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1版
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20 : 1 . 2 M] 人 01 91 [ ]常立文.新 生儿 感 染性 肺 炎 的诊 断 和治疗 [ ] 3 J .新 医学 ,20 ,3 05 6
( : 11—12 2) 1 1.
热 、喘憋等症状均 明显减 轻或消失 。有效 :用药 7 2小 时内 上述症状 和体征 均明显改 善。无效 :用药 7 2小时后上述 症 状 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衰等 。复方 丹 参 注 射 液 的 主 要 成 分 为 每 毫 升 相 当 于 丹
参 、降 香各 l 。复方丹 参 注射 液具 有 扩管 血 管 、改善 循 g
环等作 用 ,从而 改善 组织从 微 循环 中提 取氧 的能力 。
1 资 料 与 方 法 3 讨 论
重症肺炎多见 于冬 春季 ,感 冒风 寒及上 呼 吸道感 染是
悲欲哭 ,阴虚生虚火 ,则舌红 少苔脉 细数 。治宜滋养 肾 阴,
退 比较缓慢 ,机体 自身 调节 和代偿 足 以适应 这种 变化 ,或 仅有轻微症状 。少数妇女症状严 重 ,甚至影 响生活 和工作 , 则 需要药物治 疗。治疗 更年 期综合 征 ,西 医常 用激 素替 代
疗 法有较好的临床 疗效 ,但 不 良反应 和潜 在 的危险 性在 很 大程度上限制它 的作用 。中 医药对 于更 年期综 合征 进行 个
因而出现一系列 脏腑 功 能紊乱 证候 。治 疗 以滋补 肾气 ,调 畅冲任为本 ,辅 以调 和心 、肝 、脾脏气 ,以镇潜 养心 安 神 作 为治疗原则 。 肾阴亏虚生虚 热 ,烦躁 失寐 又 健忘 ,五心 烦热 ,心悸 动 ,头晕耳鸣腰酸藏 ,郁郁不乐 悲欲哭 ,少苔 便结溲赤 黄 , 滋 阴调神左归 饮 ,佐 以安神 解郁 方 ,山苓 萸地 甘膝 杞 ,夜 交枣 味合欢尝 ,归芍柔肝龙牡潜 ,阴虚火 旺知柏 汤。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概况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概况标签: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研究;综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现也称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由有生育能力过渡到无生育能力的阶段。
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经紊乱,并伴有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的一系列症候群。
正是这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给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寿命逐渐延长,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女性更年期的症状,提高更年期女性生活质量,使更年期妇女进入幸福的晚年,已成为目前众多医家研究的热点,由于当前西药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存在着诱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方面的诸多副作用,使得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这就需要寻求有效而且风险较低的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立足于整体的辨证论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更年期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症候群,涉及多个脏腑,虽在古代医籍中对本病并无专篇记载,但多散见于”脏躁”、“百合病”、“不寐”、“年老血崩”等病证中。
近代中医学称“经断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日:“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认为肾虚是本病的根本,本虚标实是本病的总病机。
近年来学者更是利用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透过基因表达、性腺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由基、脂质代谢、骨代谢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进行研究从而也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发病机理。
1.1 基因表达王剑[1]通过对造模肾阴虚病变的雌性去卵巢大鼠,提取下丘脑总RNA,以差异表达2倍作为显著性意义标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结果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去卵巢组大鼠下丘脑基因上调1261个,下调126个;与单纯去卵巢组大鼠相比,阴虚大鼠基因上调1081个,下调57个;阴虚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基因上调1688个,下调115。
中药新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以及心绞痛的轻重分级标准。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消心痛(5mg/片),每次2片,3次/日;肠溶阿斯匹林(25mg/片),每次3片,1次/日,温开水送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以巴戟天、当归、知母各10g,仙茅6g,仙灵脾20g,白芍、全栝楼各15g为基础方。
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后下),全栝楼改为20g;盗汗明显者,加碧桃干、浮小麦各10g;若阴虚明显,加石斛、生地各10g;气滞明显者,加郁金、降香各10g。
同时配合消心痛及肠溶阿斯匹林(用法同对照组),4周为1个疗程。
若心绞痛不能控制,可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方中,用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知母、白芍、当归滋阴和血行血,调和阴阳;佐以全栝楼宽胸化痰宣痹。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归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血流量及供氧量,避免血栓形成。
补肾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最懂你的人,也许会一直默默的陪伴在你的身边;也许会在天涯海角;但他总会在心里默默的守护你,总会在心里默默祈祷你幸福安康!人与人之间最美是懂得,同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理解;朋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担待;夫妻之间,只有互懂,才能融洽度日;知己之间,只有互懂,才能长久长远;人与人之间,只有互懂,才能结识、结缘!互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不孝和刁难;夫妻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吵和硝烟;朋友同事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是非和埋怨;官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斗和谗言;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愧疚和不安。
