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合集下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作用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作用

在临床过程中,胸痛作为急诊科常见问题之一,急诊胸痛发病较为突然且多数患者往往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从医护工作的角度来看,在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过程中及时对其进行系统的抢救和护理,有助于确保患者病情的改善,其对于患者不良事件的有效规避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1]。

然而,从护理实践的角度分析,基于传统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开展的常规护理服务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其并未充分考虑到急诊胸痛患者在护理期间各个方面的诉求,这一点导致护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护理工作综合水平的进一步优化[2]。

随着医护研究工作的深入,大批医护工作者结合急诊胸痛临床护理经验对于如何进行护理工作内容进行了反思。

在此期间,医护工作者结合护理期间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对于急诊护理工作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其促进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提出与应用[3]。

实践表明,相关护理流程的合理开展有助于促进患者护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拓展,对于护理工作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与此同时,与传统的护理服务模式相比,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一步考虑到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实际诉求和潜在安全隐患,有利于丰富护理工作质量,这一点对于后续护理服务的持续优化与拓展至关重要,促进了医护服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护理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急诊护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常态化训练,从而进一步了解相应的急诊护理工作常识及基础操作方法,以便确保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护理工作的有效组织。

(2)制定并优化急诊护理方案,医护人员应根据急诊胸痛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便确保护理工作流程的清晰。

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应结合相应方案及时做好对于护理工作的持续实施与优化设计,以期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拓展。

(3)接诊护理:在接诊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做好对于患者病情的系统评估,并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分类工作,在此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病情程度较为危急的患者进行优先救治,从而实现患者急救效果的持续优化。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0-21T10:35:29.25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李黎[导读]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李黎京山市人民医院湖北省 431800【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胸痛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急诊胸痛患者做为研究。

随机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护理路径,总结分析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45例,成功率90.0%,参照组患者,抢救成功38例,成功率76.0%,X2=13.21,P<0.05;实验组的构建静脉通道、分诊评估、急救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

结论:优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于急诊胸痛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能够提高急救成功率,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胸痛;全程优化护理;抢救急诊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预计有超过700万患者被诊断为ACS。

停止供氧约5分钟心肌组织就会严重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在3~6小时内重新恢复半暗带的血液供应,还可以恢复其生物电活动[1],因此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急诊胸痛的救治。

本文将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救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

共100例,发病1-7h,平均时间4.5±2.8h。

男50例,女50例;年龄56~82岁,平均(70.1±3.7)岁。

实验组,50例,发病1-6.4h,平均时间4.1±2.5h。

男25例,女25例;年龄57~81岁,平均(68.2±3.4)岁。

参照组,50例,发病1-7h,平均时间4.8±3.1h。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9-16T08:48:40.4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4期作者:王梅[导读] 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王梅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33000摘要: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胸痛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2月,使用对比分析方法,以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本研究小组名称,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将70例患者分入2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研究期间统计患者相关资料,记录患者抢救成功率等。

结果: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82.85%,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抢救效果引言: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急诊胸痛患者,运用不同抢救流程并分组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抢救方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胸痛患者,在2020年4月~2021年2月期间选取70例进行详细分析,以观察组与对照组为本研究对比小组,各组随机分得35例,26岁为患者最小年龄,73岁为患者最大年龄,平均年龄(47.22±1.25)岁,研究中可将资料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急诊胸痛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即生命体征监测、创建静脉通道等。

观察组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实施如下:(1)准备工作,需要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急救流程等,同时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急诊护理流程、注意事项等,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提高。

(2)接诊,患者入院后需要对其胸痛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具体采集内容为患者年龄、姓名、性别、疾病史、疼痛发作时间、疾病症状等,依据患者疾病轻重程度进行分类,按照抢救程序实施治疗[1]。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在急诊胸痛抢救中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8月的急诊胸痛患者48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抢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急诊中分诊评估时间、入院至确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体征稳定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5)。

结论:对急诊胸痛患者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急诊各环节中的抢救时间,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胸痛;抢救效果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突发性症状表现,其中胸壁病变、心血管病变、支气管病变及胸膜病变等均可能引发突发性胸痛,具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急救要求较高[1]。

急诊是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重点科室,由于大多数胸痛具有发病急的特征,因此需要急诊救治中快速准确分辨出胸痛病因与相关预判等,准确作出救治措施,对预后具有极大差异影响[2]。

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在临床救治中应用效果不甚理想,对救治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均不能带来良好效果[3]。

随之医疗技术与护理理念与居民保健意识的提升,促使急诊护理流程不断完善和优化,对推动抢救成功率与预后良好提高具有积极意义[4]。

优化流程在常规流程上不断补充和完善,基于急诊护理的岗位职责、岗前培训、抢救流程等多方面全方位作出调整和制定制度和方案,从而提高急诊急救护理的专业性与应急性,以最大力量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和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3年1月-8月的急诊胸痛患者48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24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9.35±13.89)岁,发病至就医时间(17.25±5.68)h;观察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8.56±14.21)岁,发病至就医时间(17.54±5.71)h;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

