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合集下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其制作工艺和瓷器品质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随着清代的盛衰,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探究其影响。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外部市场的变化。

在清代中期以前,宫廷和贵族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消费者,宫廷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

随着清代后期国内乃至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国内经济不景气以及外国进口陶瓷的增加导致景德镇瓷器的竞争力下降,市场需求不断减少。

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制作工艺的局限性。

虽然景德镇陶瓷工匠在技术上非常娴熟,但他们的技艺主要限于传统的制作工艺。

与此中国其他地区的陶瓷制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如江西泡盘窑的兴起。

这些新的制作工艺使得其他地区的陶瓷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具有竞争力。

景德镇陶瓷工匠们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工艺,导致他们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一些经济和政治因素也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产生了影响。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动荡和战乱,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生产受到很大的干扰。

经济困难和社会不稳定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还与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有关。

清代中后期,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随着西方工艺和设计的引入,景德镇传统工艺的局限性变得更加明显。

陶瓷制作的主题和风格没有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因此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这种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包括外部市场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局限性、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和时代氛围的变化。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潮流,最终导致了其衰落。

对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衰落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但是,在清代末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衰落,质量下降,成为当时的瓷器业的突出问题之一。

本文从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如何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

一、政府政策变化清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局动荡,以往的政策面临调整。

清朝政府所倡导的经济政策也由闭关锁国向开放转变,这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受到了来自国外的竞争。

此外,政府的重点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陶瓷制造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减弱,导致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水平逐渐低下。

二、手工制造技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陶瓷工人及其传统的制作技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崛起使得机器制造的瓷器品质得以提高,价格也更加优惠,这使得景德镇的手工制造技艺更加陈旧,陶瓷生产成本也逐渐上升。

三、制作工艺传承不足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始于唐代,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发展,不同朝代的瓷器均有其独特之处。

但是传统手工制瓷的传承、继承体系逐渐弱化,许多技艺只能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而现代工业产生后,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随着时代变迁和交流交融而跟随着工业化改良,传统工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失传。

四、制作工艺的流程管制不严格传统的制瓷工艺需要严谨的流程管制,因为每一个步骤都决定着瓷器最终质量的好坏。

但是,在景德镇的陶瓷制作过程中,常常存在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因不同环节过程失误而出现问题,这也影响了景德镇瓷器质量的好坏。

在以上几个方面,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得到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为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应该从制度上出发,加强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善制度合法性的建设,保障景德镇的陶瓷产品竞争力。

同时,注重传承和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在制作工艺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品的制作水平与性价比,实现与现代陶瓷产品同步发展。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自唐宋时期开始,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就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逐渐衰落,这一历史现象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逐渐衰落,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生产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景德镇的陶瓷工艺难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其衰落的局面。

二、政治动荡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影响在清代,中国的政治动荡时有发生,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动荡使得社会秩序不稳定,加剧了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负面影响。

政治动荡还可能导致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扶持政策不力,进而影响了其发展。

在清代,社会变革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其难以适应社会的变革,从而导致了陶瓷工艺的衰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了其发展。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生产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找出更多的证据来支持以上观点,并提出更加合理和全面的解释。

也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出发,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以期为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复兴和传承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乡,素有“瓷都”之称。

自唐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制作工艺和瓷器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

清代后期景德镇陶瓷工艺却逐渐衰落,陶瓷产业逐渐式微。

本文将对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和衰落。

一、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减少清代中期至后期,中国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国内经济陷入困境。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得西方陶瓷制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景德镇陶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1.政治变革:清代后期,中国国力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此时,政府对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支持力度减弱,对陶瓷工匠和工艺传承的保护不够,使得陶瓷行业逐渐式微。

3.社会变迁:清代后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消费需求大幅减少。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手工业逐渐衰落,使得陶瓷原料的获取和工艺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以上种种不利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了景德镇陶瓷工艺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使得陶瓷产业逐渐式微。

二、技艺传承困境导致工艺水平下降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技艺传承困境。

清代后期,一些陶瓷工匠因为生计压力,不得不放弃陶瓷工艺,转而从事其他生意。

由于陶瓷工艺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师承,这些技艺的丢失使得景德镇陶瓷的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2. 教育体系不健全:清代后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相对不健全,对陶瓷工艺的传承教育程度稍显不足。

清代政府对陶瓷工艺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工匠技艺传承的保护不力,造成陶瓷工艺技艺传承困境。

3. 缺乏新技术引进:清代后期,中国对于新技术的引进相对较少,对外国新技术的开放程度不够,因而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其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景德镇陶瓷工艺技艺传承出现困境,导致了其工艺水平逐渐下降。

三、市场经营困难导致产业发展受限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经营的困难。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清朝时期,景德镇作为我国传统的陶瓷产区,在制作和生产方面有着长期的历史和积淀。

