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⑤生油岩的排烃能力高(排烃效率)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地质构造分类及其对油气成藏得关系和作用

地质构造分类及其对油气成藏得关系和作用

地质构造分类及其对油气成藏得关系和作用?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油气是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流体矿产,油气形成后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其运移、聚集、成藏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老盆地中的油气大都有多次聚散成藏的历史。

一般来说,油气在成藏过程中的聚集与破坏都与最新、即最后一期构造活动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古老的克拉通盆地,与其他盆地比较,在地史上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受来自西南方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挤压作用,其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平移、挤压、伸展、走滑。

所派生的次级构造大都为低幅度的鼻隆、背斜或断距很小、具平移性质的直立断层和遍及盆地砂岩中的密集节理。

这对改善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储集空间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低渗透油气层大都为致密岩层,这种性质的岩层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大都表现为脆性变形,并且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裂缝系统为特点。

这些裂缝较之孔隙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

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之所以能够开发,与油气储层中存在的裂缝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埋地下固结坚硬的致密岩石在剪切作用下,主要引起断裂作用。

初始的x共扼及雁行破裂系统合并成不同的宽度,不同级别的剪切走滑带或局部裂缝单元,在这些地带受长期构造应力的作用,岩石易发生成分、结构的变化。

加之酸性水由裂缝的侵入,易溶物质被溶后形成发育的次生溶孔。

油气田勘探方法有哪些?各勘探方法的异同?目前,勘探油气田的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勘探法、钻探法四类。

地质法地质法是油气田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及油气显示的地质调查,获取地质资料并进行分析、解释,判断一个地区有无生成油气和储存油气的条件,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进行评价,确定有利的含油气区。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封面人物Cover Characters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户 万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赶来中国“找石油”。

数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复杂的地质环境面前一无所获,并反手给中国扣上了一个“贫油国”的帽子。

直到1956年,李四光等人以地质认识为指导,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其规模之大震惊世界。

其后,经历一代代地质人不懈努力,中国从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以及南海海域等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贫油国”的帽子摘下来了,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最大限度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是一大难题。

近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表达了对“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的忧虑。

油气勘探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一口井打下去之前,很难说一定就能成功找到油气。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30多年的总地质师胡素云,对油气勘探已经比较熟悉。

在他看来,要在一个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大科学问题: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到哪里去找?这也是胡素云经年累月力求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去客观回答的科学问题。

他们的工作,更像油气勘探的先头军。

按胡素云的说法:“油气资源评价其实质是对评价对象含油气性的预测,是将已获得的各种地质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加工处理,最终转化为评价地区油气资源在空间的位置和数量的分布。

因此,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结果能够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率,这样我们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

”从定性到定量,做好油气勘探先头军胡素云介绍说,我国的油气资源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过程。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遗憾的是,我国早期的油气资源评价,关注的是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且评价方法以成因法为主。

火成岩有利储层与油气成藏分析

火成岩有利储层与油气成藏分析

火成岩有利储层与油气成藏分析周动力;汪勇;张秀波【摘要】火成岩油气藏是一种隐蔽的岩性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含油气盆地中火成岩储层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基础,结合中国已发现的各种火成岩油气藏,阐述了常见火成岩的岩相类型及其特征以及有利储集相带.分析了火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其储集空间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2个大类、19个小类.讨论了火成岩油气藏特有的成藏条件,火成岩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到烃源岩的位置、保存条件、构造及岩浆活动4方面的共同影响,邻近烃源岩、油气聚集之前适度的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有利于形成火成岩油气藏.【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0(017)005【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火成岩;储层;岩相;储集空间;岩浆活动;成藏条件【作者】周动力;汪勇;张秀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胜精工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2火成岩油气藏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火成岩油气藏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并发现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火成岩油气藏。

目前世界上沉积盆地中覆盖着溢流玄武岩的地区主要有:古新世—始新世北大西洋火山岩省、中新世Columbia River玄武岩,印度晚白垩世Deccan、巴西早白垩世Parana-Etendeka、非洲南部侏罗纪Karoo以及三叠纪Siberian溢流玄武岩省[1],而中国东部、北疆2大地区的沉积盆地中不仅发育着巨厚沉积,也广泛分布着酸性—中基性火成岩;大量烃源岩嵌置在这些盆地中,或分布在油源断层附近,盆地中的火成岩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2]。

