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作者:陈兴茜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不仅是其个人的志向与个性使然,与当时历史政治背景也以及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基于当今时代的科学视角对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进行研究,能够以历史的角度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解读,为社会的人文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实践经验。
关键词:陶渊明;出仕;归隐;原因分析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人墨客,其文章诗作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
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过人的思想境界以及对人生的透彻感悟,正是基于陶渊明其颇为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人们对陶渊明的文采给予感叹的同时,很少有人对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这段官场经历有所了解。
陶渊明的这段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经历与其文采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陶渊明出仕的原因分析1.陶渊明出仕的主观驱动因素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并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
同时陶渊明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对生活具有积极的向往。
陶渊明在成年之后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抱负是决定其最终选择出仕的主要动因。
在陶渊明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实质上在从官之前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阅历,在陶渊明出关之前对社会的认知还较为理想化,抱有一般年轻人的生活热情和事业心。
尤其是陶渊明本身具有同龄人当中少有的聪明和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
所以从主观角度讲,当时陶渊明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
2.陶渊明出仕的客观驱动因素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中门第观念对读书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陶渊明作为官宦子弟,社会与家庭多方面的压力都在推动其最终步入仕途。
对于陶渊明的家庭来说,陶渊明的出生及成长注定是要继承家族传统,完成家族梦想的。
而社会观念更是认同这种“理想”世袭制,这也进一步推动了陶渊明的出仕。
另外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要求读书人应为国家事业奉献终生,而从事官场生涯是为能够报效国家。
所以在这些外在因素的综合推动下,陶渊明只有出仕为官这一条人生之路可以选择,并且陶渊明本身具备这样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志向。
人生的误会理想的悲歌——浅谈陶渊明辞官之因

我们不 妨先探寻 一下他辞 官的 表层原因。
通读《归去来兮辞 》的序文,不难 看出, 他辞官的原因 有四:一、“ 质性 自然,非矫厉所得”;二、“饥冻虽切, 违己 交病” :三、 “深愧平 生之志 ”:四 、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在《归 去来兮辞》一文中,作者开篇又直抒 胸臆.辞官是因为“田园将芜”.“心为 形役”。很显然.“程氏妹丧于武昌”. 作为哥哥的去奔丧.在任何时代都是
锯 嫂 鉴赏 苑
—' —●●—- ___‘‘一
J I AN SHANGYUAN
人生的误会理想的悲歌
☆赵 双辉
一部《世说新语》道尽了魏晋士 人的人生悲 歌.“魏晋风流” .表面的 潇洒掩不住内心的孤苦悲凉.政局动 荡,社会黑 暗,让士人们回归 内心.却 无意间获得文学的觉醒.一股真性情 从精美的字间跃起。而这其间。陶渊 明无疑是最具本色的。如果说屈原用 自己的诗篇为我们唤起爱国的意识. 构筑高尚情操的家园.那么陶渊明的 诗篇 就为一切 理想破灭 者筑起宁 静 的精 神家园, 活出自己 的真性情 。
推究陶渊明出仕的经过.前后辞
官达五次。显然.这是一种生命的挣 扎.每一次抱着美好的理想而去.却 失望而 归。这些官职 ,位卑权薄。 注定 不可能施展一生抱负.反而被人事所 累, 折腰 事人 .丧格 辱志 ,岂 不累哉 ? 怎不违其心志?
