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追踪相关整理

合集下载

鸟类调查实施方案

鸟类调查实施方案

鸟类调查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鸟类的调查和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鸟类调查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区域确定。

在进行鸟类调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区域范围。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资源的限制,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调查。

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调查时间确定。

确定鸟类调查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鸟类的活动受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鸟类的繁殖、迁徙等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实际情况和调查资源的限制,以确定最佳的调查时间段。

四、调查方法选择。

鸟类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样线调查、声音识别等。

在选择调查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调查工具准备。

进行鸟类调查需要一定的工具和设备支持。

常见的调查工具包括望远镜、相机、录音笔等。

在准备调查工具时,需要确保工具的质量和性能能够满足调查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调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问题。

六、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

完成鸟类调查后,需要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意见。

同时,也需要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以提高人们对鸟类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七、调查报告撰写。

最后,需要对鸟类调查的结果进行报告撰写。

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同时也需要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清晰、简洁,以便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鸟类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准备和周密的实施。

只有做好了调查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追踪鸟类篇》

《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追踪鸟类篇》

《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追踪鸟类篇》那是一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追踪鸟类。

我对鸟类非常感兴趣,平时喜欢在周末和家人去公园追踪观察鸟类,但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到野外与鸟类面对面接触,我非常兴奋。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专业鸟类观察员,他有着丰富的野外经验和娴熟的技巧,能够准确地找到鸟类的踪迹和羽毛,甚至能够通过鸟类的叫声分辨种属。

我们一行人穿过了一片茂密的树林,来到一片草地上,导游说那里有一种十分美丽的雀鸟,叫做灰纹长尾山雀。

他停下来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指着远处一棵大树说:“那里有一只灰纹长尾山雀!”大家都很激动,纷纷扯起望远镜或相机,想要好好地记录下这个难得的时刻。

但是灰纹长尾山雀非常敏锐,我们一靠近,就受到了它的惊吓,它飞快地飞向了远处的树林。

我们大家都感到十分遗憾,然而导游却安慰我们说,这就是追踪鸟类的乐趣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才能更好的认识和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穿越了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爬过了一座座险峻的山峰,共同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鸟类。

其中有一只小巧玲珑的白眉长尾山雀,它全身雪白,眼中闪烁着机灵的光芒;还有一只婉约优美的翠绿花鹀,它在花丛里穿梭,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精灵。

通过这次追踪鸟类的活动,我不仅认识了许多新的鸟类,还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每一只鸟类都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生活方式,它们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化中,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启示和思考。

此时,我想起了一次在公园里追踪鸟类的经历。

我看到了一只小嘴笨拙的相思鸟,它在树枝上边唱边跳,仿佛是在向生活发出美妙的歌声和甜蜜的期望。

而我们人类,在繁忙而又疲惫的生活中,却往往忘却了自己的本质,只是机械地追逐金钱和功名。

因此,我认为,通过追踪鸟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然,更能够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

跟鸟类相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生活体验,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更能够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然世界里,寻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归属感。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2024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2024

鸟种类调查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鸟种类调查的第二份报告,旨在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多个鸟类物种。

该调查涵盖了五个主要方面:栖息地、迁徙模式、食物偏好、繁殖习性和保护现状。

通过系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鸟类的特征和行为习惯。

正文:栖息地:1. 不同种类鸟的栖息地差异较大,有些偏好高海拔山地,有些则依赖于湿地环境。

2. 郊区及城市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是乌鸦、麻雀等,它们适应了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改变。

3. 森林中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林冠层,如松鸦、背斑腹地鸫等。

4. 水域里的鸟类多样性较高,涵盖了鸻鸟、鸥鸟等多个物种。

迁徙模式:1. 有些鸟类具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可以长距离地迁徙至适宜的栖息地。

2. 迁徙的触发因素主要是气候和食物供应的变化,如气温下降和食物短缺等。

3. 学者对其中一些鸟类的迁徙路径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它们会选择比较短的路线并依赖于地标作为导航。

