末年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在此后的四十余年里,中国大地再次陷入战争之中,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或者前秦与后燕的对峙,或者东晋与南朝宋的南北对立,战火遍及黄河流域的每一个角落。
先后在江南一带建立过许多割据政权。
此时,陶渊明虽然是一个隐居者,但是他却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希望能为祖国的安宁出一份力,使人民过上太平日子。
陶渊明原籍浔阳柴桑,这个地方本是吴国故地,而且就是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所置的县,后来郡县两级制,柴桑也就成为一个地方名称,柴桑县设置在晋代,取“周武王征伐,行军于此”之意。
晋以后曾几度改名,后来又复名,最后到宋代定为今天的柴桑镇。
“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管辖的区域大小各异,从现在山东、陕西一带到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一个叫郡的行政机构管理。
秦汉时期,郡的规模很大,辖境也很广,它的下属官吏有丞、尉、监、守等,郡下设县,县是直属于中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置了一些郡,但只有实际意义,而没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了,所以这一时期通常把一个朝代直接称为某郡,比如《红楼梦》中写贾府所在的京城金陵就是如此。
对于郡名的解释很多,王粲的《登楼赋》就是这样:“楚人非我,我为楚人;郡名可以改,山不可移。
陶渊明研究报告

陶渊明研究报告1. 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汉族,祖籍东莞(今广东东莞),是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豪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报告将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和探讨。
2. 生平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他在东晋末年赴举子无成后返乡,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经历了多次生活挫折和政治动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以农耕为生,喜好读书写作,并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保持着交往和讨论。
3. 文学成就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和散文闻名于世。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岳阳楼整旧如旧的抱负。
他的散文作品纵论天下,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时事,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和谏言。
他关注社会民生,主张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提出了“养天地正经、务本守真”的理念。
4. 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
他的农学著作《归田赋》对后世农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也一直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所研究和借鉴。
陶渊明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5.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成就和思想影响力被广泛认可。
他通过对自然、农耕和政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为后世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陶渊明的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
6. 参考文献陶渊明. (2017). 陶渊明全集. 北京: 北京出版社.陶渊明. (2018). 陶渊明集.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陶渊明. (2019). 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陶渊明生活经历

陶渊明生活经历陶渊明生活经历陶渊明,一个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数不清的诗篇,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态度。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陶渊明生活经历,欢迎大家查看!【生平】陶渊明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较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爱丘山,或志在四海。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
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他因亲老家贫,起初为江州祭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下的职务,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
隆安五年(401)他因母丧辞职归家。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杀司马元显,自称太尉,总揽朝政,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同年冬天,桓玄纂晋。
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
元兴三年(404)刘裕联合众臣讨伐桓玄,胜,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他转任刘敬宣的参军,8月出任彭泽会,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归去来兮辞》作于此时。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
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
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业余时间较多,温饱也不用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家遭大火,林室尽焚,一片瓦砾。
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
义熙七年,移居浔阳负郭之南亩。
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拒绝,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归田后二十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作品】1、诗歌:诗歌中,五言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
陶渊明论开题报告