其实,懂,应该是相互的。
中药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试验目的(二)诊断标准(三)中医证候(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五)试验方法(六)有效性评价(七)安全性评价三、参考文献四、附录五、著者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更年期是指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妇女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频发、月经量少、月经不规则以及闭经等。
同时,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导致内环境变化,影响到各器官系统功能性变化,进而表现出相应症状,如潮热、出汗、头痛等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心悸、眩晕、失眠、皮肤感觉异常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症状,抑郁、焦虑、多疑、自信心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恐怖感甚至癔症发作样症状等精神、心理症状,等等,称之为更年期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上建议弃用“更年期”这一术语,并推荐使用绝经前期、绝经、绝经后期、绝经过渡期和围绝经期等与绝经有关的名词。
但是,由于“更年期”一词形象、生动,已沿用多年,因此,委员会仍赞同保留“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这两个名词。
目前,“更年期综合征”一词在实践中仍广泛使用。
国内教科书中多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也有称为“绝经综合征”者。
由于“围绝经期综合征”范围不能涵盖绝经一年后仍有相关症状的患者群体,故本指导原则仍采用“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中医妇科学的“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改善更年期妇女出现的与绝经相关临床症状而开发的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的人工绝经妇女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个性化的临床试验设计。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讲解

一、基本原则
1.诊断原则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FMP)的必要诊断标准是持续的、在同一患者中
持续不少于1年,生理及心理变化,和与此同时出现的荷尔蒙替代治疗(HT)的不良反应(上涨体温、头痛、恶心、失眠)。
另外,患者的经历,特别是与更年期有关的精神问题,也应被认真考虑。
2.治疗原则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治疗FMP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症状,而HT的
作用则是抑制和控制有害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和
发展的速度。
此外,中药和天然药物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患者体
内的激素水平和调节内分泌系统,以改善相关的症状。
三、药物指导
1.中药治疗
中药的治疗FMP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人体体内的调节机制,减少患
者的病症症状。
例如:
a)仁芩片:调节内分泌水平,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b)黄芩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口干及烦躁;
c)川芎片:减轻更年期敏感症状,如面部潮红、汗湿、失眠;
d)山药片:调节内分泌,改善患者的心智状况;
e)桑椹片:抑制炎症反应,减弱机体对激素的反应;
f)桑菊苷片: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更年期症状。
中医药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

中医药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伴随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不适症状,如潮热、汗出、失眠、情绪波动等。
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医药在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及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和筛选中医药在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的研究文献。
文献来源包括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以及英文数据库如PubMed等。
根据设定的包含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汇总,按照研究设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估指标等进行分类。
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中医药干预措施和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呈现。
结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初步总结出中医药在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
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缓解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中医药在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的特点,适用于长期使用和个性化治疗。
综合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医药在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因为中医药的疗效受到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的影响,建议在临床应用中需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并结合中医药干预的个性化治疗原则。
