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我谈陶渊明之归隐300字作文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我认为这是一位久浸于世俗中的高尚者的自我解脱,一位雄心壮志的政治家的失望与无奈。
不了解其他人,就我自己而言是非常向往田园生活的。
因为从小就没去过乡下,而发达的自媒体为我带来了乡间的情形:稻浪间的一栋小楼,随处便是蛙鸣鸟啭。
饿了就去山上摘野果,渴了便捧一把山泉水来喝,无聊时还能去小溪里钓虾捉蟹,好不快活!而一次下乡的机会,打碎了我对于田园生活的滤镜:坑洼的土路,破旧的平房……这一切与我的幻想没有一丝相符,大概只有淳朴的乡情让我欣慰。
对于陶渊明,他为什么放弃了赖以养家糊口的俸禄,跑到贫困的田园当一介农夫?纵使他种的粮食“草盛豆苗稀”,他也不愿待在富足的官场生活中。
可能因为朝廷的黑暗,可能因为他的高洁而不愿同流合污,可能因为他的理想是诗,是远方,他的魂牢牢扎根在田野中守望着。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他的这种行为都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年少的陶渊明,意气风发,有大济苍生的志向,这也驱使着他出了仕,做了一名政治家。
他期待着清明的政治,人民富足的生活。
但现实并不如意,他大失所望,又重新期待着他可以使之有所改变,却受到了排挤。
他的心黯淡了,便归隐了。
可是他那大济苍生的志向变了吗?不,我觉得没有。
我感到他的田园诗中飘忽着一丝虚无缥缈的、难以捕捉的故作轻松。
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
哎呀,说起陶渊明那个老头儿,辞官归隐这事儿,在咱四川人看来,那简直是“豁出去”追求心头好的典范嘛!
你想啊,那时候当官,说得好听是光宗耀祖,说得直白点,还不就是混口饭吃,再顺道儿捞点油水。
可陶渊明不一样,他不稀罕那五斗米的官老爷日子,觉得心里头不舒坦,干脆拍屁股走人,回他的田园里头去了。
咱四川人讲究的是“巴适”,啥子是巴适?就是自在、舒心。
陶渊明这一走,走的就是个自在,走的就是个心之所向。
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嘿,这日子虽然清苦,但心里头乐呵,比那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强多了。
再者说,他那些个诗,写得那叫一个洒脱,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起来就让人心静如水,仿佛也跟着他一块儿归隐山林,享受那份宁静与淡泊。
所以啊,在我看来,陶渊明辞官归隐,那是活出了真我,活出了境界。
咱们现在人,虽然环境不同了,但那份追求心灵自由、不愿随波逐流的心,还是可以学学他的。
毕竟,人生在世,能有几回真正按着自己的心意活一回呢?陶渊明,他做到了,咱们也得琢磨琢磨,怎么让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巴适点,对吧?。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
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
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陶渊明吗?他可是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哟!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就是离开热闹的城市,回到安静的乡村生活。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觉得太吵闹了,想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待一会儿。
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社会的复杂和不公平。
就像我们有时候不喜欢和爱欺负人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
他想要过简单、快乐的生活。
他在乡村里种地、写诗,每天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鸟儿唱歌。
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在,很舒服。
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谈谈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本来也在外面工作,可是那里的人不太好,总是做一些不对的事情。
于是,他回到了乡下。
在那里,他自己种粮食,每天看着太阳升起落下,和大自然做好朋友。
他可以在小院子里写诗,还能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好,我们要有勇气去寻找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陶渊明的归隐好不好》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陶渊明归隐这件事,你们说好不好呀?陶渊明归隐,就是不在外面工作啦,回到农村去生活。
你们觉得这样好吗?不过,陶渊明觉得这样很值得,因为他心里开心呀。
小朋友们,不管做什么选择,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好啦。
《说说陶渊明的归隐》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归隐的事情可有意思啦。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候,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很乱。
他就不想待在那里啦。
他回到农村,就像我们放假回到爷爷奶奶家一样。
在那里,他能看到美丽的花花草草,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
他每天自己干活,虽然有点累,但是心里很轻松。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地方让我们不开心,我们可以去找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地方。
小朋友们,你们说陶渊明聪明不聪明呀?。
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

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以其辞官归隐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对于他的这一选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那个时代,当官似乎是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必经之路。
然而,陶渊明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回归田园。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令人费解,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行为。
我觉得吧,陶渊明辞官归隐,那是他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就拿他在官场的经历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他满怀理想和抱负踏入官场,想着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能一展自己的才华。
可现实呢?官场的黑暗、复杂,人心的叵测,让他处处碰壁。
他每天要面对的是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
上级官员的欺压,同级官员的排挤,让他心力交瘁。
每次参加那些无聊的应酬,他都觉得自己像是个木偶,被人牵着线,做着违背自己内心的事。
比如说,有一次,上级官员来视察,陶渊明不得不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那官员趾高气扬,对陶渊明百般挑剔,一会儿说他文书写得不好,一会儿又嫌他招待不周。
陶渊明心里那个气呀,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强忍着。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想着:“我这是在干嘛?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还有啊,官场的那些规矩和礼仪,也让陶渊明感到无比压抑。
