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
才华横溢的陶渊明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宏愿多次进入朝政,又多次回归自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全文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唐朝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隐逸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从他隐居的原因、隐居的地点、隐居后的生活方式和隐居对他创作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隐居的原因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隐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政治失意陶渊明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几次辞官未获授职。
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失望,使他决心远离世俗纷扰。
1.2 对高洁生活的追求陶渊明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简朴的生活,对官场的虚伪和功利心屡屡失望。
他希望能获得精神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因此选择了隐居。
1.3 赋诗志愿陶渊明热爱文学,尤其对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希望通过隐居的方式,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二、隐居的地点陶渊明隐居的地点主要有两处,虞山和五峰。
以下分别介绍:2.1 虞山虞山位于今天的江苏常熟市境内,是一座山水怡人的地方。
陶渊明曾在虞山隐居多年,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虞山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
2.2 五峰五峰位于今天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一处幽静而宜人的地方。
陶渊明在五峰隐居期间,以邻里为友,在山水间修身养性,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隐居生活在五峰达到了巅峰期。
三、隐居后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在隐居后过上了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崇尚田园生活陶渊明崇尚田园生活,他从诗中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隐居后,他亲力亲为地耕种田地,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3.2 修身养性陶渊明注重修身养性,他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在隐居期间,他刻苦修炼,勤于思考,以求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解脱。
3.3 与友人交往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保持了与友人的密切交往。
他与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互往来,共同探讨文学与人生的真谛,相互激励和扶持。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无奈的抗争,他即不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又无力改变东晋官场的腐败黑暗形势,因此在心灰意冷之下,深受魏晋之风影响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俗世,向往饮酒和纵情山水的自由生活,从而归隐田园。
简要要析如下:一、面对东晋末期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陶渊明立下了济世救国的宏愿。
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如果论出身,陶渊明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被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当过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当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掾属,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上都当过官,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在东晋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制度下,还是占些便宜的。
只可惜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少了顶梁柱,家境逐渐没落,日子也渐渐变得清贫起来,自然就享受不到好出身带来的政治福利。
即使面对这种局面,陶渊明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的修养,他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心存报国的伟大志向。
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大自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集笺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陶渊明五仕五隐,对政局彻底的绝望。
少年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君主昏聩,国运衰弱,陶渊明心中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报负。
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家乡,开阔眼界,结交士族,以谋生路,开始了游宦生涯。
陶渊明从20岁离家,到41岁归隐田园,共经历了五仕五隐。
第一次出仕,陶渊明已经29岁,在王献之任下当江州祭酒,这是主管一州教育的行政官职,按说是很清贵的,只可惜陶渊明看不惯江州官场的龌龊,又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虽然王献之很看重他,愿以主薄之位相待,可他还是辞官而去。
第二次出仕,是公元398年,陶渊明34岁,他加入了大将桓玄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

对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陶渊明,中国唐代伟大的明朝理学家、文学家,也是关于仁政的伟大思想家,他是深受人们爱戴的一位神秘古代文学家。
陶渊明漫漫归隐多年,此行令人痴迷,古今之间,关于陶渊明归隐的误读与理解仍然密密麻麻,不断被评论家们重复考察。
一般而言,有关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不满政治环境,绝望于天下政治;另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出于抒发心情之本能,是一种绝望;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陶渊明归隐乃大智慧之人,其归隐行为乃为实践仁政之志,与营建社会究竟相一致。
无论如何,我们都从陶渊明归隐之行中看到他超凡的才华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陶渊明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真诚,他深深的看到作为一个智者的应尽责任,他的浓烈的民族之情比他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他以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来自由表达,这种表达的深刻性之大,历史尚无前例。
正是因为陶渊明凭此行诠释了他的伟大意志,他把他的理想实现了,他以一个无比神圣、又令人尊崇的形象出现在了文学史海中,被世人永远传颂。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曾倡导建立一种正确而自由的思想观念,以及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社会秩序。
他永远铭记“忠贞不渝”的精神,弘扬“人有自由,天下太平”的理念,彻底结束了唐朝的黑暗,为中国的改革与进步指明了方向。
陶渊明以自己归隐的行为,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由意识,他深情地把自己的精神安顿在世人心中,令人们感受到他伟大的野心和负责任的担当。
陶渊明的归隐行为,虽然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环境,但却把他的伟大理念传达给了后人,并促使朝代更换,大有助于中国的改革新生。
此外,他归隐的行为也使后今之人深深受到启发,重新审视自身,考察自身的学识、服务社会的志向,以及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世事变迁等等。
总之,陶渊明归隐行为的看法,有其深深的思想内涵,是一段令人震撼的文学神话,意义重大,足以永存史册,并以此引导后世文明发展和历史演变。
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摘要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是东晋末年社会的主要特征,自晋末以来,军阀互相火并,抢夺地盘,社会极其动乱;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敌视社会进步,不同于那些“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之喜者”,由隐而显宦,走终南山捷径之路。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文人,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为了躲避政治祸患,保持操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最终只好隐居田园,过隐逸生活。
本文从个性、制度、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他归隐田园的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个性;制度;社会The reas ons of Tao’s seclusionAbstracSocial unrest, politics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 eastern society, since late jin, heat and other sites, rob warlords, social unrest in extremely, Tao yuanming's retirement is different from hostile to social progres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fu wei, a Pennsylvania and the joy, the official ZhongNaShan, go and show the shortcut. Tao yuanming as an aspiring writers have ideal, talent does not cast, to avoid trouble, maintain integrity, political insisted on his political ideal and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world of reality, and finally to recluse, rural living. This character and social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ural society, he causes.KeywordsTao yuanming;Rural society;Personality;System;Society引言东晋末年,司马氏政权衰微,东晋政府名存实亡,先有王恭、殷仲勘叛乱,后有桓玄篡位,刘裕代晋自立,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陶渊明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停地翻滚,一生经历大致如下:“起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桓玄、刘裕、刘敬宣,最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肯折腰向乡里小人,慨然辞职守拙归田”①,从此不再出仕,多年来人们对他隐居的原因有诸多的猜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性情”说等,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个体(一)个性东晋各派势力极力拉拢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以确保并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其中一大批文人借此飞黄腾达,倍得青眼,例如周续之、殷景仁等,而陶渊明不想加入这种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之辈的行列,甘于躬耕陇亩,不理“俗韵”,过田园生活。
论陶渊明的归隐

