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合集下载

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探究

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探究

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探究急诊护理是指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生急症时所采取的紧急诊疗措施。

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更新,急诊护理的流程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方案。

一、急诊护理流程的现状急诊护理流程通常包括急症患者的接诊、初步评估、治疗和观察等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及时转诊至相应的科室。

由于急诊患者众多、病情复杂,加之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常常出现因工作疏忽、沟通不畅、流程不畅等原因导致护理流程不够理想的情况。

目前,一些医院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引进智能护理设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这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1. 提高了护理效率通过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

在诊断方面,引入智能辅助诊断设备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获取患者的生命体征参数、影像资料等信息,从而加快确定患者病情的速度。

在治疗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医嘱管理,实现电子化医嘱的快速下达和执行,避免了纸质医嘱的繁琐程序,从而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

2. 优化了资源配置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还可以帮助医院更合理地配置护理资源。

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分类管理,可以使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精准的护理,同时避免了对轻症患者的过度治疗,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3. 提升了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流程优化可以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患者的影响,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以上种种优点表明,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并非完备之处。

下一步,我们可以针对现有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方案。

1. 引入智能化设备在急诊护理中,各种智能化设备如智能监护仪、智能输液泵等,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在繁忙时的工作压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体验。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儿科急诊抢救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儿病情转归,发现优化后的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患儿不良后果,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一、引言儿科急诊抢救是一项紧急而复杂的工作。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抵抗能力较低,加之病情的急剧发展,往往需要护士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患儿病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优化儿科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提高抢救效果至关重要。

二、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必要性1. 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优化护理流程可以使护士更加有序地进行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对于急诊患儿抢救而言,时间尤为关键,通过优化流程来节省宝贵的抢救时间,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果。

2. 减少患儿不良后果优化护理流程可以使护士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更加准确、迅速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减少患儿不良后果的发生。

对于呼吸道阻塞的患儿,护士可通过优化流程快速采取开通气道的措施,避免患儿发生缺氧等严重后果。

三、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具体措施1. 提前准备器材和药物急诊抢救时,护士需要迅速使用各种器材和药物,提前准备好必需的器材和药物非常重要。

优化流程中,护士可以事先将各种常用器材和药物储备齐全,并按照抢救流程的要求摆放整齐,方便在急诊时随时取用。

2. 制定标准操作规范制定标准操作规范可以使护士在抢救时更加有序地进行工作,减少意外和错误的发生。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护士可以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心肺复苏指南操作,包括按压、通气、电除颤等步骤,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科学性。

3. 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急诊抢救往往需要多个护士协作完成,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是优化护理流程的关键。

护士们可以通过预先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并且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沟通和交流,确保每个环节得到有效执行。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在急诊胸痛抢救中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8月的急诊胸痛患者48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抢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急诊中分诊评估时间、入院至确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体征稳定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5)。

结论:对急诊胸痛患者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急诊各环节中的抢救时间,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胸痛;抢救效果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突发性症状表现,其中胸壁病变、心血管病变、支气管病变及胸膜病变等均可能引发突发性胸痛,具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急救要求较高[1]。

急诊是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重点科室,由于大多数胸痛具有发病急的特征,因此需要急诊救治中快速准确分辨出胸痛病因与相关预判等,准确作出救治措施,对预后具有极大差异影响[2]。

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在临床救治中应用效果不甚理想,对救治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均不能带来良好效果[3]。

随之医疗技术与护理理念与居民保健意识的提升,促使急诊护理流程不断完善和优化,对推动抢救成功率与预后良好提高具有积极意义[4]。

优化流程在常规流程上不断补充和完善,基于急诊护理的岗位职责、岗前培训、抢救流程等多方面全方位作出调整和制定制度和方案,从而提高急诊急救护理的专业性与应急性,以最大力量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和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3年1月-8月的急诊胸痛患者48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9.35±13.89)岁,发病至就医时间(17.25±5.68)h;观察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8.56±14.21)岁,发病至就医时间(17.54±5.71)h;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61例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流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对比两组患者枪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不良时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优化之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工作中.能够显若提升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并且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治疗费用.具有积极且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主要是急症诊疗的重要场所,该科室接收的患者均为突发病且病情严重患者,以及需要及时抢救治疗的患者。

急诊胸痛患者是危重症之一,其发病迅速,突发病情比较危急,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

