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教案PPT】 广州血液中心 田兆嵩
合集下载
围术期血液保护

18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心血管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失血量大, 甚至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特别适合术中自 体血回收,可减少患者的异体血输注量。
建议所有可能需要异体输血的心血管手术患者,尤其 是异体输血的高危患者,从切皮至缝皮使用血液回收 机,带血纱布不丢弃,尽量收集全部术中失血,洗涤 后回输给患者。
中和100单位肝素。 术前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小剂量肝素
注射很少需要停用。
14
减少出血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
如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手术期间总失血量、输血量 和输血率。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 目前推荐在开胸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的最大用量是(50~
很多文献报道应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可减少或避免自体血回收过 程中的羊水污染。
剖宫产时回收血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再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能有效除去多种羊水成分,包括α胎儿球蛋白、白细胞、滋养层组 织和碎屑等,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胎儿鳞状上皮细胞不能完全除 去。
因此,即使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羊水栓塞的风险依然存在,但较罕 见,特别是回收血液450 mL后,不更换白细胞滤器风险较大, 因为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是以过滤450 mL全血设计的。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在于能够即刻提供与患者血液完全同型血液, 为大出血赢得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5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产科麻醉组认为在发生大出血时,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异体血就应当及时应用回收式自体 输血。
意大利输血和免疫学会建议在处理产科大出血、或者有大出血可 能性的患者时,果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并且在回收血液时最 好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心血管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失血量大, 甚至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特别适合术中自 体血回收,可减少患者的异体血输注量。
建议所有可能需要异体输血的心血管手术患者,尤其 是异体输血的高危患者,从切皮至缝皮使用血液回收 机,带血纱布不丢弃,尽量收集全部术中失血,洗涤 后回输给患者。
中和100单位肝素。 术前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小剂量肝素
注射很少需要停用。
14
减少出血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
如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手术期间总失血量、输血量 和输血率。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 目前推荐在开胸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的最大用量是(50~
很多文献报道应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可减少或避免自体血回收过 程中的羊水污染。
剖宫产时回收血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再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能有效除去多种羊水成分,包括α胎儿球蛋白、白细胞、滋养层组 织和碎屑等,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胎儿鳞状上皮细胞不能完全除 去。
因此,即使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羊水栓塞的风险依然存在,但较罕 见,特别是回收血液450 mL后,不更换白细胞滤器风险较大, 因为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是以过滤450 mL全血设计的。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在于能够即刻提供与患者血液完全同型血液, 为大出血赢得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5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产科麻醉组认为在发生大出血时,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异体血就应当及时应用回收式自体 输血。
意大利输血和免疫学会建议在处理产科大出血、或者有大出血可 能性的患者时,果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并且在回收血液时最 好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1gA抗体和1gA 同种异型抗体:
1、1gA缺乏者:
再次输血
多次输血 → 类特异性抗IgA ———————→ 过敏性 休克。
2、IgA正常者:
多次输血 → 1gA同种异型抗体 → 严重过敏反应。
(二) 过敏体质:
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牛奶、鸡蛋等), 输血浆时也会引起过敏反应。
(三) 被动获得性抗体: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 确诊。
精选ppt课件
17
三、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输血史和妊娠史,并认真
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 2.有输血史及妊娠史者不能只用盐水介质
配血,还应加用其它方法交叉配血; 3.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
选试验。
精选ppt课件
18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
非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免 空气栓塞
疫 出血倾向
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传染病)
性 枸橼酸中毒
如:肝炎、艾滋病等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精选ppt课件
4
表2 403次输血反应分析*
——————————————————————
————————
