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为人处事之道

论曾国藩为人处事之道
论曾国藩为人处事之道

曾国藩之我见

物理学院2011级电信2班:胡文高中学时代就听说过一些关于曾国藩的事,但那时候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特别是因为当时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是怀着崇高的敬意,而曾国藩的湘军竟敢挡太平天国的西征之路,结果惨败并且曾国藩气得也是几次几乎跳湖,我于是认为他是一个很做作很失败的人,再加上他坐拥湘军时却没有对抵抗侵略者做出一点贡献,纯一个投机取巧、明哲保身的奸猾小人。

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曾国藩传》,便借来读了一读,而后觉得自己看人可能太片面化了,其实曾国藩算是一位有思想,敢于行动,深谙厚黑哲学——能屈能伸,能浮能潜,能进能退的为人处事上的大智者。下面我就主要通过一些曾国藩的事例和名言来简要分析和评价一下他。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在仕途上也是少年得志。他对于读书的看法——“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我认为说的很好:大概这三点也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所缺少的,有志就是要有目标如此才有动力,有识就是要见识广博如此才能遇事不惊处事游刃有余,有恒就是要坚持如此才能获取最后的胜利。我想曾国藩也正是秉持了这三样,严格要求自己才会

使他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此外他还用这些来作为家训要求自己的子孙,可见他对子辈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曾的眼光确实长远,当然这里的教育不光指学习,还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

少年、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就是一儒生的形象,科举考试给了他进入官场的机会,此后他便凭借自己的才能逐步得到提升,可谓是仕途得意。大概也是在官场里他懂得了圆滑处世、藏锋不露,渐渐成为了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老手。这点也很容易理解,不是说入仕后就没了自己的个性,而是官场处处暗藏杀机,还是小心为妙。当然也不是说曾国藩小心得什么都畏首畏脚,不敢说不敢干的那种,其实他在学术(文学、史学)上还是很有成就的,特别是在开展洋务运动中他起到了带头作用,这点下面会重点讲到。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所以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起初他操练湘军实力不是很强经验也不多,所以在与太平军决战时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现在想想,其实这也算不上虚假做作之举,历史上不是也有很多这样先揽下责任假之以死谢罪而后痛定思痛以此来重整士气再谋绝处逢生的例子吗?他的这些举动实则为他获取了手下的尊敬和信赖,提高了他在军队的声望及军队的凝聚力,为之后的东山再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啊!而对于其后期剿灭太平天国也算不上逆历史潮流,想想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农民起义反抗封建主义的战斗,但其指导思想或说精神动力却是更加腐朽

落后的宗教神学,而且其一些政策很空泛(如绝对的平均主义),实践中根本无法施行,所以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将是失败的,而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只是在其中起了个推动作用。

曾国藩还是一个实践派的有眼光的人。他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首先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人反驳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而且曾国藩不仅看到了掌握“坚船利炮”技能的重要性,还认识到“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还派学子出国深造。由此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对于在外交上,曾国藩一直被认为是妥协、投降派,这个我不太赞同。这特别体现在1870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曾国藩表示自己也感到很“内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惩办为首者及向法国赔款,而不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我想这与当时中国的处境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国力衰弱,而列强却经常多国联合,军事强大,如果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就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

作出让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曾国藩的智慧还体现在他能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这从他剿灭太平军后实力、声势大增后对慈禧的回信中可见一斑,当他嗅出“危险信号”——朝廷对他的不信任后,他马上主动要求裁撤湘军来表明自己的忠心。虽然当时也有人建议他取清帝而代之,但考虑到湘军胜利后并非一心,而且北伐水路少对湘军不利,还有就是出师无名,种种考量后他认为胜算不大,所以最好是退而求全还能留下个好名声。当然这与他保守或者说是谨慎的性格及他骨子里儒家忠孝的思想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明智之举,想想晚清像他这样功高还被委以重任,得以安享晚年的其实没几个。

总之,在全面了解曾国藩这个人后,我对他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博学有思想,著作丰富;敢于实践,首创洋务;治军有方,调配得宜;能忍辱负重,再谋出路;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这些都足见他自我修养功夫之深厚,不愧为晚清的“中兴名臣”!

1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衤发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 “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由伪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导读: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

《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四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四 第四章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时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羽翼未丰时不可乱动【曾国藩做人语录】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太平军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次年春,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清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会加重一分。他不愿清朝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前去支援。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安徽、湖北、黄州纷纷告急,曾国藩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但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

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 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联看!”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曾国藩的军队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他认为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他在书信中也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在提高军队素质的同时,组建水军和炮队。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国藩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头质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坚固,做工还得精细。洋炮虽价格不菲,但杀伤力强,质量好,炮队必须要用洋炮来装备。曾国藩明白,如果军队素质和装备没有达到要求,绝对不宜出兵。但曾国藩从大局考虑的同时,心中也难免有些悲伤和内疚。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他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太平军打到湖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想