浅谈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浅谈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时期 缩 减 。 大多数碳 酸盐岩沉积物主要 形成于温暖清洁 的海洋环境 , 主要
是 由海洋有机物沉积形成 的, 这些有机物 的骨骼或者贝壳 的主要成 分大多数是碳酸钙。 碳酸盐岩沉积物通常无法搬运 到离源 区很远的 地方 , 所以其形状 、 大小 以及分类就与搬运能量 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关 系。 碳酸盐岩沉积物孑 L 隙的大小和形状很容易受到骨架成分 的影响, 能随着形成这些骨架成分的有机物的矿物集合体 的变化 而变化 。 碳酸盐岩沉积物主要是 由方解石 , 文石 , 镁方解石和 白云石 等 组成 , 这些矿物都极容易 发生化学变化 。 碳酸盐岩 的沉淀和溶解常 受到流体的化学性质 , 流体运动速度 , 晶体大小 , 矿物性质和二氧化 碳 的分压 等因素的影响。 在浅水环境下 , 尤其当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由于海平面波动而暴 露出地表 时 , 矿物的不稳定性对 孔 隙度 的影响会增强 。 很多成岩作 用都 发生在空 气、 淡水或者海水之 间的界面上 , 海 水或者 大气水的 不断冲洗 、 不 同的温度 、 盐度 和充填在孔 隙中二氧化碳不 同含量 的 的流体都 影响着成 岩作用变化的因素 。 近地表的大多数碳酸盐岩有着多:  ̄ [ i 4 0 % - 4 5 % 的原生孔隙 , 海水 是充填那些孔 隙空 间的第一种流体 。 被 内在的沉积物和海 洋碳酸盐 岩胶结物充填的原生 孔隙是这 种环境 中成岩作用发生的最主要 场 所。 上 游的海洋环境 , 为沿岸 区域提供 了一 个海 水和淡水混合的环
孔隙度和渗透率 。

近 陆地 、 近地 表环 境 中 的成 岩 作 用 , 大 气 水 是 主要 的影 响 因素 。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中的大气水通常都是不饱和 的, 因为溶解 了气体 二氧化碳 的雨水都显示为轻微的酸性。 若某一个 区域有数米 的土壤 层覆盖 , 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会导致 降下的渗透性雨水中二氧化碳 分压 的升高 , 进而 会提 高渗 流区岩石 中的孔 隙度和渗透率 。 在蒸发环境 中, 超盐性 的成岩作用主要受到淡水以及搁置在近 陆表的猛烈的海水 的冲刷 , 这些水渗流到地层之 中, 在向海流动穿 过近地表 的碳酸盐岩沉 积物 时遭受蒸发 , 当蒸 发超过石膏 饱和点 时, 能很好 的形成 结晶的 白云石胶结物或者一些交代矿 物。 在一些 石油体系 中, 这些退潮 的白云石能形成盖层 , 进而盖住 圈闭中的烃 类。 近地表海洋成岩作用的孔隙主要受沉积物水流的控制。 浅部埋 藏成岩作用主要 由于压实和交 代作用会使孔隙和渗透率 降低 。 随着 埋藏深度的增加 , 压实 作用 能岩 石 中的孔隙水被挤压 出来 , 使 孔隙 减少 。 进一步 的压实会引起颗粒变形从而重新排列形成紧密堆积 的 组构 , 紧密堆积作用的过程将导致沉积物 孔隙度 和渗透性的减少 。 中_ 深部埋藏的成岩作用是 以进 一步 的压 实、 、 溶解、 重结晶和胶 结作 用为 主要 特征 。 随着 深度的不断变化 , 部分成岩 作用 过程 变得 活跃 。 随着负 载的增大 , 化学压实变得越来越普遍 。 碳酸盐岩 中粘土 矿物 的组 成 , 会提 高或减少盐酸盐岩 的溶解度 。 如果溶解在颗粒 间 的接触点上的物质没有通过孔 隙流体的冲洗 而远离 孔隙系统 , 它将 会在邻近的低压地区形成胶结物 。 溶解不仅仅是一个压力驱动 的过 程, 它也会导 致一些能产生酸性条件 的矿 物反应。 在生油 窗附近的 埋藏环境 , 溶解作用是很常见的, 脱羧反应导致二氧化碳 的生成 , 产 生 的碳酸 会溶 于水 中。 如 果溶解物质被冲走 , 会增加额外 的孔洞 或 者次生 孔隙。 碳酸盐岩 的胶结作用是对提高 的温度 , 混合流体 以及化学压 实 作用 的一种综合 反应。 碳酸 盐岩 中埋藏的胶结物主要是 由方解石 , 白云石 以及硬石 膏等组成 。 从热力学上说浅部岩 石的颗粒 以及胶结 物都 是不 稳定 的 , 这些不稳定的矿物会发生重结 晶或者 交代。 在碳 酸盐岩 中, 常见 的交代矿物是 白云石 , 硬石膏和燧石 等。 目前 的碳酸盐岩作为它们最初沉积的形态而存在 , 大多数都是 多种成岩 作用 的综合体 。