4. 迁徙过程中,鸟类的加油站,如湿地和红树林等,对它们的迁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某些鸟类还存在局部性迁徙的习性,仅在栖息地内部进行短距离的迁移。

食物偏好:1. 鸟类的食物偏好与它们的嘴型和喙型密切相关,如鸟喙针状的叉尾蜂鸟主要以花蜜为食。

2. 鸟类常见的食物源包括昆虫、果实、种子、鱼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

3. 一些鸟类采取捕食或搜寻食物的策略,如鸵鸟长时间搜寻植物的种子。

4. 受捕食者控制的影响,某些地区的鸟类食物链非常复杂,如极地地区的食物链。

繁殖习性:1. 鸟类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地点因物种而异,有些鸟类只在特定的季节和地点进行繁殖。

2. 某些鸟类会选择特定的巢穴类型进行繁殖,如黄鹂常在树枝上建造巢穴。

3. 鸟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些采取卵生的方式,有些则是卵胎生。

4. 鸟类的繁殖期间,雄性常常会展示特殊的求偶行为,如羽毛展示和歌唱。

5. 幼鸟的成长过程和离巢时机也因物种而异,有些需要长时间的哺育,而有些则较快离巢。

保护现状:1. 部分鸟类由于生境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威胁。

鸟类追踪器使用规范 __DB23_T 2871—2021 黑龙江省 现行.docx

鸟类追踪器使用规范 __DB23_T 2871—2021 黑龙江省 现行.docx
ICS 65. 020. 01
B 05
DB23
黑龙江省地 方标准
DB23/T 2871—2021
鸟类追踪器使用规范
2021-06-13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工具和材料15操作步骤26技术档案4附录A(资料性附录)追踪器规格型号及适用鸟种5附录B(资料性附录)鸟类追踪器记录表6附录C (资料性附录)鸟类追踪器佩戴示意图9
背背式
21-27
36
1000g以上
鹤、鹳、雁类、鸨类、天鹅等大型鸟类
背背式
40-60
50
1500g以上
雕、鹫等鹰类
颈环式
25-40
40
1000g以上
天鹅、雁类
腿环式
25-40
40
1000g以上
鹤、鹳类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鸟类追踪器佩戴记录表
B.1鸟类追踪器佩戴记录表见表B.1。
表B.1鸟类追踪器佩戴记录表
b)捕捉前应做好防疫措施,有关事项应按SN/T 2752.1的规定执行;
c)个人应做好防护,避免被鸟啄伤、抓伤等;
d)应采用非损伤性捕捉,不应使用化学药剂诱捕、药物诱捕等伤害鸟类的捕捉方法,确保鸟类安 全;
e)使用粘网捕捉鸟类,其巡网间隔时间应<30min。使用笼捕、套捕、翻网等方法,应实时监 控捕捉过程;
腰背式
2
5
20-100g
太平鸟、小型鸫类、松雀等大型雀类
腰背式
4-6
8
100-400g
小型隼类、杜鹃类、小型鹬类、鸦类
腰背式
7-9
11
400-500g

鸟类的觅食与捕食技巧

鸟类的觅食与捕食技巧

鸟类的觅食与捕食技巧鸟类是一类生活在地球上的脊椎动物,它们具有独特的觅食与捕食技巧,使得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并获取充足的食物资源。