1、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
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2、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
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
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
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
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
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
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
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3、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
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
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4、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是什么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为什么归隐,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为什么归隐陶渊明曾于二十岁踏上仕途,在官场为官十余年,最后辞官归隐,过上悠闲舒适、平静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的归隐可以说既出于他自身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也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迫。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陶渊明自二十岁踏入仕途,虽有一身才华和抱负,但是却得不到重视,到了二十九岁,他才做到了江州祭酒这一官职,然而因为难以忍受官场上的那些繁文缛节,做了不久后就辞了职。
之后在家悠闲了五六年,直到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手下当了一名小吏,但是不到一年时间,陶渊明又因为他母亲去世而辞职回家,一待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毕竟是名将的后代,在官场中很有名气,因此,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被推荐担任彭泽县令一职。
之后在彭泽当了十几天县令的陶渊明听说东晋权臣刘裕自封车骑将军,掌管各州军事,只自己的抢夺皇位的野心只差一步的消息后,预感到晋朝已名存实亡了,心灰意冷之下,便回了家,这时的陶渊明已有了辞官的念头。
之后更是遇到浔阳郡督邮前来巡查那件事,让他不仅做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美谈,同时也坚定了他辞官隐退的决心。
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他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
归隐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虽然心中尚有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心情,但是对于那般黑暗的官场生活并没有丝毫留恋。
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陶渊明归隐原因

陶渊明归隐原因:一.时代风尚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几分“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也很希望建功立业。
作为东晋王朝大官僚的后裔,他必然受到儒家用世思想的熏陶,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
家族的历史激发了他的宏志,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又一直知道他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高尚的人格。
然而,时代呈现给他面前的则是等级森严、政治纷扰、仕途险恶,充满着恐怖、黑暗、腐败及政权走马灯式血腥更替的乱世。
封建门阀制度使得当时人才的选用、进退、,根本不是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门阀十足垄断了高官要职,造成了“出身庶族寒门的人在仕途上难得到发展,而陶渊明的曾祖虽以军功官至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连这样的驾驶也没落了。
门第的低微决定了陶渊明无法无法跻身于东进东晋高层统治集团,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十分渺茫的。
而此时的东晋政治又极其德尔腐败,总是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近代的文人们成为政治漩涡中的牺牲品,或死于战乱,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在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于是为全身而隐遁便成了很现实的问题。
在《与子俨等疏》中就有说道自己不肯逢欢机巧,若继续为官,难免重蹈嵇康、露氏兄弟等人的覆辙,因而竭力辞官归田。
既然现实抛弃我,我也抛弃现实,所以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为避祸保身,其政治雄心也不能不有所消减。
二.本质性情使然热爱自然是他的天性,他拥有一颗善于体会自然之美的纯洁而敏锐的心灵。
不必名山大川,极平凡的景物在他眼中一样美不胜收。
就连愉柳垂阴、鸡犬相闻这样普通的农家景致也能深深地将他打动。
陶渊明性情使然,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为民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性质自然的他,跻身仕途就等于甘心当别人的奴隶,再也没有率性任真的自由。
屈节以保全,着对于陶渊明来讲是最痛苦不过了。
所以陶渊明的最终归隐是个痛苦、艰难、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猛志难呈,干进受挫的无奈纵观陶渊明的医生,其间曾有四次求仕人的经历,却终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52年—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然而这位隐逸诗人的归因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才人归隐田园呢?现在我就这位才士的归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原因一、儒家文化影响,怀才不遇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 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
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原因二、孤高不傲的个性、归隐——人生的最后抉择
受魏晋玄风的熏陶,陶渊明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
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宋书"隐逸传》叙陶渊明饮酒的风度说:“贵贱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候潜,值其酒热,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渊明这种不修边幅,不着行迹,一任内心的情感,被沈约目之为“真率”,可谓相当准确。
颜延之《陶征士诔》说陶渊明“物尚孤生,人固介立”,也就是说他具有正直守志、独立世表、孤高不群的个性品质。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
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
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原因三、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
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
陶渊明入世十几后,希望返归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铜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归园田居》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的喜悦。
总结
从陶渊明的归隐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
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原因多种说法,各种各样,我们在这里只是对其的浅浅分析探讨。
影响、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华丽的文风不合。
萧统是第一问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
到了宋朝,特别是通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堡垒。
而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地。
菊和酒已经成了陶渊明的象征。
他追求酒铸成的物我两忘境界;而菊成了他的化身,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向。
除二者之外,还有“孤云”。
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其诗歌将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中警策,朴素中见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