第四章 油气藏

第四章 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
四、沥青封闭油气藏 储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层是由沥青组成。油 气藏在形成过程中,都遭受一些破坏,气极难保
存,以重油和沥青为主。
(油气藏开发受到重视,利用程度逐步在增长)
沥 青 封 闭 油 气 藏
第四节 岩性油气藏
(一)基本特点
含油气边界完全为非渗透性边界所限或在其
高线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关系。
(二)主要类型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形成的油气藏。
(2)盐刺穿油气藏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的油气藏。 包括: ①盐栓遮挡油气藏;
②盐帽遮挡油气藏;
③盐帽内岩性油气藏等。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并刺穿,形成岩浆岩体刺
穿接触油气藏。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②实用性。
(1)西北大学分类
A.构造油气藏
a.背斜油气藏亚类
1.与褶皱有关的背
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 的背斜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逆牵引
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 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流
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古地形凸起和差
异压实作用有关的
油气藏
b.断刺穿接触油气藏亚类 8.刺穿接触油气藏
影响圈闭的有效性。
在水压梯度相同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的水
动力圈闭位置是不同的,圈闭向水头降落方向偏 移更多(图)。 分三种情况: ①如果α (地层倾角)>θo/w,该背斜既是气的圈
闭也是油的圈闭,气油界面、油水界面倾斜程度
不同(图);
②如果水动力使θo/w>α>θg/w时,只能圈闭气,
对油无效;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最高点)到油水界面的正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
一、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油气聚集机理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为零的 地方。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tan
o
w w o
tan

w w o
i
油气界面倾角:tan
g
w w g
i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
地壳运动不剧烈 水动力活动弱 岩浆活动有利
图5-18 辽河断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
1—馆陶期 Ng,2—东营期 Ed,3—沙一期 Es1, 4—沙尔期 Es 2,5—沙三期 Es3 6—沙四期 Es4, 7—剖面位置
的高差。
3、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二、油气富集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体积大,有 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转化程度高,烃源岩排 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 足的油气源。
——油藏破坏时间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排烃通畅、效率高;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
生油层与储集 层为互层组合 时,油气初次 运移和聚集示 意图
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 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石油多产自砂岩 与页岩之比例为 0.25的地区,而天 然气却聚集于砂岩 分布较多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学号_____S1*******_____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

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

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

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

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2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

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

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等)。

从油藏中油气层至水层的系列样品分析,根据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特征的差异可估计油气充填储层的时间[4]。

储集层中石油的注入如何影响了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作用)的速率目前仍缺乏明确认识。

油气成藏过程是否有烃类流体包裹体记录,关键是储层中含油饱和度、地层水的流动或介质条件。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和储层岩石学对比分析,获得以下认识[5]:成岩作用,特别是胶结物和自生矿物形成是水/岩作用的结果,烃类流体注入储层,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或中止:(1)石英类胶结物:从油气层至水层次生石英数量明显增加,对比油气层和水层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图,说明烃类流体注入储层后,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仍继续,但与水层相比已明显抑制;(2)方解石和白云石类胶结物:对比油气层和水层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图,说明烃类流体注入储层后,储层中方解石和白云石形成受抑制基本中止;(3)自生伊利石: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富钾的水介质环境下形成,油气进入储层后伊利石形成过程便会停止。

另一方面,油气注入储层导致钾长石的钠长石化中止。

2 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利用沉积岩岩相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和其中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可以反演储层成岩历史时期的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

成岩作用特性反映了储层当时的成岩环境、成岩时间和阶段,而油气包裹体特征反映了油气来源、成分和含油气饱和度(丰度)[6]。

近年来,油气包裹体被广泛用来研究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为油气勘探中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越来越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长3油层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等,成岩自生矿物以绿泥石、自生石英、方解石和石膏为主[7]。

图1为陇东长3油藏成岩矿物形成与溶蚀和石油充注序列。

根据油气包裹体寄主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序列,识别出两期油气包裹体。

第一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晚期埋藏成岩过程中,分布在石英和长石等矿物溶蚀孔隙、次生加大边底部和早期裂隙中,包裹体形态不规则,一般较小(多为3—8μm),为多相烃类包裹体。

第二期油气包裹体形成于晚成岩阶段晚期盆地抬升阶段,分布在晚成岩阶段的晚期裂隙、硅质胶结物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油气包裹体普遍含盐水,油、气、水相态边界清楚。

表1为陇东油田长3油层成岩作用和油气包裹体分布特征。

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运移充注过程,而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代表了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过程[8]。

应用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形成温度与储层沉积热演化史地质分析方法,确定本区油气充注运移时间约为122Ma (早白垩世),而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时间约为80Ma(晚白垩世晚期)。