本文将介绍鸟类觅食和捕食中的一些关键技巧和策略。

一、视觉定位与追踪鸟类拥有良好的视觉系统,它们能够迅速发现周围的猎物或食物资源。

其中,一些鸟类如老鹰和鹞类,具有较为锐利的视力和广阔的视野,能够从较远的地方发现潜在的食物。

而另一些种类如啄木鸟和鹈鹕,拥有可旋转的头部和锁定目标的能力,使得它们能够精确地将目光集中在猎物身上,并进行有效的追踪。

二、狩猎策略多样化鸟类的狩猎策略因种类而异,各具特色。

例如,鹰类常常采用高空俯冲的方式,以迅猛的速度抓住猎物。

鹬类则利用长而细的喙,探索湿地或泥滩中的昆虫和底栖动物。

鹰鸮则利用潜伏的特点,夜间通过听觉来捕捉小型哺乳动物。

这些不同的狩猎策略使得鸟类在各自的生态位中能够更好地获取食物。

三、食物获取的适应性鸟类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食物资源,这是它们生存与繁衍的关键。

例如,挖掘型鸟类如鹦鹉和山雀,通过利用强壮的喙和爪,能够轻松获取地下昆虫或种子。

滤食型鸟类如鲣鸟和红嘴鸥,则利用特殊的鳞状结构,过滤海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

而吸食型鸟类如蜂虎和蜜蜂,则通过长而细的喙,吸食花蜜或昆虫体液。

四、群体协作与捕食部分鸟类通过群体协作的方式来捕食,增强猎食的效率。

例如,一些鸟类会组成小型团队,协同行动以驱赶或追逐猎物,确保每只鸟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

旅行或迁徙的候鸟也经常形成大型群落,利用群体中其他鸟类的观察和警戒,更好地获取食物并保护自身安全。

五、食物储存与处理有些鸟类会储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松鼠鹰等一些猛禽类会将捕获的猎物藏在树皮或岩石的裂隙中,以备后用。

而乌鸦和蓝鹊等鸟类会将食物藏在地下埋藏点中,以便于在食物稀缺的季节使用。

此外,一些鸟类如啄木鸟和鹳类会采取特定的方式,将食物加工或处理后再进行食用。

六、扬声与拟态技巧鸟类通过不同的叫声和声音来吸引、追踪或驱逐猎物。

鸟类调查报告最全面

鸟类调查报告最全面

鸟类调查报告最全面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的生态角色。

鸟类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传粉、控制害虫、清理死亡动植物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鸟类的分布、数量和行为习性,在不同地区进行鸟类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鸟类调查的目的主要包括了解鸟类的多样性、分布状况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等。

经过对一定区域内的鸟类数量、种类和活动的调查研究,可以为保护鸟类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

在进行鸟类调查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记录观察法:编制调查表格,记录下所观察到的鸟类品种、数量和活动情况等。

适用于较小区域内的调查,如公园、森林等。

2.记录声音法:鸟类有着各自特有的鸣叫声,通过记录鸟类的声音来进行调查。

可以利用录音设备进行录音,后续再进行播放分析。

适用于夜间调查或鸟类活动较高的地区。

3.人工捕捉法:采用人工设备,如网子、陷阱等,进行鸟类捕捉,然后进行品种鉴定和数量统计。

适用于较为专业的鸟类调查,如研究鸟类迁徙等。

4.要素分析法:通过对鸟类栖息地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推测其鸟类种类和数量。

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如对于其中一地区的鸟类多样性的研究。

在进行鸟类调查时,应合理选择地点和时间,以覆盖尽可能多的鸟类种类和数量。

同时,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鸟类调查的结果对于环保组织、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可以为制定保护区域划定、建立优先保护对象、研究物种的洞察力和繁殖习性等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鸟类调查也可以为生态旅游提供依据,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鸟类调查是保护和研究鸟类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鸟类的分布、数量和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鸟类的生态需求和生活习性,从而为保护鸟类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在进行鸟类调查时,应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合理选择地点和时间,并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

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

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1. 引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对全国鸟类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鸟类的繁衍和栖息环境的完整性,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特制定。

2. 定义和范围2.1 定义•鸟类:指鸟纲(Aves)的动物,包括依靠飞行在空中自由迁徙和栖息的动物种群。

•环志:指记录和管理鸟类的基本信息、分布范围、数量和栖息地情况等工作活动。

2.2 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鸟类环志管理工作,包括鸟类资源调查、分布情况记录和鸟类保护区的建设等相关工作。