抢救是否及时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需要做好急诊科室的护理工作,以便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在本次研究中,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61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23岁~69岁,平均(50.1±10.7)岁;观察组61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26岁~72岁,平均(52.3±10.7)岁。

患者的伴随症状主要有盗汗、心悸、昏厥、呕吐以及恶心等;疾病类型主要为心绞痛、夹层动脉瘤、心源性胸、心肌炎以及自发性气胸等。

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范围为20min~69h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具体如下:(1)提前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培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服务进行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并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各项技能与知识,并确保考核过关才开始上岗工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在2022.1-2022.12期间选择因胸痛前来我院就诊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共计(92)例。

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与护理,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命名,分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常规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案为传统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总结与探究2种护理方案实施效果。

结果:常规组急救时间长于研究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0.05)。

常规组急诊评估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0.05)。

常规组急诊停留时间长于研究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0.05)。

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效果优异,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诊;胸痛;急诊科是我院以及我国各个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此科室是一个聚集危重症病人的场所,而且本科室所收治病人疾病种类十分复杂与广泛,急诊科室的护理效率以及治疗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

在急诊科治疗中,胸痛是比较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此类疾病包含了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心肌炎等疾病,上述疾病比较特殊,一旦发生将给病人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与威胁。

急诊胸痛疾病特殊,此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同时搭配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抢救结果。

我科室为了更好的护理病人,选择2种不同的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在2022.1-2022.12期间选择因胸痛前来我院就诊病人进行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共计(92)例。

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均接受对症治疗与护理,按照护理方案进行命名,分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

常规组:(46)例病人中,男(23)例、女(23)例,年龄在(45)岁至(66)岁,中位年龄为(55.29)岁。

研究组:(44)例病人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在(46)岁至(67)岁,中位年龄为(55.31)岁。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评价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4年改进前,医院共开展急诊急救314例,2015年改进后,急诊急救340例,优化内容包括制定胸痛、气促、创伤病种的必需护理内容,进行培训,成立3人护理小组,明确分工,优化护理程序,院内收治候诊区据意识状态、APACHEⅡ评分快速识别患者危重程度安排急救秩序。

结果:改进后,抢救成功率、生命体征测量3项及以上率、患者获得现场人员干预率、现场急救1h内诊断率高于改进前,急救过程中出现危象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提高了抢救护理的效用。

关键词:急诊;抢救;急诊护理流程;效果急诊急救是反应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急诊急救水平有助于建立医院良好的口碑[1]。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急诊急救水平,医院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取得一定成效。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改进前,医院共开展急诊急救314例,其中男235例、女79例。

年龄3~96岁,平均(43.1±10.6)岁。

病种:胸痛35例、气促53例,神志异常52例,中毒50例,创伤124例。

急救半径0-89km,平均(3.4±5.1)km。

2015年改进后,急诊急救340例,其中男249例、女91例。

年龄2~97岁,平均(44.3±12.6)岁。

病种:胸痛38例、气促57例,神志异常56例,中毒53例,创伤136例。

急救半径0-84km,平均(3.7±4.7)km。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获得急诊急救;③主诉胸痛、外伤、气促、神志异常、中毒等。

排除标准:①其他病种意外的疾病,如急腹症;②未送达医院即使我;③获得急诊急救处理。

改进前后病种、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 改进前院前急救,安排护理小队随着抵达现场,进行基本的急救护理,包括现场体征测量、病史问询、开放静脉通道、输液、给予急救药物、体位干预、创伤预处理的,与医院取得联系,要求做好急救准备。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流程优化内容、具体应用效果、对急救时间、患儿存活率、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优化流程能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儿存活率,并提升家长满意度。

进一步总结了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供实质性指导,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对提升急诊患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急诊患儿抢救、应用效果、急救时间、存活率、家长满意度、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展望未来、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儿科急诊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对急诊患儿进行抢救和治疗的重要任务。

作为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流程的优化对于提高急诊患儿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儿科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一些地区的儿科急诊护理流程存在着不合理和繁琐的情况,导致在急救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延误和错误。

对儿科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对于提升急救效果和患儿生存率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希望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提高急诊患儿的生存率和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抢救效率,增加患儿存活率,同时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研究儿科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内容,探讨如何提高急诊护理的效率和质量。

2. 分析优化流程在急诊患儿抢救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包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更快地对患儿进行救治和护理。

3. 探讨优化流程对急救时间的影响,分析是否可以通过流程优化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4. 研究优化流程对患儿存活率的影响,探讨优化流程是否可以提升患儿的生存几率和康复速度。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护理研究 ·582020年 第29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直接受益,这也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3]。

