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8190394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No.LQ19H290004)。

作者简介:戚亚钦(199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方燕,E -mail :fangya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非造血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带、胎儿组织、肌肉等中。

MSCs 具有来源丰富、获取方便、增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临床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SCS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MSCs 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MSCs 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得到了更好的证明[2]。

1MSCs 的临床应用1.1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脑胶质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坏死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现有治疗手段尚不能逆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3]。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障碍中丢失或损坏的神经元的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

MSCs 还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病灶区新生血管生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炎性损伤,增加脑血管的完整性[5]。

Xu 等[6]通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大鼠模型,证实MSCs 的脑内移植可减小脑梗塞体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进而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但研究发现,缺血区局部不利的微环境使得能够迁移并存活在损伤区的MSCs 数量很少,严重限制了MSCs 的应用前景[7]。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17期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马麟,张晓勃,赵光海,巩朝阳,张海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730030摘要:脊髓损伤(SCI)通常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并影响终生,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式修复SCI,或可能成为SCI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脊髓损伤;脊髓修复;作用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7.024中图分类号:R744.9;R6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7-0089-03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破坏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目前缺乏对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策略为新型疗法的开发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可通过替代丢失或受损的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改善脊髓的微环境,从而促进受损轴突再生,加快SCI修复[1]。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来自骨髓、脂肪、脐带血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具有归巢、增殖、分化、分泌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是动物研究和人类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干细胞[2]。

外泌体是释放到细胞膜外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大量复杂分子如蛋白质、脂类和各种核酸,而这些分子的特性与它们的来源细胞有关[3]。

MSCs外泌体(MSCs-Exo)的生物学功能与MSCs相似,但MSCs-Exo更稳定,不会引发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其具有易分离的特点,故可用于将遗传物质或药物转运至靶细胞;并且尺寸相对较小,故能渗透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4-5]。

因此,MSCs-Exo是无细胞治疗的合适选择。

多项研究显示,MSCs-Exo在SCI修复中有巨大潜力。

本文就MSCs-Exo修复SCI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MSCs-Exo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修复SCI血管生成是SCI修复的关键,局部血管丢失与血脑屏障损伤引起的破坏可导致缺血和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脊髓神经组织的综合性损伤[6]。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多 向分 化潜 能 , 后 的研 究 相继 报 道 了从 骨 髓 中可 随
因疗 法 的一种理 想 的靶 细胞 , 生物 学 和组 织 工 程 在 中具 有 巨大 的科 学价 值 , 为 MS s 典来 源 的骨 作 C 经 髓 间充 质 细胞 已被 广 泛 应 用 于研 究 领 域 。新 近 研
21 脐血采集 .
选 择 健 康 足 月产 或 早 产 妇 , 胎 待
儿娩 出后 , 在距 胎儿 5 1 的脐 带处进 行双结 扎 , —7C I T
剪断脐 带 , 消毒母 侧 脐 带断 端 , 刺脐 静脉 , 含 抗 穿 用 凝保 护液 的一次 性负压 采血 袋抽 取 5 左 右 的脐 0ml 带血 , 4℃冰箱保 存 , 标本 在 4h内进行处 理 。 2. 脐血 MS s 2 C 的分 离 主 要有 密度 梯 度 离心 法 、
1 脐 血 间充质 干细胞 的发 现
作 为人成 体 干 细胞 的一 种 , 有 自我更 新 、 度 增 具 高 殖 和多 向分化 潜能 的特性 , 且 其应 用 避 免 了胚 胎 并
干细胞所 带来 的伦 理 问题 , 1 成 为细 胞疗 法 和基 3渐
17 96年 , r dnti 先 研 究 发 现 骨 髓 中存 Fi ese e n首 在一种 纺锤 形 的成 纤维 细胞 集 落 , 有 自我更 新 和 具
胞[ 。而且 脐 血 取 材 容 易 , 源 丰 富 , 疫 源 性 较 来 免 弱 , 耐受 更 大程 度上 的 HL 能 A配 型不符 , 就 为脐 这
2 脐 血 间充质 细胞 的分 离培养
血 Ms 作为 “ 种子 ” 细胞治 疗多 种系统 疾病 提供 了
新 的思 路 , 其 由原来 普 遍应 用 于 血 液 系统 疾 病 扩 使 展到多种 疾病 的研 究 和 治疗 中 , 一步 扩 展 了脐血 进