此外,本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文献数量有限、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增加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为中医药在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中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在结论与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对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探索中医药防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和临床疗效,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课题申报】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疗法

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疗法《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疗法》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
然而,生活质量的提高伴随着更年期综合症等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出现。
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女性在进入更年期时,由于卵巢功能的逐渐下降,导致荷尔蒙水平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该症状包括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性欲减退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品质。
虽然现代医学在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西药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副作用、安全性问题等。
相比之下,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物特性,成为更年期综合症的替代治疗方法。
然而,目前关于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疗法的研究相对欠缺,特别是针对妇科医生的中药疗法。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药疗法,通过系统研究中药对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妇科医生自身的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妇女的健康服务。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病机制,明确其病理生理特点;2. 系统评估中药对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疗效;3. 研究中药在改善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相关不适症状方面的作用机制;4. 研究中药对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调查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现状和临床特点,建立病例数据库;(2)总结中药治疗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经验方案,建立临床实验方案;(3)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疗效;(4)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对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作用机制;(5)评估中药在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研究方法:(1)临床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的相关资料;(2)临床试验: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妇科医生按一定比例随机分组,一组接受中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观察两组之间更年期综合症状的改善情况;(3)实验研究:利用小鼠模型,建立妇科医生更年期综合症实验模型,观察中药对其的作用机制;(4)安全性评估:通过观察中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进入更年期阶段后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的总称,如潮热、情绪波动、失眠等。
中药和天然药物作为一种较为温和且有效的治疗选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1.研究设计应为随机对照试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参与者的选择应符合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相关病因引起的症状。
3.尽可能选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统计学效力。
4.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记录参与者的症状变化和治疗效果。
二、药物选择和剂量1.中药方剂的选择应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经过现代药理学的验证和评估。
2.天然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其对更年期症状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的评估。
3.药物剂量的确定应参考前期研究和相关文献,同时考虑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个体差异。
4.如果进行中药方剂的研究,应详细记录方剂的组成和用药方式,并按照中医药理论的原则进行配伍。
三、疗程和观察指标1.临床研究的疗程应根据参与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中药方剂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天然药物的治疗周期为4-8个星期。
2.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估和体征检查等,如潮热频率、心率、血压等。
3.临床研究中,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和不同症状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估工具,如女性生活质量问卷、医学体征评估表等。
四、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估1.不良反应的监测应包括中药和天然药物所可能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