反应类型
反应率(%)
——————————————————————
————————
发热反应
52.1(210/403)
过敏反应
42.6(172/403)
溶血反应
4.5(18/403)
循环负荷过重
0.7(3/403)
——————————————————— ——————
血小板临床应用

28
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措施
儿童使用源于同一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的分装制品, 不仅可节约血液资源,而且可减少供者的接触范围 ﹙输血科应添置无菌连接装置﹚; 纠正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尽可能在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9
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措施
CPB病人应避免公式化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血液中心 周振海 冯 莹 田兆嵩
1
血小板用量日益增多的原因
医疗机构数量及床位数增多;
大手术,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增多; 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开展; 严重创伤病人及恶性血液病病人增多; 临床医生对血小板输注指征掌握不严,过多地进 行预防性输注。有不少医生对病情稳定而无出血症 状的病人血小板<20×109/L,甚至< 50×109/L就进行预防性输注。
3
1998年 — 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数
60
52.42 53.12 53.26
50
44.33 41.06
40 30 20
9.29 12.31 13.63 15.5 16.32 21.89
37.3 32.2 33.75
万人次
10
3.2
0 1988年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5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对于腰椎穿刺、硬膜外麻醉、胃镜或胃组织活检、 经皮肤的导管置入、支气管活检、肝活检、剖腹手 术或类似操作,血小板计数应至少提高至 50×109/L;
对于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部或内眼的手术,血小 板计数应提高到75×109/L ~100×109/L。 只要施加表面压迫,可对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施 行骨髓穿刺和体表组织活检而无须输注血小板。
2-1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案例分析-田兆嵩

28
小结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 各血站高度重视;
在没有病原菌灭活办法时,美国实行细菌筛查,我 国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消毒,去除供者最初 部分血液等;
目前的筛查方法虽不尽如人意,但做比不做好,不 久会有改进的细菌筛查方法问世。
29
病例讨论
患者男,36岁,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剂 量化疗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要多次输注红 细胞和血小板。有一次输入1单位机采血小板之后 15分钟出现发热和寒战,2小时后发生休克,高热 40℃,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6小时后出现痉 挛性腹痛伴腹泻,全身肌肉酸痛。经积极抢救无效, 3天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细菌培养是检测血小板污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好 在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即开始细菌培养。
25
预防
使用旋光(swirling)现象也可以检 查血小板是否受到污染。 另外美国FDA 还批准了两个方法,分别是耗 氧量测定和通过快速免疫扩散法检测细菌抗原。
26
预防
去除/灭活血液中细菌的技术:去除或灭活血液中 的细菌,能够大大减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纠正休克、防治DIC和急性肾衰竭。 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IVIG治疗。
21
预防
详细了解献血者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 应详细 了解献血者感染相关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以排 除患者是否处于菌血症状态,如是否存在扁桃体炎、 副鼻窦炎、尿路感染、慢性胆囊炎等慢性感染灶。
但是到底哪些病史表明献血者有潜在菌血症尚不清 楚。
一种方法是储存前去除白细胞,该方法的原理是如 果血液中存在细菌将被白细胞吞噬,因而可以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通过过滤的方法去除白细胞,从而去 除了细菌。
27
小结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 各血站高度重视;
在没有病原菌灭活办法时,美国实行细菌筛查,我 国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消毒,去除供者最初 部分血液等;
目前的筛查方法虽不尽如人意,但做比不做好,不 久会有改进的细菌筛查方法问世。
29
病例讨论
患者男,36岁,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剂 量化疗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要多次输注红 细胞和血小板。有一次输入1单位机采血小板之后 15分钟出现发热和寒战,2小时后发生休克,高热 40℃,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6小时后出现痉 挛性腹痛伴腹泻,全身肌肉酸痛。经积极抢救无效, 3天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细菌培养是检测血小板污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好 在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即开始细菌培养。
25
预防
使用旋光(swirling)现象也可以检 查血小板是否受到污染。 另外美国FDA 还批准了两个方法,分别是耗 氧量测定和通过快速免疫扩散法检测细菌抗原。
26
预防
去除/灭活血液中细菌的技术:去除或灭活血液中 的细菌,能够大大减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纠正休克、防治DIC和急性肾衰竭。 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IVIG治疗。
21
预防
详细了解献血者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 应详细 了解献血者感染相关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以排 除患者是否处于菌血症状态,如是否存在扁桃体炎、 副鼻窦炎、尿路感染、慢性胆囊炎等慢性感染灶。
但是到底哪些病史表明献血者有潜在菌血症尚不清 楚。
一种方法是储存前去除白细胞,该方法的原理是如 果血液中存在细菌将被白细胞吞噬,因而可以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通过过滤的方法去除白细胞,从而去 除了细菌。