脐带血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双侧丘脑出血1例

脐带血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双侧丘脑出血1例
方法
1.病例
患者女,57岁,于2009年8月1日上午无明显诱因突发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活动减少,遂送往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为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第二天出现意识障碍加重,昏迷。急送医院给予脱水、抗酸、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入住医院ICU数月,期间一直处于浅昏迷状态,患者于11月11日转入我院,查体四肢活动不利,不能行走,肌张力增高。感觉与运动性失语,嗜睡,精神状态极差,咖啡样胃内容物,不能自行饮食,大小便失禁。患者既往患高血压病十年余(高血压3级,极高危),长期服用降压药,无其他脑出血相关病史。患者经常规治疗一段时间,生命体征平稳后,于11月30日首次接受脐带血细胞移植治疗,行脐带血细胞移植治疗由医院医学伦理会一致通过并经患者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及脐带血细胞移植委托书。
结果
患者于2009年8月1日突发吐词不清,头痛,次日出现昏迷,复查CT示双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立即进行脱水,气管切开抢救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支持处理。因患者经常规治疗四个月后一直处于浅昏迷状态,遂转入我院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前患者四肢活动不利,不能行走,混合性失语,嗜睡,精神状态极差,不能自行饮食,大小便失禁(描述顺序)。第一次接受脐带血细胞移植手术后一周内可见患者精神有所恢复,意识障碍减轻,有时对声音刺激表现流泪等情感反应。接着连续两周再行脐带血细胞移植术,临床症状好转加快,每周可见患者运动、感觉等功能的明显恢复,数月后症状显著好转,具体见表1。
3.脐带血细胞移植
移植前细胞送湖北省食品与药品安全研究院检测急性毒性及内毒素含量;以及检测是否存在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送检合格的细胞方可用于临床细胞移植治疗。患者分别于2010年11月30日,12月7日,12月14日先后三次接受脐带血细胞移植治疗,均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行细胞移植术,移植前HUCBC经生理盐水调整成2×107个/ml的浓度,每次注射细胞混悬液5ml,相当于每次注射108个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的 一 类 具 有 自我 更 新 、 增 殖 和 多 向分 化 潜 能 的 干 细 胞 。 当前 主 要 通 过 分 离 、 扩增传代培养 , 然 后 超低 温保 存 的 方 法提
取保存 h U C MS C 。 与其 他 来 源 的干 细胞 相 比 , h U C Ms C具 有 来 源 广 泛 、 可 塑性强 、 对供者无 不利影响 、 无伦理争论 限 制等优势 , 并且 具 有 很 强 的 向多 组 织 分 化 的潜 能 , 因此 h u C MS C成 为 在 组 织 工 程 、 造 血 干 细胞 移植 及 基 因 治疗 等研 究
a b u n d a n t s o u r c e ,r e l a t i v e l y h i g h e r p l a s t i c i t y w h i l e l e s s e t h i c a l c o n t r o v e r s y ,n o a d v e r s e a f f e c t i o n t o d o n o r s d u r i n g
通 讯 v 生 技 术 LE T T E RSI N B I OT EC H OGY V O 1 ・ 2 4N。 斗 o . ・ 3 j Ma l V l a y , 2 01 ul 3 j TT H NOL