2.研究者应设立安全监测委员会,负责监测和评估参与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问题。
3.参与者应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其权益和安全。
结论:中药和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但在临床研究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指导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二、临床研究要点(一)试验目的(二)诊断标准(三)中医证候(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五)试验方法(六)有效性评价(七)安全性评价三、参考文献四、附录五、著者一、概述更年期是指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妇女出现月经改变,如月经频发、月经量少、月经不规则以及闭经等。
同时,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导致内环境变化,影响到各器官系统功能性变化,进而表现出相应症状,如潮热、出汗、头痛等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心悸、眩晕、失眠、皮肤感觉异常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症状,抑郁、焦虑、多疑、自信心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恐怖感甚至癔症发作样症状等精神、心理症状,等等,称之为更年期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上建议弃用“更年期”这一术语,并推荐使用绝经前期、绝经、绝经后期、绝经过渡期和围绝经期等与绝经有关的名词。
但是,由于“更年期”一词形象、生动,已沿用多年,因此,委员会仍赞同保留“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这两个名词。
目前,“更年期综合征”一词在实践中仍广泛使用。
国内教科书中多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也有称为“绝经综合征”者。
由于“围绝经期综合征”范围不能涵盖绝经一年后仍有相关症状的患者群体,故本指导原则仍采用“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中医妇科学的“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药治疗,对于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改善更年期妇女出现的与绝经相关临床症状而开发的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的人工绝经妇女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个性化的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点,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
二、临床研究要点中药的临床研究,应结合中医药理论以及所研究药物自身的特点,明确具体的试验目的,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并选择恰当的疗效评价指标,以期系统体现中药自身独特的疗效作用和特点。
临床试验设计还需结合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
如药效学、毒理学研究结果。
关注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的周期,所暴露的毒性作用以及毒性靶器官等。
临床前研究结果应在临床试验设计时予以体现。
临床试验设计应包含能充分体现药物预期的疗效特点和安全性的内容。
(一)试验目的临床试验设计总体原则应是在一定的安全性范围内对预期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针对有效性的研究应反映药物可能的临床定位、所能解决的具体的临床问题。
临床试验设计应有利于体现药物的药效特点,不宜采用无针对性的、空泛的、程式化的设计。
因此,临床试验方案中,应有明确的试验目的。
该试验目的应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包括理论支持、试验支持和/或临床应用支持,重点明确拟解决的具体的临床问题。
临床试验应紧紧围绕试验目的进行整体设计和考虑。
针对不同的试验目的,可能需要设计多个不同的临床试验。
更年期综合征药物临床试验目的举例:1.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相关中医证候2.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更年期综合征常见症状包括血管舒缩功能症状,如潮热,多伴汗出,有时伴头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症状,如心悸、眩晕、失眠、皮肤感觉异常等;情绪及记忆、认知功能异常,如烦躁、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以上仅为举例说明,不能涵盖新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研究者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所研究适应症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明确的试验目的。
一般情况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除应观察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群的改善外,还应观察相关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在探索性试验阶段,可能需要进行多个不同试验目的的单个试验,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以及前期研究结果及立题目的,采用灵活可变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性研究。
以便为确证性试验的设计提供方法学依据,如给药剂量、观察方案等。
在一个临床研究分期中,设计单个试验或多个试验,需根据不同药物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的分期综合考虑,合理确定。
(二)诊断标准临床上,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多作为辅助诊断,如:卵泡刺激素(FSH)基础值测定:FSH>10IU/L提示卵巢功能减退。
但是,在针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试验方案中,要求制定明确的、科学的、统一的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的标准,明确所采用的具体的诊断指标、检测方法、标准值、检测时点等。
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应符合公认、权威的标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避免使用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以免不同中心、不同研究者之间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试验结果的偏倚。