那么.我们再引申一下.是不是 只要 位高权重 的官职就 可以留住 他 呢? 答案是否定的。他从仕为官,不为 名,也 不为利.更不 是为官,而是 为了 实现理想.即让海内澄清。而东晋社
陶渊明出世目的与归隐原因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
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愿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陶渊明8岁丧父,12岁庶母卒,“弱年逢家乏”,早年家道衰落。
他因家境所迫,告别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的生活而“投耒去学仕。
”他的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求下的无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济世之心。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身处魏晋南北朝之乱世之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
尽管其早年已有意欲山林生活的心迹显露,却由于各种原因的迫使作不得不数次出仕为官,却终归自己“质性自然”而辞官归隐,享其朴素而简单的快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
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
纵观陶渊明生平仕途之路与诗歌作品-初稿

纵观陶渊明生平仕途之路与诗歌作品陶渊明的出世入世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陶渊明29岁到35岁为初隐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做了一名江州祭酒,根据《宋书·隐逸传》的记载:“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便可得知陶渊明是由于家境太贫穷了,不愿连累家人,为维持生计所迫,才出来为官的。
但时间不长就辞职了。
辞职的原因:江州祭酒的“祭”,是祭祀的意思。
以前官府举办的典礼、祭祀都要有祭酒主持。
初次做官就是任州祭酒,起点、职位都比较高。
但是当时门阀制度十分森严,所以陶渊明还是被认为是庶族出身,难免不受人轻视与遭到排挤。
再叫上自己本身就抱有很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现实却令他大失所望,因此就没多长时间就主动辞官回家务农了。
有一点要提及的就是在陶渊明三十岁那年,由于原配妻子去世,又重新娶了房妻子--翟氏,她不仅任劳任怨,还很理解陶渊明,与丈夫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
也许为陶渊明在以后的仕途上一次一次的退隐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陶渊明35岁到37岁为再隐时期在时局的动荡与政治权力变更的时期,由于桓玄,需巩固自己的政权,又重新启用了前朝之臣—陶渊明。
已隐居6年的陶渊明,在安帝隆安三年(399)已是35岁,怀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再次入世,担任一名官史。
直到陶渊明的母亲去世,在这期间因为要回家守孝。
因此可以看作为有一次退隐。
400年5月,陶渊明在出使京都返回的路上写下了下面的这首诗。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二首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悼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翻译:沿着回家的路走个不停,数着天数盼望回老家。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侍奉母亲,高兴的是拜访兄弟。
小船在水面上摇曳,太阳也要下山了。
江山太险峻,回家的人担忧前面的路。
南风违背我的心愿,收起船桨困在湖中。
好深茂密的草丛看不到边界,夏木挺拔繁茂扶疏。
陶渊明出仕入仕的看法

陶渊明出仕入仕的看法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的徘徊抉择,着实引人深思。
咱先说说他出仕的时候。
那时候的他,想必也是满怀壮志,想着能在官场大展拳脚,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
这就好比一个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满脑子都是理想和抱负,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可能,能改变世界。
陶渊明或许也是这么想的,他渴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官场闯出一片天地。
可官场哪是那么好混的呀!那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陶渊明紧紧束缚住。
他原本那颗纯净的心,在这浑浊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突然被关进了狭窄的笼子,哪能舒服呢?再看看他入仕的时候。
那大概是他实在受不了官场的种种,想要回归田园,寻找内心的宁静。
这就好像一个人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奔波久了,累了,倦了,只想回到那个充满温暖和宁静的小乡村。
陶渊明在田园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他种地、写诗,与大自然为伴,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和烦恼。
这难道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吗?咱想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一些东西,到最后才发现,真正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往往是那些最简单、最平凡的事物。
陶渊明的出仕入仕,不正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吗?我们总是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奔波,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陶渊明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如果在一个环境中感到压抑和痛苦,那就要勇敢地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陶渊明一样,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坚定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那些虚无的追求,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吗?陶渊明的出仕入仕,是他人生的选择,也是他对生活的领悟。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复制他的经历,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出仕入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智慧的灵魂。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文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摘要: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
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
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
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1.引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宋人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鲁迅《隐士》),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
关于陶渊明的入仕与归隐,有人从政治方面入手,分析他入桓玄幕,任刘裕参军是为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人从当时的社会思潮着眼,看出他的归隐与六朝隐逸之风有关;也有人从儒道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考虑,得出他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等多种多样的结论。
本文无意以某种理论框架来衡量陶渊明,仅想就陶渊明诗作的分析,探究一下他入仕与归隐时的心态。
魏晋隐逸文化中, 陶渊明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陶渊明自称“幽居士”, 出生于“浔阳洪族”, 是东晋名将、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
到陶渊明时, 家道虽已中落, 但他仍有较好的出仕为官条件。
然而他“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闲居三十载”, 直到而立之年才勉强“投耒去学仕”, 几经仕而隐、隐而仕在的反复, 最终选择了“终死归田里”。
因此他与“隐”有关, 留给后人一个风神飘逸的隐士形象。