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61例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流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对比两组患者枪救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不良时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优化之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工作中.能够显若提升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并且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治疗费用.具有积极且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主要是急症诊疗的重要场所,该科室接收的患者均为突发病且病情严重患者,以及需要及时抢救治疗的患者。

急诊胸痛患者是危重症之一,其发病迅速,突发病情比较危急,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

抢救是否及时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需要做好急诊科室的护理工作,以便为急诊胸痛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在本次研究中,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61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23岁~69岁,平均(50.1±10.7)岁;观察组61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26岁~72岁,平均(52.3±10.7)岁。

患者的伴随症状主要有盗汗、心悸、昏厥、呕吐以及恶心等;疾病类型主要为心绞痛、夹层动脉瘤、心源性胸、心肌炎以及自发性气胸等。

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范围为20min~69h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具体如下:(1)提前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与专业化的培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服务进行指导,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并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各项技能与知识,并确保考核过关才开始上岗工作。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护理研究 ·582020年 第29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直接受益,这也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3]。

相比于医院内部的其它科室来说,骨科接收的患者在病情方面往往更多地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护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护理人员往往有着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为了使患者的实际护理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一方面要能够体现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技术性特点,另一方面又要能够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效率。

而通过在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则能够有效深化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进而提升护理工作开展的专业度。

为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为骨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深化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将医疗工作与护理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实现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整体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韩海燕,高秀秀,杨磊,丛培珑.临床照护分类系统在骨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6):911-916.[2]肖萍,彭小琼,邓丽君,彭莉,黎小霞,黄天雯.骨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专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35(09):54-56.[3]吴群.综合护理干预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效果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194-196.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84例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电脑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

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0±2.5)岁;发病时间0.5~10h,平均发病时间(5.0±0.5)h;疾病种类:心绞痛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肌炎8例,夹层动脉瘤3例,自发性气胸8例,其他5例。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情况。

结果:实验组在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能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提升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胸痛;抢救;急诊护理流程;胸痛是临床较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病情发作急促,变化快,死亡率高,病情发作时须尽早治疗,才能挽救患者生命[1]。

急诊科是医院危重症患者比较集中的科室,在对胸痛患者抢救时,急诊停留的时间和抢救效率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在抢救时需密切配合,最大程度缩短抢救时间,保证抢救效果。

本文以急诊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方流程对其抢救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实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2-75岁,平均55.4±6.6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4-76岁,平均56.5±6.3岁;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在抢救中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对急诊胸痛患者迅速分诊,及时安排抢救手术、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

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优化护理流程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包括急诊护理操作、诊断及治疗技术,并由护士长监督、考核护理人员救治能力,不断完善急诊护理流程,提升急诊防范措施):接急诊后,指导家属将患者平躺处理,到达后立即执行吸氧、输液等紧急处理并转运,同时行心电指标检测、建立静脉通道等,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配置除颤器抢救;针对候诊区患者,详细评估患者疾病程度,将胸痛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种情况,优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治;结合患者病情,针对性急救护理及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叮嘱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并提供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吸氧措施,快速完成抽血、配置除颤器、查心电图,同时传胸痛专科会诊等;肺栓塞患者,保持平卧位,执行吸氧操作,进行止痛、溶栓、解痉处理,保持气道顺畅,行专科会诊;不能明确胸痛患者情况者,除查心电图外,还应辅助血常规、胸部X片、心肌标志物等检查,行常规留院观察以进一步确诊[2]。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2-05T11:43:42.3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5期作者:夏天[导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夏天(南京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210001)摘要:目的:急诊胸痛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护理效果。

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在医院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选取其中的80人进行研究分析,将80人等分为两组。

每组分的人数40人。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分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之间具有对比意义。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痛及时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和抢救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和卧床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诊胸痛;抢救效果;满意度;影响胸痛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胸痛患病多数为急性期,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使患者发生胸痛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疾病会使患者出现胸痛症状。

主要包括心包炎,气胸,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所有疾病中占比也是最高的一种。

如何快速并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属于胸痛,并且进行急诊处理是治疗胸痛的重点[1]。

老年人口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根据临床调查显示,急诊胸痛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弥补了大量缺陷,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2]。

基于此,选取80例急诊胸痛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具体影响,调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当中,选取其中的80例患者来进行分组研究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作者:霍晓丽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20年第22期[摘要] 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与使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00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方式),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明显占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使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急诊胸痛;抢救效果[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8(a)-0042-0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use value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s for emergency chest pai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00 cases, using optimized emergency ca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100 cases, u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observe the rescue efficiency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rescue, the degree of pai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Optim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care methods can increas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have a better clinical effect and higher use value.[Key words] Optimize emergency care; Emergency chest pain; Rescue effect医院的急诊科是医院中重危病症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急诊科的工作质量也是医院要求较高的部门,现代急诊护理方式的理念与内容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治疗与护理效率直接影响了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1]。

