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美学影响下的艺术批评方法分析
艺术批评的方法

艺术批评的方法
艺术批评的方法
艺术批评是一种用客观的专业分析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行为,它通过研究艺术的历史、技术和文化,以及读者的文化环境和心理,来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
艺术批评的成功,需要对审美标准、形式结构、艺术背景等知识有深入的认识。
那么,艺术批评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例如它的创作者、创作时间、作品类型等。
这一步可以让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从而让审美不至于停留在表面上。
其次,我们需要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形状进行详细的观察,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构成。
例如,在绘画领域,我们可以探究形式上的技巧,如色彩、透视、明暗等,也可以研究画面中围绕构图的元素,比如人物、物体和场景等等。
接着,我们可以分析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即作品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家的自传或是评论家的相关论述,来探讨作品提醒人们注意的信息和思想,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哲学。
最后,要结合个人的审美和文化环境,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归纳总结,可以将分析过程总结为“情——理——趣”三个步骤,即:真挚的感受、客观的分析和关联联想。
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得出良好的批评结论,让人知道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整体意义。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的方法应包括: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观察形式
结构和形状、分析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以及结合自身审美和文化环境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只有把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正确地审美艺术作品,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视野。
艺术批评与美学评价

艺术批评与美学评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艺术进行批评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本文将探讨艺术批评与美学评价的关系及其方法。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旨在提供对艺术作品的深入了解。
艺术批评包括文学批评、电影批评、音乐批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视觉艺术批评,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艺术批评的主要方法是评论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要素,包括主题、风格、技术、表现力等方面。
通过这些要素,艺术家和观众都可以获得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了解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批评家可以通过解释艺术作品的画面语言和符号,赋予其深层次的内涵。
这有助于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
艺术批评家还可以通过评论艺术作品的优劣,帮助艺术家和观众更好地把握优秀的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
艺术批评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形式主义方法、社会批评方法和主观批评方法等。
形式主义方法着眼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构图、线条、颜色和光影等,从而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
社会批评方法关注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从而解释艺术作品的意义。
而主观批评方法则是基于个人的看法和情感,不同批评家对同一艺术作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评价。
美学评价美学评价是对美学价值的评价,旨在提供关于艺术美学价值的见解和方向。
美学评价的任务是弄清什么是艺术的美学价值。
美学评价涉及的范畴包括美学原理、审美情感、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等。
美学价值是基于艺术作品的直观质量和美感特征的评价。
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包括创意、感性色彩和审美力量等。
创意涉及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是衡量艺术品位和才华的标准;感性色彩关注艺术作品对观众情感和审美水平的影响;审美力量考察艺术作品对观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的培养作用。
美学评价是在艺术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
美学评价的方法需要考虑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类意识和审美需求等因素。
浅谈精神分析学的文艺批评方法

式中 θ为单摆摆角, θ接近于 0°时的周期 T0=2π ,取 二 级 近似为:
丁宁先生指出 : “事实上, 除去其 粗 鄙 的 一 面 ( 如 某 些 新 弗 洛伊德主义者所作的那样) , 心理分析的具体阐释正日益和文化 的、社会的眼光融合在一起, 进而把它本身和具体学科之间的通 兑性和互诱性推向了新的境地心理分析对艺术史学科的启迪和 推进应该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而且在某些领域甚至发挥了无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当代艺术研究中, 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性随 着这门学科本身的日益完善将越来越明显。将精神分析学的独 特方法运用于艺术现象的研究事实上也取得了独特的成果。
摘 要: 在当代艺术研究中, 精神分析方法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文艺批评手法。本文在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爬梳的基础 上, 认为, 对人的关注使得既具有感性身体语言又包含了社会文化语言的欲望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精神分析法; 原型; 欲望
弗洛伊德说: “我们对任何真 正 的 文 学 作 品 , 也 必 须 由 文 学家心灵中不止一 种 的 动 机 、冲 动 去 了 解 它 , 并 且 需 要 承 认 , 它 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不同解释。在此, 我只是就这位富有创意的文 学 家 心 灵 冲 动 中 最 深 的 一 层 来 加 以 讨 论 的 。”以 心 理 学 所 取 得 的 成就来看, 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意识、无意识心理的描述可谓达到 了有史以来的最“深层”, 尤其是他对“无意识”的发掘, 极大的影 响了文艺研究领域。尽管至今,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有许多偏 颇之处, 但是将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艺术现象的研究总是能使我 们获得不同的视野。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视觉艺术研究的论文有两 篇 : 《论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梦》与《米开朗基罗的 摩西》, 以前者对艺术研究的影响最大。在其中, 弗洛伊德借用艺 术作品来分析人的无意识心理, 显示了他对艺术作品与人深层 心理关系的浓厚兴 趣 , 这 尤 其 在 他 曾 写 信 给 《格 拉 迪 瓦 》的 作 者 詹森以求证他对作者的无意识心理分析的正确性中可窥见一 斑, 虽然他主要借用文艺作品来研究心理学, 但反过来, 他也为 借助精神分析学分析艺术现象提供了某种途径。作为艺术家无 意识欲望的表达,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深层心理息息 相关, 因此, 精神分析与艺术的结缘自弗洛伊德开始, 随着精神 分析本身完善和变化, 不同的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的侧重点也有 不同。
精神分析美学影响下的艺术批评方法分析

精神分析美学影响下的艺术批评方法分析作者:王檬檬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4期【摘要】艺术批评作为艺术理论研究的实践方式,是艺术理论学理梳理和总结的重要基础,艺术批评运用艺术规律并通过对艺术本身的哲学思考,实现了作品更广泛的社会内涵。
精神分析美学作为现代主义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是当代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的重要来源。
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精神分析法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梳理,从而形成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学术思想,对现代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从精神分析美学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艺术批评体系奠基的角度,分析其如何通过归纳、整理、阐释等方式评价艺术创造及其作品审美价值,重塑艺术批评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美学理论哲学引言艺术批评对于当代艺术批评而言,其理论根据和方法来源脱离不了对当代艺术创作以及对当代人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的主要源流是西方启蒙主义兴起后产生的两大思潮,即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前者以人为本,强化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后者偏重于理性,希望用科学逻辑来认识世界、解释规律。
现代性是伴随二元对立产生的,如康德的优美与崇高的对立;尼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对立等,在这种对立矛盾中,人开始发现自身主体性的价值,从对客体的崇拜与再现回到对主体性的反思与表现,艺术在其间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媒介,审美思想的变化也表明人在不断寻找本源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艺术批评思路正是在这样的美学思想变化下,不断调整和改变的结果,将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现代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后,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将“表现”作为一个起点,以对客体世界的无视、否定和人类主体性的凸显为核心。
艺术的方式不再是对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的模仿,而是主体独立创造或构成形式的呈现。
艺术与审美获得独有的根基和独立的形式,不再凭借外部的权威(自然、神性、集体)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