27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ppt【精品-PPT】

11
大力提倡成分输血
三、全血并不“全”
▪ 血液离开血循环要与抗凝保存液混合,发生了 “保存损害”
▪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4℃只能保存红细 胞,对其他成分无保存作用
▪ 血小板离体后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 ▪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离体后8小时功
能丧失,很难保存 ▪ 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需要在﹣18℃以下保存
17
红细胞
(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特点及适应证
▪ 用去白膜法制备只能去除70﹪左右的白细胞 ▪ 用过滤器制备法能去除99%以上的白细胞(应用
该法制备的红细胞日益增多,这样的红细胞输血 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18
红细胞
▪ 该制品主要用于: * 因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抗体引起非溶血性 发热反应的病人 * 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 * 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应从第一次输血起就选 用本制品 * 一般认为输2个单位该制品约可提升Hb10g/L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广州血液中心临床输血研究所 田兆嵩
合理输血
输血具有潜在风险 合理输血能够救命,不合理输血则可能夺去患者的生
命 因此,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仔
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不可轻率进行输血
2
合理输血
输血的目的
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纠正止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这2个目的以外的输血,即为不合理输血
洗涤红细胞 5.30% FFP 11.50% 冷沉淀 4.90%
0.02% 粒细胞 1.40% 全血
49.30% 红细胞 (97.23%)
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板 27.60%
15
红细胞
一、红细胞制品
▪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添加剂红细胞) ▪ 浓缩红细胞(很少用) ▪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去白膜法和过滤法制备) ▪ 洗涤红细胞 ▪ 辐照红细胞 ▪ 冰冻红细胞 ▪ 年轻红细胞(很少用)
大力提倡成分输血
三、全血并不“全”
▪ 血液离开血循环要与抗凝保存液混合,发生了 “保存损害”
▪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4℃只能保存红细 胞,对其他成分无保存作用
▪ 血小板离体后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 ▪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离体后8小时功
能丧失,很难保存 ▪ 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需要在﹣18℃以下保存
17
红细胞
(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特点及适应证
▪ 用去白膜法制备只能去除70﹪左右的白细胞 ▪ 用过滤器制备法能去除99%以上的白细胞(应用
该法制备的红细胞日益增多,这样的红细胞输血 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18
红细胞
▪ 该制品主要用于: * 因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抗体引起非溶血性 发热反应的病人 * 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 * 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应从第一次输血起就选 用本制品 * 一般认为输2个单位该制品约可提升Hb10g/L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广州血液中心临床输血研究所 田兆嵩
合理输血
输血具有潜在风险 合理输血能够救命,不合理输血则可能夺去患者的生
命 因此,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仔
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不可轻率进行输血
2
合理输血
输血的目的
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纠正止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这2个目的以外的输血,即为不合理输血
洗涤红细胞 5.30% FFP 11.50% 冷沉淀 4.90%
0.02% 粒细胞 1.40% 全血
49.30% 红细胞 (97.23%)
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板 27.60%
15
红细胞
一、红细胞制品
▪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添加剂红细胞) ▪ 浓缩红细胞(很少用) ▪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去白膜法和过滤法制备) ▪ 洗涤红细胞 ▪ 辐照红细胞 ▪ 冰冻红细胞 ▪ 年轻红细胞(很少用)
血浆置换术中的置换液

的危险。
.
14
晶体溶液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 常用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俗称糖盐水,它 是在生理盐水基础上加了5g/L葡萄糖组成;
➢ 该溶液的电解质成分,尤其是钠和氯的含量 与生理盐水相同;
➢ 一般用作维持液,在缺乏平衡盐液和生理盐 水的情况下亦可用作置换液。
.
15
晶体溶液
林格液 ➢ 林格(Ringer)液又称为复方氯化钠溶液; ➢ 林格液中氯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浆含量(林
由于复方氯化钠溶液也称林格(Ringer) 溶液,所以这种平衡盐液通常称为林格 乳酸钠液;
.
10
晶体溶液
林格乳酸钠液中的乳酸盐在贮存期间比 较稳定,输注后乳酸盐被肝转化为碳酸 氢盐,接近于细胞外液;
大量输注林格乳酸钠液不破坏电解质平 衡,对机体内液体的正常成分和pH影响 很小,因此是理想的置换液(替代液)。
✓ 希他淀粉可用于血浆置换的置换液但成 人不宜超过1500ml/d。
.
38
人造胶体液
✓ 不良反应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 希他淀粉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比右旋糖酐轻; • 大剂量输注可致出血时间延长,个别患者发
生出血并发症; • 剂量控制在1500ml/d以下,一般不会引起临
床出血,仅有轻度实验室检查异常。
➢ 有人按4ml/kg输入高渗盐溶液,血浆容量 可扩张20%,可保持血压稳定2小时;
.
18
晶体溶液
➢ 欧美国家一些学者将其推荐为抢救失血 性休克的首选扩容液;
➢ 此溶液一般为7.5%氯化钠液,钠离子负 荷较大,加上血浆置换患者的病情复杂, 全身情况较差,用于置换液应十分小心 谨慎。
.