在急诊科门诊中,医务人员每天接诊的患者疾病类型各异,其中胸痛患者是接诊常见的病症,该疾病发病原因较多,病症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较大,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急救时需要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出胸痛的病因,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

如果出现不良事件,不仅会导致医患问题紧张,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更会对病人生命安全帶来极大隐患[2]。

急救治疗在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实际的治疗效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情绪、病史、耐药性、送诊时间等,采用合适的护理方式配合急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手段的有效实施。

该文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就优化急诊护理对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9.7±6.5)岁。

实验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8.8±6.1)岁。

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该实验中所有接受实验的患者均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院管理层及伦理会对急诊护理门诊质量高度重视,对该次研究进行监督。

1.2; 方法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急诊科常规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在门诊当中应用时间较长,主要内容如下。

①接诊:首先对患者进行接诊,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的病情询问,将患者分置于抢救室,同时启动绿色通道,与主治医师做好接洽,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与此同时与家属做好沟通,对相关事项进行统一,方便下一步的救治。

②抢救:分析患者病情之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抢救药物,药物剂量需严格控制。

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检查常规心肌酶检查,如果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遵医嘱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按照规范做好相关的手术准备;为患者搭建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生命体征记录,做好相关手术安排。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开展优化急诊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①护理小组建立:由科室主任及高资历护士带头,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技术、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所有成员进行职责劃分,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模拟培训,对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根据结合以往经验,采用循证方法,找出以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急救流程,应急措施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流程并落实防范措施。

②接诊:院前接诊内容与对照组相同,对患者进行全面信息收集,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职业等,对患者的疾病进行严重等级划分,较为严重的疾病行有限处置,并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有无过敏史,用药史。

③胸痛病症类型等级划分并行辅助检查:结合患者病情分析,将胸痛划分为非心源性胸痛以及心源性胸痛,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鉴别,确诊之后,为所有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档案中记录患者病症表现,治疗过程及成效。

辅助检查:除了常规心电图检查之外,根据患者的相关病情进行其他辅助检查,例如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胸片检查、心肌标志物检查等,若是非心源性胸痛行CT检查等。

④急救措施:划分患者病因及表现之后,按照相关培训进行相应的急救治疗护理,将患者分为危重患者、重患者、一般急诊患者,分别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例如诊断为心急梗死的患者,护理方式制定为围术期护理;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则需要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辅助以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除颤仪准备,同时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镇痛药、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同时做好相关的围术期准备;对于急性夹层动脉瘤导致的胸痛患者,则需给予生命体征监护,同时给予降压、镇静、镇痛药物,与血管外科做好沟通,做好转科准备;对于肺拴塞导致的胸痛患者需要给予吸氧、止痛等对症处理,配合医师做好相关的手术、溶栓、抗凝治疗等准备。

⑤急救护理工作持续优化体系建立:急救工作情况瞬息万变,面临的疾病多种多样,急救护理工作的优化工作不应当停止优化,应当实现急救护理工作体系的动态完善,这需要依附持续优化体系的建立,在体系中每一个阶段的急救工作都应当被视为一个急诊护理循环,在急救护理循环中,首先由护理措施的制定开始,结合上个阶段急救工作面临的常见疾病类型与实际的工作状况,随后进行护理内容的制定,制定之后开展对应的培训工作与职责制度落实,随后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当中需要详细记录每一次急救护理的结果以及发生的不良事件。

在急救工作结束之后,开展经验总结会,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应的方案或者是原因,随后进行详细记录并且纳入到下一次的循环当中,通过不断的工作自我检查循环,急救护理工作能够实现持续的优化,不断的提高急救护理的工作质量,从而拯救患者生命,促进医院护理体系不断发展。

1.3; 观察指标①抢救有效率:显著(患者胸痛相关症状消除或者极大缓解);有效(患者胸痛相关症状有效缓解);无效(患者胸痛症状无缓解)。

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急性发作、心力衰竭、休克、中风、肾功能衰竭。

③患者疼痛程度:给出疼痛程度评分。

④护理满意度:在急救结束之后,分析并且统计患者及技术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抢救有效率实验组的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疼痛程度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为(31.45±4.12)分,高于对照组(56.74±6.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5,P2.3; 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患者满意例数为73例(73.0%),一般例数为24例(24.0%),不满意例数为3例(3.0%);对照组患者满意例数为58例(58.05),一般例数为30例(30.0%);不满意例数为12例(12.0%)。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例(97.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8例(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7,P=0.016)。

3; 讨论急诊胸痛是常见的门诊接诊类型,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炎、气胸、消化性溃疡、夹层动脉瘤等,上述不同的疾病都会引发胸痛,但是由于发病急,相关的护理及救助方式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开展,一旦发生误诊,后续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内容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救助时间[3]。

护理工作内容的制订充分结合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医学理念发展当中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衍生除了多种护理方式,例如围术期护理、全面优质护理、循证护理、前瞻性护理等,不同的护理方式在不同的疾病治疗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