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作用与敏感性(二) 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合集下载

《储层孔隙结构》PPT课件

《储层孔隙结构》PPT课件

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简表
成因 原生 孔隙
次生 孔隙
孔隙 裂缝 孔隙
裂缝
产状 原生粒间孔隙(正常粒间孔和残余粒间孔) 原生粒内孔隙和矿物解理缝 杂基内微孔隙 层面缝 粒间溶孔(次生粒间溶孔和混合粒间溶孔) 组分内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内溶孔、胶结物溶孔、交代物溶孔) 铸模孔 特大溶孔 贴粒溶孔 岩石裂缝 粒内裂缝
1、孔隙类型
综合性分类: 以成因为主,结合产状进行分类
首先,按成因分二大类:原生孔 隙和次生孔隙;然后,按产状又 可细分为:右表
成因 原生 孔隙
次生 孔隙
产状 粒间孔隙 粒内孔隙 生物格架孔隙 生物钻孔孔隙 窗格状孔隙
晶间孔隙 晶内孔隙 孔隙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铸模孔 岩溶角砾孔隙 裂缝 岩石裂缝 粒内裂缝 溶洞
•最大孔径值Rmax和最小孔径值Rmin;
•孔径中值:累积频率曲线上50%处的孔径值R50
n
Ribi
RS
•孔径平均值Rs:
i 1
100
Rs:孔径平均值; Ri:第i个孔径分类组的中值; bi:对应于Ri的各类孔隙的
百分比;
n
•孔隙分选系数
(3)面孔率
m=Sk/Ss
m:面孔率,显微镜下的可视孔隙度,不包括微孔隙; Sk Ss:薄片观测视域总面积。
储层地质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尹太举
二OO五年十二月
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微观研究范畴:储层孔隙结构、孔壁特征、充填物特征 宏观研究范畴: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敏感性
第一节 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第一节 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储集空间:孔隙、喉道 孔隙: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 喉道:两个孔隙之间的狭窄的连通部分。流体渗流的重要通道 •碎屑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

油藏描述-储层

油藏描述-储层

溶洞统计
个数 (个)
密度 (个/dm)
767
18.66
1033
0.48
53
1.49
39
0.18
675
18.39
973
25.72
三、储集空间类型
3、裂缝
池37井石炭系构造裂缝
池56井石炭系微裂缝,石英、白云石填充
裂缝
磨盘场~老湾构造石炭系取心井裂缝统计
井号
池22井 池37-1井
池37井 池47井 池56井 池61井
4571.5~4595.50
22.17
35
0.16
4324.00Biblioteka 4328.70 36.70151
4.11
38
1.04
4362.50~4400.70 37.83
899
23.76 872 23.05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四、储层物性特征
百 分 比 (%)
40
35
27.79
30
20.91
25
17.19
20
15
10
2.75
5
11.00 8.12
3.44 2.89 1.79 1.51 0.83 0.28 0.69 0.00 0.14 0.28 0.14 0.28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孔隙度(%)
磨盘场~老湾石炭系孔隙度直方图
石炭系储 层的孔隙较发 育,最大孔隙 度达17.89%, 一般在3~6% 之间。
由初始的点接触变为线接触
第四章 储层特征描述 1)碎屑岩成岩作用
化学压实作用 引起颗粒接触点上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滞流型
无动力来源和 流体流动,为正常
压力平衡状态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无水循环 无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慢
温度、pH、Eh 及离子浓度
二、主要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 流体性质与矿物成分决定矿物是溶解还是沉淀。可以说, 成岩过程是孔隙的形成与消亡的交替过程。因此,依据成 岩作用对孔隙影响,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系统与外界只存在 周期性的流体交换, 异常高压形成幕式
交换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选择性反应
压力、温度及 有机质丰度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开启性水循环 大气水为主 选择性反应
pH、Eh及 离子浓度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半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活跃
超压力带 与有机质丰度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因为化学反应的平 衡常数受温度控制,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在 一种温度下,一定的成岩反应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在另一 种温度下可能形成自生矿物而堵塞孔隙。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成岩演化序列:有机酸对矿物颗 粒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重要途径之一。有机质随温度的 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酸对 矿物的溶解则明显不同。
压力关系示意图
(四)流体
储层中所见到的自生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沉积盆地 内大量溶解物质所造成。成岩期间储层中存在着不同成分 的孔隙流体,这种流体是重新分配矿物的动力学条件。因 此,其化学成分和活动程度对成岩作用起着很重要的控制 作用。具体来说,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孔 隙水的影响最突出。
第二节 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
储层孔喉微观结构是我们研究储层-流体产能与渗透率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储层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表征,更可以决定流体流动模式,从而影响到油气田的储量分布及产能。