他的亦耕亦读、饶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卓然独立、超迈流俗的文化精神, 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创作成就, 获得后世士人的认同和仰慕, 成为中国隐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作者:白书锋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8,(6)引用次数:0次1.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注 1981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19963.逯钦立陶渊明集 1979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19855.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 19966.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安康师专学报 2006(3)7.郑德开陶源明入仕与归隐的实质 1998(4)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文章认为,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
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
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重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
作者:白书锋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
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8,(6)
引用次数:0次
1.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注 1981
2.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1996
3.逯钦立陶渊明集 1979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1985
5.王定璋陶渊明悬案揭秘 1996
6.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安康师专学报 2006(3)
7.郑德开陶源明入仕与归隐的实质 1998(4)
1.期刊论文周薇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江汉论坛2003(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
2.期刊论文周薇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3.学位论文李雅玲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2005
本文对陶渊明的心结和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文章认为,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
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
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重重了。
陶渊明通过几次出仕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只适合于归隐,不适合出仕。
但他没有在仕隐之间强分高下。
陶渊明对仕隐的态度与郭象以性分看仕隐冥会暗通。
个人性分不同,宜仕则仕,宜隐则隐。
圣人性分为“全”,凡人性分则有“偏”,由此造成两种不同的逍遥方式:圣人的“无待逍遥”和凡人的“有待逍遥”。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就是对“有待逍遥”的践履。
他的“待”就是田园。
陶公虽然不以得失祸福为怀,“不慕荣利”,潇洒旷达,却不能对死生不动心,这是他的另一个心结。
这是与魏晋时期文人恋生的思潮一致的。
陶渊明对生命的消亡十分敏感,他对生死乖隔的体验极其深刻,他人的死亡使他觉悟到自己的归宿——死亡。
陶渊明对死亡充满了焦虑,但他最终以郭象玄学的“纵浪大化”的智慧化解了焦虑。
《形影神》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
“形”代表了陶渊明思想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影”代表了他立善求名的思想,但只有“神”代表了陶渊明最终的生死观,那就是纵浪大化,与化为一,“不喜亦不惧”。
4.期刊论文王阳秀越名教而任自然——略论陶渊明的仕与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9)
陶渊明一生连续五次出仕,"穷"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志";隐主要也是"志"意受耻,人格遭辱,从而"越名教而任自然",回归田园.
5.期刊论文马得禹.MA De-yu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4)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6.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天中学刊2004,19(3)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7.期刊论文武宏璞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8.期刊论文木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天中学刊2004,19(1)
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其生活时代的"自然本体".即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作品呈现了作为生命的本真的状态,呈现了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自然状态,其仕隐情结、雅俗统一等对立同一体构成了他与前代隐士的本质区别.
9.期刊论文王涘海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零陵学院学报2003,24(4)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10.学位论文唐萍猛志逸四海 功遂便辞归——试论陶侃与陶渊明的精神传承2007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伟大的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
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放不羁,崇尚自然。
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自辟溪径,具有浓郁的田园和乡土气息,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诚”之誉。
钟嵘《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隐逸之宗”,“隐”则不仕,“逸”则闲适、自然。
苏轼更是推波助澜,称其“遇隐则隐,遇仕则仕。
”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程度。
渊明沾溉后世,“自然、任真”、“冲澹、闲适”已经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
渊明深层心理中,存在着二重人格。
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现实人格。
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族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其内涵是以任怀得意、傲然称情统一仕隐矛盾,追求入世功业与世外超逸相结合,解决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之矛盾。
在这一点上,渊明与时代并无二致,他并无超出同时代人之处。
不同之处则表现于现实人格上。
现实人格首要因素是他的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这一倾向源于陶氏家族没落及渊明一支于陶家中卑微地位所引起的诗人心志失落与不平,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渊明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的困境。
然而,也正是现实中的孤独失志使渊明从历史中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这又与渊明现实人格中另一因素,即对优越感的执著及与之相关的人生诗意化个性倾向相联系。
在渊明一生中,有三个因素导致他形成自卑情结:一是家族双重式微;二是曾祖陶侃不可逾越的偶像地位对作为陶家子弟的渊明的影响;三是自身体质赢疾。
自卑情结的形成使渊明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
这一倾向又与其人格理想相结合,于是,我们今天才能读到一位于困境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于贫病交加中“融然远寄”的诗人和他的乱世中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及末世中的桃花源。
他的诸多美好品质与传诵千古的不朽之作是与他的家族的精神传承密不可分的。
陶渊明是已故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曾祖父陶侃的品格影响力尤为重要。
在陶渊明的身上,可以看到陶侃的影子。
运筹帷幄,机敏过人,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这些超群的品质和精神陶渊明都传承了下来。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yw-czb20080600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