3. 鸟类环志管理工作的组织和机构3.1 组织和协调机构由自然资源部牵头组织并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鸟类环志管理工作,设立鸟类环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相关科研机构、保护区管理机构、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公众代表组成。

3.2 相关机构•鸟类资源调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国鸟类资源调查工作,并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

•鸟类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对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制定保护计划、开展巡护和监测等工作。

•鸟类环志志愿者组织:由鸟类爱好者自愿组成,参与鸟类环志调查和记录工作。

4. 鸟类资源调查和登记4.1 调查方法鸟类资源调查应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包括定期的实地调查和间断的监测。

调查方法包括田野观察、鸟类标识、录音采集和数据记录等。

4.2 登记信息•鸟类名称:记录鸟类的普通名称和拉丁学名。

•分布范围:记录鸟类的分布范围,包括全国、省级和保护区级别。

•数量和繁殖状况:记录鸟类数量的变化趋势和繁殖状况的调查结果。

•栖息地:记录鸟类的主要栖息地类型和具体位置。

•威胁因素:记录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和保护措施的需求。

5. 鸟类栖息地保护和管理5.1 鸟类保护区设立鸟类保护区,重点保护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迁徙途径。

划定保护区边界,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保护计划。

5.2 管理措施•栖息地管理:维护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限制非法开发和破坏行为,加强生态修复。

鸟类调查服务方案

鸟类调查服务方案

鸟类调查服务方案一、背景介绍鸟类调查服务是指通过对特定地区的鸟类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鸟类的数量、种类、分布等信息,为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鸟类调查服务不仅可以提供鸟类资源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二、服务内容1.鸟类样点调查根据客户要求和调查需求,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设立样点,并对该样点区域内的鸟类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记录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特征等信息。

样点调查可以定期进行,以监测鸟类的季节性变化和迁徙情况。

2.栖息地评估我们将根据客户提供的地理信息和调查要求,进行栖息地评估。

通过调查和记录鸟类在不同栖息地的分布和数量,评估栖息地对鸟类的适宜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3.鸟类迁徙监测我们可以进行鸟类迁徙监测服务。

通过设立观测点、使用望远镜等设备,对鸟类的迁徙路线、数量和迁徙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鸟类迁徙监测可以帮助了解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规律,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参考。

4.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将提供客户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

报告包括对鸟类资源的分布、数量、种类等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对栖息地评估结果进行解读,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建议。

三、服务流程1.需求确认: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调查需求和目标。

2.样点设立:根据客户提供的地理信息和调查要求,确定样点位置和数量。

3.调查实施:进行对应的鸟类样点调查和迁徙监测,记录相关数据。

4.数据整理与分析:整理调查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根据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包括数据分析和相关建议。

6.报告交付:将调查报告交付给客户,并进行必要的解读和讨论。

四、服务优势1.专业团队: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鸟类调查团队,能够熟练使用鸟类观察和记录技术。

2.科学方法:我们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设备进行调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调查目标,我们提供灵活的调查方案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大型迁徙鸟类的背负式GPS跟踪器
背景故事
17年11月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放飞了两只救助康复后的普通鵟(音狂),并为他们背上了“小书包”,就是我们题目中提到的背负式GPS跟踪器,监测他们的生存状况,及时传回数据。

我们从救助站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两只背上书包的猛禽呢,其中一只正常的沿太行山脉一路南行,而另一只,在北京西郊就不在更新数据。

这是当时的放飞图片。

项目背景
研究鸟类迁徙,在了解鸟类迁徙路线,保护栖息地,以及迁徙策略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1)越冬地、繁殖地、迁徙路线、停歇地的研究,繁殖地和越冬地是迁徙鹤类生活史中最重要的两个地点,了解迁徙路线、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对于鹤类保护极为重要;(2)栖息地选择,栖息地选择研究是开展珍稀濒危鹤类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Johnson,1980);(3)迁徙策略研究,将卫星跟踪数据与迁徙鹤类的种群动态进行叠加分析,可以比较不同种群迁徙策略的差异(伍和启等,2008)。

