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空气教学目标了解空气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让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空气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4. 课堂练习: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性质作用的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保护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七、教学重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八、教学难点:1. 空气污染途径的理解。

2. 防治空气污染措施的实施。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后果。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污染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十、教学内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燃烧等。

2. 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推广清洁能源等。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培养技能: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针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这一难点,采用图表、动画、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及作用。
4.合作学习,提升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成分及其体积比例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气体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气体分析等。
3.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案例,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c.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空气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作业要求:
a.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要求字迹清楚,叙述准确。
b.实验作业需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c.分析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作业提交与评价:
a.教师在收到作业后,应及时批改,给予评价,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选取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知识: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污染源,了解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拓展教学,如空气污染的源头、防治措施等;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部门人员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强化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质量,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在家中简单分离空气性质的理解。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步骤,注意安全事项,鼓励家长参与。
2.调查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浓度等,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和作用,如氧气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植物光合作用等;
3.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学会评价空气质量的优劣;
4.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特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改善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空气质量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3、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4、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一、引入师:描述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时刻离不开的空气。

二、新课讲解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板书课题)2、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3、生:阅读课文,回答(1)课本介绍了哪一位化学家?他有哪些贡献?(2)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4、介绍: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个)5、生:阅读实验2 –1,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6、教师:演示实验2-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填写。

7、学生:思考问题: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不足;③、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④、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8、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找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板书)9、练习在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师生: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1、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2、在做实验时,红磷的量有什么要求?四、课外作业1、整理笔记,识记3、课本P33练习五、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并上升约至1/5的地方。

(2)结论:(3)、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液面上升不到1/5的原因:①、装置漏气;②、红磷不足;③、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④、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5)空气的组成2、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课后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好用途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3、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4、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1、纯净物、混合物概念;2、研究空中氧气含量实验中,液面上升不到1/5的原因3、默写上述1,2二、新课讲解1、直接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1)氧气的用途;(2)氮气的用途;(3)稀有气体的用途。

(4)空气污染的种类;(5)空气污染的危害;(6)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7)什么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什么?三、小结(见板书)四、课堂练习(见课本,练习册)五、板书设计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2、氮气的用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作保护气,等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用途:作保护气;电光源,等4、空气污染的种类:有害气体和烟尘。

5、空气污染的危害(1)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作物生长;(3)破坏生态平衡;(4)全球气温变暖;(5)臭氧层被破坏;(6)酸雨。

6、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2)改善环境状况;(3)使用清洁能源;(4)积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

7、什么是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什么?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指无毒、无害、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

并非是物质的颜色。

绿色化学的核心: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课后反思课题2 氧气(2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道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知道氧气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许多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观察能力;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事物的方法;通过从不同侧面描述化学反应即类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3、将学到的只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与难点:氧气的化学性;化学反应的概念。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氧气的用途;2、空气污染的种类;3、空气污染的危害;4、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5、默写上述第4二、新课讲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教师: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案: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课本介绍了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师生:为下一节课做准备,板书(1)木炭(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文字表达式:(2)木炭(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文字表达式:(3)硫(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文字表达式:(4)硫(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文字表达式:(5)铁丝杂氧气中燃烧现象:反应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1、定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2、缓慢氧化举例。

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三、课堂练习:见课本习题四、课堂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说明什么.?(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五、课后作业1、整理笔记,识记2、预习化学实验报告册六、板书设计:(见新课讲解部分)课后反思第2课时一、实验:(见实验报告册)1、学生:完成实验2—2,2—32、教师:演示实验2—43、学生:补充实验:蜡烛(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4、完成上节课填空(1)木炭(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木炭保持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2)木炭(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3)硫(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放热、产生刺激味气体、产生淡蓝色火焰反应文字表达式:硫(S)+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硫(SO2)(4)硫(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放热、产生刺激味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反应文字表达式:硫(S)+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硫(SO2)(5)铁丝杂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反应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6)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7)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二、概括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5、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等;(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等6、补充介绍:(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三、课堂小结1、氧气的物理性质;2、木炭、硫、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氧气的用途。

四、课外作业1、整理笔记、识记;2、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见新授部分)课后反思:课题3 制取氧气(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2、分解反应。

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第1课时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氧气的用途。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急救病人、炼钢、气焊与气接等都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2、学生:阅读p37—38,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3)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该过程是物理变化具体过程:(介绍)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用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制取氧气空气空气除去二氧化碳干燥氮气液态空气降温 加压液态氧升温-183℃氧气学生:完成实验2—5;2—6 (见实验报告册)教师:(补充实验)演示实验室用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制取氧气的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