图1 陇东长3油藏成岩矿物形成与溶蚀和石油充注序列表1 陇东油田长3油层成岩作用和油气包裹体分布特征3 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成岩矿物,尤其是在油气活动阶段形成的成岩矿物,作为油气生成和运聚过程的基本物质响应,记录了烃类演化过程中的丰富信息,是油气储层和成藏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9]。

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油气活动方式和赋存状态的成岩矿物,称为示烃成岩矿物。

成岩—成藏关系模式的建立来自于对示烃成岩矿物和水—油—岩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

示烃成岩矿物在储层中的发育模式可用管壁效应和有机酸溶蚀效应来解释[10](图2)。

管壁效应指油水两相流体运移时,由压力递降引起的流体内部CO分压的降低,2会导致在流动界面上碳酸盐矿物的沉淀,这种现象类似于输油管道的结垢活动,故称之为管壁效应。

管壁效应在储层中表现为油层或油层组两端发育钙质胶结层。

管壁效应可以出现在不同级别的储层结构中,即砂体内部的渗流界面上,也可以出现低级别的碳酸盐胶结带。

与管壁效应相对应,在油气充注储层的增压过程中,随着储层内部压力的增高,部分碳酸盐矿物会逐渐发生溶解,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这也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之一。

与管壁效应相比,有机酸溶蚀效应着重反映了烃类进入储层初始阶段的示烃成岩矿物的发育特征。

由于有机酸的溶蚀能力比碳酸高6—300倍,因此油气生成过程中有机酸的排出,会将泥质沉积物中的大量碳酸盐溶解;携带大量溶解物的地层水与油气侵入储层时,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在物性界面附近形成碳酸盐沉淀,这些界面包括砂泥岩界面以及储层内部非均质构成的结构界面。

从管壁效应和有机酸溶蚀效应这2种示烃成岩矿物基本模式出发,可以分析不同油气充注阶段示烃成岩矿物的发育特征[11]。

烃类进入储层时,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大量有机酸,携带泥岩中的溶解物质进入储层,在砂泥岩界面附近受界面效应的影响,形成早期的碳酸盐包壳。

有机酸等烃类伴生物质进入储层后,会导致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等不稳定组分出现溶蚀,形成高岭石和自生石英的成岩矿物组合,局部位置上出现快速结晶的显微晶—微晶铁白云石等含铁碳酸盐和黄铁矿。

随着油气充注过程持续进行,储层内部出现局部油水分异活动,成岩矿物主要发育细晶—中晶铁白云石等含铁碳酸盐。

油气充注晚期油水分异完成,在油水界面附近形成连晶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多期油气充注活动形成了示烃成岩矿物交叉叠置的面貌。

油水两相流体分压降低,导致在流动界面上碳酸盐矿物沉运移时,由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内部CO2淀。

相反,在油气充注储层的增压过程中,随着储层内部压力的增高,部分碳酸盐矿物会逐渐发生溶解,使得砂体边缘碳酸盐包壳反复置换,构成了研究区内复杂的储集空间面貌。

通过对东营凹陷示烃成岩矿物在研究区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和发育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示烃成岩矿物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区流体输导体系中再现流体运动的过程及规律,分析其中控制物质演变和能量再分配的主导因素,揭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成矿作用的对应关系,并对深部成岩作用以及油气运聚成藏在埋藏阶段的成岩响应进行评估。

图2 示烃成岩矿物在烃类充注过程中的发育模式4 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Проэолувича等(1966)在研究西西伯利亚侏罗系一白垩系砂岩的成岩作用和次生变化时,首次发现在油藏部分自生石英(次生加大)最少,靠近油水接触带明显增多。

因而认为石油的聚集可使自生石英作用停止[12]。

所以,他们根据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自生石英数量与埋藏深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认为油藏(上侏罗统)中次生石英的含量大致相当于埋深1000—1100m处。

因此,认为上侏罗统油层中的石油大致在早白垩世赛诺曼期开始聚集的。

在西欧的德国和北海盆地油藏均作过不少类似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同样有它自身的局限。

因为,砂岩中自生石英数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它与深度变化有时缺乏明显的相关性。

5 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成岩作用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控制油藏圈闭。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杏河-侯市-王窑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藏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变化规律、油藏类型及成藏机理等进行研究,得出:该区长6油藏类型主要为上倾岩性尖灭与次生成岩复合油藏;成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13]。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变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砂岩中24.9%和12.0%的原生孔隙丧失,形成成岩遮挡;溶蚀作用是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孔隙占总孔隙的20%—45%,形成次生孔隙带,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的相互作用,对油气的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说明成岩作用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因素控制油藏圈闭[14]。

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1)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2)成岩作用控制油藏遮挡层;(3)成岩遮挡强度是控制油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6 结论(1)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