精神分析与文艺批评

自从精神分析的鼻祖奥地利的弗洛伊德(1856—1939)在心理分析时对无意识的重要性作了特别的强调之后,精神分析学派便随之兴起,并成了20世纪以来的一门显学,影响了许多的研究领域。
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学者,就把他们视作20世纪以来重要的美学流派或文艺理论的流派。
没有无意识就没有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对人的无意识的强调,开启了20世纪以来的“非理性转向”,于是他们用“我欲故我在”取代了“我思故我在”。
精神分析学家往往喜欢以艺术家与文艺作品为材料,来说明与验证他们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们对艺术家与文艺作品的分析,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介入,显得见解独到,别出心裁,为文艺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新的方法。
下面,我们以精神分析的三位大师——弗洛伊德、空格、拉康为例,来管窥一下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批评。
一、弗洛伊德与《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极为著名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这幅油画表现了一位女性典雅而恬静的形象。
一般艺术史家认为,这幅油画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她神秘的微笑中,显露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人“超越”中世纪的充满信心的胜利的微笑。
然而,作为精神分析鼻祖的弗洛伊德,对这幅名画却作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分析,他的分析完全是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简介一下他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含着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意识是表层的,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表现,仿佛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宰;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但是仍有可能回到意识的领域中去;潜意识则是人类心理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上充满了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与欲望,它时刻想冲出意识与前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
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把它强迫于潜意识的深处,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能量的积蓄处与贮存库,它被压抑在那里。
尽管潜意识一般难以呈现为意识的水平,但是它却无时不在暗中影响着甚至规定着人的心理的细微活动。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
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
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
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
精神分析在文艺评论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在文艺评论中的应用弗洛伊德被公认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
他创立了弗洛伊德学说,即精神分析学说,该学说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精神分析学说诞生之前,人们强调意识的作用,而忽略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作用;人们往往重理性而轻感性,重形象而轻文字的倾向。
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得以理解或者证明。
在非理性主义者看来,传统的科学理性远远不充足理解整个世界,尤其是不足以理解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世界。
尼采首先对西方世界的“理性至上论”提出质疑,提倡以感性的审美方式来理解世界。
叔本华则认为,理性是人的偶然属性,理性的概念,往往把丰富而生动的表象分开,容易导致谬误,而人的直觉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的依据。
而弗洛伊德恰好深受两者之非理性主意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为无意识理论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人的意识背后还存有着一种更为深层的无意识或者潜意识活动,并认为人潜意识活动对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比意识活动更具有长远的作用。
与传统的观点不同,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活动的能量来解释人的一切精神生活和行为,包括文学艺术行为。
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他创造性地解决了自古以来文艺界颇具争论的问题,特别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问题。
弗洛伊德对文艺创作的灵感实行了系统和深刻的解析。
有史以来,人们都在不同水准上论述了灵感的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学艺术家灵感的产物。
但却没有人能解释文学艺术家的灵感的来源。
也就是说我们知其不过不知其所以然。
