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一、引言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辅助工具。
本文档是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导引。
通过对全册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内容本文档共包含全册八个单元的导学案,每个单元包括了重点概念、学习目标、重难点解析以及自主学习任务。
以下为各单元的内容概述:1. 第一单元: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概念:人体的器官与系统•学习目标: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其相互配合的关系•重难点解析:人体的器官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了解人体器官的特点和作用2. 第二单元:力和压力•重点概念: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习目标:能够解释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计算力的大小•重难点解析:力的概念和作用•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计算,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力的计算方法3. 第三单元:机械的工作和能量•重点概念:机械的工作和能量•学习目标: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过程•重难点解析:机械的工作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自主学习任务:通过模型和实验,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规律4. 第四单元:物质和化学变化•重点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学习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并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重难点解析: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物质的不同性质和化学变化的特点5. 第五单元: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光的反射•重点概念: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光的反射•学习目标: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并能够用光的反射解释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自主学习任务: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6. 第六单元: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声的传播•重点概念: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声的传播•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并能够解释声音的特点与应用•重难点解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解释•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调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7. 第七单元: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重点概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学习目标:了解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并能够应用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8. 第八单元: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重点概念: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学习目标: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并能够应用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设计,认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三、学习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时,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1.预习:在课前预习时,要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概念,然后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和思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3. 科学探究实例分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 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导学案、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尺子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分析与论证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5. 评估环节: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交流与合作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设计的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福建省石狮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4.1光的反射

福建省石狮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4.1光的反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福建省石狮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
本节主要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包括反射的定义、反射定律、反射类型以及反射的应用。
1. 光的反射定义: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2.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成像、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定义和反射定律,掌握光的反射类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反射类型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反射定律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镜面、漫反射板、光线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的成像、阳光下的影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光的反射定义、反射定律、反射类型及应用。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光的反射现象,如镜面反射、漫反射等。
5. 练习巩固: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平面镜成像、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反射1. 定义: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2.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反射类型:a. 镜面反射b. 漫反射4. 应用:a. 平面镜成像b. 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应用七、作业设计情境:小明在教室里,他的座位正好面对窗户,窗户对面有一面墙壁。
请描述小明在窗户和墙壁之间的光线传播过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六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分类:分别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示例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示例讲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条件。
5.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拉力和压力是同一种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哪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拉力(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下列哪种情况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D.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同3. 解答题:(1)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第三个力的大小是多少?方向是什么?(2)一块橡皮从桌子上掉下来,落地后静止,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否平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矩,力的作用顺序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导学案新版沪科版【word版】.doc

2.3 快与慢【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物理意义,速度的定义,两种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
2、知道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速度的单位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持征。
会测算物体运动速度、看懂速度表。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重点、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公式及公式变形,单位换算及简单的计算为本节重难点。
一、自主学习:认真看书(P23-27 页)完成下列填空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男子100m 决赛正在进行,看台上的观众用相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裁判则用相同比较来判断谁跑的快;即(1)相同的时间比;(2)相同的路程比.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的,比较物体速度大小时,既要考虑路程,又要考虑时间。
2、物理学中速度定义为物体在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计算公式:,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在交通运输上速度的单位是读作。
4、物体在一条上运动,如果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速度v保持不变,所以v与s和t无关。
即物体在开始的速度是多大,运动中的速度还是这个速度始终不变,速度的大小与运动时间和路程都没关系。
)5、速度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用来反映。
