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01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辞。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极富有感染力和富有诗意。

下面就让我来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首先,诗的题目便是“归去来兮”,很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欲望和感情。

归去,即想要回到自己故乡的渴望;来兮,又想起了早年出行时“来者不拒”的自由与潇洒,在描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心境和情感的交错,让我们开启了这首诗的阅读。

其次,这首诗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写离别与思念,第二部分则是表达回归与感恩。

前者用了“相思”、“知音”、“泪眼朦胧”等文艺的形象,令人感到诗人离家行旅遭遇了种种不易,只有桂枝和清流相伴,但仍然难免想家思乡、留恋情感。

如同风中残烛烈烈的坚持着一种内心的纯粹,以及对于亲人与友谊的温暖关怀。

第二部分则是表达了归心似箭、流水歌声、深情的传统文化意蕴。

流水潺潺,是王勃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更是带着感情隽永地流淌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则更是表达了爱情与友情在人生的道路上的不可或缺。

最后,诗歌的结局非常精妙,呈现出王勃的心思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要归的时候,王勃没有忘记自己路途中所受到的礼遇和疼爱,更没有忘记遥远的亲人和朋友,即便离别带着无限的悲伤和无奈,也依然充满着感恩的心情。

这真正展现了王勃对于人生环境以及情感世界的感悟与洞察。

《归去来兮》是一首深情质朴的诗篇,它在简洁中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王勃通过自己的痛苦经历,以及生命中存在的一切美好与幸福,抒发出自己深深的思念和感谢之情。

这种情感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通过回归与感恩,王勃更是展现了诗人应有的追求和正视。

这首诗在文化传承和人生境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一篇诗歌,被誉为“楚辞之冠”。

此词旨在表达屈原深深怀念楚国的情感,同时也启示人们珍惜当下,不忘归处,追求生命真谛。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旧具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首先,《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珍爱生命。

诗中屈原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感恩和珍爱。

他感叹“彼童而未逝兮,嘻吁而已矣”,意思是说这些未成年的童子却已逝去,而自己虽已年过三十,却还能活着。

屈原以此表达出珍爱生命的情感,提醒现代人应该珍爱生命、珍重每一天。

其次,《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要有追求。

屈原心系故乡,希望尽快回到故乡。

他说“归去谔谔来兮,每言相思,不君以弃我兮。

”表示他对故乡的追求和思念之情。

现代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三,《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

屈原在祈求自己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当下的生活也是值得珍惜的。

他说:“临别赠言以慰离忧,洒泪涕零,不知所留言。

”屈原在离别之际,珍惜当下,与朋友展开谈心,言语中洒下了泪水,将希望和忧愁一并放下。

现代人要珍惜当下,把握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珍惜时间和机会。

最后,屈原对诗人自身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家庭、亲情等社会人际关系的谈及,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中茫茫人海中所应当关注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当今年轻一代普遍追求名利却忽视感情生活时,这种关注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虽然《归去来兮辞》诞生的文字时代距离现代已经很久,但是其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现代人应该珍爱生命、追求理想,珍惜当下,关注社会人际关系,多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如何解读《归去来兮辞》

如何解读《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

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

《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

《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

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

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

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

《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邓小军)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

《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分析01

《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分析01

《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分析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
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
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
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
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
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
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
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
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
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
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
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屈原所作的一篇辞赋,描写了屈原流浪在外,思念故土的心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自己的坚定信念。

这篇辞赋虽然写于古代,但其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却仍然具有现代人的启示性。

首先,《归去来兮辞》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永恒的荣光。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

世事变幻,山河易逝,荣华富贵难以长久。

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人的生命也如此。

因此,我们不能过于追求权利、财富和地位,而应该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升华。

其次,屈原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这启示我们珍爱祖国,不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归去来兮辞》强调了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面对困境和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始终相信真理、正义和良心,这是屈原的精神品质,也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时,让我们不失勇气和希望。

最后,《归去来兮辞》善于推动自我反思和内心静心。

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时常会在路上遇到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沉迷于忙碌、功利和功名利禄,却轻易地忽略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回归内心,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反思和内心是格外重要的。

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屈原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富有启示性。

我们应该像屈原一样,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矛盾和深刻
思考。

这首诗堪称现代人的人生启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诗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一句,表达了辛
弃疾追求个人理想的渴望。

现代人也应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不轻言放
弃。

第二,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辛弃疾在诗中意识到“岁月不待人”,并提醒自己珍惜
时光。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不去纠结过去和未来,时刻保持一颗初心,不忘初衷,不
被外界干扰。

第三,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

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句,表
达了辛弃疾不断进取的心态。

现代人也要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学会摆脱舒适区,迎接挑战。

第四,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

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众说纷纭的态度,强调
了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洪流冲击,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
信念,独立思考,不被外界所影响。

第五,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子,表达了辛弃疾在艰难时刻仍然能够坚定向前的决心。

现代人也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坚定前行。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具有很强的人生启示,它提醒我们珍惜
当下,勇敢追求梦想,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并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出光明的未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欢迎参考。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赏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我对归去来兮辞内容的理解

我对归去来兮辞内容的理解

我对归去来兮辞内容的理解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农村生活的情趣以及自己的劳动感受,风格淡雅自然,优美含蓄,一反当时的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的文风,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归去来兮辞》他辞赋中的名篇。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的大彻大悟。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

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诗人"归去"的理由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从喜山望外“载欣载奔”的举动写起,写到家中“童仆”、“稚子”欢天喜地地迎接他归来的情景:从亲切地拉着孩子的小手进屋,一边“引壶觞自酌”,一边欣赏庭院草木的喜悦神态,反映他对天伦之乐、人间亲情的满足;从一个侧面衬托并验证了他厌倦官场生活的情感。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

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

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

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

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他不狂放,不沉沦,是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他那旷达的处世情怀是值得我们敬之佩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摇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

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

大家知过,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

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摇。

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

“质性自然,非矫力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

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

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
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
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
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
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
中得到了安息。

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美的历程》)这种思想,
在作者晚年写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感士不遇赋》中也有流露,其中的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文思想意义的一个参照:“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作者正是用隐微含蓄的话反映了他这些年在宦途官场中所目击,所痛恨,惟恐避之不及的黑暗现实,所以,作者一旦“复得返自然”后,就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和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作者把这一段还家的文字,写得眉飞色舞,笑逐颜开。

初到家的陶渊明,对未来的田园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他想“息交绝游”,断绝和上层社会及官场的联系,只和自己的亲戚、邻居的农民共乐田园的生活。

“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就了解陶渊明本人的思想和生活而言,此文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张芝所说:“首先,到们要记得,这是产生在桓玄失败的次一年的作品,这是这篇作品的政治性;其次,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而归的作品,所以这篇作品在陶渊明的生活史上有着前一段生活之总结性。

最后,就陶渊明的一生论,那《归去来兮辞》中的主题更几乎是他所有的作品中的基本情调,所以,它又特别有着代表性。

”(《陶渊明传论》,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55页)作者蔑视富贵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还给后世一些有进步理想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人们在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时,往往从本文中汲取精神上的支持。

我们从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现实与蔑视权贵的精神,同陶渊明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正是《归去来兮辞》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