4 3 7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9 - 0 0 0 2 . 2 0 1 3 . 0 3 . 0 3 3
领 域 具 有 巨大 潜 力 的 种 子 细 胞 , 在 临床 应用 方 面有 十分 广 阔 的 间充 质 干 细 胞 [ 中图 分 类 号 ] Q 2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0 0 2 ( 2 0 1 3 ) 0 3 — 0 4 3 7 — 0 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共3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共3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共3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因其便于获取、高生存率、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干细胞治疗领域的一种重要选择。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UC-MSCs不仅可以促进免疫系统调节,而且还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本文就重点探讨了UC-MSCs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一、 UC-MSCs促进B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1. 提供信号分子:UC-MSCs可以分泌多种活性因子和细胞因子,例如,IL-6、IL-8、SCF和SDF1等。

这些信号分子能够通过DC(dendritic cell)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抗体产生。

2. 生长因子释放:UC-MSCs可以同时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包括TGF-β、IL-10、IL-4、IL-13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以通过DC间接地激活B细胞。

例如,TGF-β可以增强B细胞在DC帮助下生产IgA,IL-10则可以改变B细胞的发育、调节B细胞的免疫反应。

3. 对抗原受体的调节:UC-MSCs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B细胞中的抗原受体(BCR),优化B细胞对抗原的反应。

例如,UC-MSCs可以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调节B 细胞集成和处理评估结果。

二、 UC-MSCs促进B细胞终末分化1. 促进照光环节:研究表明,UC-MSCs可以通过对B细胞中光闪光酶(Syk)的抑制或光链远端区(Cλ)的激活,进一步促进B细胞的终末分化。

2. 细胞因子调控:UC-MSCs还可以通过细胞因子的调控来促进B细胞的终末分化。

例如,通过分泌IL-21、BAFF和IL-6等细胞因子,UC-MSCs可以促进B细胞的终末分化,从而促进免疫应答。

三、 UC-MSCs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的应用前景1.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UC-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影响的近期临床观察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影响的近期临床观察
疗 法 的一 种 理 想 靶 细 胞 , 生物 学 和 组 织 工 程 中 在
具 有 巨大 的科 学价值 。 MS s 源广 泛 , 人 体不 同组织 中均 可 分离 C来 从
例、 脑卒中后遗症 1 8例 、 其余病种 7 6例。3例合 并糖尿病 , 8例合并高血压病 , 其余病例未合并有
细胞。鉴于脐带血取材容易 , 来源丰富 , 免疫源性 较弱 , 能耐受 更大 程度上 的 H A配 型不 符 的特点 , L
作者 已将脐 带血 MS s 为 “ 子 ” C作 种 细胞 用 来 治 疗 多种 系统 疾 病 , 其 由原 来 普 遍 应 用 于血 液 系 统 使 疾病 扩展 到 多 种 疾 病 的 研 究 和 治 疗 中 , 一 步 扩 进 展 了脐带 血细 胞 的 应 用价 值 。为 了推 广 和 实
( 见表 1 : 础 疾 病 分 别 为 山 德 霍 夫 病 ( 1例 )基 表
l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浙江萧 山医院细胞治疗康复 中 . 心 20 0 6年 1 月到 2 0 1 08年 7月 收治 3 1 神经 系 6 例
统疾 病患 者 , 中男 25例 , 16例 ; 其 1 女 4 婴幼儿 ( ≤3 岁) 1 , 童 及 青 少 年 ( 5例 儿 3~l 8岁 )2 19例 , 年 成 人 ( 8~ 5岁 )6 1 6 11例 , 年 人 (>6 老 5岁 )0例 , 2 平 均 年龄 2. 。其 中脑 性瘫 痪 17例 、 65岁 0 脊髓 损 伤 后 遗症 4 7例 、 遗传 性 共 济失 调 3 3例 、 多发 性 硬 化
析 , 量 资 料 用 均数 ±标 准 差 ( 计 x±S 来 表示 。采 )
用t 检验
2 结 果