但是,在清代晚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开始逐渐衰落,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外来影响。

在清代的晚期,西方的工业技术开始向中国传入,这就对景德镇原有的手工陶瓷生产方式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在工艺上更注重手工制作和精细描绘,而西方工业技术注重机械化生产,这就直接影响到景德镇的传统制作方式。

这个时期,外来产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给传统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其次,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二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经济逐渐衰落,内部经济贸易的状况不佳,这就迫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无法在市场上稳定盈利。

在政治方面,全国国土领域不断缩小,战乱不断,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材料矿藏逐渐枯竭,配套工业也逐渐失去了支持。

最后,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三是由于文化传承不足。

传统的景德镇陶瓷工艺注重手工制作和精细描绘,这需要制作人对陶瓷的造型、器型、主题、着色等多方面要求都有很好的把握。

但是,这一传统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技艺在没有得到正式传承的情况下渐渐消失,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细程度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工艺在清朝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原因在于外来影响的冲击、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传承不足。

这些原因的影响共同作用,导致景德镇陶瓷工艺的辉煌逐渐结束。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仍然有着很好的市场需求,这也促使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后续的发展中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价格之廉 、 销售之广 、 影响之大 , 以说也达 到了世界瓷业 历 可
制造瓷器 , 首先必须有瓷土 , 但是瓷土并不象陶土那样存 在于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 , 因此相对 陶器来 说 , 生产瓷器 的难 度较大 , 地方也较少。景德镇地 区蕴藏 有丰富的瓷土资源 , 它 包括瓷石和高岭土两种。 景德镇地区在遥远 的时代曾是浅海 , 经过亿 万年 的地质演变 , 形成 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 , 这些岩体 又经过 长期 的地质作用和风化蚀变 ,就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 瓷石矿藏和高岭土矿藏。此外景德镇附近地区的;i、 l' 余干、 :- lJ  ̄ 余江 、 星子 、 阳、 波 贵溪等地也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
21水土宜瓷的 自然资源 .
模仿浙江越窑青瓷 , 当时 中国并没有什么特 殊的地位 , 在 那时
景德镇地区在 中国有影响的产 品是 茶叶 ,晚唐著 名诗人 白居 易有诗为证 :商人重利轻离别 , “ 前月浮梁买茶去。”
使景德镇瓷器开始发生转折 的是在 l 0世纪 上半叶的五 代十国时期(o 9 7年 ~ 90年 ) 6 。这时因改变 了景德镇 的历史地位 ,使这个较偏
僻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及世界 的瓷都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 无非取决于两大方面 , 一 方面是客观的环境和条件 ,另一方 面是人类 自身 的条件和努 力。在这两者之中 , 前者的作用往往还要大于后者的作用 , 中 国俗话说 ,谋事在人 , “ 成事在天 ” 说得就是“ ” 自然 ) , 天 ( 在人 类成事 中的关键作 用 。当然 , 如果人不 去 “ 谋事 ” 不去接近 , “ , 天” 利用“ ,天 ” 天” “ 也决不会成人之事 , 以从这方面来说 , 所 “ ” 人” 天 与“ 又都很 重要 , 只有在“ 天时 、 地利 、 人和” 三者具备 并相结合的时候 , 人类才容易取得成功 。 中国传统文化在看待 和处理“ 天人关 系” 强调 的是“ 上 天人 合一 ”追求 的是人 与 自 , 然关系的和谐。 陶瓷是金 、 水 、 、 木、 火 土的技术和艺术 , 其历史 的创造和发 展无 不是 “ 天人合一” 的体现。 早在 2 0 多年前的 50 春秋 战国时期 , 中国先 人在《 工记》 考 中就对包括制 陶在 内的 手工 艺进行了专 门总结 , 提出了 “ 天有时 、 地有气 、 有美 、 材 工 有巧 , 合此四者然后可 以为 良” 的深刻思想 , 对于我们今天理 解景德镇瓷器 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 的启示 。使景德镇成为 中 国及世界瓷都的原 因主要有五个 :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之研究
曹建文;余志琴
【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
【年(卷),期】2010(017)001
【摘要】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劣势.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曹建文;余志琴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6+1
【相关文献】
1.传统陶瓷文化与当代城市精神的完美交融--以元代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当代景德镇城市精神为例 [J], 张文婧
2.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视野 [J], 高惠凡
3.赣民俗美术文化产业开发与民族文化教育应用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文化产业为例 [J], 李洪辉
4.“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序言 [J], 刘远长
5.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以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为例[J], 吴琳;夏孝言;吴军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陶瓷之乡,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底蕴。

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曾经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的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德镇陶瓷工艺却逐渐衰落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本文将探讨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第一,政治因素。

清代中后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景德镇的陶瓷业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陶瓷业的支持减少,各种制度上的不利因素也限制了陶瓷业的发展。