在精神分析创立以前,对灵感的解释多少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认为是神灵依附到了诗人和艺术家的体内,把灵感传输给他们,暗中操纵着他们去创作。
而弗洛伊德从潜意识的核心—性欲望着手来分析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他认为灵感是由无意识的性欲冲动而产生的,创作者就如是做“白日梦”的人,在梦境之中,意识和理智放松了对无意识的控制,灵感就从无意识的状态中突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现” 作为艺术 与审美活动 的内在原则 , 回答 了“ ‘ 表现 ’ 原则所 依据 的本源是什么” 的命题 , 其所涉及理论 包括移情说 、 生命哲 学美学 、 抽象艺术意志理论 、 精神分析美学 、 直觉表现说等 ; 第二 阶段 , 确立 了“ 表现 ” 艺术本身 的独立性 , 回答 了“ 艺术最终实现 什 么” 的命题 , 其所涉及理论包括克莱夫 ・ 贝尔 的艺术论 、 英美新
神—— 心理批评思路 , 如立普斯等人的移 隋说 , 由视觉审美心理 为一 种器官运动 的内模仿理论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 ,得 出美不 可能是客观 的而是存在于观照者 心灵与观照对象发生的共鸣时
的结论 , 故而审美观 照应是一种主观活动。
进入 2 0世纪后 , 现代 主义美学 和艺术将 “ 表现” 作为一个起 点, 以对客体世界 的无视 、 否定 和人类主体性 的凸显为核心。艺 术 的方式不再是对 一个客观 的 自然对象 的模仿 ,而是主体独立 创 造或构成形 式的呈 现。艺术 与审美获得独有的根基和独立的 形式, 不再 凭借外部的权威 ( 自然 、 神性 、 集体 ) 建立起 自己的主 体 性。浪漫主义的从 主观性 向主体性 的转化使艺术成为生命 实 体, 从而去寻找 自我存在 的方式。 这种 以生命主体为哲学根基的
派, 是" 3代 美 学理 论 与 艺术 批 评 的重 要 来 源 。 - 本 文通 过 对 西方 现 代 主 义 时期 精 神 分 析 法及 其 代 表 人 物 进 行 梳理 . 从 而 形 成 了精 神 分 析 美 学 的 学 术 思 想 , 对 现 代 精神 分析 批 评 产 生 了一 定 的影 响 。并 从 精神 分 析 关 学的 发 生 和 发展 以 及 艺 术 批 评 体 系奠基 的 角 度 , 分析其如何 通过归纳、 整理 、 阐释 等 方 式 评 价 艺 术创 造 及 其 作 品 审 美价 值 。 重 塑 艺 术 批 评 的
精神价值。
王檬檬
【 关键词 】 精神分析 批评方法 美学理论 哲学
引 言
的讨论 的思想线索。
精 神 分 析 美 学 及 其 代 表 人 物
艺术批评对 于当代艺术批评而言 ,其理论根据和方法来源 脱 离不 了对 当代艺术创作 以及对 当代人精神生活产生影 响的哲 学 和美学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 的主要源流是西方启蒙主义兴起 后产生 的两大思潮 , 即人文主义与科学 主义 。前者 以人为本 , 强
现 代 主 义 美 学 的 基 本 特征
从研究方法上借助 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具有实证科学主义的
一
些特征 , 它和医学及生物学 的原则有所交叉 , 但当其跨人纯粹
的精神和文化 的领域 时, 就不得不与实证科学的精神发生分离 , 而成为披着科 学和美学外衣 的表现主义理论 。
在回答 “ 表现 ”的本源 的问题上 ,从实验心理学出发的精
化 了人作为 “ 主体” 的地位 ; 后 者偏重 于理 陛, 希望 用科学逻辑来 认识世界 、 解释规律 。现代性是伴 随二元对立产生的 , 如康德 的
走得更远 、 影 响更深 的是精神分析美学 , 它分为弗洛伊德和
阿德勒 、荣格等的精神分析 以及拉康和德勒兹 为代人的精神构架 中的核心地
精 神 分 析 美 学 影 响 下 的 艺术 批 评 方 法分 析
【 摘 要】 艺术批评 作为艺术理论研 究的实践方 式, 是 艺术理论 学理梳理和 总结的 重要基础 . 艺术批 评运用艺术
规律并通过对艺术本身的哲学思考, 实现了作品更广泛的社会 内涵。精神分析美学作为现代主义时期的重要学术流
上、 超我之下 , 其任务就是把外部世 界的影响施加到本我之上 ,
美学思想——如从狄尔泰 、齐美尔 的生命哲学到伯格森的绵延
说 和创 化论 、 沃林格 的抽象艺术 意志论 , 再到克罗齐 “ 直觉 即表 现、 表现即创造 ” 的理论和佛洛伊德本我与潜意识的精神分析理 论 等, 均将生命本身的原创力 ( o r i g i n a l i t y ) 放 到艺术创作的核心 , 把艺术视 为生命本身 的同一 l 生活动 , 是 生命 的升华 。
西格 蒙德 ・ 弗洛伊德 ( S i g m u n d F r e u d ) 作 为精神分析学派创 始人 , 在美与性 快感 的结合上承袭了尼采的一些思路 , 他认为性 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 的艺术 和社会的成就具有最 大贡献 。 其后 , 弗洛伊 德用本我 ( i d ) 、 自我( e s o ) 和超我 ( s u p e r e g o ) * 的结 构替代潜意识一前意识一意识 的结构 。本我是 被压抑 的原始本 能, 相当于潜意识 。 超我是幼年 时由对父亲或是母 亲的 自居作用 生成 的理想 自我和 良心 , 为 自我建立好坏 、 善恶 、 美 丑等价值判 断, 社会的理想 与价值观也是 由超我传递 到后代 。 自我在本我之
位, 并通过对无意识精神架构与诸 多外在 因素的关系的分析 , 向 其他人文社会 领域 辐射 ;后者把结构语言学和解构主义引入精 神分析 , 产生 了深具后现代性 质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优美与崇高 的对立 ; 尼采 “ 酒神精神” 与“ 日神精神 ” 的对立等 , 在 这种对立矛盾 中, 人 开始发现 自身 主体性 的价值 , 从对客体 的崇 拜与再现 回到对主体性的反思与表现 ,艺术 在其 间被视为一项 重要 的媒介 ,审美思想的变化也表明人在不 断寻找本源性 的道 路上越走越远 。 艺术批评思路正是在这样的美学思想变化下 , 不 断调整和改变的结果 , 将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
现代 主义美学分为两个交叉的历史阶段 。 第一个 阶段 , 确立
并试 图以现实原则取代本我 中的快乐原则 ,其 功能就是 自我保 护。 对本我 的压抑就是通过对 自我的控制来实现的 。 在这一结构 中, 每一方面都具有 自主 的人格 , 本我虽具有 本源性 , 但 自我取 代 了它成为中心。从某种程度而言 , 弗洛伊德将压抑合法化 , 被 压抑 的力的能量成 了文化 、 艺术 等创造性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 , 文化 的改造和发展来 源于不断 出现的个人 为公共利益牺牲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