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蓝奉军孙红杨华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7期【摘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FMRS外文医学数据库检索与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相关的文献,并对符合神经损伤修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损伤修复治疗方法包含多种多样,主要有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干细胞治疗、自体神经移植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主流方法来修复损伤神经,神经损伤在修复治疗方面仍具有很多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神经损伤干细胞组织工程材料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f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LAN Fengjun, SUN Hong, YANG 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7): -184[Abstract]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 are searched through CNKI,Wanfang database, PubMed database and FMRS foreign language medical databas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rve injury repair methods was summarize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ethods for nerve injury repair,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stem cell therapy,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ation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nerve injury repair and treatment, which are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Key words] Nerve injury Stem cells 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 TreatmentFirst-author’s addres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4,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7.043周圍神经损伤可因多种原因导致,例如代谢性疾病、胶原病、恶性肿瘤、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素以及热、化学或机械创伤等引起[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0Apr,19(12)・155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李伟1,范存刚2(1.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101300;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34)【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圈分.类号】R3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10)12—1551—03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后,由于病变的神经细胞不能有效地进行再生修复,而使神经系统疾病成为致死率、致残率高居榜首的疾病之一。

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一直是研究热点,近年来干细胞在修复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目前研究较多的于细胞主要有3类,即胚胎干细胞、胎儿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虽然每类干细胞均有各自的优势,但不容忽视的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不仅受到来源有限和伦理及法律约束等限制,还存在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体外纯化和扩增的技术障碍以及形成畸胎瘤的风险等困扰;胎儿脑和脊髓中分离出的神经千细胞因取材困难和数量不足使其临床应用受限;经典的成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岱)不仅在取材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有病毒感染的风险,还会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增殖和分化能力显著下降,使其临床实用性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细胞治疗的首要问题是寻找适宜的细胞来源。

近5a来的研究表明,通常作为医疗废弃物的脐带组织中富含大量的MSCs,将体外培养扩增的脐带MSCs移植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后,这些细胞能够部分地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促进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以下就这一方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j1体外研究2003年,Mitchell等…自猪和人脐带中分离出脐带基质细胞。

范存刚等【2]详细介绍了自剥除脐带动静脉的人脐带沃顿胶组织块中培养出形态均一的MScs的方法。

他们还发现,如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一转铁蛋白一硒进行诱导后,可见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髓磷脂碱性蛋白的各种神经元;如果多种化学诱导剂的组合方案进行诱导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磷脂碱性蛋白阳性细胞分别为(80.8±3.9)%、(4.2±1.3)96,但未能见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t2】。

此后,袁源等【3J以类似的方法获得了该细胞群,并以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成功地将这些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

周剑云等【4J发现,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和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整合素连接激酶的表达水平经历低水平一上调一降低的过程,其排列形式也同步地呈现出丝状一巢状一树枝状的变化,这表明ILK可能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样细胞及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Fu等【5J和Weiss等【6J分别将人脐带MSCs分别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胆碱能神经元。

2治疗脊荫损伤脊髓损伤,特别是高位横断性脊髓损伤。

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案。

细胞治疗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移植的细胞可能通过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救援作用、为宿主的轴突提供连接通道的桥接作用、中继作用以及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的替代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王革生等【7】发现,将6×105未经诱导的人脐带MSCs移植到脊髓半切模型大鼠损伤处的头尾两侧后,改良的Tarlov评分表明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同时发现部分移植的细胞开始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6%)和胶质细胞源性酸性纤维蛋白(12.7%)。

Yang等【8J分别将约5×105未经处理的、经过3d或6d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共培养的脐带MSCs移植到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损伤部位附近,3周后发现细胞移植组均有显著的运动功能改善,病变周围皮质脊髓束再生轴突和NF阳性纤维的数目也显著增加。

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脊髓内存活16周,并产生大量的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一2、神经营养因子一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这可能与移植细胞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

3治疗脑梗死当前随着人们工作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步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又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

因此,细胞移植治疗以促进脑梗死区神经元再生或减少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死亡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Kurozumi等【9J发现,移植于脑缺血模型的MSCs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并促进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