一、宏观孔喉结构特征
1、残砂:残砂是沉积孔喉最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薄片及横断面评价残砂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的储集性能的影响。

2、裂隙:裂隙的类型、成因以及分布规律是判断储层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可以根据它们来估算孔隙结构影响的渗透率和产能。

3、气孔:储层气孔是沉积物中后期形成的新构造,其形态多样,受沉积物含气率,孔周体压力以及存在多种生物/物理/化学活动条件影响。

二、微观孔喉结构特征
1、残砂:微观层含量密度、残砂孔结构、残砂粒度以及残砂孔隙度等,这些都影响到了渗透性的表现。

2、裂隙:微观孔喉结构中的裂隙可以分为毛泊裂隙、通道裂隙和双重裂隙,这些裂隙的结构特征将影响储层渗透性的表现。

3、气孔:气孔的微观结构表现为微孔隙气雾覆盖,气孔形态多样,受孔周体压力、破坏代替作用等因素影响,当气孔处于不良地相时,渗透率会到达最小值,影响产能。

综上所述,储层孔喉结构由宏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共同组成,它们可以直接反映储层的物性表现,决定着油气田的产能分布,因此,深入了解储层孔喉微观结构对研究储层性质以及开发经济非常重要。

成岩作用与敏感性(四)水锁和贾敏效应

成岩作用与敏感性(四)水锁和贾敏效应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
原始注入水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孔隙倍数(PV)
孔隙倍数(PV)
孔隙倍数(PV)
0.005
渗透率(10-3μ m2)
0.006
原始注入水
0.005
0.008 0.007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
模拟地层原 始油水状况
反向注入油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注入体积倍数
注入体积倍数
白210-27井(25号岩心)
白210-27井(28号岩心)
水锁效应的影响因素
0.0014
0.045
动极限剪切应力Pa
0.0012 0.001 0.0008 0.0006 0.0004 0.0002 0 0 0.2 0.4 0.6 0.8 1 渗透率10-3μ m2
动极限剪切应力Pa
0.04 0.035 0.03 0.025 0.02 0.015 0.01 0.005 0 0 1 2
贾敏实验结果及分析
贾敏效应评价参数I=△Pw/△Po △Pw为水驱油入口压力,△Po为油驱水入口压力 贾敏伤害级别划分
贾敏伤 无 ≤1 弱 1-1.2 中 1.2-1.5 强 >1.5
害分级
I
实验结果
岩心 白213 耿155 白213-31 耿155 西27-10 西27-10

砂岩孔隙——喉道分布的特征参数

砂岩孔隙——喉道分布的特征参数

砂岩孔隙——喉道分布的特征参数砂岩是一种由砂粒组成的沉积岩,具有孔隙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孔隙和喉道对于砂岩的储集和运移油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砂岩孔隙的喉道分布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喉道连通性和孔隙径向分布等。

首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所有孔隙的体积与储层容积的比值。

孔隙度反映了储层的孔隙程度,是评价储层开发潜力的重要参数。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油气的运移能力。

