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主要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要点】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组成的发现史: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现象:①暗红色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逐渐熄灭;②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中被倒吸入集气瓶,且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注意烟、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而雾是小液滴)(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及符号: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P2O5暗红色白色固体固体(3)结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其中氮气约占4/5、氧气约占1/5。

(4)问题讨论:①某同学按照上图所示的装置利用红磷燃烧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最终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试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若最终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气体体积大于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可能原因有哪些?答案:小于1/5的原因可能有: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②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完全反应;③未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大于1/5的可能原因:在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的空气逸出,如:止水夹没有夹紧等。

②该实验中的红磷能否用木炭或者铁丝代替?答案:不能,因为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会占居集气瓶中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③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入少量的水?答案:加速装置冷却,并溶解生成的白色固体(P2O5)④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空气中另外一种主要气体氮气的性质?答案: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等性质。

3.空气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稀有气体约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约占0.03%二.概念: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3.(人教,九上P33图2-11改编)如图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氧气含量越多硫燃烧越剧烈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瓶底的水可以吸收生成的有害气体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不同
考点3 氧气的制取
1.氧气的工业制取:分离液态空气 (1) 原理:利用液氮和液氧的___沸__点___不同制得,属于____物__理__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
③ 硫燃烧
微弱的淡蓝 明亮的蓝紫
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④ 木炭燃烧
白光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化学方程式:_ ________________; c.注意事项:夹木炭的坩埚钳___由__瓶__口__向__下___缓__慢__插入。
⑤ 红磷燃烧
白烟
⑥ 氢气燃烧
淡蓝 检验氢气纯度
液滴
【归纳总结】 (1)描述物质燃烧现象的格式: 是否剧烈燃烧+发出火焰、光的颜色(或火星)+是否放热+生成物的色、 味、态。 (2)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1 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1.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空气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________)
主要用途(性质)
空气成分(体积分数) 氧气(________)
主要用途(性质)
01
续表
空气成分(体积分数)
主要用途(性质)
续表

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拉瓦锡
氧气
氧气
(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详见教材实验一遍过)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2.[人教,九上P36T3(3)改编]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雾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ppt课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ppt课件
(2)植树造林 (3)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4)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5)发展民用煤气生产,少烧煤。 (6)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28
基本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
+1 +1 -1 +1 +1
K Na Cl H Ag
三铝四硅五氮磷
+3 +4 +5 +5
Al Si N P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空气的组成
实验2-1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
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集 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而 不产生新的气体,使瓶中 气体减少,形成瓶内外 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 用下,水流入瓶中,流入 水的体积就为消耗氧气 的体积。
6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空气的组成 实验原理:
结果会偏大,因气体受热会逸出
(2)实验时没有夹紧弹簧夹
结果会偏大,因气体受热会从导气 管逸出
11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空气的组成
实验成功的关键: (1)红磷应过量 (2)装置不能漏气 (3)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 塞紧塞子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CO2
SO2
CO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23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工厂排放的废气
SO2 二氧化硫 有毒气体 形成酸雨危害
二氧化氮 NO2
24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3、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CO NO、NO2等氮氧化物 导致光化学烟雾
25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4、土地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
26
三、保护空气
实验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精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精讲)

典例精讲
6 .(2021湖南中考)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是学 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污 染:
⑴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①主要污染物:气体有 CO 、 SO2 、 氮氧化物 ,CO2 不是污染物; 粉尘:可吸入颗粒。
②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 、 工厂排放的废气 、 地面扬尘 。
⑵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 等与也空气污
染有关。
目的: 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试灯管,使试管炸裂 。
新课讲解
5、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__中__,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排 水 法: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则收集满
验满:
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_口__,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检验
注意: 小木条的位置
验满
新课讲解
九、催化剂
2. 药品替代物的选择:
药品 木炭 硫粉 铁丝
能/否
均 不 能
理由 生成物是气体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新课讲解
3. 选择的药品需满足三个条件: (1)药品要足量; (2)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 (3)生成物最好为固体,若产生气体,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吸收
NaOH 溶液
新课讲解
1. 改进点燃方式
②碳在氧气中燃烧时,木炭应 由瓶口向下缓缓 插 入。
新课讲解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初中化学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初中化学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指混合物的体积百分比,即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一般用于混合气体。

质量分数:指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一般用于混合溶液及固体混合物。

空气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

空气中各成分含量比较固定,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空气中各成分含量也可能有所不同。

2.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组成不固定。

符号:无固定符号。

性质:无固定的物理性质,混合物中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举例:空气,海水,合金,自然界的矿石等。

纯净物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组成固定。

符号:用专门符号表示,如氮气(N2)。

性质: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举例:氧气(O2),二氧化碳(CO2)。

联系:混合物分离后可以得到纯净物,纯净物混合后可以得到混合物。

判断一种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由几种物质组成。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氧气的用途有益: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有害:食物腐烂,金属生锈。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保护空气空气污染:原因,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排放-飞机汽车尾气排放等;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等。

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使土壤酸化,破环建筑物等;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空气污染物及来源污染物:烟尘指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污染源:工厂废气(多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氮-酸雨);煤等化石(烟尘);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硫-酸雨)。