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更是给景德镇的陶瓷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些陶瓷厂被迫关闭,大量陶瓷工匠失业,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清代,景德镇的陶瓷产品曾经畅销国内外,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陶瓷产品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手工制作的景德镇陶瓷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和廉价劣质产品,这些低价竞争对景德镇陶瓷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和工艺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虽然在工艺上有独特的魅力,但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而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在传统工艺上缺乏更新和创新,导致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文化认同的消失。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基于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制品也受到了冲击。

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工业制造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传统手工制作逐渐边缘化。

许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制品的认同感也不断减弱,这也导致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开展解决之道。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政策支持,提高对陶瓷工艺的重视程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政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应该说也属于地理环境的因 素,但是这里说的地理环境主要是指气候和地理位置。
2.2.1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瓷器的生产 景德镇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
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有利于瓷土原料的 加工和瓷坯的成型、干燥、装饰、烧成。如雨量充沛有利于使用 水碓粉碎坚硬的瓷石原料,有利于瓷土的淘洗和瓷坯的成型, 有利于河流的运输;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瓷坯的干 燥。瓷坯在制作过程中,最怕霜冻,霜冻会使坯体松散,无法成 瓷;潮湿的坯体需要干燥,干燥后的坯体才好精雕细琢、彩绘 施釉、进窑焙烧。 2.2.2 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气候变迁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 的发展
制造瓷器,首先必须有瓷土,但是瓷土并不象陶土那样存 在于地球的每一块土地上,因此相对陶器来说,生产瓷器的难 度较大,地方也较少。景德镇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它 包括瓷石和高岭土两种。景德镇地区在遥远的时代曾是浅海, 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岩体,这些岩体 又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风化蚀变,就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 瓷石矿藏和高岭土矿藏。此外景德镇附近地区的祁门、余干、 余江、星子、波阳、贵溪等地也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
thousand yபைடு நூலகம்ars
瓷石是一种天然配好的制瓷原料,它包含有瓷胎所需要 的多种成分,单一的瓷石原料就能在 1200 多度的温度下烧结 成瓷。用一种钾、钠含量较高的瓷石原料即釉果配制草木灰, 在高温下能形成灰釉。景德镇地区不但蕴藏丰富的瓷石资源, 而且此地所产的瓷石品质优良,铁含量低,所以很适合生产白 瓷或青白瓷(图 1、图 2)。
关键词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历史原因 中图分类号:TQ174.6+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景德镇瓷器 的历史产生于唐代晚期。然而晚唐景德镇地区的瓷器还只是 模仿浙江越窑青瓷,在当时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那时 景德镇地区在中国有影响的产品是茶叶,晚唐著名诗人白居 易有诗为证“: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景德镇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和中国东南部,有利吸 收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景德镇地区所在的江南在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这一区域经 济富裕、文化发达、人口众多,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基础。景德镇在中国东南部 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己也不属于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而 只是一个没有城墙的手工业城市,这既有利于景德镇躲避历 朝战乱所带来的破坏,又有利于景德镇吸收因战乱而逃离的 瓷业技术工匠和周边地区富余的劳动力。 2.3 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
景德镇位于中国长江以南的东南部,江西省的东北部, 赣、皖、浙三省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是有利于景德镇瓷 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的。
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瓷业运输。地处江西省东北部 丘陵山区的景德镇自古以来陆上交通很不便利,但是水路却 比较便利。因此,昌江及其支流,成为古代景德镇交通运输的 生命线,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等均依赖水路交 通。作为景德镇主干河流的昌江,其上游可达安徽省的祁门 县,其下游通至鄱阳湖,从鄱阳湖往南可至南昌、赣江,经赣江 越过江西赣州可分别到达外贸港口广洲和福建漳州。从鄱阳 湖往北进入长江,沿长而西上,可达武汉、重庆等地,顺长江而 下,可至南京、扬州、上海。从扬州沿大运河北上,可达北方地 区。“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 业繁荣的写照。
2 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景德镇的历史地位,使这个较偏 僻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及世界的瓷都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无非取决于两大方面,一 方面是客观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条件和努 力。在这两者之中,前者的作用往往还要大于后者的作用,中 国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得就是“天”(自然)在人 类成事中的关键作用。当然,如果人不去“谋事”,不去接近 “天”,利用“天”, “天”也决不会成人之事,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天”与“人”又都很重要,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 并相结合的时候,人类才容易取得成功。中国传统文化在看待 和处理“天人关系”上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的技术和艺术,其历史 的创造和发展无不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早在 2500 多年前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人在《考工记》中就对包括制陶在内的 手工艺进行了专门总结,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 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深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 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使景德镇成为中 国及世界瓷都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2.1 水土宜瓷的自然资源