孔隙度的测定常用氦气置换法、压汞法和孔隙度测井等。

其次,孔隙分布是指孔隙在储层中的空间位置分布特征。

孔隙分布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状态和运移路径。

常见的孔隙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颗粒间隙分布、斜交分布和层间空隙分布等。

通过孔隙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储层的各向异性和渗透性分布规律。

第三,喉道连通性是指储层中孔隙与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

喉道的连通性直接影响储层的渗透性和油气的流动能力。

如果喉道之间存在连通性,即可形成连通网络,油气可以在储层中自由流动。

相反,如果喉道连通性差,就会形成孤立的孔隙体系,储层渗透性降低,油气运移困难。

喉道连通性的研究常用测井数据和孔隙连通性实验。

最后,孔隙径向分布是指孔隙在砂岩岩石中的径向分布特征。

孔隙径向分布决定了砂岩的渗透性和孔隙体积的分布规律。

常见的孔隙径向分布模式有径向对称分布、径向非对称分布和径向离散分布等。

孔隙径向分布通常受到岩石成因、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之,砂岩孔隙的喉道分布特征参数对于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特征参数能够反映储层的孔隙度、分布、连通性和径向分布等信息,为油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确定勘探开发策略和实施有效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马剑;黄志龙;吴红烛;刘平;徐新德【摘要】通过恒速压汞实验,结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测试,分析了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方区黄流组储层以中孔、中—低渗为主,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储层孔隙半径分布相对集中,喉道半径及“孔喉比”非均质性较强;物性较差的储层小喉道所占比例较高,“孔喉比”较大,而物性较好的储层大喉道所占比例较高,“孔喉比”较小;喉道大小及其分布是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关键因素,储层的渗透性主要由所占比例较小的大喉道控制;受沉积作用的影响,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平均喉道半径小是低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8页(P983-990)【关键词】孔喉比;低渗储层;黄流组;东方区;莺歌海盆地【作者】马剑;黄志龙;吴红烛;刘平;徐新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莺歌海盆地已有三十余年的勘探历史。

底辟构造带浅层的主要构造均已钻探。

勘探实践表明浅层寻找大型气田越来越难,而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领域。

近期,在东方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勘探中于东方13区黄流组相继发现了东方13-1、东方13-2等大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气田,为盆地天然气产量和储量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1]。

目前,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已成为莺歌海盆地勘探研究的热点。

关于高温高压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用实际温度、压力定义;一种是用地温梯度和压力系数区分。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摘要:由于储层岩石和流体的性质,储层往往存在多种敏感性,即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应力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等七种敏感性。

不同的敏感性产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即:粘土矿物的敏感性;储层敏感性特征;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给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合理的生产。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1.粘土矿物的敏感性特征随着对储层研究进一步加深,除了进行常规的空隙结构和空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的研究外,还必须对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储层与入井工作液接触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和对储层可能造成伤害的程度。

由于各种敏感性多来至于砂岩中粘土矿物,因此它们的矿物组成、含量、分布以及在空隙中的产出状态等将直接影响储层的各种敏感性。

1.1 粘土含量在粒度分析中粒径小于5um者皆称为粘土,其含量即为粘土总含量。

当粘土矿物含量在1%~5%时,则是较好的油气层,粘土矿物超过10%的一般为较差的油气层[1]。

1.2 粘土矿物类型粘土矿物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以及它们的混层粘土[2]。

粘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阶段有关。

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对流体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不同储集层出现的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各类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

目前多彩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如表1所示。

1.3 粘土矿物的产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储层内油气运动影响较大,其产状一般分为散状(充填式)、薄层状(衬底状)和搭桥状[1]。