另外,建议考虑对病情程度进行分级。
所采用病情程度分级标准应提供证明其合理性的充分依据。
(三)中医证候更年期综合征常见的中医证型:大体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
但在临床实际中,多表现为各种兼夹证,如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
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应根据处方功效、治疗原则合理确定中医证候并提供充分依据。
建议充分考虑不同中医证型在患者中的实际分布。
鼓励进行证候探索性研究。
如可在Ⅱ期试验中进行不同证候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用试验的方法探索不同证候与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所研究药物适宜的中医证候。
鉴于目前证候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和现状,临床试验设计中,证候相关辨证标准、疗效标准应采用较成熟的、规范的、公认的标准;如自行制定标准,应提供能充分证明合理的依据。
另外,应考虑辨证标准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的不同。
本指导原则针对中药以及天然药物,因此,在具体药物的临床研究中,是否限定中医证候,需要结合所研究药物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处方依据非中医理论指导,可不一定限定中医证候。
(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建议纳入:(1)年龄≥40岁、≤60岁的妇女,月经紊乱或停经3个月以上,且FSH>10U/L。
(注:仍有月经者应在月经第3天检测FSH。
)(2)人工绝经或卵巢去势的女性应至少6周,且FSH>10U/L。
(3)Kupperman 评分不小于15分者。
(4)如药物组成按照中医理论指导,必须规定适宜的中医证候。
如有必要,研究中可进一步区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时段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应在方案中作出详细规定。
2.洗脱期受试者若使用过同类中药治疗,建议不少于4周的洗脱期。
受试者若使用过单独的雌激素或使用过雌/孕激素的联合治疗,建议洗脱期如下:(1)试验前曾经阴道使用过激素类制剂(环、乳膏或凝胶)者,洗脱期不少于1周;(2)试验前曾经皮使用过雌激素或雌/孕激素类制剂者,洗脱期不少于4周;(3)试验前曾经口使用过雌激素和/或孕激素治疗者,洗脱期不少于8周;(4)试验前子宫腔内曾使用过孕激素治疗者,洗脱期不少于8周;(5)试验前曾使用过孕激素埋植和单独的雌激素针剂者,洗脱期不少于3个月;(6)试验前曾使用过雌激素埋植或孕激素注射剂者,洗脱期不得少于6个月。
3.排除标准排除病例中尤其注意应包括下列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嗜铬细胞瘤、神经衰弱、精神病以及其他与主症密切相关的疾病。
(1)所有受试者应在筛选时进行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恶性肿瘤证据应排除,重度乳腺增生者应排除。
(2)所有有子宫的受试者应在筛查时作子宫B超检查,发现下列情况者应排除:子宫恶性肿瘤;子宫肌瘤>2cm者;绝经后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0.5cm 者;子宫内膜息肉。
试验方案中应明确为排除相关疾病而需进行的检查项目、检测方法、检测时间以及判定标准等。
(五)试验方法临床试验方法,应紧密围绕试验目的进行设计。
由于试验目的不同,试验设计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如观察周期、对照组设置、疗效指标等。
应注意不同类型假设检验(如优效性假设检验、等效性假设检验、非劣效性假设检验)的区别。
前期的研究结果应为后续研究设计提供支持,如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应充分考虑临床前药效学、毒理学研究结果,确证性试验应以探索性研究为基础等。
1.分组设计针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临床研究,主要评价指标为症状、体征,在疗效判定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避免主观因素可能导致的试验结果的偏倚,应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
随机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分层因素,并注意对中心效应的控制,方案中应就随机化的隐藏方法予以具体说明。
需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受试者、研究者、监查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均处于盲态,并保证受试者分配的组间和中心间的均衡性。
2.对照选择和比较的类型根据试验目的,合理采用优效性、等效性或非劣效性设计。
一般来讲,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建议尽量采用安慰剂对照,因其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受试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可采用阳性药和安慰剂的平行对照,以提高检测的客观性和灵敏度。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应有严格的标准,其对相应指标的效应应已经由设计良好且有充分样本的优效性试验所确定和定量,可以被可信地在良好设计的阳性对照试验中表现出相似效果。
为此,新的试验必须与之前的有效性试验具有同样而且重要的设计特点(主要指标、剂量、疗程、评价标准等)。
在等效性或非劣效性假设检验的设计中,还必须制定检验界值δ,这个检验界值应为临床普遍认可并能被接受的最大差值,并且应小于在阳性对照的优效性试验中所观察到的差异。
等效性试验需指定阳性药的上界和下界,非劣效性试验只需要确定阳性药的下界。
3.疗程可根据试验目的,结合所研究药物的特性以及前期研究结果,充分考虑疗效和安全性要求,合理制定疗程。
建议充分考虑中药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另外,还应考虑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需反复用药的情况,在临床试验设计中,从安全性和有效性综合考虑,予以较充分的暴露时间。
推荐临床研究中给药期不少于8周。
4.随访为了解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远期疗效,应重视随访期设置,并注意说明对访视对象的规定、随访指标、程序和方法等。
随访期推荐1~3个月。
5.对违反方案、中途退出及失访病例的处理设计方案中,应对违反试验方案的各种情况、中途退出及失访和缺失值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应包括如何减少这些问题出现的频度和在数据分析中出现这些问题时如何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对于中途退出及失访病例,应以其最后一次访视结果结转后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进行疗效分析。
(六)有效性评价有效性评价方法、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应根据研究目的合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