19
电解质溶液(含钠液,或“晶体液”)
.
14
晶体溶液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 常用的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俗称糖盐水,它 是在生理盐水基础上加了5g/L葡萄糖组成;
➢ 该溶液的电解质成分,尤其是钠和氯的含量 与生理盐水相同;
➢ 一般用作维持液,在缺乏平衡盐液和生理盐 水的情况下亦可用作置换液。
.
15
晶体溶液
林格液 ➢ 林格(Ringer)液又称为复方氯化钠溶液; ➢ 林格液中氯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浆含量(林
由于复方氯化钠溶液也称林格(Ringer) 溶液,所以这种平衡盐液通常称为林格 乳酸钠液;
.
10
晶体溶液
林格乳酸钠液中的乳酸盐在贮存期间比 较稳定,输注后乳酸盐被肝转化为碳酸 氢盐,接近于细胞外液;
大量输注林格乳酸钠液不破坏电解质平 衡,对机体内液体的正常成分和pH影响 很小,因此是理想的置换液(替代液)。
✓ 希他淀粉可用于血浆置换的置换液但成 人不宜超过1500ml/d。
.
38
人造胶体液
✓ 不良反应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 希他淀粉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比右旋糖酐轻; • 大剂量输注可致出血时间延长,个别患者发
生出血并发症; • 剂量控制在1500ml/d以下,一般不会引起临
床出血,仅有轻度实验室检查异常。
➢ 有人按4ml/kg输入高渗盐溶液,血浆容量 可扩张20%,可保持血压稳定2小时;
.
18
晶体溶液
➢ 欧美国家一些学者将其推荐为抢救失血 性休克的首选扩容液;
➢ 此溶液一般为7.5%氯化钠液,钠离子负 荷较大,加上血浆置换患者的病情复杂, 全身情况较差,用于置换液应十分小心 谨慎。
.
19
电解质溶液(含钠液,或“晶体液”)
内科贫血病人的输血

(1)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Hb大于100g/L者,
应输晶体液补充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2)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Hb小于100g/L者,除
了输注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外,还要适当输
注红细胞; (3)失血量过大,仍有持续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 除了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红细胞,亦可输部分 全血,但全血不是非用不可。
2. 氧解离曲线右移,增加氧的释放;
3. 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流量增加。
9
(三)代偿不全
1.诱因
(1)代偿反应能力受限:如心肺疾病;
(2)氧气需要量增加:如感染、疼痛、
发热、运动; (3)氧气供应减少:如失血、肺炎。
10
2.症状和体征(组织缺氧所致)
(1)呼吸循环系统:心慌、气短、心率增快、
心力衰竭等;
(4单位)
3 严重出血 虚脱的病史 和/或 休克 HCT输注红细胞 *收缩压100mmHg *脉搏>100/min *一旦病情稳定或已复苏醒,可能需外科会诊。
25
*快速的补充液体 *保证血液供应 *根据临床评价和Hb/ >100mmHg
*维持尿排出 5ml/(kg•h) *维持收缩压
*维持Hb>90g/L
24
3.急性胃肠道出血的复苏和输血(见表2) 表2 出血的严重程度 1轻度出血 临床特征 脉搏和血红蛋白正常 诊断明确 急性胃肠道出血的复苏和输血 静脉内输注/输血 *维持静脉通路直至 最终目标
*保证血液供应
2中度出血 休克时脉搏100/min 和/或血红蛋白100g/L *补充液体 *准备相配的红细胞 维持血红 蛋白90g/L
■呼吸加快 ■烦躁或意识模糊 ■尿量减少
22
(三)治疗
应输晶体液补充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2)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Hb小于100g/L者,除
了输注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外,还要适当输
注红细胞; (3)失血量过大,仍有持续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 除了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红细胞,亦可输部分 全血,但全血不是非用不可。
2. 氧解离曲线右移,增加氧的释放;
3. 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流量增加。
9
(三)代偿不全
1.诱因
(1)代偿反应能力受限:如心肺疾病;
(2)氧气需要量增加:如感染、疼痛、
发热、运动; (3)氧气供应减少:如失血、肺炎。
10
2.症状和体征(组织缺氧所致)
(1)呼吸循环系统:心慌、气短、心率增快、
心力衰竭等;
(4单位)
3 严重出血 虚脱的病史 和/或 休克 HCT输注红细胞 *收缩压100mmHg *脉搏>100/min *一旦病情稳定或已复苏醒,可能需外科会诊。
25
*快速的补充液体 *保证血液供应 *根据临床评价和Hb/ >100mmHg
*维持尿排出 5ml/(kg•h) *维持收缩压
*维持Hb>90g/L
24
3.急性胃肠道出血的复苏和输血(见表2) 表2 出血的严重程度 1轻度出血 临床特征 脉搏和血红蛋白正常 诊断明确 急性胃肠道出血的复苏和输血 静脉内输注/输血 *维持静脉通路直至 最终目标
*保证血液供应