研究鸟类迁徙路径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就是环志法和追踪法。

环志法是通过捕捉鸟类,将刻有唯一号码的金属环或塑料环戴在鸟腿上,然后释放,通过在其他地方回收来研究鸟类迁徙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丹麦鸟类学家马尔顿逊在1889年发明的,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沿用至今。

这也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就比如我们学校保护区学院的动物学实习就有在松山和董寨做鸟类环志这个任务。

金属脚环适用于大多数鸟类,优点是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缺点是回收率低,只有再次捕获同一只鸟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回收率低于千分之一。

图中是做了环志的黑脸琵鹭,是一种全球性易危的一种鸟类,世界仅存600只,多数会在我国的香港与台湾越冬,夏天会在我国东北部沿海过境。

而另一种跟踪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卫星跟踪,优点是可以实时发送数据,定位准确,只需对较少数量的候鸟进行卫星跟踪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数据;缺点是只能绑缚在体重较大的鸟类身上,包括
鹤类(Kanai et al,2000; Kanai et al, 2002a, b; Higuchi et al, 1996, 1998,; Tamura et al, 2000)、鹳类(Higuchi et al, 2000;Shimazaki et al, 2004a,b; Ueta et al, 2002)、
猛禽(B-U Meyburg & Meyburg, 2004; Ganusevich et al,2004; Brodeur et al, 1996; Meyburg et al, 2000)、
雁鸭类(Kanai et al, 1997; Javed et al, 2000)
以及大鸨(Otis tarda)(Combreau et al, 1999)的研究
卫星接收信号昂贵的价格,是限制卫星跟踪法广泛应用最主要的因素。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保护区院的老师做课题时花费了200万为100只黑颈鹤装上了卫星定位追踪器,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性与迁徙路径。

而我们开头说的那个故事中的追踪器,据了解也是五位数。

在我们和我们学校保护区学院的同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的研究生的交流中了解到
中国市场主要得到认可的是这三家公司:
杭州粤海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环球信士有限公司
天津博骞科技有限公司
而市场上现存的此类产品不会明码标价,需要研究机构与商家沟通定价采购。

这样的市场情况,给这些从事研究繁殖生态学或者迁徙策略的鸟类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和相关人员的交流之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一个性价比更合适的追踪器的需求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技术
测试
进行实际产品测试实验:
我们希望在产品实物完善后,可以在河南董寨白云山保护站进行实际测试实验。

董寨白云山保护站为我校保护区学院一个主要的实习基地,保护站里也有很多工作人员是北林
毕业的学长学姐。

和他们打交道应该比较方便。

附件资料
卫星跟踪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安装在卫星上的传感器、地面接收站 3 部分组成。


原理是:将研究对象装上发射机(发射机的重量应控制在研究对象体重的4 %以下)。


射机按照用户的设定时间间隔每隔一段时间发射一次信号。

当卫星经过研究对象的上空时, 传感器接收到发射机传来的信号后将信号转送到地面接收站处理中心,经计算机处理, 得到跟踪对象所在地点的经纬度、高度、温度等信息, 最后将这些信息通过
英特网传送给用户。

目前的发射器都在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研究对象相应的从大型猛禽、水禽扩大到中等体型的雁鸭类,甚至小型的雀形目鸟类等。

按照不同的供电方式,发射器分为以下4 种:以太阳能供电的Solar PTTs;以电池供电的Battery Powered PTTs;融入GPS 技术的Argos/GPS PTTs;可以植入研究对象体内的Implantable PTTs。