收稿日期:2009- 11- 20
17
中国陶瓷工业
2010 年第 1 期
图 1 开采已有上千年的景德镇三宝蓬瓷石矿 Fig.1 A thousand-year-old porcelain stone pit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2 景德镇瓷石经水碓粉碎、淘洗而成的白花花的瓷泥 Fig.2 White porcelain clay obtained by water-hammering,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非政治、军事重镇,又有利于躲避 战乱。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偏僻的,它位于赣、皖、浙三省 的交界处的丘陵山区,距三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合肥、杭州均 比较远,古代陆路交通又非常不便,作为水运交道主流的昌江 航道虽较为便利,但受鄱阳湖水位涨落的影响较大,常年只能 通 6 吨左右的小帆船,加上从鄱阳湖至景德镇有近 100 公里 远的航程,所以从外地到景德镇并不十分便利。另一方面,景 德镇在古代是浮梁县下面的一个纯粹工商市镇,非政治中心,
screening and washing
图 3 景德镇三宝蓬溪流边淘洗原料的水碓 Fig.3 Water hammers for clay treatment beside a
stream in Sanbopeng, Jingdezhen
图 4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Fig.4 Temperature curve of China in the past 5
使景德镇瓷器开始发生转折的是在 10 世纪上半叶的五 代十国时期(907 年 - - 960 年)。这时的景德镇地区在生产青 瓷的同时还开始生产白瓷,尽管其白瓷的影响也远不如邢窑 和定窑,但是在一个窑区能够同时生产青瓷和白瓷这在当时 的中国是少有的,它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南青北白”的 局面。至北宋时期(960- 1127 年),景德镇窑很快就进入到全 国的名窑行列,与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龙泉窑齐名。元代中期 至明代,景德镇进一步从中国的一个名窑和名镇发展为整个 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其生产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釉下的 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釉上的有五彩、粉彩、浅绛彩 瓷,此外还有釉下与釉上相结合的斗彩瓷、青花五彩瓷以及各 种高温、低温的颜色釉瓷等等。总之,景德镇元明清时期的瓷 器不但品种最为丰富,而且其技艺之高、质量之精、器物之美、 价格之廉、销售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也达到了世界瓷业历 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明王士性《广志绎》中所言:“遍国中 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明末宋应星在《天 工开物》中也惊叹:“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 德之产也。”
摘 要 对景德镇传统陶瓷兴衰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景德镇传统陶瓷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一是水土宜 瓷的自然资源,二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三是景德镇古代窑工兼容并包,善于继承与创新,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四是民窑与官窑的共同推动,五是分工细密、技艺专精的工艺基础。而近现代景德镇传统 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近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出现,使得世界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多元争霸和多元发展的道 路,二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力与创新力大大下降,三是景德镇传统陶瓷的优势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可 能是劣势。
图 5 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 Fig.5 Greenish white prunus vase from Jingdezhen
kiln in Song Dynasty
也非军事重地、交通要道,所以这些地理因素都有利于景德镇 这个地方躲避中国历史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乱,从而使景德 镇在宋元明清时期保持长期的繁荣。
公元 7 世纪至 11 世纪初叶(唐代至北宋)为气候的温缓 期,但 8 世纪中叶以来气温已开始下降。
公元 11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为寒 冷期。
公元 13 世纪至 14 世纪(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为一个短
2010 年第 1 期
中国陶瓷工业
18
暂的温暖期。 公元 14 世纪至 20 世纪初(元代中期至清代)为一个较长
的寒流小冷期。 公元 20 世纪中叶至今又进入一个较温暖的时期。 比较一下中国唐代以来的气温波动和瓷业发展的变化,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某种一致性或密切的关系,如当中 国气温处于温暖期时,中国南北的瓷业都普遍繁荣,而当中国 气温处于寒冷期时,则中国北方的瓷业趋于衰落,中国南方的 瓷业比较强盛。
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当然,气温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 产会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如气温寒冷,不利于陶瓷坯体的成 型和干燥,但是 3- 4℃范围内的冷暖变化对陶瓷生产的直接 影响再大也不会大到如此程度,以至影响南北制瓷业的兴衰。 气温对陶瓷业的影响主要还是一种间接性的影响,即它通过 直接影响制瓷业繁荣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来影响瓷业的发 展。例如,气候的寒冷首先导致北方地区农牧界线的南移,这 一南移造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基本生存的困难,这种生存的困 难产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又 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频繁战争,这些战争 破坏了北方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导致了北方中原人口大量 南迁,随着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的大量南迁,造成了中国经济文 化中心从北方向东南地区的南移。晚唐以来,尤其是南宋以 来,中国人口的大量南迁和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地 处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景德镇制瓷业获得了发展的有利 时机和大好环境。 2.2.3 景德镇地理位置的相对优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