每天要穿着那身繁琐的官服,言行举止都要受到严格的约束。
连说话都要思前想后,生怕说错一句就惹来麻烦。
有一回,他因为在一个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被其他官员群起而攻之,说他不懂规矩,不知深浅。
陶渊明当时就懵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说真话反而会招来这样的后果。
再说说工作的压力吧。
各种公文、事务堆积如山,让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紧急的任务,他甚至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长期的劳累和压力,让他的身体也渐渐吃不消。
有一次,他在办公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
那一刻,他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再继续下去,自己可能命都要没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的内心越来越痛苦和迷茫。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陶渊明归隐田园真实原因实用1篇

陶渊明归隐田园真实原因实用1篇陶渊明归隐田园真实原因 1辞去彭泽县令归隐,这是陶渊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一年是义熙__。
无论这一年渊明多少岁,辞去彭泽令对他还说都是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一直到死,就像古人说的那样,渊明“死心塌地遁世无闷”,再也没有出来做过官了。
而记载辞彭泽令归隐最重要的文献,就是沈约的《宋书·隐逸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及《晋书》等都是来自沈约的记述)和陶渊明自己的《归去来兮辞》。
《宋书·隐逸传》是这样记述的:(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这段记录透露了这样几个信息:一、从渊明对亲朋的话可以看出,他出来做官,是因为家境太穷,他想当“公务员”赚点工资,给以后隐居做做准备。
二、当权者听见渊明的话就让他担任彭泽县令,说明当权者还是很赏识渊明的,看见他有做官的意向,马上就成全他。
三、渊明是受不了官场的束缚辞官的。
事情是这样:上级派督邮来彭泽县视察工作,渊明手下的官吏告诉他,应该穿着官府,整冠束带——按现在讲就是穿着制服,或是西装革履——去见特派员(督邮)。
渊明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这些狐假虎威、颐指气使的小人们鞠躬行礼。
”您想,最起码的官场礼节渊明都做不到,更不要说阿谀奉承了。
四、渊明当天就辞职了,写了《归去来兮辞》。
当然,沈约的记述都是来自传闻,总不如渊明自己的作品更为真实。
现在一般选本只选《归去来兮辞》的正文,没选渊明写归隐缘由及过程的一大段序。
序是这样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作文篇一《陶渊明弃官归隐:洒脱还是逃避》陶渊明弃官归隐这件事啊,挺值得咂摸咂摸的。
咱先不说大道理,就说我隔壁村的老王。
老王在城里混了好些年,干着一份听着还挺风光的白领工作。
天天得穿戴整齐,挤地铁公交,对着上司赔笑脸,还得应付各种勾心斗角。
陶渊明那时候在官场估计也差不多状况。
他看着就得按那些官场规矩来,整天和那些虚头巴脑的人打交道。
就像老王在公司里,有次做项目,本来很简单的事儿,同事非要抢功劳,到处使绊子。
陶渊明在官场里估计那些繁文缛节规矩约束就够他受的了。
他决定归隐的时候,那心境就跟老王过年回老家后的想法一样。
老王过年回了老家农村,看着田野,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自家种的新鲜菜,觉得这才是生活。
陶渊明呢,回到田园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跟老王在老家捣腾自己的小菜园子似的。
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弃官归隐是挺洒脱的,他不想再在那乌烟瘴气的官场里浪费光阴了。
可也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点逃避呢?毕竟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出路好像就是当官治理天下。
但咱想啊,要是让他天天在官场里苦哈哈的,干着不舒心的事儿,那还真不如在田园里自在呢。
就像老王要是一直在城里苦捱着,还不如在老家过惬意日子。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这个选择,不管是洒脱也好,逃避也罢,那都是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做的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回归田园过简单的日子,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总好过在官场里熬成一个自己都讨厌的人。
篇二《陶渊明的田园,我的慢时光》我有一次到乡下奶奶家体验生活的时候啊,可算是稍微懂了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思。
刚到奶奶家,那感觉就和城市不太一样,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喧嚣吵闹。
陶渊明一到田园,面对的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田地,我在奶奶家的小屋前看到的是一小片菜地,但也生机勃勃的。
他可能一早就听着鸡叫起床,去田里锄草浇水。
我在奶奶家也是,早上被大公鸡叫起来,然后跟着奶奶去菜地里摘菜。
奶奶指点着我,哪种菜可以拔了,哪种还得再长一长。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1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
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
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
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
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
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
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
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
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
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2【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隐原因范文
隐逸诗人
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
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
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
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隐退原因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
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二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
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
这期间,陶渊明一
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
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