变速直线运动中所求的速度是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用某段路程除以物体在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才得到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二、小组合作探究1、子弹的速度是100m/s,动车的速度是200Km/h,谁的速度快?,2、某同学百米跑了12S,而一万米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计算谁的速度大?(计算过程):3 、换算关系:1km/h= m/s. ;1m/s= km/h ,340m/s 的物理意义。
4、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
八年级物理全册《密度》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密度》导学案(新版)沪科版型新授课班级课时1时间学习目标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转换关系。
会查密度表,掌握水的密度。
重难点密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
一、新课导入明目标有方向课件导入二、自主学习我自信我能行A、怎样识别物质1、物质的性质(1)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之间的比值是_____的、(2)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之间的比值是_____的,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_____、2、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_________的质量,符号:___、(2)公式:_________(3)单位及换算:1 g/cm3=______ kg/m3B、常见物质的密度1、水的密度:ρ水=_____________、意义:1 m3水的质量是_________、2、由密度表可得到下列信息(1)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_____、(2)一般来说,ρ固___ρ液___ρ气(选填“>”、“<”或“=”)、(3)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其密度也发生______、三、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1、按“1-2-4-8-N”的讨论规则和“D-C-B-A”的发言顺序,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交流。
2、师傅检查完毕,确认无误之后,在右边处签名看课件,究竟应当怎样比较才能区分铁块和塑料块呢?A:可以用物体质量区分B:可以用物体体积区分C: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区分如何进行试验?四、展示提升新展示新体验1、判断(1)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物质密度小() (3)一杯水倒掉一半后,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4)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铁的密度是7、9103千克/米3的意义是:五、课堂小结寻经验找不足今天我学会了六、达标测试(每题50分)1、平常说:“铁比棉花重”,其含义是()A、铁比棉花的质量大B、铁比棉花所受重力大C、铁比棉花的密度大D、铁比棉花的体积大2、密度ρ =m/v, 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B、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C、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3、一个瓶子能装下1kg的水,用这个瓶子能装下1kg的()A、汽油B、酒精C、水银D、盐水4、分别用铜、铁、铝制成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球,则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A、铝球B、铁球C、铜球D、不一定5、甲、乙两球的体积相同,材料不同,当在天平的左盘放2个甲球,右盘放3个乙球时,天平平衡,则甲、乙两球()A、质量之比2:3B、体积之比2:3C、密度之比2:3D、密度之比3:2温馨提示:温馨提示:准备好了吗?讨论开始了。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第一章:物理学导则1.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规律等。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和现象。
1.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物质、物理量、物理单位等。
物质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要素,物理量是对物理现象进行描述和衡量的工具,物理单位是对物理量进行度量的标准。
第二章:力和压力2.1 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的,例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距离作用的,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2.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可以使用合力的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可以用三角形法则或正交分解法进行计算。
2.3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P=F/A进行计算,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压力的大小与受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有关。
第三章:浮力和密度3.1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排斥物体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以用公式F=ρVg进行计算,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3.2 浮力对物体的影响浮力对物体有以下几个影响:使物体浮在液体表面上,使物体在液体中上升、下沉或停留在某个深度。
根据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比较,可以确定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和方向。
3.3 密度与物体的浮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用公式ρ=m/V进行计算,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根据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比较,可以确定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第四章:机械能4.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用公式Ek=1/2mv²进行计算,其中E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本章导学案主要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物体的平衡和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牛顿运
动定律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和练,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章导学案主要介绍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热能
转换过程,包括温度和热量的概念、热传导、热
膨胀、理想气体等内容。
导学案中的实例和实验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
八年
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本章导学案主要介
绍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热能转换过程,包括温度和
热量的概念、热传导、热膨胀、理想气体等内容。
导学案中的实例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热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
科版
第三章:光学导学案第三章:光学导学案
本章导学案主要涵盖光学的基本理论和现象,包括光的反射、
折射、光的色散和镜像、透镜等内容。
通过导学案中的案例分析和
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章导学案主要讲述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
原理,包括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电阻、电路中的
电压和功率等内容。
通过导学案中的题目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并培养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份大纲涵盖了八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并
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
通过研究和完成导学案中
的问题和练,学生能够系统地研究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大纲涵盖了八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并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
通过学习和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和练习,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
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动与静
学习目标
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各个方面)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运动的世界
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运动的描述
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
(1)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
(2)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
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⑴讨论:
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
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⑵总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
⑶分析:
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说明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课前准备
2.家庭实验:
请你测量:1、你的拇指指甲的宽度,中指和手臂的长2、你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测量单位
活动1:阅读课本p21p22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什么要制定国际单位制?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会吗?
50 nm= m 5 h= s
⑶填写单位:啤酒瓶高29 珠峰高8.84
二、测量活动
活动2:想一想为什么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测物体?说说你了解的测量工具:
活动3:
1.阅读课本p23,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后,测量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填表。
2.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