□景国际 曾国藩的中庸哲学思 想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一、为官之道———隐忍克制,适度谦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 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直到晚年,仍称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一直以隐忍克制的心态在官场中立 足,他的为官之道正可谓是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恰到好处。 他事事谨慎,处处谦卑,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7个字,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以为惜福之道、 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认为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他非常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他31岁时,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坚持从灵魂深处检醒自己,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之曰《过隙集》,天天在上面写。他始终认为: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遥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 程序。在与一些议员的频繁往来中,崔国因还了解到议员们要备纸笔记录、参众两院议员年俸、美国各省总督(州长)年俸及各州举众议员人数等细节问题;日记中,崔国因特别介绍了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的原则,他指出,议院“有立例之权,则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崔国因还指出,美国总统4年一换,但总统更替,政府各部门也在替换,然而美国的政局则不会乱,关键就在于议院和最高法律对稳定美国政局的作用。 除了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外,崔国因还具体分析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并将民主制与君民共 主制的议会制度做了一番对比,但无论“各国君政、民政虽异,而设议院则无异”。 对于西方议院制度的远见卓识,让崔国因成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关键人物。 (责编霍语)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

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注?常人做不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而这个方法却是训练“应事时专一不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开卷有益”则是在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以后的事。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曾国藩的人格修养,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成绩:论文题目: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授课教师:王建敏 院(系):英语学院英语高级翻译专业 年级班:2011级03班 学号:110110305 姓名:张思雨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其所作所为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奢”、“傲”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

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

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 经典名言 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 1、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3、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4、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5、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6、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7、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9、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0、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1、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12、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4、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5、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6、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7、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8、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20、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21、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2、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23、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4、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25、有其功,必有其效。 26、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28、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2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30、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31、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2、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33、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34、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35、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处世修身的名言警句

处世修身的名言警句 导读:1、“每逢大事有静气” 出处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出处 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释义: 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出处 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 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释义: 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出处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现把这首古剑铭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听完这首古剑铭后,明白岳父的深远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来说:“国藩牢记在心。”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处世名言

曾国藩处世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处世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4、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5、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6、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7、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8、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9、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10、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11、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12、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1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4、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15、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6、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7、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8、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9、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0、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 21、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2、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23、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24、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25、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26、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27、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8、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29、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30、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31、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2、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33、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4、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重点提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说: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经夫子自道说: 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 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但我咬紧牙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曾国藩虽然过去 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

曾国藩一生信奉十大处世哲学

曾国藩一生信奉十大处世哲学 2015-06-08 道南书院微信号31评 文/佚名 全新修订版《曾国藩》近期在全国上市,该版本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为作者唐浩明最认可版本,并独家作序。唐浩明的《曾国藩》上市25年,被誉为?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白岩松、柳传志、宗庆后都对其鼎力推荐!该书也是中纪委推荐干部必读书目。 《曾国藩》中哲言嘉句数不胜数,其中有十句流传最广,且最有益于国人处世修身,摘录如下: 1、?每逢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

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释义: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 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释义: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

人物素材丨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道德经》有言:“大巧若拙,大成若缺”。曾国藩为人办事有两个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拙诚,二是求阙。 01 拙诚 恒能破拙 曾国藩考秀才,六次不中;随后又考进士,三次落榜。梁启超曾评价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明白自己天资不高,他说:“天资拙,唯有以恒破之。”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读完这本书,就不碰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坚决不睡觉。 因为钝拙,曾国藩比别人更能坚持,更肯付出。基础打得牢,才有了为官十年连升十级。 拙能破巧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 以拙破巧,是曾国藩智慧的显现。尤其是到了晚年,这位深谙世事的老人,更讲求“拙浑”二字。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曾国藩认为,用兵贵在诡异和狡诈,这些他不擅长;用兵又贵在巧取和奇夺,这些他也不擅长。他所擅长的,唯有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笨,拼的却是硬实力,取得的胜利,也是绝对的胜利。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埋头苦干”,少说多做。这才是“以拙破巧”的关键所在。 02 求阙 花未全开月未圆,正是人间好时节

曾国藩曾写过一篇《求阙备记》,开头便说:“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花开到盛时便会凋谢,月亮圆满后随即亏缺,太阳升到中天便开始西斜。自然界尚且没有圆满的事

物,人生在世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君子存有警惕自省的意识,懂得留有一丝缺憾,而不敢去强求圆满。小人则常常追求圆满,却不知圆满一旦到来,危机也便随之而来了。 因此,曾国藩最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这是惜福之道、保全之 法。他说:“我们家中父母健在,兄弟姊妹平安,即便是大富之家也难以比美, 可以算得上万全之家了。故而我只求缺陷,以‘求阙斋’来作为寓所之名。目的 在于以其他方面的欠缺,来求取家中亲人的齐全。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了。”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 苏东坡曾说:“守骏莫如跛。”意思是,假使你有一匹骏马,也应该象对待跛马一样珍惜它、呵护它。倘若放任骏马恣意奔跑,难保没有摔跤的时候。 人也一样,一味追求登高圆满,未免没有跌落的一天。曾国藩对这五个字非常赞同,他说:“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自然悠久矣,自有深固之基矣。” 我们都一样,羡慕别人穿着一双新鞋,却忘了世间还有只能拄拐的人。既然是 人皆有缺陷,那么我们就满足于“缺”的状态。正是因为有缺失,才令我们更加 完整。 不求聪明,但求顺遂;不求圆满,但求平安。 03 成事 君子慎独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他每天坚持做“日课”。就是每天写日记,反思一天 的行为得失。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 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他认为:自修之道, 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 神。认为“此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越

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

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为人处世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3、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4、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5、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6、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7、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9、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0、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1、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12、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1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4、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5、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6、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17、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8、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20、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21、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2、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23、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4、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25、有其功,必有其效。 26、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28、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2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30、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31、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2、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33、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34、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35、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6、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戒律

馨远老师: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戒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矣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他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