这些发射器可以配戴在研究对象的背上、脖子上、脚上和翅膀上等。

在鸟类迁徙的研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以电池供电的发射器,且多采用将发射器绑在鸟类的背部的放置方法。

发射器固定在研究对象背上的方法(Fuller etal,1995):将利用特弗隆可降解材料处理过的细绳从发射器两端的小孔中穿过,绳子的两端分别从鸟右翅膀的前端和左翅膀的后端绕过,在腹部将绳子对接,在接口处沾上胶水、用针线等固定以防脱落,为防止绳子捆绑过紧影响研究对象的飞行能力,以中指和食指的2-3 指指宽作为参考的松紧度。

利用目前新发展的技术,脱落的PTTs 可以被回收再利用。

卫星跟踪器可以较为精确地在短时间内揭示鸟类春季和秋季的迁徙路线,建立迁徙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关联,揭示鸟类和栖息地保护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史信息。

这是目前普遍开展的研究内容。

在大型和中等体型的鸟类包括鹤类(Kanai et al,2000; Kanai et al, 2002a, b; Higuchi et al, 1996, 1998,; Tamura et al, 2000)、鹳类(Higuchi et al, 2000;Shimazaki et al, 2004a,b; Ueta et al, 2002)、猛禽(B-U Meyburg & Meyburg, 2004; Ganusevich et al,2004; Brodeur et al, 1996; Meyburg et al, 2000)、雁鸭类(Kanai et al, 1997;
Javed et al, 2000)以及大鸨(Otis tarda)(Combreau et al, 1999)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发现了研究对象的迁徙路线,建立了迁徙鸟类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的关联,更新了物种和栖息
地保护所需的基本生活史信息。

Serge et al(1996)在金雕(Aquila chrysaetos)的研究第一次给出了该物种一条覆盖整个完整年周期的迁徙路线。

之后,德国科学家陆续获得白鹳(Ciconia ciconia)(Berthod et al, 2002, 2004)和小乌雕(Aquila pomarina)(Meyburg et al, 2004)一个和多个年周期的迁徙结果,更加补充了物种的生活史。

如候鸟对越冬地和繁殖地选择利用的稳定性(site fidelity)与否,越冬地与繁殖地间不同年代迁徙路线的稳定与变化等。

Berthold et al(2004)利用卫星连续10 年跟踪了一只白鹳发现白鹳在不同年份之间选择越冬地点、迁徙路线、停歇地点及其时间存在着变化,但稳定的越冬地点和迁徙路线同样存在,这种变化可能受到食物因素的影响。

Meyburg et al(2004)的工作发现一只雄性小乌雕在11 年(1992-2002 年)间利用同一个筑巢地点,对繁殖地的选择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卫星跟踪技术在候鸟迁徙研究中的应用.pdf
在研究鸟类迁徙过程和重要栖息地方面,卫星跟踪法较野外观察法、环志法、雷达跟踪等方法,具有跟踪尺度广和时间跨度长的优势,可以准确了解跟踪对象的迁徙时间、迁徙停歇地以及迁徙路径等(Seegar et al.,1996)。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随着卫星跟踪技术应用于野生动物的跟踪研究,鹤类作为大型迁徙鸟类,率先开始使用卫星跟踪技术进行迁徙研究(Seegar et al.,1996)。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越冬地、繁殖地、迁徙路线、停歇地的研究,繁殖地和越冬地是迁徙鹤类生活史中最重要的两个地点,了解迁徙路线、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对于鹤类保护极为重要;(2)栖息地选择,栖息地选择研究是开展珍稀濒危鹤类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Johnson,1980);(3)迁徙策略研究,将卫星跟踪数据与迁徙鹤类的种群动态进行叠加分析,可以比较不同种群迁徙策略的差异(伍和启等,2008)。

卫星跟踪器可以较为精确地在短时间内揭示鸟类春季和秋季的迁徙路线,建立迁徙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关联,揭示鸟类和栖息地保护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史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