Ding等【10]将1×106人脐带MSCs移植到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的脑皮质内,结果发现接受HUCM.SCs移植的大鼠躯体不对称最著减少,而自发活动显著增加;梗死区皮质神经元的神经生化活性显著增加;缺血半暗带内表达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一2和神经元核抗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6%和≈6%;缺血区的巨噬细胞/d,胶质细胞数目和岛一整合索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缺血区微血管灌注、半暗带内神经血管密度以及缺血区皮质脑血流均显著增加,且趋化因子一1、胶质酸GDNF和BDNF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2~3.5倍。

因此,认为移植细胞可能通过万方数据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强eandWesternMedicine2010Apr,19(12)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修复2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促进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近来,也有学者提出人脐带MSCs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是通过移植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的…J。

然而,Liao等【12】发现,移植的脐带MSCs能在大鼠脑内存活5周,能显著减小梗死面积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部分移植的细胞整合到大鼠脑血管内并分化为内皮细胞,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侧的血管密度、斑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

因此,认为移植的脐带MSCs可能是通过血管新生来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

4治疗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以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或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替代治疗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学者先以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素6一羟基多巴诱发制成双侧纹状体病变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再分别将l×105未诱导、经过神经元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以及经过神经元条件培养基+音猥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8联合诱导的人脐带MSCs移植到病变大鼠的纹状体内。

结果发现表达人特异性核抗原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可在移植部位存活达4个月之久,同时还能向移植部位的头、尾侧迁移,病变大鼠苯丙胺诱发的转圈行为也得到显著改善l引。

还有学者将103未经诱导的人脐带MSCs移植到未进行免疫抑制的单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结果发现大鼠去水吗啡诱导的转圈数14显著减少,细胞移植区内未发现肿瘤形成迹象和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而且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与大鼠的行为学改善呈正相关¨】。

因此,有理由相信,人脐带MSCs能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促进帕金森病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5治疗视神经和视网膜病变细胞移植治疗视神经和视网膜病变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Zwart等[13]在外侧膝状体核水平切断视束,然后将人脐带血MSCs移植到病变区。

结果发现,虽然移植的细胞能在病变区存活2周,但移植的细胞并未发牛明湿迁移或分化,然而宿主大鼠轴突却能通过病变部位,同时可见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群增殖活跃。

进一步的示踪研究表明,移植的细胞能够挽救视网膜节细胞,并促进被切断的轴突再生,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一8、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一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实现的。

Lund等【14J分别将人脐带组织来源的细胞、胎盘来源的细胞和MSCs移植到视网膜退行性变大鼠模型的视网膜下间隙,结果发现脐带组织来源的细胞在改善视网膜退行性变的效果方面优于其他2种来源的细胞,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一6的分泌有关。

6总结与展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自身修复能力是相当有限的,细胞移植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目前研究较广泛的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骨髓MSCs虽然均能显著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15】,但均具有各自的缺陷。

相对而言,人脐带MSCs作为易于分离和扩增的MSCs新来源,将其移植到脊髓损伤、脑梗死、帕金森病和视网膜退行性变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动物体内,移植的细胞可通过在移植部位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免疫调节因子、刺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轴突再生以及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机制发挥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参考文献】[1]MitchellKE,WeissML,MitchellBM,eta1.MatrixcellsfromWharton’sjellyformneuronsandglia[J].StemCells,2003,21(1):50—60[2]范存刚,张庆俊。

韩忠朝.人脐带阃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7):388—392[3】袁源,杨树源,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3):230—236[4】周剑云,张庆俊.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ILK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4):216—219[5】FuYS,CheugYC,LinMY,eta1.Conversionofhumanumbilicalcordmeseneh,amlstemceilsinWharton’sjellytodoparninergicneuronsinvitro:potentiMtherapeuticapplicationforParkinmnism[J】.StemCells,2006,24(1):n5—124[6]WeissML,MedieettyS,BledsoeAR,eta1.Humanumbilicalcordmatrixstemcells:preliminarycharacterizationandeffectoftrans-plantationinarodentmodelofParkinson’sdisease[J].StemCells。

2006,24(3):781—792[7】王革生,范存刚,韩忠朝.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5,32(1):5—8[8]YangCC,ShihY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