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精选】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基本概念
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
(中成药) 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所载药物以植物 类为主。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九、当 代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 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 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 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化 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了 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 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三章 药性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作用与适应证
寒凉药
清热作用 适用于阳热等证 散寒等作用 适应阴寒等证
——寒、凉、温、热
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的:能治热证为寒凉,能治寒证为温热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
中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
栽培
采集—加工
制剂
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
(整理)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 总论

第三章
• 炮制的目的:
• • • • • • • • • •
中药的炮制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材,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姜矾水制半夏、胆巴水制附子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
• 临床意义: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
•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
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 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花、叶、皮、 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 多都是沉降药。 ps.旋覆花虽为花然药性沉降,苍耳子虽为果实药性 升浮。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eg: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eg:甘草反甘遂;贝 母反乌头。详见“十八反”、“十九畏”。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 中药的用药禁忌诸药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 食禁忌四个方面。
• 一、配伍禁忌:
•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 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 •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 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 二、证候禁忌: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慎用的药 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 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的药 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 香、三棱、莪术、水蛭、斑鳌、雄黄、砒霜等。 • 三、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 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又简称食 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燥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淡
渗
利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咸
软
软坚散结
下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药物毒性四气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药物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
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舌的味觉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①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②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麻黄):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多具有辛味。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甘:(甘草)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之毒等。
酸:(乌梅)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中药学总论——精选推荐

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即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为主,且使用也最普遍,故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中药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一、先秦时期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酒被誉为“百药之长”,具有温通经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吕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
西汉晚期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三品分类法”。
分类 数目(种) 功能 上品 120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大都无毒)。
中品120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神农本草经(365种) 下品 125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附:沿用“三品分类法”的本草著作还有:《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新修本草》《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为本草学(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对后世本草学(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药学总论

⑶酸 味 酸 能收 能涩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 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 作用
⑷涩味 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 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 消食,安蛔等作用.
3、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 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 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4、蒸法——蒸法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二 、中药的性能
序—三个概念 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 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 阴阳气血偏 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盛偏衰 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药性 ( 中药的性能 )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 性质 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 和性能 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 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 , 五味 , 升降浮沉 , 归 四气,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⑹咸味 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 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⑺淡味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 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 升 降 浮 沉 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趋向性,是说明 趋向性 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中药学总论