相比于医院内部的其它科室来说,骨科接收的患者在病情方面往往更多地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护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护理人员往往有着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为了使患者的实际护理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一方面要能够体现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技术性特点,另一方面又要能够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效率。

而通过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则能够有效深化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进而提升护理工作开展的专业度。

为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为骨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深化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将医疗工作与护理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实现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整体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韩海燕,高秀秀,杨磊,丛培珑.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在骨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6):911-916.[2]肖萍,彭小琼,邓丽君,彭莉,黎小霞,黄天雯.骨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专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09):54-56.[3]吴群.综合护理干预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效果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194-196.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

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6-08-11T14:24:14.09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作者:鲜杜鹃
[导读] 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100例急诊抢救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观察两组抢救情况与急诊护理满意度。

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接诊用时、分诊用时、静脉用药时间及治疗用时更短,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价更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248-01
前言: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急诊科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希望为急诊科医护工作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抢救患者。

男64例,女36例,24~61岁,平均(39.8±11.4)岁。

纳入标准:①75岁及以下;②符合《急诊医学》诊断标准[1];③知情同意,意识清晰。

排除自行转诊、抢救期间死亡、昏迷、精神疾患病史及听力损伤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方法
①加强和120急救中心的联络:在急救现场要保持和120急救中心进行电讯联络,对急救车辆进行动态的追踪。

急救车辆到达现场之后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快速的传送到医院,从而利于急诊科对接受的患者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做好相应的准备。

②进行快速的分诊: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急、出现事故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护理人员要做好急诊室的分诊工作。

为了提高分诊的效率,临床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急诊各类患者的急救分诊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患者抢救需要的氧气、抢救创、专用抢救的各项设备,建立快速的通道,等待患者进入医院后进行病情的准确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和疾病类型,安排到相应的抢救室。

③急救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帮助主治医师进行急救工作,从而保证急救护理工作效率、准确性,从而保证成功抢救率关键。

抢救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配合有效的救治药物,注意保证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时性,并且做好抢救记录。

④注意做好全程陪同: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速,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工作,尤其是准备好呼吸囊、氧气瓶、气管插管、各类急救物品等,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全程陪同,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在进入相应的治疗科室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和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无缝交接,在交接工作完成之后进行签字确认。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情况与急诊护理满意度,统计两组病情掌握率与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情掌握率与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病情掌握率为100.0%,抢救成功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80.0%(P<0.05,表1)。

2.2两组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接诊时间、分诊用时、静脉用药用时,治疗用时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的急症、危症、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风险因素比较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很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危重症患者由于其病情特殊性,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要求也随之提高,另外还要对急诊救治护理模式做出有效的调整。

全程护理在急诊科室的应用,首先是利用120信息声讯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快速传递,急诊护理人员要主动进行接诊,并且建立起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运送到抢救室,在抢救室进行紧急的急救救治,生命体征稳定后,和相关科室完成无缝连接,从而保证护理工作完整性和系统性。

另外危重症患者在基础护理达到标准护理标准后,护理人员还要加强身体上各类管道的护理,避免各类管道发生扭曲、折损,从而保证护理操作可以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

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全程护理组40例。

结果表明,全程护理组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全程护理组危重症患者痰液堵塞诱发的呼吸困难或者窒息、气管插管发生移位、氧气供应中断、各种管道脱落或者堵塞、坠床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全程护理强调在120接诊过程中、进入医院分诊、相应科室治疗等不同阶段有效的、连续性的护理,避免了患者及家属因对于环境不了解出现的失误,同时也提高了医院抢救的效率,避免了风险事件发生,提高了临床抢救效率,能够最大限度的把我抢救时机。

全程护理组危重症患者服务态度满意度、护理操作技术满意度、抢救过程满意度、沟通水平满意度、接受和急送患者满意度、安全和舒适转运满意度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另外通过护理人员在
抢救全程的有效护理,从接诊开始到患者抢救成功,每一个环节都保持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和患者及其家属有着密切的沟通,为其讲解抢救治疗过程中疑难问题,鼓励其树立抢救治疗的自信心,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水平,促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以平衡的心态面对抢救,提高抢救的依从性,进而提高了护患沟通水平,提高了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此研究结果和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伟,陈洁,孟颖慧,等.用急诊抢救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规范急诊抢救记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25-327.
[2]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3]刘刚.某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407-24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