2中度出血 休克时脉搏100/min 和/或血红蛋白100g/L *补充液体 *准备相配的红细胞 维持血红 蛋白90g/L
■呼吸加快 ■烦躁或意识模糊 ■尿量减少
22
(三)治疗
创伤和急诊外科的输血

生理盐水
12
(十一)输血 十一)
液体复苏后患者的收缩压如能维持在80 80mmHg 1. 液体复苏后患者的收缩压如能维持在80mmHg 就不必输血; 就不必输血; 2. 大量动物模型支持创伤患者在初期复苏阶段维持 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以减缓出血速度; 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以减缓出血速度; 3. 有人建议在急诊室来不及做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 可输O型血液,这不仅会造成O型血液短缺,而且 可输O 型血液, 这不仅会造成O 型血液短缺, 也与目前主张的将患者保持在“ 低血压” 也与目前主张的将患者保持在 “ 低血压 ” 状态的 做法背道而驰; 做法背道而驰;
1. CVP停留在低水平或继续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需 . 停留在低水平或继续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需 要继续输液; 要继续输液; 2. CVP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 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18
(五)酸碱状态
1. 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 . 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 2. 血容量恢复改善了组织灌注,动脉血 恢复正常 . 血容量恢复改善了组织灌注,动脉血pH恢复正常 (7.36~7.44); ) 3. 系列动脉血 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 系列动脉血pH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4. 血容量恢复正常的征象。(见表 ) . 血容量恢复正常的征象。 见表4)
创伤和急诊外科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临床输血研究所 田兆嵩
1
一.初期评估与复苏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目的: (一) 目的:评估及治疗危及生命的情况及复苏 病人。 病人。 处理顺序(见表 见表1) (二) 处理顺序 见表
表1 初期评估与复苏 A.保证气道通畅和稳定颈椎 保证气道通畅和稳定颈椎 B.注意呼吸系统变化 注意呼吸系统变化 C.控制出血并注意循环系统情况 控制出血并注意循环系统情况
12
(十一)输血 十一)
液体复苏后患者的收缩压如能维持在80 80mmHg 1. 液体复苏后患者的收缩压如能维持在80mmHg 就不必输血; 就不必输血; 2. 大量动物模型支持创伤患者在初期复苏阶段维持 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以减缓出血速度; 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以减缓出血速度; 3. 有人建议在急诊室来不及做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 可输O型血液,这不仅会造成O型血液短缺,而且 可输O 型血液, 这不仅会造成O 型血液短缺, 也与目前主张的将患者保持在“ 低血压” 也与目前主张的将患者保持在 “ 低血压 ” 状态的 做法背道而驰; 做法背道而驰;
1. CVP停留在低水平或继续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需 . 停留在低水平或继续下降提示血容量不足需 要继续输液; 要继续输液; 2. CVP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 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缓慢上升提示血容量恢复
18
(五)酸碱状态
1. 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 . 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 2. 血容量恢复改善了组织灌注,动脉血 恢复正常 . 血容量恢复改善了组织灌注,动脉血pH恢复正常 (7.36~7.44); ) 3. 系列动脉血 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 系列动脉血pH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测定可提供液体复苏信息; 4. 血容量恢复正常的征象。(见表 ) . 血容量恢复正常的征象。 见表4)
创伤和急诊外科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临床输血研究所 田兆嵩
1
一.初期评估与复苏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目的: (一) 目的:评估及治疗危及生命的情况及复苏 病人。 病人。 处理顺序(见表 见表1) (二) 处理顺序 见表
表1 初期评估与复苏 A.保证气道通畅和稳定颈椎 保证气道通畅和稳定颈椎 B.注意呼吸系统变化 注意呼吸系统变化 C.控制出血并注意循环系统情况 控制出血并注意循环系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