唐宋以来,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 特色、质量优良、 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不同产地金银花 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不同产地金银花(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产 地 山东平邑 山西太谷 云南大理绿Leabharlann 酸5.66 3.88 1.81
不同品种莪术( 姜黄素含量( 不同品种莪术(Curcuma)姜黄素含量(%)
多数果实类药材,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 取树皮, 取树皮,因此时植物生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树皮易于剥离。 树皮易于剥离。
总黄酮含量 产 地 日 期 雄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 北京检定所 北京检定所 北京宣武门 北京宣武门 19951995-09 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0 0.63 0.36 0.66 0.33 0.37 0.32 株 雌 株 1.02 0.74 0.68 0.53 0.85 0.45
2.中西药的互用 2.中西药的互用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例证: 人工合成(天然) 芒硝(NaSO4.XH2O) 例证:①人工合成(天然)药物 芒硝(NaSO4.XH2O)泻下 ②cortisone 考的松 皮纸激素类药物 类似中医上的助阳药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Aspirin 阿司匹林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解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经过炮制直接应用的 饮片 处方药品
以中药材为原料制备而成的 中成药 中药制剂
中药的品种与数量
近代以前的典籍所载 3000种以上
目前的初步调查
10000种以上
历代常用
500种左右
本书介绍
300种左右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 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奠定了本草学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编写体例和内容成为后世本草的样本和基础 •中医药学的四大经典之一
三品分类
上品:120种, “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多 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 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代表性本草著作
书名、别名 作者 主要价值和地位
成书年代 药味数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药的概念 药食同源 早期的药物疗法、应用
奴隶社会(公元前1066-221年)
药物知识的传播由口耳-文字记载 本草专著的出现 医学分类以及专管药物的部门出现
药物知识
《诗经》300余种,记载产地、采收知识 《山海经》120多种,产地、医疗用途 《万物》春秋战国,70多种,复方治病 《五十二病方》1970年代出土的帛书,300多方,炮
中药与天然药
化学合成、提炼 15%
天然药 65%
动物、水产、矿 石 20%
中药与草药
中药-“官药”
主流本草未记载
草药-宋代
地区性使用 药材商不经销
草药 中药
中药、中草药
中药与本草
“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
五代后蜀 韩保升
本草,为诸药种草最众也。 ”
“神农尝百草以治病,故书亦 明 谓之本草。”
明 代(公元1368~1644年)
总体本草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本草巨著《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朱棣《救荒 本草》,兰茂《滇南本草》,廖希雍《 炮炙大法》,李中立《本草原始》
本草专著
西汉晚年,出现了药学专著,冠名“本 草”,《汉书》卷25:“方士、使者、副 佐、本草待招七十余人皆归家”
“本草待招”—研究本草而待招者 《药论》
《神农本草经》(《
•托名神农
药味数 价值和地位
•365(三品分类):植物252,动物67,矿物46
上品-120;中品-120;下品-125
谢肇州
“本”的原始定义就是根, 近人 “草”被泛指植物。
药(薬)
艹
楽-乐 《说文解字》“治病草,从草,乐声”,即“药”
为治病之物,以“草”(植物)居多
中药与本草
中草药
矿物
植物
70%-80% (草本,木本)
动物
少量的 化学制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材
原药材经过初步的加工而成 的药材
《新修本草》(《唐本草》)
成书年代 •显庆4年(公元659年)
作者
•苏敬等23位医药家
药味数
•844,新增114,9类,54卷
价值和地位
•第一部官修本草,早《纽伦堡药典》880多年 •纠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错误 •首创了药学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 •丰富了祖国药学事业的内容,
吸收了许多外来进口的药物
•沿用500多年,直至《本草纲目》的出现
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
临床本草专著 药性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实用化 重视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出现了“十八反”,“十九畏” 歌诀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珍珠囊》、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 衍义补遗》 元代忽思慧《饮食正要》
下品:125种“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
近百种本草学专著 药物品种增加 生药知识 首次提出归经 药物毒性 《本草经集注》 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 吴晋本草、李当之药录、 徐之才药对
《本草经集注》(《集注》)
成书年代 作者 药味数
价值和地位
南北朝,成书约公元500年左右
陶弘景
730
①丰富了药物学的内容 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 ③首开标明文献出处,初步确立综合本草模 式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 新的药物,品种达千种以上 专类本草专著(药图,食疗等) 宫廷医药教育发展 重视特效药物的应用
中药学
杨柏灿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 2012/12
PART 1 总论
概念 发展史 中药炮制 中药性能理论 中药的应用
第一章
有关中药的 基本概念
中药的含义
原义:药、毒药 中药:与西药相对 定义:中医药理论认识、指导下
人参
产地:中国东北、俄罗斯、 朝鲜、加拿大、美国、其他
中药与产地
国外引植 国外进口 中国 出口国外
其他本草
药性本草(药性论) ——甄权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孙思邈 本草拾遗——陈藏器—十剂分类 食疗本草——孟铣 海药本草——李珣(五代)
宋 代(公元960--1279年)
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药学文献
正规的医药教育
设立国家药局
药物商业
炮制、制剂技术
《开宝本草》 我国第二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制、配伍、制剂、服法,禁忌,复方
《周礼.天官》
食医—饮食卫生的医师—营养师 疾医—内科医师 疡医—外科医师 兽医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药物的应用
汤液,药酒等剂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本草书目30余种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炼丹术 域外、边远地区药物传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
临床中药学
学习目的- Why
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的具体体现 和应用
中药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重要武器 国际热 新药研究
如何学习 -How
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 章节概述 善于比较 结合实际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史
中药学的起源及发展
各个朝代的主要成就 各朝代的代表性本草著作
寇宗奭《本草衍义》
《开宝本草》
成书年代 作者 药味数
价值和地位
开宝六年(973年)
刘翰、马志等 984(3) ①全面改订了《新修本草》之传误 ②我国第二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 草》)
成书年代 •公元1098-1108年
作者
•唐慎微
药味数
•1740多种(一说为1558)
价值和地位
•保存了北宋以前的本草精华 •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