在三种粘土矿物类型中,以分散式储渗条件最好;薄层式次之;搭桥式由于孔喉变窄变小,其储渗条件最差。

除此之外,还有高岭石叠片状,伊/蒙混层的絮凝状等,而且集中粘土矿物的产状类型也不是单一出现的,有时是以某种类型为主,与其它几种类型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60 40 20 0 0.25-1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①白124样号3
100
渗透率贡献值(%) 进汞量(%)
②白213样号17
100 80
百分比(%)
渗透率贡献值(%) 进汞量(%)
百分比(%)
80 60 40 20 0 0.25-1
60 40 20 0 0.25-1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③白213井13号样
④白213井24号样
白豹白209井区压汞曲线特征 白马中区主要是以双峰为主,偶尔也有单峰和多峰的形式出现,孔喉分 布为双峰型时,从薄片或电镜下观察,认为它们往往是由两种(较粗孔和 微孔)或两种以上孔隙类型出现在同一岩样中的反映,反映了储层孔隙结 构的多变性、复杂性及非均质性。 孔喉分选系数中等,均值为2.3。喉道分布范围较窄,0.02~1.02μ m。 白马中区的所有样品的喉道半径、进汞量、渗透率贡献统计表明:小于1μ m 的喉道对渗透率的总贡献为100%,说明该区块对渗透率的贡献的主要是细 喉道;小于0.063μ m的微喉道的进汞量达到了60%以上,说明对渗流能力影 响的主要是微喉道。
63
渗透率贡献值 % 孔喉分布频率 %
渗透率贡献值 % 孔喉分布频率 %
①白124样号3
②白213样号17
③白213井13号样
④白213井24号样
3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45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百分比(%)
20
30
百分比(%)
双峰
10
单峰
15
0 1000 100 10 1 0.1 0.01 0.001
④西32-16井 94
西峰白马中区压汞曲线特征
(1)单峰,分选中等,对应①②号样品,样品的分选系数为2.27、 2.76。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贡献集中在0.063-0.63µm之间,汞主要集 中在0.1-1.0µm所控制的孔喉范围内。 (2)多峰或峰态不明显,分选中等,对应③④号样品。进汞比较平 均,主要集中在0.01-5µm所控制的孔喉范围内。 孔喉分布主要表现为双峰形式,偶尔也有单峰和多峰分布现象。
60
百分比(%)
渗透率贡献值(%)
百分比(%)
30 20 10 0 100.00
多峰或峰态 不明显
10.00 1.00 0.10 0.01
50 40 30 20 10 0 100.00
多峰或峰态 不明显
10.00 1.00 0.10 孔喉半径(μ m) 0.01
孔喉半径(μ m)
③西32-16井 93
0 1000 100 10 1 0.1 0.01 0.001
孔喉半径(μ m)
孔喉半径(μ m)
①白124样号3
60 5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值(%)
②白213样号17
6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值(%)
30 20 10 0 100.00 10.00 1.00 0.10 0.01
双峰
百分比(%)
力时,汞开始进入岩心孔隙,进汞速度很快达到最大值,然后进汞速 度又很快降下来。这反映了低渗透储层有效喉道半径分布范围窄,孔 隙结构较差的特征。对于进汞量呈现多峰的样品,随着喉道半径的变 化,进汞量也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表明孔喉结构的不均一性较强。
百分比(%)
百分比(%)
30
20
单峰
30 20 10 0
单峰
10
0 1000 100 10 1 0.1 0.01 0.001
1000
100
10
1
0.1
0.01
0.001
孔喉半径(μ m)
孔喉半径(μ m)
①西31-31样8
50 4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值(%)
② 西31-31样14
70
进汞量(%)
100 80 60 40 20 0 0.25-1
0.02-0.25
② 西31-31样14
100
百分数(%)
百分数(%)
渗透率贡献值(%) 进汞量(%)
80 60 40 20
渗透率贡献值(%) 进汞量(%)
<0.02
0
0.25-1
0.02-0.25
<0.02
孔喉半径(μ m)
孔喉半径(μ m)
③西32-16井 93
10
10
管 压
0.25
压 0.4 半
0.63 1 1
压力Pc(MPa)
1
压力Pc(MPa)
1
力 MPa
MPa 1.6 μ m
2.5
μm
0.1
0.1
0.1
4 6.3 10 16 25 40
0.01
0.01
0.001 100
80
60 40 饱和度(%)
20
0
0.001 100
80
60 40 饱和度(%)
20
0
0.01 100
63 80 60 40 汞饱和度 % 20 0 60 40 20 0
渗透率贡献值 % 孔喉分布频率 %
渗透率贡献值 % 孔喉分布频率 %
①西31-31样8
② 西31-31样14
③西32-16井 93
④西32-16井 94
4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50 4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百分比(%)
80
60 40 20 0 0.25-1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③耿43样60
④耿62井 样3
姬嫄耿43井区压汞曲线特征
耿43井区主要是以双峰态为主,含少量的单峰和 多峰态。双峰态的进汞集中在偏向细喉一侧,有效孔 喉分布范围比较窄为0.01-0.63µm之间,对渗透率和进 汞量贡献的主要是细喉道,微喉道也有贡献,但所占 比重相对较少。
100
100
10 毛
0.04 0.063
10 0.1 0.16 管 喉 0.25 0.4 0.63 力 径 1 1 1.6 2.5 4 6.3 0.1 10 16 25 40 0.01 100 63 80 60 40 汞饱和度 % 20 0 60 40 20 0 径 喉 半 孔
毛 0.1 孔
0.16
④西32-16井 94
100
百分比(%)
80 60 40 20 0 0.25-1
渗透率贡献(%) 进汞量(%)
100
百分比(%)
80 60 40 20 0 0.25-1
渗透率贡献(%) 进汞量(%)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0.02
<0.02 0.02-0.25 孔喉半径(μ m)
①西31-31样8
西峰白马中井区
1000
1000
100
压汞法 毛管压力 测试曲线
岩芯号:西32-16井 93 检测日期:2008-10-24
压 汞 法 毛 管 压 力 测 试 曲 线
岩芯号:西32-16井 94 检测日期:2008-10-24
100
0.01 0.016 0.025
0.01 0.016 0.025 0.04 0.063
储层特征研究