防止措施:加强大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空气污染指数: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又称飘尘)-臭氧等。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材考点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件70页)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材考点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件70页)
淡蓝
液滴
检验氢气纯度
⑥氢气燃烧
考点六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法(详见实验突破)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原理:利用液氮和液氧的_______ 不同制得,属于_______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方法:
沸点
物理
3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催化剂(又叫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______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__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023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教材考点复习
考点突破
考点梳理
知识归纳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备考集训
考 点 梳 理
考点一 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2.空气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主要成分
用途(性质)
氮气
.可作保护气,用于食品防腐、灯泡填充(化学性质不活泼) .液氮用于制造低温环境,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剂 .制造氮肥和硝酸的重要原料
改变
质量
化学性质
特别提醒
1.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并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由反应物的质量决定。
2.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考点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的反应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②铁丝燃烧
③硫燃烧
a.现象:在空气中,发出_____________ 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在氧气中,发出_____________ 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b.化学方程式:_ _______________;c.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放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空气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人们对空气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它的存在和氧气的需要。

事实上,空气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应该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我们周围的空气的重要知识。

首先,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最常见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的78%)和氧气(约占空气的21%),还有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这些气体的比例在不同的地点和条件下可能会有所变化。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会降低,导致氧气不足的情况。

其次,空气具有一定的压力。

空气压力是由于大气层向地面施加的力量造成的。

这种压力对于维持生物圈的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的气压约为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约为101.3千帕。

如果在高海拔地区,气压会降低,人们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

第三,空气还有湿度的概念。

湿度指的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高低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湿度会增加空气中的热量,使我们感到更加闷热和不舒适。

另一方面,低湿度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喉咙痛和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空气还能传播声音和传播光线。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通过空气中的分子传播出去。

大气中的分子可以迅速传播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在我们附近发生的事情。

此外,我们所看到的光线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光线遇到空气分子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

最后,空气还具有吸热和释热的作用。

当气体被加热时,分子之间的运动增加,空气吸收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用热水袋可以使我们感到温暖的原因。

相反,当气体冷却时,分子之间的运动减少,空气会释放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吹风扇或空调可以降低室温的原因。

总结一下,虽然我们对空气的认识通常只限于其存在和氧气供应,但实际上,空气还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压力、湿度、声音和光线的传播以及吸热和释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我们周围的空气资源。

化学中考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化学中考复习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的性质
图解: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为红热, 无烟、 无焰, 放出热量; 在氧气 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发出白光。
物质 木炭
空气中
持续红热、 无烟无焰
氧气中
剧烈燃烧、 发 出 白光、 放出 热 量、 生成使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的性质 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的性质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的性质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氧气的性质
物质 磷 硫
木炭
铁丝
空气中
氧气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 产生大量白烟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 发出蓝紫色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有 热量并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刺激性气味的体。
氧气的性质
图解: 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放出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放出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
物质 硫
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 蓝色火焰, 放 出热量并成有 刺激性气味气 体
氧气中
发出蓝紫色火 焰、 放出热量、 生成有刺激性气 味的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瓶内气体减少, 压强降低。 打开弹簧夹后, 大气压将烧杯里的水压入集气瓶中。
集气瓶内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 :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拓展: 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燃烧, 水面不会继续上升, 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物质 空气中
氧气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 产生大量白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师范学院第四届师范专业大学生
教学技能竞赛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授课人:王琼
选送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属于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拉瓦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从而了解空气的组成。

为后续学习氧气与如何选择实验装置制取气体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万物生长离不开空气,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一定认识,但是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实验操作技能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存在难度。

所以教师一方面需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另一方面要对该实验操作进行讲解示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空气成分发展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认识空气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科学家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了解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

2.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逐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们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3. 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实验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类比法和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橡皮塞、止水夹、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塑料袋等。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20 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学意图
(一)引入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
身边看不见, 越离高处它越少。

谜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周围的空气
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二)过渡
想一想: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简单
实验或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学生举例说明。

提问:空气中哪一种成分与地球上的生命最息息
相关?
1.让学生感知空
气的存在,对空
气有一定的感性
认识.
2.承上启下,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

(三)设计实验1.拉瓦锡实验
展示200多年前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装
置,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变小,让
1. 学习科学家
的经验,运用类
比法设计实验。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水或其它易观察的物品进入容器。

测定进入集气瓶中
的水或其他物品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仿照拉瓦锡实验,用简单仪器设计实验装置。

并列出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水;
(3)点燃燃烧匙内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
塞;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学会利用实验
原理,设计实验
装置的方法。

(四)实验演示与观察记录1.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思
考以下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现象。

(2)集气瓶中水在反应前后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总结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放出热量;
(3)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体积的
1/5 。

3.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
思考原因。

1.让学生知道实
验是学习化学的
基础。

初步学会
用观察、实验的
方法获取信息,
对实验信息进行
分析、归纳,得
出科学结论。

(五)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进入集气瓶。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六) 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组成成分:
让学生运用比较
法掌握概念。

(六)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复习巩固
(七)课堂练习空气的成分以氧气和氮气为
主,其中按体积计,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0%。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八)课后思考如果用木炭做这个实验,该装置如何改进?创新思考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空气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拉瓦锡实验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化学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空气的组成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