陶渊明论开题报告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自然、田园和隐逸为主题,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思想与艺术实践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以崇尚自然和归隐为主要内容。
他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美好的,与人类社会的虚伪相比,自然更能使人感到平静和快乐。
他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描述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和平和的社会关系来探讨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
同时,陶渊明也倡导归隐,认为人们应该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
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用词质朴自然,富有情感和意境。
他常常用自然现象和田园景色来比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思考。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也以平实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他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展示了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后续的文人士大夫,尤其是宋代文学家。
宋代的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和主题,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田园诗和田园散文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延续到了明代和清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崇尚自然和归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表达的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
他的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与后世文人的创作相契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第一篇:陶渊明生平陶渊明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仍困扰着他。
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人与其作品受到重视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
对陶渊明资料的记载,最早的是其生前好友颜延之为其写的《陶征士诔》。
钟嵘《诗品》对其作品有一定评价,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梁代沈约的《宋书·陶潜传》更是影响后来学者对陶渊明生卒年代的重要文献,萧统对其评价甚高,陶渊明其人其诗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陶诗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是从那唐代开始的,唐代李延寿《南史·陶潜传》、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对陶渊明有了专门的著述。
到了宋代,研究陶渊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编刻陶集达十七种以上,评论到陶渊明的诗话和笔记有七十余种,如苏轼、朱熹、陆九渊、陆游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元代对其研究很少,明代有些增多,到了清代,研究再掀高潮,陶集、评论、专著等等都比达到高潮,逐渐形成了“陶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于20世纪末叶(1978-1998)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基本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1928年。
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均有较高评价,前者从政治改革家角度对陶进行评价,后者则是从近代学术精神角度出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中提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境界”中的“第二境”。
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论述陶渊明的则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认为“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鲁迅多次在演讲和杂文中提倡全面看待陶渊明。
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一大革命”,颇具新意。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如古直《陶靖节年谱》(五十二岁享年说)、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阶段:1928—1949年。
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深化、细密化的趋势。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对历代众多陶渊明年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陈寅恪《陶渊明的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提出“新自然说”虽未被陶学研究者所采纳,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朱光潜的论文《陶渊明》,从人格、感情生活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多角度论述了陶渊明。
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对渊明诗进行艺术分析,成就了其在陶学史上的贡献。
第三阶段:1949-1978年。
此阶段的特点是学科统一时期。
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出版不久,便引发了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间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
阎简弼、曹道衡等先后发文讨论。
通过这次大讨论,不仅陶学研究者在试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作家与作品方面收获很大,而且促进了学术界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遗产,其意义重大。
陶渊明的第二次讨论,始于1958年12月终于1960年3月。
北京师大中文系二年二班学生写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诗人》的文章。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的《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对陶渊明诗的思想、艺术风格、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瑶的《陶渊明集》对绝大多数诗文作了系年,还写了简要的题解,以说明诗文内容含义;对难懂的词语也作了简注。
第四阶段:1978-1998年,其主要特征为研究的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促使陶学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从校勘学进行研究,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对涉及陶渊明的几个重要问题均有论述。
这个时期,对陶渊明的生卒年代考辩可谓是百花齐放,袁行霈在《陶渊明享年考辨》一文中,同意宋代张縯的76岁说。
此文一出,先有魏正申在《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一期上撰文反驳于前;又有李文初、邓安生在《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上撰文商榷于后;还有徐声扬《评陶渊明享年五说》,参与讨论。
另外,陶学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版本众多,比如廖仲安的《陶渊明》受到大陆、台湾和日本读者的欢迎,此书在大陆和日本均有两个版本。
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的《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等。
《九江师专学报》,于1984年始在全国独家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主编陈忠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办刊,精心策划与编辑,求新求变求实,使之成为发表研陶最新成果的一块耀眼的学术园地;并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研陶论文,特别是介绍国内外研陶情况的系列文章,为陶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谷云义的《陶渊明》、王绍龄的《陶渊明》、徐巍的《陶渊明诗选》、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郭维森和色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
丁永忠的《陶诗佛音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著作,对陶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广泛展开,陶渊明学术讨论活动也举行了多次。
值得重视的是,1997年7月30日至31日在陶渊明故乡,召开了“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九江师专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联手主办的。
廖仲安教授和石川忠久教授分别就《读陶的几点想法》、《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发表讲演。
九位中日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陶成果: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唐满先《陶渊明处世面面观》、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大地武雄《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
此外,陈忠代吴云和李华(首都师大)报告了《逯钦立的陶学贡献》及《我对陶学研究的几点希望》。
中日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以1998年增刊形式出版。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历代学者(尤其是袁行霈)对陶渊明生卒年代进行考辩的文章、所编的年谱、陶渊明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其享年的记载。
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其享年,文学界大致有六种观点:五十一岁说,如吴挚甫《古诗钞》;五十二岁说,如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五十六岁说,如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五十九岁说,如圣旦《陶渊明考》;六十三岁说,如沈约《宋书·陶潜传》;七十六岁说,如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辩》。
针对陶渊明所编的年谱,较好的有: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古直《陶靖节年谱》、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王瑶的《陶渊明集》、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
对陶诗校对较好地专著有: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逯钦立的《陶渊明集》、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的《陶渊明诗文校笺》、李华的《陶渊明诗文选》等。
还有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论集: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逯钦立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在《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魏正申的《陶渊明探稿》、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
另外还有两篇带有总结性的论文: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和宋云彬《陶渊明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对陶渊明进行研究,首先也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其生卒年问题。
弄清楚其生卒年,这对我们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读他的作品,能够更为接近作者的本真,从而可从侧面观测到当时的社会真实;其隐逸思想的逐步推进,作为一个个体,去了解认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的资料主要有哪些,对现有资料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
2.在对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提炼出关于陶渊明生卒年代最有力的依据。
3.在反复对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考论陶渊明的生卒年代。
4.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分期,并论述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渊明的论文书籍。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论述陶渊明生卒年代的论文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分类整合。
3.详读资料,在系统归纳资料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生卒年代问题进行考辩。
研究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合,主要结合陶诗及其作品进行考论。
研究措施: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1] 李华.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2]许逸民.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6[3]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4] 李文初.陶渊明论略.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55[6] 魏正申.陶渊明探稿.天津:文津出版社出版,1990[7]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8]古直.陶靖节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2[9]李华.陶渊明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10]陈寅恪.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11] 王瑶.陶渊明集.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8[12] 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5[13]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4]廖仲安.陶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