1.储层岩石学特征 2.储层成岩作用 3.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4.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5.储层敏感性分析 6.储层润湿性分析 7.水锁和贾敏效应 8.水质伤害 9水驱特征 10.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
3.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孔隙类型
60
80 60
频率(%)
粒间孔 长石溶孔 孔隙类型 岩屑溶孔
63 80 60 40 汞饱和度 % 20 0 60 40 20 0
渗透率贡献值 % 孔喉分布频率 %
①堡40-51 样3-76/89
②堡40-51样2-58/69
③耿43样60
④ 耿62样3
50 4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50 40
进汞量(%) 渗透率贡献(%)
百分比(%)
30 20 10 0 1000 100 10 1 0.1
认识和结论
三个低渗透储层区块喉道分布表现为单峰、双峰、多峰分布。孔喉单
峰分布时,孔喉分布范围窄且集中,主要分布在小孔喉区域。其中白 209井区孔喉分选系数最低,喉道半径分布范围窄,最大进汞饱和度小, 进汞曲线中间平缓段所占比例最大,物性最差。
进汞时喉道半径均较低,且进汞曲线幅度较陡。进汞压力达到排驱压
频率(%)
喉道类型 喉道是指连接两个孔隙之间的通道。由于本区储层砂岩颗粒 大小及形状、接触关系、胶结物类型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喉道 类型。不同的喉道形状和大小导致不同的毛管力,进而影响储 层的渗透率。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本区储层砂岩喉 道类型以片状和弯片状喉道为主,次为管束状喉道,缩颈型喉 道少见。这一喉道组合决定了本区储层砂岩具有特低的渗透率。
10

0.25
压力Pc(MPa)

0.4 半 压 0.63 1 1 径力
1
1
力 MPa
MPa 1.6 μ m
0.1
0.1
2.5 4 6.3 0.1
0.01
0.01
10 16 25
0.001 100
80
60 40 饱和度(%)
20
0
0.001 100
40
80
60 40 饱和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